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 儒道互补 单元练测(人教版选修《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上传人:xins****2008 文档编号:101959184 上传时间:2019-09-30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7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二单元 儒道互补 单元练测(人教版选修《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第二单元 儒道互补 单元练测(人教版选修《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第二单元 儒道互补 单元练测(人教版选修《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第二单元 儒道互补 单元练测(人教版选修《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第二单元 儒道互补 单元练测(人教版选修《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二单元 儒道互补 单元练测(人教版选修《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二单元 儒道互补 单元练测(人教版选修《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二单元 儒道互补 单元练测1(人教版选修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一、基础巩固1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七十而从心所欲,不踰矩踰:超越B愿无伐善,无施劳 施:施行C知者动,仁者静 动:活跃D小人长戚戚 长:总是解析:B项,“无施劳”的意思是“不表白自己的功劳”。施:表白。答案:B2下列加点的词,从词类活用角度看,与其他三项不相同的一项是()A仁者乐山 B好之者不如乐之者C知者乐水 D饭疏食、饮水解析:D项,“饭”是名词活用为动词,“吃”。其余为形容词的意动用法。答案:D3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古今意义不相同的一项是()A可谓好学也已B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C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2、D血气方刚,戒之在斗解析:C项,“一日”古今意思不同,古义是“一旦”,表示假设;今义是“一天”。答案:C4下列加点词的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A两个加点的“而”字,用法相同;两个加点的“为”字,用法不同。B两个加点的“而”字,用法不同;两个加点的“为”字,用法相同。C两个加点的“而”字,用法相同;两个加点的“为”字,用法相同。D两个加点的“而”字,用法不同;两个加点的“为”字,用法不同。解析:“而”连词,表并列关系;连词,表修饰关系。“为”动词,表判断;动词,做。答案:D二、文本研探阅读文本选段,完成59题。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

3、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以上“颜渊”篇)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论语雍也)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论语里仁)5下列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克己复礼为仁 克:克制B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 济:赈济C尧、舜其犹病诸 病:生病D造次必于是 造次:

4、仓促,急速解析:C项,病:担忧。答案:C6下列加点的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请问其目不以其道得之B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 造次必于是C可谓仁之方也已 不以其道得之D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 颠沛必于是解析:A项,代词;B项,表判断的动词是/代词,这里;C项,结构助词;的/代词,代富贵;D项,借此,给/介词,在。答案:A7把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文。(1)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_答案:假若有一个人,他能给老百姓很多好处又能周济大众,怎么样?(2)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_答案:凡事能就近以自己作比,而推己及人,可以说就是实行仁的方法了。(3)君子去仁,恶乎成名?_答案:君子离开仁德,怎么成

5、就他的名声呢?8请概述这三个语段各自从哪个角度阐述了儒家“仁”的思想。_答案:第一个语段强调“克己复礼”,第二个语段强调“推己及人”,第三个语段强调“正当手段获取富贵”否则“安贫乐道”就是仁。9你听过“一失足成千古恨”这句话吗?结合文本思考“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的现代意义。_答案:人大都不会甘愿过贫穷困顿、流离失所的生活,希望得到的是富贵安逸。但这必须通过正当的手段和途径去获取。否则宁守清贫而不去享受富贵。这要求我们每时每刻都牢记“仁”字,否则可能因为一时的贪念或糊涂而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这种观念在今天仍有其不可低估的价值。如果人以不义之方式取得富贵或躲避贫穷,人人为所欲为,无恶不作,终将造成

6、私心充塞的社会乱象,及人类道德毁灭沦丧的境地!三、深化扩展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5题。定公十四年,孔子年五十六,由大司寇行摄相事,有喜色。门人曰:“闻君子祸至不惧,福至不喜。”孔子曰:“有是言也。不曰乐其以贵下人乎?”于是诛鲁大夫乱政者少正卯。与闻国政三月,粥羔豚者弗饰贾;男女行者别于涂;涂不拾遗;四方之客至乎邑者不求有司,皆予之以归。齐人闻而惧,曰:“孔子为政必霸,霸则吾地近焉,我之为先并矣。盍致地焉?”黎曰:“请先尝沮之;沮之而不可则致地,庸迟乎?”于是选齐国中女子好者八十人,文马三十驷,遗鲁君。陈女乐文马于鲁城南高门外。季桓子微服往观再三,将受,乃语鲁君为周道游,往观终日,怠于政事。

7、孔子遂行。桓子喟然叹曰:“夫子罪我以群婢故也夫!”(五年后)秋,季桓子病,辇而见鲁城,喟然叹曰:“昔此国几兴矣,以吾获罪于孔子,故不兴也。”顾谓其嗣康子曰:“我即死,若必相鲁;相鲁,必召仲尼。”后数日,桓子卒,康子代立。已葬,欲召仲尼。公之鱼曰:“昔吾先君用之不终,终为诸侯笑。今又用之,不能终,是再为诸侯笑。”康子曰:“则谁召而可?”曰:“必召冉求。”于是使使召冉求。冉求将行,孔子曰:“鲁人召求,非小用之,将大用之也。”是日,孔子曰:“归乎归乎!吾党之小子狂简,斐然成章,吾不知所以裁之。”子赣知孔子思归,送冉求,因诫曰“即用,以孔子为招”云。(选摘自史记孔子世家,有删节)注:贾:同“价”,价格

8、。冉求:与后面的子赣同为孔子的学生。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由大司寇行摄相事 摄:代理B粥羔豚者弗饰贾 粥:通“鬻”,卖C(季桓子)乃语鲁君为周道游 周:环绕D送冉求,因诫曰 诫:勉励解析:D项,“诫”是“叮嘱”的意思,“勉励”与“以孔子为招”意思不符。答案:D1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A.B.C.D. 解析:A项,两个“为”字,都表示被动关系。B项,两个“以”字,前者是介词,凭借;后者是连词,因为。C项,两个“于”字,都是介词,前者相当于“在”,后者相当于“对”。D项,两个“之”字,前者为代词,相当于“他”,代孔子;后者为助词,相当于

9、“的”。答案:A12下列各句括号中是补出的文字,补出后句子意思不符合原文的一项是()A孔子为政(鲁)必霸 B已葬,(康子)欲召仲尼C今又用之,(却)不能终 D(若)即用,以孔子为招解析:C项是一个假设关系的语句,应补充的词语是“如果”。答案:C13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都能体现孔子坚持儒家治世思想的一组是()诛鲁大夫乱政者少正卯齐人闻而惧孔子遂行相鲁,必召仲尼归乎归乎即用,以孔子为招A B C D解析:孔子政绩的威力,季桓子临死前的叮嘱,子赣对孔子的理解。排除这三句即可。答案:B14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孔子为政有方,使鲁国上下知礼守序,齐人闻风恐惧。B齐人献女乐文马迷惑鲁

10、国君臣,终致孔子离开鲁国。C桓子在病重将死时承认当初没有重用孔子是个错误。D康子不尊“必召仲尼”的遗训,舍孔子而改召冉求。解析:C项,错误,不是“没有重用”,而是“用之不终”。答案:C1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男女行者别于涂;涂不拾遗。_ (2)请先尝沮之;沮之而不可则致地,庸迟乎?_解析:这两句翻译的重点分别是:“男女行者”定语后置,“涂”是通假字,“沮”是通假字,“庸迟乎”是反问句。答案:(1)在路上出行的男女,各走一边;掉在路上的东西没有人捡拾。(2)请先试着阻止它强大,如果阻止不成,再送给它土地,难道算迟吗?参考译文:定公十四年(前946),孔子五十六岁,

11、他由大司寇代理相国职务,脸上流露出喜悦的神色。弟子说:“听说君子大祸临头不恐惧,大福来到不喜形于色。”孔子说:“有这个话。但不是还说(人生的)乐趣在于能凭借显贵的地位仍谦虚地对待别人吗?”于是就把扰乱政治的鲁国大夫少正卯杀了。孔子参与国政三个月,贩卖猪、羊的商人不敢哄抬物价;在路上出行的男女,各走一边;掉在路上的东西没有人捡拾;四方的旅客来到鲁国的都邑,不必向管事的官吏求情送礼,都能给予他们接待和照顾,直到他们满意而归。齐国听到这个消息感到害怕,有人说:“孔子主持政治,鲁国一定会称霸,一旦称霸,我国离它最近,我们会先被吞并。何不先送给它一些土地呢?”黎说:“请先试着阻止它强大,如果阻止不成,再送给它土地,难道算迟吗?”于是从齐国挑选了八十名漂亮的少女,又挑选一百二十匹毛色光鲜的马,一并送给鲁君。这些女乐文马陈列在鲁国都城南面高门这个地方。季桓子穿着便衣溜到那里去看了好几次,从心里愿意接受,就建议鲁君假装外出环游,暗中去看女乐文马。鲁国君臣整日前去观看,对国事就懈怠了。孔子于是离开鲁国。季桓子叹息道:“先生是因为接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