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狼》教学设计1

上传人:sj****5 文档编号:102276666 上传时间:2019-10-02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14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狼》教学设计1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语文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狼》教学设计1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语文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狼》教学设计1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语文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狼》教学设计1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语文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狼》教学设计1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语文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狼》教学设计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狼》教学设计1(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狼 狼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需要掌握的字的读音: 缀窘苫蔽弛眈瞑隧黠 2掌握下列词语(实词)的意思: 止从缀敌顾弛径黠 3掌握下列一词多义现象: 止同“只”止有剩骨停止一狼得骨止 意神情意暇甚想意将隧人以攻其后也 敌攻击恐前后受其敌敌方盖以诱敌 前前面恐前后受其敌向前狼不敢前 4掌握下列词性活用现象: 洞:名词用为动词,打洞。一狼洞其中。 隧:名词用作状语,从隧道。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犬:名词用作状语,像狗一样。其一犬坐于前。 5通假字 “止”同“只”,只有。止有剩骨。 能力目标 1能比较流利地熟练地朗读课文,并能创造性地复述故事。 2能对照注释掌握一些实词,读懂文章的意思。 3理解刻画人

2、物形象的方法。 情感目标 认清狼的阴险狡诈的本性,对待像狼一样敌对者,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 教学建议 文章主题思想 通过屠户劈狼的故事赞扬了屠户机智勇敢地战胜恶狼,揭露了狼的贪婪、凶狠和狡诈的本性及其可耻的下场。 文章结构 第一部分(“一屠晚归”至“盖以诱敌”)是故事本身,主要借助于动作、神态描写来刻画形象,展开情节。可分为三层。 第一层(“一屠晚归”至“缀行甚远”),故事开端屠户遇狼。交代了人物、矛盾产生的时间、地点和对象。 第二层(“屠惧”至“眈眈相向”),故事发展屠户避狼。写屠户因惧怕而将骨头投给狼,但狼的贪欲并未得到满足。 第三层(“少时”至“盖以诱敌”),故事高潮和结局屠户劈狼。果

3、然在屠户持刀相对下,狼改换策略:一只狼径直走开了,另一只狼像狗一样坐在屠户面前,前者走得蹊跷,后者坐得古怪。 第二部分(“狼亦黠矣”至“止增笑耳”),是评论,揭露了狼的本质,嘲笑了玩弄阴谋诡计,自取灭亡的恶狼,赞扬了机智勇敢的屠户。 写作特点 1篇幅短小,但情节曲折。在文章中,矛盾的发生、发展和结局交待得都很清楚。随着情节的展开,狼的贪婪、凶狠和狡诈的本性和屠户性格的变化过程写得波澜起伏,引人入胜。 2语言简洁生动。如,“缀行甚远”“并驱如故”等表现了狼的贪婪和凶狠,“眈眈相向”“径去”“犬坐”“目似瞑,意暇甚”等表现了狼的狡诈,“惧”“投以骨”“复投之”等表现了屠户的害怕心理和对狼的本性缺乏

4、应有的认识。 3借助于动作、神态的描写,刻画形象。例如“顾”“奔倚”“驰”“持”等动词,恰切地展示屠户认识提高的过程以及准备抗争的动作,“暴起”“劈”“毙”等动词表现了屠夫机智勇敢的斗争精神。 教法建议 1可组织学生排演课本剧,帮助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并达到以形象促记忆的目的。具体做法:课前由学生自己组成表演小组,分别承担编剧、导演、演员等职,并做好表演准备。表演加深印象。上课时,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分片断、全剧、创新三个层次进行表演。 2有条件的学校可利用多媒体放映幻灯片。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故事情节,预先绘制屠户“遇狼”“避狼”“御狼”“杀狼”的投影片,然后让学生一边观察投影片,一边学

5、习课文,学习复述故事,可以有效地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气氛。既重激又重学,既重传授知识又重能力培养,对提高教育教学效果有很大的作用。 怎样理解本文的主旨? 本文的主旨很清楚,就是最后一段作者的议论。文章是以狼为主来叙事的,并从狼自取灭亡的角度来归结故事的主旨的。狼在故事的发展过程中一直处于主导地位,开始是不停地追,伺机吃掉屠户;屠户背倚积薪后,又是狼主动“诱敌”进攻。而屠户则一直处于被动地位,迫不得已进行自卫,奋起杀死两狼。因此,在这个故事中,狼是主要“人物”,而屠户是次要人物。这个故事也表现了屠户的机智勇敢和斗争精神,但决非故事主旨所在。 聊斋志异一书的“志异”二字,即“记述奇

6、异的故事”之意。文中写一狼诱敌于前,一狼隧入而攻其后,两狼如此“合作”,其心计与人无异,令人称奇。作者是把这个故事当作奇事逸闻来写的,主要突出故事之“奇”,不一定有什么深意。当然,人们可以从中受到某些启发:认为这个故事讽喻像狼一样的恶人,不论怎样狡诈,终归要失败的,或者认为这个故事告诫人们,对待像狼一样的恶势力,不能存有幻想、妥协让步,必须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才能取得胜利,诸如此类的理解均无不可,但也未必一定要这样理解。 比喻和讽刺的手法 运用比喻和讽刺的手法,把深刻的主题寓于生动的形象之中,是寓言的一个显著特点。这篇寓言故事通过对狼的一连串动作的描述,生动刻画了狼的形象,揭示出狼的本性。看吧

7、,狼遇到担有剩骨的屠户,贪心勃勃地“缀行甚远”,抢吃骨头时贪得无厌,“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头吃完了,仍然跟在屠户的后面“并驱如故”,当屠户进行防御时,它们还是不甘心地“眈眈相向”。这些动作的描述,充分表现了狼的贪婪和凶狠。狼又是非常狡诈的。当屠户自妥协退让转入防御斗争时,两狼配合,一明一暗地“诱敌”:一狼“犬坐于前”,“目似瞑,意暇甚”,用“假寐”来蒙骗屠户;一狼假装“径去”,暗中从积薪后打洞,“意将隧入以攻其后”。真是狡猾到了极点!然而狼又是非常愚蠢的。“假寐”的狼,由于“目似瞑,意暇甚”,给屠户造成了“刀劈狼首”的有利时机;打洞的狼,由于“身已半入,止露尻尾”,使屠户获得“自后断其股”的

8、有利条件。因此作者在故事结束时发表的议论,告诉人们一个道理:像狼一样的恶人,不管怎样狡诈,不管耍弄什么花招,总归是会被识破、被歼灭的。 “后狼止而前狼又至”译法 关于狼中“后狼止而前狼又至”一句的翻译,我们认为有的教学参考资料的译文不妥当。现将原文和译文抄录如下: 原文: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译文:一只狼得到骨头停止下来了,另一只狼仍跟着屠户。屠户再扔骨头,后一只狼停下来了,前一只狼又追上来。 原文的“前”“后”是表明狼得骨的“先后”,还是表明狼行走次序的“前后”?我们认为应该是前者,而不是后者。从原文看,仅有一句说明两只狼开始行走的情况:而两狼并驱如故。这里的“并

9、驱如故”,只是说“像原来一样一起跑”,而并没有说一只狼在前面,另一只狼在后面。狼行走有前后次序,是在屠户第一次扔骨头后才有的。因此,正确的译文应该是: 一只狼得到骨头停下来了,另一只狼仍跟着屠户。屠户再扔骨头,后得到骨头的那只狼停下来了,先得到骨头的那只狼却又追上来了。 这里的“后狼”是第一次未得到骨头,跑到前面的那只狼;而“前狼”则是第一次得到骨头,落到后面的那只狼。有的教学参考资料的翻译,意思正相反,提出来供同行研究。 教学设计示例1 课题:狼 重点:实词的含义的掌握 难点:对文章寓意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从“扁鹊见蔡桓公”这个故事中,我们得到启发,就是不要讳疾忌医。由此,我们可以

10、看出,寓言、故事、童话都往往包含了深刻的寓言,它的意义并不在表面上,所以我们在读故事、寓言时,都要想想这个故事或者寓言后面包含着怎样的道理。今天,我们所学的一则故事“狼”后面同样也蕴含着一个深刻的道理,这个道理是什么呢? 二、教师范读,学生正音正字,初步感知课文。 三、学生大声读课文,熟悉文章内容。 四、读读、讲讲、议议 (一)学习第一段 1、“缀行甚远”可看出狼的什么特点? 2、请结合图片思考:课文开篇向我们交代了几大要素?分别是什么?请用原文语句回答。 (二)学习第二段 1、屠夫急中生智想出了一个什么办法? 2、“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体现了狼的什么品性? 3、“并

11、驱如故”可看出狼的什么特点? (三)学习第三段 1、请指出描写屠夫心理的句子 2、他采取了怎样的行动?(原文回答) 3、狼的表现呢? (四)学习第五段请用原文回答 1、两狼的计谋; 2、前狼假寐的姿势; 3、前狼假寐的神态; 4、前狼假寐的目的;5、后狼径去的目的;6、此节表现了狼的什么特点?7、请结合图片说出屠夫杀前狼的经过,从中可以看出屠夫的什么特点?请结合图片说出屠夫杀后狼的经过,体现屠夫的什么特点? (五)朗读最后一段 1、作者的感叹是怎样的? 2、用现代汉语解说这句话的意思? 3、“止增笑耳”的仅仅是恶狼吗?作者嘲讽的仅仅是恶狼吗?从这个故事中你获得怎样的启发? 五、结合幻灯演示的图

12、片复述并背诵课文。 六、片断写作练习:狼一文给我们什么启示?(100字左右,当堂抽查交流) 要点:对待像狼一样的恶势力,不能存在幻想,妥协退让,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这样才能取得胜利。 设计思想 使用教学课件,进行多媒体教学,一课时。 板书设计 嘲笑了玩弄阴谋,自食其果的恶狼,赞扬了屠户的机智勇敢,教育人们对待像狼一样的敌人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 教学设计示例2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通译全文。 2分析屠户和狠展开搏斗的情节和过程。 3掌握小说主题。 (二)能力训练点 指导学生认清狼阴险狡诈的本质,体会屠户内心世界的变化过程,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结合

13、小说主题,让学生了解到社会中确实存在假、恶、丑等阴暗面,教育学生要同它们作斗争,以净化我们的社会,使世界变得更美好。 (四)美育渗透点 这个故事结构精巧、情节曲折、引导学生从生动形象的描写中体会屠夫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精神美。 二学法引导 1本文故事性很强,教学时,可采用讲故事的方法,教师或基础较好的学生先讲故事,再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如领读、齐读、分组读、分角色读等,以达到铭记于心的目的。 2查阅工具书,结合课文注释,扫除文字障碍,准确理解文言词语在句子中的含义。要注意分辨。课文中有些词语在不同的句子中的不同用法,如“故、前、敌、顾、洞、隧。止、几何。股”等。 3反复诵读,理解课文的

14、意思,领悟小说的生动描绘及作品的中心思想。 4把握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理清层次线索,分析小说是怎样通过动作和神态描写来刻画屠户和狠的形象,表现各自的性格特点。体会一波三折、富于变化的情节特点,文中狼和屠户双方矛盾的白热化的转变过程是“顾野有麦场”的描写,精彩细腻,值得回味。 5在把握作品中心意思的基础上,对作品做拓展性思考:这仅仅是在写狼吗? 通过思考作品给人们的启示,认真体味议论性文字的深刻含义,更深刻地理解小说的意义。 三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本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在于对情节和主题的把握上。要通过引导学生熟悉课文,在充分了解屠户与狼之间攻防转换和最终结局的基础上加以解决。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