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化学角度看中国古代的本草学

上传人:简****9 文档编号:101959951 上传时间:2019-09-30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8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从化学角度看中国古代的本草学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从化学角度看中国古代的本草学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从化学角度看中国古代的本草学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从化学角度看中国古代的本草学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从化学角度看中国古代的本草学》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从化学角度看中国古代的本草学(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从化学角度看中国古代的本草学无论是中国还是西方的金丹术,其追求虚幻的炼制长生不老的仙丹或将普通金属点石成金变成黄金的目标一再破灭,在中国逐渐让位于本草学,在欧洲则逐渐转变为实用目的的冶金工艺与医药化学。这种转变是化学历史上的一个重大转折,从炼金术到近代化学,医药化学与冶金工艺起到了桥梁作用。中医药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块瑰宝,古代中国数千年积累的有关药物学的资料,大部分记载在历代的本草书中,部分则在民间流传。早期的中药主要是植物性药物(从植物中提取),故名“本草”。后来,用药的范围逐渐扩大,中药也包括动物性和矿物性药物,本草的范围应包含植物、动物、矿物三种来源地药物。中国古代后期的本草书籍只是沿用

2、名称,含义则大为扩展。我国最早的本草学经典著作是神农本草经,原书已经失传,现存版本是后人从其他古籍记载搜集整理。“神农尝百草,日中七十毒”,这或许也是“是药三分毒”的来由吧,反映了我国古代先民孜孜不倦追求真理的艰辛历程和可贵的献身精神。公元前475年,我国进入封建社会,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本草学知识趋于系统化,到汉代则集先秦医药之大成,涌现了医圣张仲景、神医华佗等医药大家。1972年,从甘肃武威发掘出的东汉早期的医药简牍,被认为是我国古代医药历史的空前发现。这篇简牍列举了100种药物,植物性药物63种,动物性药物12种,矿物性药物16种,未分类的9种。矿物性药物有丹砂、硝石、胆矾、雄黄等(这些可

3、是炼金术常用物质),对各种药物的炮制、剂型与用药方法,均有详细记载。例如,第13号简牍写道:治金创(疮)止恿令创中温方,曾青一分,长石二分,凡二物皆冶合,和温酒饮一刀圭,曰三服,创立不恿。这段记载,反映出我国在东汉时期的外科用药已经达到相当高的水准。隋朝首先设立了医务行政机构太医署,唐代太医署(相当于现在的卫生部)采取政教合一的组织方式,既是医务行政机构,又是医学教育机构,是世界上最早设立的官方医学院。这一时期,本草学著作很多,最著名的当属新修本草,俗称唐本草,这是朝廷颁布的第一部官方药典,全书共载药物800多种,并附有图谱,是我国古代一部比较完善的药典,也是医学教育的药学教科书,比欧洲最早的

4、纽伦堡药典早800余年。唐朝有一位伟大的医药学家孙思邈,他总结了一生的临床用药经验所著的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现在合称为孙思邈千金方是我国医药历史上的经典名著,书中对本草学进行了详尽的分类,论述了脉诊的方法,总结了伤寒、麻疹等传染病的防治方法,又提出了妇幼保健、养生长寿的医学观念。孙思邈医术高超,难能可贵的是,他在我国历史上率先提出了医学伦理理论,在大医精诚中指出:“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侧隐之心,誓愿普救生灵之苦。若有疾危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蚩,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亦不得瞻前顾后。自虑吉凶,护惜身命。见彼苦恼,若已有之,深心凄怆,勿避

5、险峨,昼夜寒暑,饥渴疲劳,一心赴救,无作功形迹之心,如此可为苍生大医。”这就是所谓的“不为良相,便为良医”吧。据说,孙思邈为人治病从不收穷人的报酬,但要求治好病后栽种一棵杏林树,结果其所住之处周围种满了杏林树,现在“杏林”变成了医德高尚的名医居所的美称。偶曾经就读的学校,职工饭堂就冠名杏林阁。后人十分怀念这位医药学泰斗,尊称其为“药王菩萨”。 有意思的是,孙思邈不仅是一位医药学家,同时又是一位炼丹家(事实上,在宋代以前,炼丹家几乎都兼为医药学家,二者之间往往没有严格的界线,例如东晋的葛洪、南北朝时的陶弘景)。他们把各种天然矿物以及炼制的丹药(包括动植物性药物)分为上、中、下三品,上品丹药能杀精

6、魅、驱恶鬼、使人通神明而不老,属仙丹大药;中品能延年益寿,却病愈疾,兼营养滋补;下品能除寒热邪气、破积聚,但多毒,不可久服。不难看出,这种分类法明显带有炼丹术的色彩,其影响一直延续到明末本草纲目问世以前。隋唐时期是中外医药交流十分繁荣的时期。日本、朝鲜、越南等周边国家的医学大多师承中国。韩国曾经大热的电视剧大长今就是一部以中医药为主题的电视作品。其时,阿拉伯人在中国经商十分活跃,带来了乳香、没药、血竭、木香、胡芦巴等药物,一些阿拉伯药商在中国经营药店,带来了阿拉伯药方。而中国则向阿拉伯国家输出了脉诊、本草学等中医药知识。宋代发明了活字印刷,加上造纸业的发展,有力地促进了医学知识的传播。一方面,

7、官方设立了“校正医书局”,系统地校印了一批宋以前的医药学书籍;而民间医学家也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著述工作,他们整理古籍、编著方书,撰写了许多专科书籍。宋元期间,中国医学进入了极盛时期,随着临床实践经验的丰富,不少医学家深入研究古代的医学经典,结合各自的临床经验,自成一说,来解释前人的理论,逐渐形成了不同的流派,出现医学史上称之为金元四大家的医药学家,他们分别是刘完素、张从正、李杲、朱震亨,他们代表了学术上的四个不同学派。刘完素主张“火热致病”,善用寒凉药物,故称作“主火学派”或“寒凉学派”;张从正主张“病由邪生”善用“汗”、“吐”、“下”攻邪法,故称作“攻下学派”;李杲主张“内伤脾胃,百病由生”

8、,善用“益气升阳”,故称作“脾胃学派”或“补土学派”;朱震亨主张“阳有余阴不足论”和“相火论”,善用养阴降火,故称作“养阴学派”。及至明代,被李约瑟称为“中国古代百科全书”的医药学旷世巨著本草纲目隆重登场,作者不用多介绍,我国明代的科举落榜秀才李时珍。李时珍原本不想做医生,在那年头,四书五经才是王道,医学算是杂学,那么医生就是杂人。李时珍的父亲虽为名医,却力劝时珍考科举。可惜李时珍不是那块料,一直没考上,偏偏又得了一种极为难治的肺病(估计是肺结核),好不容易才从阎王那里拉回来。这时,李时珍对疾病的痛苦有切身体会,做不了良相,就悬壶济世做个良医吧。所谓“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李时珍学医很有天分,没

9、多久成为远近驰名的医生。后来,大明王朝的嘉靖皇帝将李时珍请来进入太医院做御医。嘉靖皇帝本来身体不错,但喜欢吃仙丹,一天到晚想着长生不老,李时珍劝告嘉靖皇帝,但嘉靖当作耳边风。无奈,李时珍离开了太医院。李时珍在太医院时,阅尽了馆藏的所有医药学书籍,发现了其中不少谬误之处,决心写一部囊括所有本草药材以及正确用法的书。从嘉靖三十一年(1552)开始,历经二十六年,李时珍走遍了全国各地,足迹遍及名山大川,悬崖戈壁,尝遍了天下的药材,阅尽了天下的医药书籍,终于完成了这部中国历史上最为伟大的医学著作本草纲目。该书共计记载植物1195种,动物340种,矿物357种,总计药物1892种,这些药物的采集、制作、

10、特性、治疗病症均有详细描述,并全部附有手绘插图1160幅(拜服),处方11000余则,李时珍于万历二十一年(1593)去世,他没有能够看到此书的出版。三年后,本草纲目正式印刷发行,先后译成日、德、英、法、俄等多种语言,誉为“东方医学巨典”。无需给它太多溢美之词,只知道它一直维护生命、恩泽后世就已经足够。本草纲目问世后,立即成为本草学的头等重要的参考书,以此书为主题,又出现了不少本草学著作。1765年,清代医药学家赵学敏为本草纲目作了增补,写成了本草纲目拾遗,所载药物增至2608种,比本草纲目多出了776种。近两千年来,中国本草学从神农本草经到本草纲目拾遗,勾勒出我国古代人民寻药用药的艰辛历程,

11、积累了丰富的药物知识,是中医药学的伟大宝库,是前人留给我们的瑰宝级遗产。必须强调一点,本草学与金丹术完全不同,它从一开始就以防治疾病促进健康为目的。它根据物质的药效来认识其性质,绝非空想妄谈。不少医药名家,不如李时珍,吸取金丹术著作中关于药物的性质与用法制法的合理部分,同时又对金丹术的荒诞予以批判。本草学蕴藏着丰富的化学知识,其医药化学成就主要集中在矿物方面,尤其是对汞、铅、砷三种元素有了相当深刻的认识。下面仅举数例:汞化学:神农本草经载:丹砂,味甘微寒,主身体五脏百病,能化为汞。丹砂就是硫化汞,加热后能分解为汞:HgS + O2=Hg + SO2我国古代常将汞及其化合物作为外科用药,如用水银

12、、雄黄混合治疗疥疮。升汞(HgCl2)和甘汞(Hg2Cl2)也是常用的外科药物,甘汞还用作利尿剂。甘汞是一种较为复杂的人造无机药物,本草纲目曾记载了它的制法:用水银一两,白矾二两,食盐一两,同研,不见星。铺于器内,以小乌盆覆之。筛灶灰,盐水和,封固盘口,以碳打二柱香。取开,则粉升于盆上矣,其白如雪,轻盈可爱,一两汞可升粉八钱。这是卓越的无机合成反应,其化学方程式为:6Hg + 2KAl(SO4)2+ 6NaCl +2O2= K2SO4+ 3Na2SO4+ Al2O3+ 3Hg2Cl2铅化学:铅的化学变化较多样,对其的记载也丰富。中国最早的人工铅制剂可能是铅粉,即碱式碳酸铅。东晋时期的葛洪在其编

13、著的抱朴子中写道:性白也,而赤之以为丹,丹性赤也而白之以为鈆。(古代的炼金术士称铅为“鈆”)这表明葛洪从实验得知铅能转变成红色的四氧化三铅,而四氧化三铅又可还原为铅。化学方程式为:Pb3O4+ 2C = 3 Pb + 2CO2中外炼金术士都曾制得铅粉和铅糖,古代妇女常用铅粉化妆,与空气的硫化氢接触后可生成黑色的硫化铅。用铅粉化妆可造成铅中毒。铅糖是指醋酸铅,医学上用作止泻收敛剂,但有毒。砷化学:中国古代金丹术士与医药学家很早就广泛利用了含砷矿物,主要是雄黄(As4S4)、雌黄(As2S3),我国炼丹士将雄黄、雌黄、硫磺称为“三黄”,视之为极重要的药品。前两者在空气中焙烧后生成剧毒物砒霜(As2

14、O3)。雄黄最早用作颜料,神农本草经将其列为中品,对其毒性与药效有较多说明。隋朝的炼丹术士发现焙烧雄黄可制得砒霜。唐初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写道:以甘草煎,以粳米饭和研为丸,服之能治疟,治心痛、牙痛。射雕英雄传里的黑风双煞为了练习九阴真经,要提高身体的抗毒能力,服用小剂量砒霜,久而久之,抗毒内功渐增。近年来,砒霜被发现可用于治疗白血病,为医学界所重视。中国古代砷化学的最大成就当属砷单质的制取。葛洪抱朴子载:将雄黄、猪大肠、硝石三物合炼,只要硝石比例较小,即可炼出单质砷。硝石就是硝酸钾(KNO3),硝酸钾溶液与雄黄反应生成砷酸钾(K3AsO4),受热分解为砒霜(As2O3)猪大肠富含饱和脂肪酸,受热炭化后有碳单质析出,碳可还原雄黄转变的砒霜而制得单质砷:As4S4+ 7O2= 2As2O3+ 4SO22As2O3 + 3C =4As + 3CO2西方德国的炼金术士马格努斯用类似葛洪的方法制得单质砷,他是西方学界公认的第一个发现砷的人,比我国的葛洪晚了900年。中国的金丹术和本草学积累了丰富的化学知识,四大发明之一的火药也出自炼金术士之手,有值得大书特书的可贵遗产,但始终没有孕育出近代化学,也留下了无尽的遗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