语文人教版六年级上册共工怒触不周山教学反思

上传人:sj****5 文档编号:102279504 上传时间:2019-10-02 格式:DOCX 页数:2 大小:13.7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人教版六年级上册共工怒触不周山教学反思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语文人教版六年级上册共工怒触不周山教学反思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语文人教版六年级上册共工怒触不周山教学反思》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人教版六年级上册共工怒触不周山教学反思(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共工怒触不周山教学反思地区:湖北省荆州市江陵县学校:西湖中学 杨振龙我们学校每次评课的时候,大家都会说,不要说优点了,说不足吧,一人一句的不足加起来,就能学到很多东西呢!一个人看到的一篇课文或者一个备课组看到的一篇课文,也可能是一个角度一个侧面,众多的同课头的老师聚集在一起,就距离全面把握课文文本越来越近啦!这是个很好的机会,无关名利无关荣誉无关其他,只是为了我们的学生,会有一个每天都进步一点的老师!废话说的多,回来说说我的课。这是一节短小精悍的文言文。我们学校本身对文言文就有了流程:一读,二译,三诵,四赏,五品。就是一通读感知,二自主翻译,三熟读成诵,四赏析人物,五品析语言。所以,我备课的

2、同时也在注意着这样的流程。同时加入自己的讲课风格。站在讲台上的并不一定就是权威的是百分百正确的,要勇于接受学生的挑战,要及时补充自己的不足。所以,我的整体课堂经常都是小组讨论的集体智慧闪光。每当我有口误或者手误的时候,学生都敢站起来直接说出我的错误。感谢这次七年级的一个学生,下课后过来对我说:“老师,你写错了一个字。碰撞应该是石字旁,你写成足字旁了。”心里暖暖的,学生愿意跟我沟通,共同进步!下面说反思,我也只说不足,不提优点。这节课朗读是亮点。但是,在提出朗读要求时,字音、节奏都没有问题,第三个感情要求学生读出讲故事的味道,确实有点早。应该在学生领悟文章后,再读,效果更好。我决定,朗读要求仍然

3、全面提出。在学生初读或者第二次读的时候,都要明确他们前两者做的很好,第三个要求,我们感知完文章,甚至翻译完文章之后,再读,效果会更显著。也提出了这样的建议,既然诵读是重点。就应该让诵读贯穿全文,开篇读,中间读,结尾读。以读代讲,以读代译,这样才叫读的充分。而且关于整体感知,位置应该进行调整。确实,在背诵完之后再提出感知有点后知后觉。应该初读后就直接感知内容,在了解大致内容的情况下翻译全文,最后再熟读成诵才比较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平时常规课的时候,我们也都是如此这般,可能这次的课文比较短小,备课的时候竟然会觉得概括内容很简单,而没有作为一个版块出现,仅仅充当了环节之间的过渡作用,实在是忽略了文本

4、的重要作用。在学生自主翻译过后,毕竟是七年级的学生。最好帮助学生再通译一遍,明确告诉他们翻译所需要的方法,要做到逐字翻译,要把一个字翻译成一个词。是的,我们上课经常强调的东西,却在这时被我抛到了九天之外。而且在评课开始之前,卢老师已经跟我沟通了关于人物这个部分。课堂上的共工形象,这些资料都不是来自文本,从哪里来呢?我说,是告诉学生回家后多方面搜集资料得来的。还有学区负责老师王老师,68中的王老师,69中某位不知名的老师,大家都对于共工和不周山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卢老师说,今天真是评课评的暖洋洋啊。其实啊,我的心里才是暖洋洋的。关于人物,听取了大家的意见之后。我也觉得,应该站在文本的基础上,首先肯

5、定共工是个敢于挑战权威的,勇敢的英雄。但是还有不足,比如暴躁比如不计后果。在这个基础之上,再引导学生,跳出文本,结合背景,充实共工的形象,为了人民造福啊,结果却引发了战争啊。虽然最后结果在我们现在看来,日月星辰都有了规律,江河湖海都向东流,对当时的人们来说,却是个灾难!在学生七嘴八舌的回答中,我应该很好的把握住基本的文本,告诉学生哪些知识是课文告诉我们的,哪些是我们额外知道的,再加以总结。对于学生的指向性会更加全面,也可以更好的指导学生怎样学习文本,跳出文本,再回归文本的过程。毕竟,我们是要以课本为例,教会学生思考。而对于有共工引发的延伸讨论,关于如何面对失败,如何控制情绪。七年级的学生也有了自己的见解,相当好,也得到了老师们的肯定。还有贯穿全课堂的大组竞赛,使我们一贯的激励学生的手法,效果很明显,会继续坚持。关于王世忠老师说,加分每道题都加五分,未免有失偏颇。我一开始确实考虑到了,平时的课堂也会有所侧重。主要是公开课,学生情绪有点紧张,需要放松甚至是更好的激励。想传达给他们,这样的时候,你敢于站起来,比什么都重要。我加分,加给你的勇气和信心。平时课堂上,一道难题,提问程度好的学生,加五分;一道简单的题,提问程度不好的学生,也加五分。就是这个效果吧!没想到的是,我们这块砖,引出了那么多的锦思妙想和金玉良言!获益匪浅,收获良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