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人教版八年级下册《中国的地理差异》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上传人:sj****5 文档编号:101959210 上传时间:2019-09-30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20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地理人教版八年级下册《中国的地理差异》教学设计(第一课时)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地理人教版八年级下册《中国的地理差异》教学设计(第一课时)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地理人教版八年级下册《中国的地理差异》教学设计(第一课时)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地理人教版八年级下册《中国的地理差异》教学设计(第一课时)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地理人教版八年级下册《中国的地理差异》教学设计(第一课时)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地理人教版八年级下册《中国的地理差异》教学设计(第一课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地理人教版八年级下册《中国的地理差异》教学设计(第一课时)(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第第五章中国的地理差异中国的地理差异教学设计(第一课时)盛高宝 楚雄州武定县香水中学学校一、教材分析地理差异显著是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第五章中国的地理差异中的第一课时的内容,本节课主要是让学生学习我国显著的地理差异,掌握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的相关知识。八年级的教材安排上册讲中国地理的总论,下册讲分区,而本章内容既是对总论部分的总结,又是对分区部分的引领,因此在整个教材中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二、学情分析对于八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对基本的地理知识和地理技能有了一定的积累。学生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度阶段,思维活跃,有强烈的好奇心。但是学生在新旧知识的衔接方面还存在一定的不足,

2、因此需要教师加强引导,以便学生顺利进行学习。三、教学目标1、描述我国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差异。2、归纳秦岭-淮河一线南北地区的地理意义。四、教学重难点重点:秦岭淮河一线南北地区的地理意义。难点:我国地理差异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五、教学手段运用多媒体六、教学方法读图分析法、归纳法七、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中国各地的自然环境差异景观,给予学生直观的认识,激发学生兴趣,引入课题 (二)、学习新课 自主学习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P2-P5;结合前面所学知识,说说我国气温、降水、地势有何差异。结合图5.1可以看出,我国气温、降水、地势的分布呈现有规律的变化,反映了我国自然环境的差异显著。

3、 比较图5.3和5.4可以看出,秦岭淮河以北地区和以南地区村落的自然景观和人类活动等方面,有哪些明显的差异?联系新旧知识,完成P5活动: 理解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通过学生自主学习,讨论交流,完成自主学习预习作业。(课前安排学生完成) (三)、新课引入在同学们自主学习的基础上,我们从以下方面来学习本节课的内容:地理差异显著。(四)、教学内容: 1、多媒体展示我国1月平均气温分布图,让学生阅图分析归纳我国气温的南北差异及自然景观。气温:自南向北,纬度逐渐_升高_,气温逐渐_降低_。北部的黑龙江长冬短夏,天寒地冻,银装素裹;南部的海南岛长夏无冬,瓜果飘香。2、多媒体展示我国年降水量分布图,让学生

4、阅图分析归纳我国降水空间分布不均,东南沿海与西北内陆的降水差异及自然景观。降水:自东南沿海_向_西北内陆,距海越来越远,降水越来_少_。东南沿海地区湿润的环境下山青水秀;西北内陆地区干旱的环境下沙漠、戈壁广布。3、多媒体展示我国地势三级阶梯分布示意图,让学生阅图分析归纳我国地势的东西差异及自然景观。地势:自西向东,地势呈阶梯状分布,逐级下降。西部第一阶梯上的青藏高原地高天寒,雪峰连绵,东部第三级阶梯上的长江三角洲地势低平,温暖湿润。4、人类活动的差异东部西部P93 农业 耕牧P13 人口多少P103 城市多少P87 交通密疏P104 经济发展水平高低5、地理差异对人们生产的影响。西北地区的牧业

5、,南方地区的渔业。6、地理差异对人们生活、文化的影响。广东的早茶,西北的饮食,江南的油纸伞,新疆的馕饼。各地生活习俗和文化差异不同。7、地理差异对各地风俗的影响。内蒙古高原蒙古族的那达慕大会,南方汉族的元宵灯会。8、P5活动:理解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1)、多媒体展示中国地势三级阶梯、年降水量和1月平均气温的分布图。(2)、多媒体展示秦岭-淮河以北(南)地区农村生活景观图(3)、多媒体展示我国气候分布图。从(1)、(2)、(3)图及所学的地理知识中分析归纳秦岭淮河一线以北地区和以南地区的地理差异完成表5.1.(4)、多媒体展示我国温度带的划分示意图和我国干湿地区划分示意图,完成活动2.(5

6、)、多媒体展示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植被景观图,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导致秦岭淮河以北地区和以南地区自然环境差异的主导因素。完成活动3.(6)、归纳总结:秦岭淮河一线重要的地理意义。、1月0等温线大致通过的地方。、冬季我国河流是否结冰的分界线。、亚热带和暖温带的分界线。、800毫米等降水量线通过的地方。、湿润和半湿润的分界线。、水田和旱田的分界线。、我国温带季风和亚热带季风气候的分界线。、我国北方和南方的分界线。(五)、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从自然地理方面,气温、降水、地势方面的差异及人文地理方面,生活习惯和文化传统方面学习了我国的地理差异显著;还重点学习秦岭淮河一线以北、以南两侧不同的地理差异。(六)

7、、学习反馈1、关于秦岭淮河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与年均气温等温线基本一致 B、是湿润地区和半湿润地区分界线C、与年平均降水量800mm等降水量线基本一致 D、是亚热带和暖温带的分界线2、秦岭淮河一线以北地区的主要粮食作物是( )A、水稻 B、玉米 C、青稞 D、小麦3、我国秦岭-淮河以北地区的最低月平均气温在( ) A、10以上 B、10以下 C、0以上 D、0以下4、我国秦岭淮河以南地区的年降水量在( )A、400毫米以上 B、400毫米以下 C、800毫米以上 D、800毫米以下5、下列自然景观属于秦岭淮河以南地区的是( )A、常绿阔叶林 B、落叶阔叶林 C、林海雪原 D、针叶林八、

8、板书设计气温自然地理方面 降水地势生活习惯地理差异显著 人文地理方面文化传统秦岭淮河一线的重要的地理意义九、学生学习活动评价设计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的学习情况的反馈要及时给以鼓励性评价,表扬学习积极主动的同学,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对学习不主动的学生,尽力寻找学生学习的闪光,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的自信心,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也能积极参与课堂;充分利用学生资源,让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评价,相互检查学习成果,交流展示,相互鼓励,从而达到相互促进,共同进步的目的。十、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在学习了地理差异显著的基础上,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能够具备一定的独立利用资料和地理图形去分析、

9、归纳某一地理区域的气温、气候、地势,不同地区的农业生产和饮食习惯,风俗习惯等方面的特点;也基本能在老师的引导下归纳一个地区的地理区域的地理特点,能体会到不同地区的地理差异显著;但还需要加强练习和辅导,在教学中应该给学生更多的空间去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相互讨论,教师适时引导,帮助学生释疑,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课前让学生自主学习,完成预习作业,课上反馈,为学生能主动学习创造学习氛围;课堂上学习交流、反馈评价等活动,也让学生看到了自己的学习成果,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归纳讲解还要进一步弱化,减少讲述的时间,使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动”起来,而不是“被动”学习,要使学生充分联系生活

10、实际,学习生活中的地理。在课堂教学中,部分学生对地理学习的认识不足,缺少自主学习的动力,有些学生学习比较沉闷,对于这部分学生疏于指导,对于课堂教学中生成的教学资源的利用有待于提高。对于本课时教学内容的教后反思,使我在以后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更加注重课堂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人”的体现,加强学生在“教”中的“自学”和教师在“教”中的检测和反馈。附件:自主学习预习作业第五章 中国的地理差异(第一课时)班级: 、姓名: 。1、我国自南往北纬度逐渐 ,气温逐渐 。2、我国自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距海越来越 ,降水越来越 。3、我国自西向东,地势呈 分布,逐渐下降。4、阅读图5.1中国地势三级阶梯、年降水量和1月平均气温分布图,回答(1)、(2)两个小题。(1)、秦岭-淮河以北地区1月平均气温低于 ;年降水量在 以下;主要地形有 。(2)、秦岭-淮河以南地区1月平均气温高于 ;年降水量在 以上;主要地形有 。5、我国农业具有 ; 分布特点。6、我国人口、城市、交通线表现为 的分布特点。 7、我国经济发展水平表现为 。8、阅读课本P4图5.3;图5.4秦岭-淮河以北(南)地区农村生活景观图回答下列问题:(1)、秦岭-淮河以北农田以 为主;主要的粮食作物有 ;传统交通方式以 为主;民居具有 的特点。(2)、秦岭-淮河以南农田以 为主;主要的粮食作物有 ;传统交通方式以 为主;民居具有 的特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研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