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第五章-旅游与仪式

上传人:简****9 文档编号:102205256 上传时间:2019-10-01 格式:PDF 页数:32 大小:4.2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4-第五章-旅游与仪式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4-第五章-旅游与仪式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4-第五章-旅游与仪式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4-第五章-旅游与仪式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4-第五章-旅游与仪式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4-第五章-旅游与仪式》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4-第五章-旅游与仪式(3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五章第五章第五章第五章 作为仪式作为仪式作为仪式作为仪式的旅游的旅游的旅游的旅游 As an Ritual of TourismAs an Ritual of Tourism 参考:参考:参考:参考: 1,彭兆荣:人类学仪式的理论与实践M,民族出版社,2007年6月 2,张晓萍、李伟:旅游人类学M,南开大学出版社,2008年 1,彭兆荣,人类学仪式研究述评,民族研究,2002(2) 2,张晓萍,“旅游是一种现代朝圣”刍议,云南民族大学学 报,2003,(4) 3, 杨慧,朝圣与旅游:特纳“类中介性”研究与旅游人类学,怀化学 学报,2007(4) 4, 郑晴云,朝圣与旅游:一种人类学透析,旅游

2、学刊,2008(11) 5, 李春霞、彭兆荣:彝族“都则”(火把节)的仪式性与旅游开 发,旅游学刊,2009(4) 讨论:讨论: 张晓萍、刘倩倩:旅游仪式景观下的旅游活动安全问题研究,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2010(2) 视频视频: : 转山转山 电影转山,根据谢旺霖的同名畅销小说改编,故事中 主人公所骑行的高原路线,从丽江到拉萨,平均海拔在 3500米以上,长度近2000公里,其间的山是永远眺望不尽 的玉龙、哈巴、白马、梅里水是永远俯瞰不及的金沙 江、澜沧江、怒江、雅鲁藏布江当骑至芒康一段后则 转入“318国道”。而“318国道”正是中国骑行爱好者心 目中的“经典”,犹如美国人心中的66号公路

3、 第24届东京国际电影节,获得最佳艺术贡献奖。 滇藏线上的跨文化之行。 禁忌,神山,修行中忌说话 骑行者日志 第一节 宗教与宗教旅游 内内 容容 第二节 仪式与通过仪式 第三节 旅游与通过仪式 第四节 旅游是一种现代朝圣 第一节 宗教与宗教旅游 一、宗教与朝圣 古代的宗教朝圣是指西方天主教徒或者其他一些宗教教徒为 祈福、赎罪或感恩还愿而去圣地朝拜。其目的是借助某种神 话或信仰的方式,去寻找一个没有痛苦、没有邪恶的极乐世 界,获得灵魂的洗礼,使其精神达到一种神圣的境界,进而 缓和或者消除现实的紧张与失意。 西方: 中世纪伊斯兰教徒到沙特阿拉伯西部麦加去朝圣, 基督教徒到耶鲁撒冷和罗马进行朝圣,到

4、西班牙的圣地亚 哥去朝圣, 1620年前往美洲建立殖民地的英国清教徒 东方: 佛教徒到佛教圣地去朝圣,如西藏的藏传佛教, 到印度去 “西天取经” 二、宗教旅游二、宗教旅游 科恩曾说过:“旅游历史学家曾经指出,宗教朝圣是祖先 活动的一部分也是当代旅游的起源,这就使得人们要分析 旅游与朝圣之间作为社会活动的差异所在。” 特纳也说:“一名旅游者,有一半是朝圣者,或者说一名 朝圣者有一半是旅游者。” 纳尔逊认为:人们外出旅游不是单纯意义上的“休闲度假” 和玩耍,而具有某种神圣的含义,它就像一种生命礼仪, 让人的一生从一个阶段转到另一个阶段,这种转变使人从 一种精神状态转变到了另一种精神状态,经历到一种

5、全新 的精神生活,使精神得到了“充电”,就像 “朝圣”一 样,是一种 “神圣的旅程”。 其实,现代朝圣是泛指现代人为满足其精神心理 需求,而去各自的“圣地”探求自己的精神和文 化价值的一种活动 精神和文 化价值的一种活动,它既包括宗教朝圣,也包括 政治朝圣政治朝圣、文化朝圣文化朝圣等多种其他形式。(红色旅 游?)。 现在将当今极少数的那些纯宗教意义上的宗教旅游视 为宗教朝圣,而那些去体验异质文化的旅游视为文化朝 圣等,显然现代的朝圣与旅游关系更为密切了,因为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进步与大众旅游的日益普及,越 来越多的传统宗教圣地逐渐失去其原有的神秘意义而 演变成旅游胜地,原来的朝圣者演变成现代的

6、旅游 者,传统的朝圣演变成今天的旅游,而旅游也随之演 变成了一种现代新形式的朝圣。 问题:传统宗教旅游与现代旅游之间的距离?问题:传统宗教旅游与现代旅游之间的距离? 巍山东莲花村国家历史文化名村 第二节第二节 仪式与通过仪式仪式与通过仪式 一、仪式的源起 仪式,人神之间的桥梁。世界,有世俗世界与神圣世界。 二、仪式的含义二、仪式的含义 仪式 (Ritual):指按一定的文化传统将一系列具有象征 意义的行为集中起来的安排或过程。 大多数宗教和巫术行为都具有仪式意义。但仪式这一概念 并不限于宗教和巫术,任何具有象征意义的人为安排或过 程,均可称之为仪式。正如英国社会学家邓肯米切尔所 指出的那样:仪

7、式的意义在于通过隐喻或转喻来陈述心灵 体验。 从狭义上来说,仪式指发生在宗教崇拜过程中的正式活动。 同时,还包括像节日,游行等特殊事件。从广义上来说,仪 式还指所有人类活动的表现方面, 传达了社会和文化地位 的信息,如每年的仪式,生命周期仪式,典礼, 成年礼。 三、通过仪式(三、通过仪式(Rites of Passage) 通过仪式:也称过渡礼仪,生命礼仪。通过仪式:也称过渡礼仪,生命礼仪。荷兰学者范杰内普 所创术语。礼仪有两种类型: 指一个人在其生命过程中,从一种社会地位转向另一种 社会地位时所举行的礼仪(如成年礼); 指用以标明时间过程中公认的分界点(如新年、新月、 冬夏至、春秋分等)的礼

8、仪, 也称 “强化仪式”(强化 礼仪)。 通过仪式可以调整人与自然、个人与个人、群体与群体之 间的关系。范杰内普将这些礼仪分为三个阶段,即:象征 分离的礼仪、象征过渡的礼仪、象征聚集的礼仪。 现今,这一术语的意义只限于前一种礼仪,即通过仪式, 也称 “生命礼仪”,是指在人的出生、成年、结婚、死亡 时所举行的各种仪式。 生命仪礼,表现了人从一 种社会状态转变到另一种 状态的仪式。它是体现人 的社会化存在、发展的阶 段性标志。 成年礼婚礼 丧礼诞生礼 第三节 旅游与通过仪式 格雷本:“旅游,是一种现代仪式”。格雷本:“旅游,是一种现代仪式”。 历史原因 :历史原因 :“旅游”一词在过去(如中古时代

9、)被认为 是艰辛的劳动。它来自于法语词travail,意思为 “艰 苦的劳动”。当时的人们为了生存, 为了战争不得不到 远方去。早期的朝圣者为了宗教的缘故也远离家园,到远 方去进行宗教朝圣。 后来到了中世纪, 在欧洲出现我们 现在称之为的 “文化旅游”,但主要是上流社会的精英 们才能进行的活动(The Grand Tour)。后来随着工业革 命的兴起,大众旅游慢慢出现, 到了现代社会, 旅游成为 了一种大众时尚活动。 旅游前旅游中 旅游后 特纳 (Turner 1969,1974)融合了吉内普等人的 观点,把人生通过仪式与旅游行为相类比,提出 “旅游仪式”也要经历三个阶段: 分离、隔绝及重聚分

10、离、隔绝及重聚,即阈限前,阈限,阈限后。阈限前,阈限,阈限后。 阈限前阈限中阈限后 (preliminal)(liminal)(postliminal) 格雷本:“旅游,是一种神圣的旅程”。 格雷本:“旅游,是一种神圣的旅程”。 “世俗神圣世俗” 他认为旅游是一种神圣而又世俗的仪式,即旅游者在去旅游 之前,他们过着世俗的生活和工作。当他们外出旅游时,他 们经历着一种完全不同于日常工作的活动,这种活动被人类 学家称之为 “神圣的旅程(Sacred Journey)”,因为他 们追求的是与世俗有反差的生活经历,追寻与自我生活状态 不同的 “他者”世界。这被称为 “反结构(Anti- structu

11、re)”, “阈限”, “共睦态”(Communitas)。 现代旅游者认为,旅游回来后他们的身心得到了 恢复,身份得到了保持(“做一天旅游者,做一天 皇帝”),还经历了不同的奇异事物(be exotic; culture shock)。 所以,西方人类学家曾提出了这样的说法:旅 游=休闲+仪式(Tourism=play +rite)。这是很值 得回味的。有些探险旅游者把旅游看做是一种自 我价值加强的人生仪式,因为他们所追求的是精 神上的东西,这与我们前面所谈的旅游与朝圣的 关系有很多相似的地方。 当今的文化旅游, 更要强调一种对异文化的体 验, 精神的体验。文化旅游已成为当今社会旅 游的趋势

12、。研究仪式与旅游之间的关系仪式与旅游之间的关系的重要 性也在于此。 因为这涉及到当今社会需要考虑开发什么样的 旅游产品 开发什么样的 旅游产品才能满足当今的旅游者的旅游体验需 求。这对旅游管理者来说也是十分重要的。仪 式开发是旅游开发中的一个重要内容。但如果 开发不当,会带来很多民族问题。 仪 式开发是旅游开发中的一个重要内容。但如果 开发不当,会带来很多民族问题。 案例:四川凉山布拖县彝族火把节(火把之案例:四川凉山布拖县彝族火把节(火把之 乡)乡) 类型:开放型+表演型+发明型 阈限(liminal)及共睦(communitas) 人类学家特纳将范吉内普的分离,过渡,重 组合三个阶段更名为

13、阈限前,阈限,阈限后三 个阶段。而阈限(liminal),是一段特定的神 圣时空,它具有同质,平等,无地位高低,一视 同仁的特征.与世俗的社会刚好相反。仪式参 与者进入了一种 “反结构”(Anti- structure)状态,即所谓的 “共睦态” (communitas)。人们在旅游过程中不也如此 吗?(举例) 第四节第四节 旅游是一种现代朝圣旅游是一种现代朝圣 马康耐:“旅游是一种现代朝圣” 这是一种比喻的说法,实质上是在探讨当今游客深层次 的旅游动机。 在研究旅游业发展的今天,也注意到了另外一个现象, 那就是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现代宗教意识也 日趋突现。马康耐认为现代人外出旅游是他

14、们感觉到自 己与生活的世界越来越“疏离”。他们想离开和逃脱这个 世俗的世界,到外面去寻求一种真实的、属于自己心灵 的家园。 这里所讲的旅游业虽然不可能普遍存在,但它却具有功 能性和象征性意义。在这些方面,它等同于其他的习 俗,可以使我们的生活赋予新的意义和内涵。旅游被认 为是对普遍和枯燥生活的一种弥补。 利奇利奇,时间和误觉:一年的度过,是由一系 列的节假日而标志出来的,因为每一个节日代表 了一种从正常的世俗,转变到非正常的神圣的状 态,然后又恢复过来。 这整个的时间流动形成了一种模式,如图所示: 神圣的旅游 神圣的旅游 世俗的工作 世俗的工作 时间的流程时间的流程 旅游本身还不仅是体验一种地

15、理上的变化,或者某种象征 性的改变。西方人更强调个人主义的价值个人主义的价值,一种自立自立的价 值,一种工作的道德伦理问题。对于他们来讲,旅游是一 种最好的生活,因为它有一种神圣的意义,使人激动,使 人更新,使人自我完善。 旅游往往是有目的的,而文化方面的特殊价值,决定着旅 游的目标。在伊斯兰世界,人们进行艰辛的朝圣活动,目 的是为了寻求精神上的启迪。到拉斯维加斯的游客也在精 神上获得了愉快,虽然他们回到家时钱包里已空空如也 到拉斯维加斯的游客也在精 神上获得了愉快,虽然他们回到家时钱包里已空空如也对 于传统社会来说,朝圣者的回报,就是当他回到家后,他 的地位和权利得到了加强。 朝圣者的回报,

16、就是当他回到家后,他 的地位和权利得到了加强。现代旅游的回报就是我们所推 崇的价值,即我们的身心得到了恢复,身份得到了保持, 还经历了不同的奇异的事物。 小结小结 神圣世俗理论(法国学者涂尔干) 分离过渡(仪式)融合(范吉内普) 阈限前阈限中阈限后(维克多特纳) 结构反结构(共睦态)结构(特纳) 世俗神圣(旅游)世俗(格雷本) 总结总结 旅游中的 “共睦态”体验是在旅游者身份被 “夷平” 的基础上产生的,具有特纳所说的 “反结构”特征, 旅游者之间的关系必须处在平等,单纯,谦和,甚至忘我 的状态中,抛开世俗的偏见,身份,等级与财富。在此基 础上,旅游者才可能自由地交流,共享美与愉悦,进而产 生息息相通的情感,甚至产生格雷本所说的 “神圣”而 严肃的情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