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古咏史诗教案

上传人:平*** 文档编号:10189102 上传时间:2017-10-06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37.8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怀古咏史诗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怀古咏史诗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怀古咏史诗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怀古咏史诗教案(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怀古咏史诗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怀古咏史诗的主要特点.2,学习鉴赏怀古咏史诗的一般方法.【教学重点】特征辨析,感情把握【教学难点】技巧赏析【教学方法】自主鉴赏、合作探究【教学过程】一、诵读热身念奴娇赤壁怀古 苏轼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 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二、整体感知(一)读两首唐诗,回答问题:华清宫 吴融四郊飞雪暗云端,惟此宫中落便干。绿树碧檐相掩映,无人知道外边寒。过华清宫 李约君王游乐万

2、机轻,一曲霓裳四海兵。玉辇升天人已尽,故宫惟有树长生。1、两首诗描写了不同时期的华清宫,请指出二者主要运用了哪种相同的表现手法,并作简要说明。2、两首诗各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答:(1)两首诗都运用了对比(或对照、映衬)手法。第一首诗宫内宫外(或空间)对比:宫外飞雪阴云,分外寒冷;宫内绿树掩映,温暖如春。第二首今昔(或时间)对比:昔日霓裳羽衣,歌舞升平;今朝杂树丛生,宫殿荒凉。(2)第一首诗通过写景状物,鞭挞无视人发疾苦、沉湎于享乐的统治者。第二首诗通过咏史抒情,讽刺统治者荒淫误国,感叹王朝的兴衰。三、合作探究(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春日秦国怀古 周朴 荒郊一望欲消魂 ,泾水

3、萦纡傍远村。牛马放多春草尽,原田耕破古碑存。云和积雪苍山晚,烟伴残阳绿树昏。数里黄沙行客路,不堪回首思秦原。注周朴(?878): 字太朴, 吴兴(今属浙江)人。 消魂; 这里形容极其哀愁。 泾水: 渭水支流, 在今陕西省中部,古属秦国。萦纡:旋绕曲折。 1. 这 首 诗 表 现 了 诗 人 什 么 样 的 感 情 ? 请 简 要 分 析 。2你认为这首诗在写作上是如何处理情景关系的?答:1、表现了怀古伤今之情。诗人春日眺望经水之滨,不见春草,只见古碑,行客之路尽是黄沙,想当年秦国何等强盛,看如今唐王朝的国势日衰,眼前一片荒凉,于是“不堪回首”之情油然而生。2、 触景生情;寓情于景; 写哀景抒哀

4、情。四、小结归纳五、拓展练习(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登金陵凤凰台李白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 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注一水:亦作“二水” 。1、 分别概括这首诗颔联和颈联的内容,并说说其中寄寓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慨。2、 “总为浮云能蔽日” 句中用了何种修辞方法?尾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答:1、颔联写六朝古都的历史遗迹,颈联写金陵美丽的自然风物;寄寓人事沧桑、自然永恒以及六朝兴废的感慨。2、比喻。忧君王为奸邪所蒙蔽,忧奸邪为非作歹;忧贤者包括自己不得任用,忧国忧君忧民。知识链接:一、怀古诗特点

5、:(1)形式标志:标题中有古迹、古人名,或在古迹、古人前冠以“咏” ,或在古迹、古人后加“怀古” 、 “咏怀”等。(2)结构特点:临古地 思古人忆其事抒己志(3)内容特点:国家 国运衰微,统治者荒淫奢侈,名地昔盛今衰,古人壮志难酬,忧国伤时,孤寂失意。表达像古人那样建立功业志向,抒发对古人的缅怀之情;抒发昔盛今衰、物是人非的感慨,寄予怀才不遇之感,暗含对现实的不满甚至批判,多借古讽今;忧国伤时,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同情下层人民的疾苦,但由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悲叹年华消逝,壮志难酬。(4)表现手法: 有以景衬情的,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有议论引发的,如清人刘献庭的王昭君 ,对汉元帝统治的无能作

6、了辛辣的讽刺。也有作今昔对比,或是侧面烘托。引用典故也是咏史怀古诗常用的表现手法。(5)风格特点:或雄浑壮阔,或含蓄沉郁(6)语言特点: 含蓄蕴藉(7)常用意象:历史人物,历史事件 吴钩 乌衣巷 淮水 柳营 后庭花 (8)常用典故:1、投笔:后汉书载:班超家境贫寒,靠为官府抄写文书来生活。他曾投笔感叹,要效法傅介子、张骞立功边境,取爵封侯。后来“投笔”就指弃文从武。2、长城:南史 檀道济传 ,檀道济是南朝宋的大将,权力很大,受到君臣猜忌。后来宋文帝借机杀他时,檀道济大怒道:“乃坏汝万里长城!”后来就用“万里长城”指守边的将领。3、楼兰:汉书载;楼兰国王贪财,多次杀害前往西域的汉使。后来傅介子被

7、派出使西域,计斩楼兰王,为国立功。以后诗人就常用“楼兰”代指边境之敌,用“破(斩) 楼兰”指建功立业。4、折腰:宋书 隐逸传载,陶渊明曾作彭泽县令,因不肯“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而弃官归隐。 “折腰”意为躬身拜揖,后来喻指屈身事人,而诗人常反其义用之。如李白梦游天姥岭留别:“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5、化碧:庄子外物载,苌弘是周朝的贤臣,无辜获罪而被流放蜀地。他在蜀地自杀后,当地人用玉匣把他的血藏起来,三年后血变成了碧玉。后来人们就常用“化碧”形容刚直中正的人为正义事业而蒙冤受屈。 10、五柳:陶渊明五柳先生传载:宅边有五柳树,因以号为焉。后来“五柳”就成了隐者的代称。 11

8、、东篱:陶渊明饮酒:“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后来多用“东篱”表现辞官归隐后的田园生活或娴雅的情致。如李清照醉花阴:“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 12、劳歌:本指在劳劳亭送客时唱的歌。劳劳亭旧址在南京,是古代著名的送别之地。 “劳歌”后来成为送别歌的代称。 13、阳关: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后来就把送别时唱的歌曲称作“围城” 、 “阳关” 。 14、后庭花即玉树后庭花,相传是南朝后主所制的乐曲,为绮靡之音。如:“商女不知忘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杜牧泊秦淮 ) 15、杨柳曲乐府曲调“杨柳枝” ,有时也作“折杨柳”

9、 ,主要写军旅生活,从梁、陈到唐代,多为伤别之词,以怀念征人为多。如:“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王之涣凉州词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李白塞下曲六首其一) 16、行路难古曲名,多言世路艰难及离别伤悲之情。如:“天山雪后海风寒,横笛遍吹行路难 ”(李益从军北征 ) 三、鉴赏咏史怀古诗的步骤和方法“一点三线”怀古诗的结构一般是临古地,思古人,忆其事,抒己志。在理解时,要注意抓住一个接点,三条线索。一个接点:找对接点。读懂怀古诗首先要弄清作品所涉及的历史事实、有关人物等典故,更重要的是要关注这些典故中的人、事与作者的际遇的连接点。正是有了这个连接点、相似点,作者与古人,今事与

10、古事才有机地对接起来,进而生发出作者的很多感慨。如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 , “幽州台”是一个对接点,它是个典故,讲的是燕昭王延引人才的故事。它连着重用人才而筑黄金台的燕昭王和多次进谏而不被采用的陈子昂,这个对接点让我们体会到作者空怀抱国为民之心不得施展的呐喊。再如杜甫咏怀古迹:“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杜甫一大老爷们,追念什么王昭君呢?其实,这是没有找到二者的对接点:一是在王昭君的出塞与杜甫的“飘泊西南天地间” ,二是在王昭君美冠后宫而不得恩宠与杜甫“古来材大难为用”的悲剧命运。诗中的明妃

11、就是诗人自己,诗人自己就像当年的明妃。抓住此对接点,就不难揣摩出诗作的含义。所以,在怀古诗中,无视典故的鉴赏只能是隔靴搔痒,而找不到对接点的鉴赏等同于盲人摸象。三条线索:怀古诗中透露的作者的情感线索无外乎三条,那就是怀人伤己,怀古伤今,理性反思。1、怀人伤己:作者追念古人一般是古人的身世与际遇和作者有了某种相似性,触发点在古人,落脚点在自己。具体又可以分为以下两种。第一种是对比失落型:古人能一展抱负,建功立业,得遂心愿,而自己却因为某种原因被朝廷冷落或不能才尽其用,从而有了郁郁寡欢乃至消极遁世之心。如:苏轼在被贬黄州期间写的念奴娇赤壁怀古 。第二种是同病相怜型:自己和古人的遭遇相同,追思古人更体现自己的不得意。如:李商隐贾生“宣室求贤方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此诗写汉文帝宣室召见贾谊,倾谈神鬼不谈治国之策。其实是借贾谊的遭遇来写自己的同样的遭遇,抒发并强化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感慨。2、怀古伤今:古代诗人的主流是寒士,济天下拯黎民的念头使他们更多关注在国家政治、社会生活上。诗人们常借写古迹、古事来表达对现实的关切、热情、不满、警戒。怀古尽管触点在古,但实际上表现了对现实的强烈关注。现实不合理想模式的时候就是怀古最有理由的时候。根据古迹或古事的现状可分为以下几类:第一类是古盛今衰型:第二类是物是人非型。3、理性反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