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概论笔记

上传人:简****9 文档编号:102001208 上传时间:2019-09-30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5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概论笔记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教育概论笔记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教育概论笔记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教育概论笔记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教育概论笔记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教育概论笔记》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概论笔记(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一章 教育复杂、开放的社会系统第一节 “教育”概念叶澜:动物与人类的“教”与“学”,表面类似,实质大不相同:1、人类教育既为了个体,又具有社会性和为了社会的指向性。动物:亲子和生存本能。2、动物没有语言,个体经验不能类化概念化,无法积累传递、代际连续传递。3、所谓动物教育的结果,无非适应环境,维持生命,能独立生存。人类教育则远不止此。因此,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活动。社会性是人类教育和所谓动物教育的本质区别。教育活动是有意识的以人为直接对象的活动,他不同于教育活动是有意识的以人为直接对象的社会活动,它不同于其他以物或以精神产品的生产为直接对象的社会生产活动。叶澜:教育是有意识的以影响人的身心发

2、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广义的教育:指一切有目的地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社会实践活动。 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的发展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期望受教育者发生预期变化的活动。狭义的教育,即学校教育,其特殊性如何?1、目的性、系统性、组织性最强的一种教育活动,从而可控性也最强。2、有专门的机构和专职人员承担的。于是,狭义教育的定义:由专职人员和专门机构承担,有制度保证的、有目的、有系统、有组织的,以影响入学者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学校教育也叫制度化教育。第二节 教育的基本要素及其相互关系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是:教育者与

3、受教育者;教育内容与教育物资。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直接或间接地承担“教”的责任和施加教育影响的人。包括:各级教育管理人员,专职兼职教师,校外教育机构的工作人员,家长等。受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承担学习责任和接受教育的人。教育内容是教育活动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共同认识、掌握、运用的对象,是教育活动中的纯客体。学校教育内容的特点是:1、明确的目的性与预定性2、不仅具有一般的认识价值,而且具有形成人(促进人的形成)的价值3、被两个处于不同地位而有密切联系的主体共同利用4、在教与学的两种活动中,分别与学生、教师组成具有不同性质的复合客体教育物资进入教育过程的各种物质资源。三大类:活动场所与设施;教育媒体;

4、教学辅助手段第三节 教育系统的结构与功能教育活动的分类与整体结构非学校教育:学校之外的其他一切形式的教育。 不固定不系统不持续,因而不正规,但决非无足轻重现代教育的整体结构为核心式:以学校教育为核心,外围是家庭教育、校外教育机构的教育、各种社会组织的教育、通过大众传媒进行的教育等两种不同职能的教育活动的关系教育实施反馈教育管理现代学校教育系统的总结构形态上呈四层阶梯式,由上往下,逐级内化。起点是社会对教育的需求,重点是受教育者个体发展。第一层次(教育行政主管机关):1、确定教育目的;2、确定教育制度与学校教育制度;3、制定普通教育的课程方案(教学计划)和课程标准(学科教学大纲);4、确定学校教

5、育系统的发展规划第二层次(学校):将以上内化为各级各类学校办学的具体方案;第三层次(教师):学校工作的总方案内化为每个教师的工作方案、教育认识与行为第四层次(教师学生复合主体):把教师提出的对学生的要求内化为学生自觉要求,把教育内容内化为学生个人身心的发展微观策划与研究:以上第三、四层次教育活动的策划与研究教育系统的两大基本功能1、影响社会发展的功能首先,人类社会的延续和发展,必须依靠两种最基本的生产:一是社会物质生产,二是人类自身再生产。后者不单指繁衍,更指个体社会化,形成新生一代。显然教育不可或缺起着“创生性再生产”作用。其次,社会功能还表现在沟通社会各方面、世界各国横向联系上。现代社会更

6、为明显,通过思想科技道德文化艺术等方面的相互影响与交流,加速先进科技文化传播。所以教育作为一个开放系统,还具有国际性和全球性。此外,教育的社会功能还表现在阶级社会中教育有利于统治阶级地位的巩固和加强上。2、影响个体生命、人生发展的功能教育直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进而影响生命发展。就人类整体而言,教育影响是正向的,促进的;但从每一阶段或个体来看,有正向的,也有负向的。教育对个体的人生发展同样具有价值。一定社会条件下,个体藉教育改变自己的职业、社会政治经济地位,从而影响人的发展。两个功能内在联系并同时发挥作用。社会功能通过对人的培养实现,而对人的培养又必须考虑到社会的需要和可能。使两种功能在正向上达到

7、协调,是优质的教育。第二章 教育与社会(上)第一节 古代社会与教育原始社会与教育(一)原始社会与教育萌芽的产生教育的产生与起源:生物起源论,模仿论。苏联和80年代中之前的我国,认定起源出于需要。马克思:生产劳动(二)原始社会教育的发展与特征1、原始社会教育的发展美国孟禄:宗教教育构成部落社会最早的“理论教育”。神祗。成人礼,冠礼。表明集中的有专门对象的短期的教育。2、原始社会教育的特征1)教育的非独立性。尚未分化的事物间的关系是融合,不是结合。2)教育的原始性。3)教育的同一性。同一氏族每个人所受教育基本相同。奴隶社会与教育(一)奴隶社会与学校的出现1世界上最早是埃及,约前3500年左右。欧洲

8、是希腊最早,约公元前8世纪。中国约前21世纪。2最早的学校出现在公元前2500年左右的埃及。欧洲在前8-7世纪希腊的雅典出现学校。3学校出现在奴隶社会的条件: 首先,生产力发展到使一小部分人可以脱离直接的生产劳动而专门从事脑力劳动的水平。 其次,体脑分工使奴隶主阶级有时间从事专门的文化教育活动,这一方面促进了文化的发展,使学校教育有内容可教。另一方面,也为他们提供了从事学习和教育的空闲时间。 最后,奴隶社会出现了文字。4学校是奴隶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发展的综合产物。(二)奴隶社会学校教育的特征1、学校教育成为奴隶主阶级的工具,具有鲜明的阶级性阶级性的表现:首先,统治阶级掌握学校领导权,只有统治

9、阶级及其子女才能进学校。其次,培养目标主要是官吏、文士、武士、僧侣、政治家、雄辩家等。此外,内容阶级性。2、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和相对立3、学校教育内容趋于分化和知识化西周六艺:礼乐射御书数4、学校教育制度尚不健全封建社会与教育(一)封建社会教育的发展过程(二)封建社会教育的特征1、学校教育的等级性、专制性和保守性(唐朝六馆)2、 学校教育对象、规模、种类的相对扩大与增多(三)中国:最早私人办大学。书院。讲学辩论之风。重实践,知行合一。四大发明,教育技术贡献。第二节 近代社会与教育资本主义社会与之前各社会的区别:商品经济与自然经济自由资本主义社会与教育(一)自由资本主义社会教育的发展过程(

10、二)自由资本主义社会学校教育的特征1、学校教育中出现了双轨制,学校阶级性隐蔽化2、实现了初等义务教育的普及3、形成了较系统的近代学校教育制度4、教育内容丰富化第三节 现代社会与教育社会主义社会与教育(一)社会主义社会教育的发展过程1、第一阶段,对旧教育进行性质改造2、第二阶段,按照社会主义发展的进程不断建设和完善社会主义教育体系,不断提高教育质量(二)社会主义社会教育的特征1、教育第一次从剥削、统治人的工具变为完成消灭剥削和压迫的历史任务的工具2、第一次从社会制度上为教育促进社会发展的功能与促进个人发展的功能的协调提供条件3、教育内容的思想性与科学性的统一4、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校外教育的一致

11、性现代社会教育发展的趋势与特点(一)趋势1、社会生产、经济、科学、技术的发展与教育的关系日益加强和加深,教育逐渐成为社会发展的战略重点。2、教育由更多地为继承人类已有文化服务逐渐向更多地创造新的文化和物质财富,为社会发展和未来社会服务。(二)现代社会教育的特征1、教育与社会的联系向普遍化与直接化转型2、学校教育制度向梯形化、弹性化、开放化和终身化转型3、学校教育以培养现代人为目标,实现教育观念、教育内容、方法、手段的现代化转型社会发展与教育发展间的规律性联系1.教育随社会的发展而发展。每一个社会中教育的发展水平是该社会诸方面综合作用的结果,也是这些方面发展水平的综合反映。2.社会诸方面对教育的

12、作用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不同的国家里是不平衡的,并循着一定的趋向变化。3.社会与教育的关系不是单向的作用而是双向的相互作用。4.教育虽然与社会之间有密切的联系,但是教育又有相对的独立性。造成这种相对独立性的原因首先是教育有自己的特殊对象人。第三章 教育与社会(下)当代教育与社会各子系统的相互关系第一节 教育与人类自然生态的关系 教育与人口数量的关系(一)人口增长率影响教育发展的规模与结构(二)人口增长率影响教育质量(三)教育是控制人口增长的手段之一 人口质量:身体素质、文化修养和道德水平身体素质:遗传素质和健康状况,是物质要素文化修养:知识水平、智力发展程度和劳动技术水平道德水平:思想觉悟、道德

13、修养和合于社会规范的道德践行能力(后两者是精神要素)教育与人口质量的关系(一)人口质量影响教育质量直接影响:入学者已有的水平对教育质量的总影响间接影响:年长一代的人口质量影响新生一代的人口质量,从而影响以新生一代为对象的学校的教育质量(二)教育是提高人口质量的基本手段抓好基础教育,尤其是抓好农村的基础教育,是提高中华民族素质的根本保证 人口结构:自然结构与社会结构教育与人口结构的关系(一) 人口结构影响教育结构1) 人口自然结构对教育结构的影响:1.人口的年龄结构会影响各级各类学校在学校教育系统中的比例。2.人口的性别结构也会给教育带来一定影响2) 在人口社会结构对教育有一定影响。人口的文化构

14、成对教育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对教育的需求和质量的影响上。(二)教育是使人口结构趋向合理化的手段之一首先,通过教育可以改变人口的文化结构和职业结构,使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其次,教育可以促使人口地域分布向合理的方向流动 教育与人口相互关系的性质今日的人口状况是制约教育发展的因素之一,而今日的教育又是影响明日的人口数量、质量和结构的因素之一。其中教育对明日人口质量的影响具有实质性、决定性的意义。 教育与自然生态的相互关系(一)我国当前自然生态资源状况(二)教育具有持续改善和保护生态的功能 教育与自然地理的关系第二节 教育与社会物质生产的关系 社会物质生产对教育的作用(一)社会物质生产的发展为教育的发展提供

15、了基础性条件(人力与时间、物力和财力)(二)社会物质生产的发展对教育不断提出新的需求生产活动的要素:劳动对象、劳动工具、劳动者然而,生产发展对教育的需求不仅表现在量的扩展上,更深刻的是表现在对教育结构、培养目标、教育内容、方法、途径等一系列教育内部系统加以改造的要求上。它要求教育制度的结构能满足生产结构变化的需要和人终身接受教育的需要;要求培养出富有独立学习能力和创造精神的人;要求教育内容反映生产和科学技术发展的当代水平与趋势;要求教学方法、途径适应培养现代化社会所需要的人。这些变化意味着教育需要实现转型性的变革,全面完成从近代教育向现代教育的转化。我国经济现代化对教育的要求主要是:1、立足于未来,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根本的民族素质保障2、调整中等教育的内部结构,加强职业技术教育3、调整高教中专科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