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中学学困生数学学习自主性的培养

上传人:油条 文档编号:1022495 上传时间:2017-05-26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3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农村中学学困生数学学习自主性的培养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农村中学学困生数学学习自主性的培养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农村中学学困生数学学习自主性的培养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农村中学学困生数学学习自主性的培养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农村中学学困生数学学习自主性的培养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农村中学学困生数学学习自主性的培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农村中学学困生数学学习自主性的培养(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农村中学学困生数学学习自主性的培养摘要:自主性学习是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最基本、最核心的学习方式。在学生的自主学习中,教师不仅是引导者、组织者、管理者,更应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合作者。本文论述了培养数学学困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策略。 关键词:学困生;自主学习;策略 当今时代要求我们培养的学生,不但要具备扎实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而且还要有终身学习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数学课程标准对教师和学生都提出了更高要求:教师要真正理解适应“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的新角色;要学生真正实现主动学的转变。而本校是一所县城中学,学生大部分来自附近农村,不少学生家长为了养家糊口,双双外出打工或经营小买卖。教育子女就靠家里

2、的老人或其他亲属,这种隔代监护多溺爱、少管教,使学生养成了不良学习行为和习惯,进而造成数学成绩下降,失去了学习数学的信心,成为学困生。因此,培养农村学困生数学学习的自主性尤为紧迫和重要。农村学困生数学学习缺乏自主性,不单是学生的问题,教师和家长也有责任。学生自主学习与教师教的方式有因果关系。教育培养学生会学习的能力,而不是会考试的能力;教育让学生会思考,而不是会记忆;教育要唤醒学生自我意识及内在精神动力,培养自我独立学习能力,促进学生自我发展。 2一、课前三分钟激趣,调动学生主动性 新课程改革倡导的学习方式要求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不是基于外在的约束和强制“要我学” ,而是让学生对学习

3、有一种内在的需要“我要学” 。因此,主动性是自主学习的基本特征。中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主动探索、不断变革的过程;是学生不断发现知识规律,不断修正自己的过程。学生的发展必须主动,学生的成长无法替代。提高学生的个体学习能力及创造能力,是社会衡量教育成败的主要标志。正如李政道教授对学习主动性的精辟论述:一个上海学生对上海马路很熟悉,另一个外地学生没有到过上海,若给他们一张上海地图,告知明天考其中的街道名称,结果外地考生成绩好。但把他们放在上海市中心,摘掉所有路牌,成绩完全变了。李教授接着说:“真正的学习,是要没有牌子也能走路,然后轻松走出来,这才是学习的本质。 ”要改变农村学生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不良学

4、习方式,需要教师身体力行实现。教育家陶行之名言:“活的东西教活的学生。 ”教师要大力倡导学生主动参与生动的思维活动,从而经历实践创新过程,达到教学目的。为此,笔者在数学教学中做了课前三分钟激趣尝试。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 ”心理学实验表明:凡是人们感兴趣的东西,就容易在头脑中扎根。可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对学生主动学习很重要。采取课前 3 分钟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很重要的。课前 3 分钟可介绍数学家的故事,让学生感受今天自己课堂探讨的课题竟是当年困扰千百人的难3题,从而增进求知欲。例如学习“勾股定理”时就可介绍有关“勾股定理”的历史及我国古代对其所做的伟大贡献。

5、课前 3 分钟也可进行限时计算化简训练等,培养学生认真、严谨的学习态度,并带给学生成功感和刺激感,使学生每天都期待数学课的到来。在班里开展这项活动后,不但课前不用花力气维持纪律组织课堂,而且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大增,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学生当“老师” ,培养学生独立学习能力 新课程改革的学习必须由依赖性向独立性转化,教师的主导作用是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学习是自我内部的精神运动过程。没有教的过程,学生或许能够学好;没有学的过程,是绝对学不好。知识的增长是不能替代的,智慧和能力更是不能移植的。因此,独立性是自主学习的核心特征。要从根本上转变农村学生的不良学习方式:上课精力不集中,做小动作

6、,讲话聊天,不主动回答问题,没有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的习惯等等。只有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由此,笔者开始了“值堂老师”的教学方式。 “值堂老师”是由学生在课前做好预习的基础上,在课堂上争当“小老师”组织课堂教学的做法: 首先,把全班分成若干个数学学习小组,每组五到六人,且有层次搭配。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作业,预习等检查与验收,并给予量化评比。之后用学案形式展现本节课的学习目标,重点和课堂练习,让小组竞争上台,主持和讨论分析本课重、难点内容,从而吸引全体学生,学在其中,乐在其中。 4然后,教师以学生身份参与讨论分析,回答“小老师”的提问,把讨论内容引向深入,完成教学任务。 最后,教师补充

7、疏漏内容使知识系统化,点评小老师的表现,小结本节内容并提出下节课标,让学生做下节的课前预习。课前预习要教方法,先看教材,不懂可查资料,也可问父母、教师或小组讨论解决,实在不懂就记录标识它。待上课时,针对题目在全班竞选本题“小老师” ,由“小老师”讲解,最后再由教师进行点拨。这样的探索让学生积累了基本学习方法,懂得了思维的一般方法,规范了学生的学习行为。让学生在师生互动及生生互动、互助、互控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让学生在经历知识形成过程中发挥了主体作用;让当上“小老师”的学生感到很自豪,进步神速。 三、创新复习课,关注学生的学习体验过程 新课程更强调学生自主独立参与学习过程,体验遇到问题时的困惑

8、、遗憾和焦虑;体验产生灵感时的激动和兴奋;体验问题解决时的激情和畅快;体验教师帮助和同学合作中的默契与温暖,从而使学习过程不仅只是增长的过程,同时也是身心和人格健全发展的过程。因此,体验性是自主学习的特征。而农村学生为了应付教师的检查常抄作业,不懂装懂,不擅长对数学知识进行归纳,不能准确区分重难点内容的现状,也让学生的学习体验过程无法实现。为此,复习课尝试如下:1.发动学生集体,总结知识体系。教师发给数学小组一张大白纸,各小组共商共谋,回忆总结章节内容的各个知识点和规律性解题方法。这时,各组都在大家七嘴八舌的补充5下,列出知识体系,效率之高毋庸置疑。这就是人多力量大、团结就是力量的佐证。 2.

9、借助学生集体,发现知识缺陷。小组共同努力下,每组都整合出较完善的知识体系,但每个学生或多或少在知识上都存在这样或那样的不足。要及时发现学生的知识缺陷,可提醒学生,当组内同学提出较为生疏的知识点时,要及时记录在自己的小纸上,从别人身上发现自己的缺陷知识点,然后设法解决。这种做法区别于教师一人统领课堂有明显优势。传统的课堂复习是面向大家的,在很大程度遏制了学生的积极性,而不同学生由于知识掌握的程度不同,造成复习课复习了大家都会的东西,缺乏针对性,致使学生学习效果大打折扣。 3.利用学生集体,弥补知识漏洞。当学生记下缺漏知识后,往往很迫切要解决它。为保持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可采取转变角色的做法:让

10、每个学生对着自己的不足,寻找对应知识的考题,并要求看懂思路,会解会讲。再针对具有小组共性的问题,选最出色的同学在组内讲解,最后针对具有全班共性的问题,让各组竞争试讲,优者上台讲解。这不仅能锻炼胆量、培养语言表达力,还能弥补组员知识漏洞,使课程和教学扩展到了情感、隐性知识、生理和人格等领域,让学生释放出学习的潜力,让数学课堂洋溢着生命的活力,教师也教得轻松。 四、写随笔,培养学生反思习惯 反思性学习是自主学习的最高境界,也是自主学习的重要特6征。因为反思作为人发展自身的一种有效策略,可以提高学习效率,反思也是最佳纠错手段。教师和学生都离不开反思性知识和技能的应用,有效地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可以帮

11、助学生学会学习,提高学生创造力,使教学获得成功的保障。所以,教师要更多地从学生的学出发去反思自己的教学;学生更要从学习的成败出发去反思自己的方法与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既是演员,又是导演,自始自终都是真正的主人。为什么农村学困生即使知道自己在学习中有不足,却无法判断是什么时候出现这种情况;即使取得很大进步,却难以体验到成功的巨大喜悦,这都是学生反思性学习跟不上的原因。培养学生具有反思学习的习惯,可尝试让学生写随笔: 学生每人准备一本随笔本,并随着教学进度记录下所困所获、所知所能、所思所想,包括课前预习随笔,课中学习随笔,课后总结随笔,每次作业、练习和考试的反思随笔。教师通过检查督促学生写好随

12、笔,让学生懂得课堂是“我”的, “我”要参与,随笔录下的资源是“我”的, “我”要利用和深究。随笔活动,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可以使学生的学习成为探究性的活动,提高学生的创造力。让学生每节课的学习变得不仅仅是一种经历,而会通过不断反思,把经历提升为经验,为后续学习积淀经验和方法,最终达到“学会学习”的至高境界。 总之,教师应改变传统教的模式,重视学困生主体性,倡导学困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引导学困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以“活动”为主,不“锁住”学生;以“发现”为主,不7“代替”学生;以“鼓励”为主,不“牵制”学生。在关注学困生的学习过程中,让学困生实现自我调控与自我完善,逐步形成自己的学习风格,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从而收获教师与学生的“教”与“学”的双赢。 参考文献: 1于光辉.注意培养农村中学学生数学自主学习能力J.考试周刊,2008(42). 2袁存林.谈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J.理科爱好者(教育教学版 ),2009(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