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拟联合国试题资料

上传人:E**** 文档编号:102168553 上传时间:2019-10-01 格式:DOC 页数:23 大小:18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模拟联合国试题资料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模拟联合国试题资料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模拟联合国试题资料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模拟联合国试题资料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模拟联合国试题资料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模拟联合国试题资料》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模拟联合国试题资料(2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自20世纪初国际关系正式成为一门社会科学后,不同的理论范式层出不穷,呈现出百家争鸣的局面。本文将对其中四种主要理论加以介绍,即现实主义(和新现实主义),自由主义(和新自由主义),激进主义(马克思主义),和近年兴起的建构主义。由于当代国际关系的建立和发展由西方国家主导,国际关系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根植于西方经验,因此以上四种理论的建立都与西方古典和现代哲学密切相关。现实主义理论在国际政治思想中一向占据着主流地位,该理论建立在以下几个核心观点之上,即人类基本上是追求权力和以自我为主的;国家是一种单一行为体,同时是国际关系中的首要行为体;国家处于无政府状态的国际体系中,也就是说,不存在超越国家之上的权威

2、,国家是主权独立的。这三点是现实主义理论的核心原则,鲜有现实主义者怀疑这一事实。看似简洁的原理却是经过了上千年的演变和论证。人们最早可以从古希腊历史学家修昔底德的著作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中找到相关论述,在修昔底德看来,伯罗奔尼撒战争爆发的原因在于雅典城邦国家实力的增长引发斯巴达的担忧,因而战争不可避免地爆发了,这种对战争根源的理解途径被后世广泛应用。约公元5世纪,基督教主教和哲学家圣奥古斯丁提出,战争的根源在于人类自私的本性,在此基础上,17世纪英国哲学家托马斯霍布斯提出,假设在一个没有政府权威的世界中,由于人的自私性和野蛮性,人们的生存将是十分艰难且短命的,不得不处于对自身安全的持续担忧中,因为

3、没有一个更高的权威来维持秩序。这样的无政府体系被称为“自然状态”,由此推及国际层次:由于缺少更高权威来维持秩序,国际社会也处于这样的“自然状态”,即无政府体系,国家就像人在“自然状态”中那样在国际社会中立足,每一个国家都不得不处于对自身安全的持续担忧之中,即使像美国这样的超级大国也不得不将自身安全看为首要问题,安全是国家的首要利益。因此,维持和平与安全的基本方式就是“将它们的武器彼此瞄准,让他们的眼睛彼此紧盯。”在现实主义者看来,几乎不存在制约国家的准则和规范。意大利政治哲学家马基雅维利更是惊世骇俗地指出,一国领袖需时刻关注国家安全所面临的威胁,因此无需对任何普世性道德负责。在谈现实主义时,不

4、得不提到一位著名的德国现实主义国际关系理论家汉斯摩根索,他的著作国家间政治:为权力与和平的斗争一度被奉为现实主义圣经。摩根索通过对经典现实主义理论的综合论述,建立了一个以人性、利益和权力为核心的、较为完善的现实主义理论体系。然而到了20世纪70年代,世界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石油危机的发生,越南战争的结束等一系列重大国际事件使得经典现实主义饱受质疑。在这种情况下以肯尼思华尔兹为代表的现实主义理论家根据新变化对现实主义理论做了诸多改进,从而形成新现实主义。华尔兹在其著作国家政治理论中提出了一种高度简约的现实主义理论,它的重点在于国际体系的结构,而非无政府状态下国家和个人的内在本性,“结构”是一种能

5、够制约国家行为的力量,国家的行为随着结构的变化而变化,而不是根据自身属性的变化而变化。美国前总统理查德尼克松及其国务卿亨利基辛格是美国当代现实主义外交主张的代表,冷战时期美国通过支持像中国和巴基斯坦这样的国家来遏制苏联和印度,而如今的美国则通过支持日本和印度来遏制中国不断增长的权力,两者都是建立在现实主义基础上的外交政策典范。而如今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和东亚诸国对中国崛起的担忧,很大程度上也体现出现实主义所强调的无政府体系下国家对自身安全和权力的持续担忧,甚至有人将美国和中国的关系类比于古希腊时期斯巴达和雅典,正如伯罗奔尼撒战争战争的爆发一样,中美战争的爆发也一度被认为是不可避免。而另一种思想

6、传统的继承者们则对这类预测唾之以鼻,他们就是自由主义者。同现实主义者一样,自由主义也是国际关系主流思想。同现实主义不同的是,自由主义认为,人类的本性是善的,通过教育能强化道德观念并促使合作;国家并不是一种单一的行为体,而是多种利益共同作用下的反映,国家不是国际关系中的首要行为体,国际组织以及各种非政府组织同样重要;存在一个制约国家行为的外部环境,即国际社会,它是不同行为体互动的舞台,而非纯粹的无政府状态。这三点恰好同现实主义的核心原则形成鲜明对比。自由主义思想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8世纪的启蒙运动,法国哲学家孟德斯鸠是启蒙运动的代表人物,在他看来,尽管存在自私、邪恶的人类行为,比如战争,但是这只是

7、不良社会制度的社会制度,克服混乱、不适当的社会缺陷,从而最大程度地避免战争,这种乐观主义思想影响了同时代的德国哲学家康德,他提出,尽管不可否认人是自私的,但人类可以学习世界大同主义和普世主义,根据他的思想主张,人类可以通过合作建立一个国家联邦,在保留各国主权的基础上构建一种世界秩序,使得战争得以避免。同时代的其他哲学家,如英国的边沁、穆勒等人从法理学、社会学和心理学的角度对自由主义和社会制度的改良做出了理性思考和论证。这些人共同构建了古典自由主义,并衍生出19世纪的经济和政治自由主义。根据这一思想,繁荣的自由贸易和商业可以促成国家之间的相互依赖,因而提高了战争成本,减小战争发生的几率。自由主义

8、思潮的蓬勃发展推动世界各国的一系列变革以及国际合作,最典型的例子是国际联盟的建立。基于自由主义思想的威尔逊理想主义,成功地促成了人类历史上首次世界性合作,这也是康德构想中国家联邦的雏形。然而正如现实主义曾遭遇低潮一样,自由主义也有受到广泛质疑和批评的时候。国联无论是在两次世界大战间歇期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都没能发挥预想中的作用。于是带有乌托邦色彩的国际联盟连同自由主义一起受到冷落。直到二战后,国联才以联合国的新形式出现,但联合国成立后很长一段时间都笼罩在由现实主义思想驱动下的冷战环境中,也未能发挥足够作用。20世纪70年代自由主义以新自由主义的形式得到复兴,以罗伯特基欧汉为代表的新自由主义者同

9、意部分现实主义的观点,他们认为,合作并非出于人类本性,按照基欧汉的话说:“国家进行合作通常不是出于利他主义或移情于他国的困难处境,也不是源于追求它们设想中的国际利益,它们为本国人民寻求财富和安全,并为此寻求权力。”简单地讲,就是合作符合每一方的私利。基于新自由主义思想建立的国际制度不再像曾经的国际联盟那样富有理想主义色彩,而是为了平衡各方利益。基欧汉希望将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的经验通则化,建立一种由原则、规范和决策程序组合的国际机制,从而降低国家间交易成本,缓解信息不对称问题,减少各国在相互评估政策时面临的不确定性。这些观点都收录进他的代表作霸权之后:世界政治经济中的合作与纷争。比起传统的自由主义

10、,新自由主义更加注重合作和制度的功能性、互动性和系统性,冷战结束后,欧盟的扩大和强化,世界贸易组织的任务范围拓宽,贸易自由化的推广,民主制度的扩展,自由主义国际关系理念都占据了中心位置。激进主义是国际关系第三种理论视角,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衍生物。不同于自由主义和现实主义,激进主义并不存在一个认知国际关系的广泛共识,或者称之为核心观点。激进主义的最主要特征是以历史分析为最根本的研究方法,将全球体系结构看做等级制的,如同一个金字塔,站在金字塔顶端的是少数发达国家,例如美国、日本和德国,下端是较发达国家,如巴西、墨西哥、南非和中国,底端是发展中国家,如孟加拉、菲律宾这样的多数国家,各阶层存在从上而下

11、的剥削关系,在激进主义者看来,形成这一结构的主要原因是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经济是影响其它所有现象的决定性因素,这是激进主义与其他理论最大的不同之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观点,也是激进主义认识全球结构的基本观点。激进主义者重点在对资本主义和资本主义国家的批评,他们认为世界体系是富国扩张穷国抵抗的产物。然而作为国际关系的一种边缘理论,激进主义的缺陷也是非常明显的,例如它不能解释为什么共产党国家之间会发生战争,如越南在1978年入侵柬埔寨,1979年中越冲突和1969年中苏冲突,也不能解释为什么在冷战结束之前资本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之间就已经出现了合作,因此在一些地区,激进

12、主义并不被看做一种国际关系理论。在现实主义与自由主义长达百年的对话中,其观点不可避免地走向趋同,而激进主义也未能挑战前两者在解释力上的地位,建构主义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的。作为相对较新的理论视角,建构主义理论仍在不断地塑造和改良,然而可以基本确定的是,建构主义者普遍认为国家行为是由精英的信念、社会规范决定的,集体中的个体通过观念和习惯来塑造,国家和国家利益是这些行为体社会认同的结果。建构主义重点关注现实主义和自由主义理论所忽视的东西,如人道主义干涉,主权、人权以及种族屠杀等等,因此它能够对两大主要理论做出有益地批评,例如,建构主义者指出,政治家和其他人的行为动机不仅仅是物质利益,也包括他们的

13、认同感、道义观等等,观念和文化在国际关系中起着重要作用。国家利益如何塑造?又如何随着事件的流逝而改变?安全问题仅仅体现在国家间的暴力或战争吗?经济和生态灾难又会对人类安全产生怎样的影响?.建构主义希望更真实地描述世界,因此在研究和解释新时代国际关系的新变化方面,建构主义有着不错的潜力,尽管在分析的过程中还存在许多不严谨之处。国际关系理论视角有很多,在同一理论学派中也存在不同的声音,每一种理论都存在一定缺陷,笔者作为一个初学者还无力对这些问题提出补充意见,只是希望帮助其他对国际关系感兴趣或者对世界性问题有见解的同学对基本理论范式有一个初步的了解,疏漏和不当之处还请不吝赐教。1 国家力量是什么,是

14、主权国家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捍卫本国利益、实现国家目标和影响别国的能力,是衡量一个国家在国际社会的地位、作用和影响的重要尺度。因此,它成为决定国际关系的重要因素。2、国家利益则是决定性因素;.国家利益是主权国家制定和实施对外政策的基本依据,是其对外活动的主要目的。国家间的共同的利益是国家合作的基础,利益的对立是国家间分歧、磨擦乃至冲突的根源。.任何国家都不应该一维护本国国家利益为由,侵犯别国主权和安全,干涉别国的内政。所以,为维护本国主权和安全1.要不断增强本国的国家力量2.坚定地维护本国的国家利益:安全利益;政治利益;经济利益3.在维护自身利益的同时,尊重其他国家正当的国家利益,维护各国

15、人民的共同利益。4 国家主权的涵义和基本特征是什么?答:主权是指国家所固有的在国内的最高权力和国际上的独立主权。其基本特征是不可分割性、不可让与性和排它性。5. 何谓国家利益?国家利益包括哪三个方面?答:国家利益就是满足国家生存和发展所需要的条件。国家利益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国家的安全利益,包括维护本国主权独立、领土完整、人民生存、不受外来势力的控制、侵略等方面;二是国家的经济利益,包括国家经济发展、科技进步、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社会繁荣等方面。它要求一个国家对内对本国资源的主权、发展国民经济的独立自主权,对外与其它国家能够进行平等互利的经济交往;三是国家的政治利益,主要指一个国家在与其它国

16、家发生交往过程中,交往和联系的程度对国家利益产生巨大影响,从而产生一个国家的政治利益。6. 何谓国家力量?答:国家力量是指国家拥有的实力以及影响其它国际社会行为主体的能力。国家力量既包括具体的、可统计的因素,也包括抽象的、只能分析的因素。前者是物质因素,后者是精神因素,物质因素包括自然条件、经济力量、军事力量。精神因素主要包括社会制度、国家内聚力、国民意识、政府效率、战略决策水平.7. 何谓国家对外政策?国家对外政策与对内政策的关系是怎样的?答:国家对外政策,是一个国家在处理国家间关系的对外活动中,根据其政治路线和战略方针,并结合具体情况,为维护本国利益而制订的行为准则。国家对外政策的根本要求是履行国家的对外职能。国家对外政策是由其国家的性质决定的。一个国家的内政是它外交的基础,外交是其内政的延续;对内政策是对外政策的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