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数学六年级下册《图形的放大和缩小》

上传人:sj****5 文档编号:101955606 上传时间:2019-09-30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师大版数学六年级下册《图形的放大和缩小》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北师大版数学六年级下册《图形的放大和缩小》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北师大版数学六年级下册《图形的放大和缩小》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北师大版数学六年级下册《图形的放大和缩小》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北师大版数学六年级下册《图形的放大和缩小》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北师大版数学六年级下册《图形的放大和缩小》》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师大版数学六年级下册《图形的放大和缩小》(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图形的放大和缩小教学设计 金水区黄河路第一小学 孙方方教材分析:本节课是北师大版教材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比的意义、比例的意义以及有关平面图形知识等相关知识的基础上学习的,主要是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体会按相同的比放大或缩小的实际意义。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去观察分析,感受按指定的比将图形放大和缩小的过程,并注意增强学生主动探索的意识,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学生分析: 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学生对于比的意义、比例的意义以及比例尺等内容有一定的知识经验,学生对于图形的放大与缩小并不陌生,对生活中应用放大与缩小的实例也有一定的了解,如:洗照片、放大镜

2、等等。但是对于图形形状不变的基础上进行放大或缩小的具体方法不明确。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学生熟悉、感兴趣的情境,使学生产生亲切感,很快投入到探究活动中,同时给学生充足的思考和交流的时间,在交流探索中,向学生渗透图形放缩的方法。根据六年级学生的年龄和思维特点,教师应尽可能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这样更有利于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和数学思维的发展。设计理念: 没有生活的数学是没有魅力的数学,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

3、。”因此数学教学必须走进学生的生活,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参与机会,通过好的情境去启迪他们的智慧,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对数学产生一种亲切感,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教学目标:1、结合“设计巨人教室”的具体任务,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初步理解图形放大和缩小的含义。2、能利用方格纸按指定的比将简单图形放大和缩小。3、在观察、比较、思考和交流等数学活动中,感受图形的放大和缩小是“图形的大小发生了变化,图形的形状不发生改变”,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4、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使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在学习过程中感受成功的喜悦。教学重点:能在方格纸按一定的比将简单图形放大

4、或缩小。教学难点:使学生知道图形按一定的比放大和缩小后,只是大小发生了变化,形状没变,从而体会图形相似变化的特点。教具准备:课件 作业单 直尺教学过程:1、 情境导入1、观察体验 播放照片放大和缩小过程 师:为了看清这张照片,刚刚它经历了怎样的变化?2、揭示课题 师:如果让姚明的裤子给李连杰穿,你觉得怎么样? 师:其实图形在放大和缩小的过程中也存在着一定的奥秘,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寻找这个奥秘。(板书课题:图形的放大和缩小)【设计意图:这一环节中,教师创设照片“放大与缩小”的情境,不仅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且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帮助学生初步体验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现象。】二、探索新知1、活动(一):探究

5、图形放大的规律(1)说一说 问:想一想,如果我们为巨人设计一间教室,在教室里可以设计哪些适合巨人使用的物品? 师:如果巨人的身高与普通人的身高的比是4:1,按相同的比我们该如何设计这些适合巨人使用的物品呢?自己先想一想,然后选一个自己喜欢的物品,和你的小组成员具体说一说吧。 生汇报,师根据学生的汇报作补充。 师小结:也就是说,我们在设计巨人使用的物品时要注意什么呢?(2)画一画 师:如果方格纸上这个长方形表示我们教室的大小,你能按4:1的比将图形放大,画出巨人教室的大小吗?画一画,填一填,完成作业单“活动一”。完成后在小组内交流你的想法。活动一: 放大后图形原图放大后图形:原图长宽通过画图和表

6、格对比,我们发现(3)交流画法,总结方法 师:哪个小组来和大家分享一下你们的想法? 生汇报,生生评价。 师小结:(出示表格)我们来看,这里按4:1放大后图形与原图形长与长的比是4:1,宽与宽的比也是4:1,这里长与长是一组对应线段,宽与宽是一组对应线段,这两个比相等,那也就是说对应线段长的比相等。(板书:放大前后图形对应线段长的比相等)【设计意图:这个环节通过说一说,画一画,交流汇报等活动让学生充分理解按4:1放大图形的含义和具体方法,在学生汇报展示的过程,注重让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2、活动(二):类推图形缩小的规律(1)猜想 问:刚才我们一起学习了将图形按指定的比放大的方法,要使对应线段长

7、的比相等就可以了,那按指定的比缩小时,对应线段长的比又会怎样呢?大家先来猜一猜吧!(2)验证 师:是这样吗?下面老师给大家一个巨人使用的三角尺,你能将这 个三角形按1:4缩小,画出我们用的三角尺吗?动手操作之前,请同学们先思考按14缩小是什么意思?和你的同桌说一说。 生汇报,使学生明白按1:4缩小也就是把图形的各边缩小到原来的四分之一。 请同学们完成作业单“活动二”。 完成的同学和同桌说一说你是怎么画的。活动二:如果下图中的三角形表示“巨人”用的三角尺,你能将这个三角形按1:4缩小,画出我们用的三角尺吗?试一试,并完成表格和填空。 缩小后图形原图缩小后图形:原图底高通过画图和表格对比,我们发现

8、(3)交流画法,总结方法 生汇报:还有什么疑问吗? 问:斜边的长也是原来的四分之一吗? 师: 谁能来总结一下将图形按指定的比缩小的方法是什么? 生:缩小前后图形对应线段长的比相等。(板书) 师:看来同学们猜测的很正确。【设计意图:学生已经基本掌握了按指定的比将一个图形放大的含义和基本方法,因此在这一环节,借助迁移,放手让学生自己理解按14缩小的含义,独立完成活动二,同桌交流画法。在交流环节中引导学生验证变化后直角三角形的斜边与原来的三角形的斜边相比,发现斜边也是按相同的比缩小的,从而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图形放大和缩小的理解。】3、观察对比,发现规律。师:观察一下,图形按指定的比放大前后和缩小前后

9、,什么变了?什么没有变?(板书:大小改变,形状不变)师:形状为什么没有改变?生:因为他们对应线段长的比相等。【设计意图:学生已经基本掌握了按指定的比将图形放大和缩小的数学含义,引导学生观察发现,放大和缩小前后图形的变化,加深学生对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的理解。】4、交流表达,小结方法。 师:刚刚我们经历了将图形按指定的比放大和缩小的过程,谁能来说一说图形按一定的比放大或缩小的奥秘是什么? 生:使它们对应线段长的比相等就可以了。三、巩固应用1、火眼金睛(教材25页练一练第1题) 师:接下来同学们能不能用我们发现的这个奥秘来完成一组判断题?仔细观察,看看谁是火眼金睛?(师读题)想一想,拿出作业单2第一题

10、,可以适当的在图上标一标。 生独立完成,全班汇报。 师小结:通过这组判断练习,让我们再次验证了将一个图形按指定的比放大或缩小的时,要使对应线段长的比相等就可以了。2、 绘图高手(教材25页练一练第2题) 师:下面老师给大家一张方格纸,每个方格表示1平方厘米。请你按要求将图形放大或缩小,再回答问题。可以吗?拿出作业单2,完成第二题。 生独立完成,汇报交流。 师:缩小后的图形与原图形的面积比也是1:3吗?那是多少? 放大后的图形与原图形的面积比也是2:1吗?那是多少? 师小结:由此看来,图形放大前后,缩小前后图形的面积比并不等于对应线段长的比。4、 拓展延伸1、我的发现 师:刚才我们都是在方格纸上

11、来研究按一定的比将图形放大和缩小,其实,在生活中还有很多现象也是按一定的比将图形或者物体放大或缩小的,自己先想一想,然后把你想到的或看到的和你的同桌说一说吧。 生汇报。 师:图形的放大和缩小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应用确实非常广泛,(比如,课件展示放大镜、照片等)正是这些技术的应用,才使得我们的生活变得幸福美好,多姿多彩。2、你知道吗? 数学史:古希腊的数学家、天文学家和哲学家泰勒斯(Thales,约公元前625 - 公元前574),利用人的身高和影子相等时,金字塔的高也和影子相等的道理(这是身高与影子长的比和塔高与影子长的比都是1:1),第一个成功地测出金字塔的高。 师:看来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如果

12、你拥有了数学的眼睛,就会像泰勒斯一样发现很多生活中的数学。【设计意图:通过与伙伴交流、观看、了解图形的放大与缩小在生活中的应用,引导学生用数学眼光观察生活,亲近数学,体会知识的实际应用价值和文化价值。这样,使学生能很好地关注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增强本节课的学习效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3、作业设计(1)用今天所学的图形的放大和缩小的相关知识,结合生活中的实例,写一篇数学日记。(2)将这个笑脸用一定的比进行放大和缩小。(教材25页练一练第4题)五、总结收获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图形的放大和缩小,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疑问?板书设计图形的放大和缩小放大后图形原图放大后图形:原图长2054:1宽1234:1 对应线段长的比相等 大小改变,形状不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