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英语(中医诊断学)教学大纲.doc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101889861 上传时间:2019-09-30 格式:DOC 页数:27 大小:10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医学英语(中医诊断学)教学大纲.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医学英语(中医诊断学)教学大纲.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医学英语(中医诊断学)教学大纲.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医学英语(中医诊断学)教学大纲.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医学英语(中医诊断学)教学大纲.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医学英语(中医诊断学)教学大纲.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医学英语(中医诊断学)教学大纲.doc(2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医学英语(中医诊断学)教学大纲(供中医国际交流班专业使用)一、前言医学英语(中医诊断学)是我校外语系开设之中医专业国际交流方向大学生必修的主干专业英语课程之一。该课程学时54,学分2。本课程旨在培养学生掌握中医英语的基本知识,并能熟练地加以运用,是国际交流方向学生必须具备的技能。为适应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新形势,深化医学英语教学改革,提高医学英语教学质量,满足新时期国家和社会对专业技术人员的外语水平日益增高的要求,使学生尽快掌握在其专业领域内以英语为工具进行信息交流的能力,特制定本大纲。本大纲的各项规定可作为我校医学英语教学安排,教学质量检查的依据。本大纲的教学对象是我校医学专业本科三年级的学生

2、。通过本科一、二年级基础阶段公共英语的学习,他们应已在听、说、读、写、译方面受过一定的训练,领会式掌握5000个单词和1000个词组,其中包括2000个积极词汇,具备了相应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二、教学内容与要求专业英语是大学英语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学生完成从学习过渡到实际应用的有效途径。医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在医学领域的英语综合运用能力,使他们在今后的工作学习中能以英语为工具进行口头和书面的信息交流;同时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素质,以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医学英语属专业英语教学,其总的要求如下:(一)、词汇:掌握医学词汇特有的词汇结构和体系,要求掌握30050

3、0词素,词素分析式识别医学英语词汇50006000单词。(二)、阅读的能力:能顺利阅读并正确理解医学专业英语原版教科书,国外英语医学期刊,英语医学会议文献及其他参考资料;正确理解中心大意,抓住主要事实和数据,抓住有关细节,阅读速度达到每分钟100120词;对重要的书刊,文献等材料能正确理解,抓住要点,并能对内容进行分析、推理、判断和综合概括、阅读速度达到每分钟70词。(三)、听的能力:能听懂与医学有关的、内容比较熟悉、语速为每分钟130150词的英语医学新闻报道,医学讲课,学术报告,医学会话和临床问诊。能正确理解中心大意并抓主要点。能运用基本的听力技巧,比如速记帮助回忆理解.(四)、说的能力:

4、能用英语进行有关医学专业内容的会话和临床问诊,经过准备,能就与医学有关的问题进行简短的发言和讨论,表达思想清楚,语音、语调基本正确,能在交谈中使用基本的会话策略。(五)、写的能力:能根据阅读材料做笔记,写提纲,能写读书笔记,论文摘要,论文简介等,且文理通顺,表达意思清楚,无重大语言错误。能书写各类病历,填写各类实验报告,撰写医学论文,要求规范,无内容错误。(六)、译的能力:能借助词典将有关医学专业的英语文章译成汉语,译文达意。能借助词典将内容熟悉的有关医学专业的汉语文字材料译成英语,译文忠实原意,无重大语言错误。其它要求同中医诊断学,具体要求如下:绪论【目的要求】 熟悉诊断、诊法的含义,中医诊

5、断学的主要内容,中医诊断的基本原理和原则;了解中医诊断学的学习方法。【教学内容】1.“诊断”的含义。2.中医诊断学的主要内容包括诊法、诊病、辨证、病历,症、病、证的概念。3.中医诊断的基本原理是司外揣内、见微知著、以常衡变。4.中医诊断的基本原则是整体审察、诊法合参、病证结合。5.中医诊断学的发展简史。6.中医诊断学的学习方法。【教学要求】1. 熟悉诊、断、诊断、诊法的含义。2. 熟悉问、望、闻、切四诊各自所指的主要内容。3. 熟悉症状、体征的含义,“症”、病名的意义;“疾病”、诊(辨)病、证、辨证、证候、证型、病历的含义。了解症、病、证的区别与关系;所举名称各属何种概念。4. 熟悉中医诊断中

6、整体观念、相互联系的认识基础;司外揣内,见微知著,以常衡变的典型例证。5. 熟悉“疾病”中存在的整体影响;整体审察的要求;诊法合参的含义,四诊并重的道理。了解四诊顺序可不固定,参合诊查,“诊”与“断”交互进行。6. 了解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脉经、诸病源候论、温热论、温病条辨等对中医诊断的贡献;诊籍、伤寒金镜录、濒湖脉学等的作者及主要内容。7. 了解中医基础理论,早临床多实践,思维方法对学习中医诊断学的意义。第一章 问诊【目的要求】熟悉问诊的意义、内容、方法及注意事项;掌握主诉、常见现在症的表现及临床意义。【教学内容】1. 问诊的意义、方法及注意事项。2. 问诊的内容:一般情况、主诉、现病史

7、、既往史、个人生活史、家族史的含义,询问的意义,询问的方法与要求。3. 问现在症:问寒热、问汗、问疼痛、问头身胸腹、问耳目、问睡眠、问饮食口味、问二便、问经带等的内容,常见症状的表现及临床意义。【教学要求】一、 问诊的意义及方法熟悉问诊的意义;问诊的具体方法;问诊的注意事项。二、 问诊的内容1. 熟悉问一般情况的内容。了解问一般情况的意义。2. 掌握主诉的含义;书写主诉的要求。了解主诉的诊断价值。3. 掌握现病史的含义和内容。熟悉现病史的询问方法。了解问现病史的意义。4. 熟悉既往健康状况和既往患病情况询问的内容。了解问既往史的意义。5. 熟悉个人生活史询问的内容。了解问生活经历、精神情志、饮

8、食起居、婚姻生育、小儿出生前后情况等内容的意义。了解小儿的病理特点;问小儿的主要内容;易使小儿致病的原因。6. 了解问家族史的内容和意义。三、 问现在症1. 熟悉问现在症的含义;“十问歌”;问现在症的方法。2. 掌握问寒热的含义;恶寒、恶风、寒战、畏寒的区别;恶寒发热、但寒不热、但热不寒、寒热往来的概念和临床意义。了解“寒热”产生的机理。3. 掌握问汗的内容;有汗无汗、特殊汗出、局部汗出的概念、分类、表现及临床意义;自汗、盗汗、绝汗、战汗的概念、表现及临床意义。熟悉“病理性汗出”的概念和诊断意义。4. 掌握导致疼痛的病因和病机;疼痛的性质。熟悉不同部位疼痛的特点和意义。了解问疼痛的要点。5.

9、掌握头晕、胸闷、心悸、胁胀、脘痞、腹胀、身重、麻木、阳痿、遗精的含义。熟悉各症的临床意义。6. 掌握耳鸣、耳聋、重听、目痒、目痛、目眩的含义。了解目昏、雀盲、歧视的异同。7. 掌握失眠、嗜睡的含义和临床意义。了解失眠、嗜睡的病机;嗜睡与昏睡的区别。8. 掌握临床常见饮食异常症状的含义和意义。了解不欲食、纳少和纳呆的区别。9. 掌握大便便次、便质、排便感异常的主要表现和临床意义;尿次、尿量、排尿感异常的主要表现和临床意义。10. 掌握问月经、问带下的内容;正常月经、正常带下的表现。熟悉异常月经、病理带下的表现和意义。第二章 望诊【目的要求】掌握望神、望色的基本内容和临床意义;熟悉望异常形体、姿态

10、和排出物、望小儿指纹的基本内容和临床意义;了解望诊诊断病证的原理,局部望诊的主要表现。【教学内容】1. 望诊的概念,望诊的方法,望神色形态和局部望诊诊病辨证的原理,望诊的方法。2. 望神:得神、少神、失神、假神、神乱的典型表现、识别方法及临床意义。3. 望色:正常色泽和病色的区别,面部色诊的分属部位,五色所主的病(症)证。4. 望形:形体强、弱、胖、瘦、常见畸形的表现及临床意义。5. 望姿:常见异常姿态的表现及临床意义。6. 望头面、五官:望头与发、望目、望鼻、望耳、望唇、齿及咽喉的基本内容,常见异常表现及其临床意义。7. 望肢体:望颈项、望胸部、望腹部、望背部、望腰部、望四肢等的常见异常表现

11、及其临床意义。8. 望二阴:望前阴、望后阴的常见异常表现及其临床意义。9. 望皮肤:全身皮肤色泽变化及斑疹、白、痈疽疔疖等的表现及一般临床意义。10. 望排出物:痰涕、涎唾、呕吐物、大便、小便等的色、质、量变化的内容及其一般临床意义。11. 望小儿指纹:望指纹的方法,正常指纹,指纹变化的一般临床意义。【教学要求】一、 全身望诊1. 掌握望神的概念;得神、失神、假神的表现和临床意义。熟悉望神的主要内容;少神的表现和临床意义。了解望神的原理;神乱的表现和临床意义;假神与重病好转的区别。2. 掌握望色的概念; 常色与病色、主色与客色、善色与恶色的概念及特点;五种病色的主要表现和临床意义。熟悉色与泽的

12、临床意义;望色十法的内容。了解望色诊病的原理;面部分候脏腑的理论。3. 熟悉形体强弱、胖瘦的表现和临床意义。了解望形体诊病的原理;体质形态的表现和临床意义。4. 熟悉望动静姿态、异常动作的表现和临床意义。了解望姿态诊病的原理;衰惫姿态的表现和临床意义。二、 局部望诊1. 熟悉小儿囱门、颜面、目、口唇的病理形态、临床意义。了解头发、耳、鼻、齿与龈、咽与喉的常见病征、临床意义。2. 熟悉颈项、胸胁、腹部的常见病理形态、临床意义。了解腰背部、四肢的常见病征、临床意义。3. 熟悉全身皮肤色泽变化及斑疹的表现和鉴别。了解涎唾的表现及其临床意义。三、 望排出物1. 掌握痰涕、呕吐物的主要表现及其临床意义。

13、了解涎唾的表现及其临床意义。2. 熟悉大便、小便的异常改变及其临床意义。四、 望小儿指纹1. 熟悉望小儿指纹的概念;望小儿指纹的方法。2. 了解望小儿指纹诊病的原理。3. 掌握风、气、命三关的划分;正常小儿指纹的表现;常见病理指纹及其临床意义。第三章 舌诊【目的要求】掌握舌诊的方法,正常舌象和病理舌象的表现和临床意义;熟悉舌的形态结构、舌诊原理和舌象分析要点。【教学内容】1. 舌的形态结构,舌诊原理,舌面的分布,舌诊的内容,舌诊的方法和注意事项。2. 望舌质:正常舌质的表现、意义;舌色淡白、淡红、红、绛、紫的表现、临床意义;舌形老、嫩及胖大、瘦薄、点刺、裂纹、齿痕的表现、临床意义;舌态强硬、痿

14、软、颤动、歪斜、短缩、吐弄的表现、临床意义;舌下络脉的诊法、常见异常表现及其临床意义。3. 望舌苔:正常舌苔的表现、临床意义;苔质厚薄、润燥、腐腻、剥落、偏全、真假的表现、临床意义;苔色白、黄、灰黑的表现、临床意义。4. 舌质与舌苔互参,舌诊的一般临床意义,临床常见舌象及其意义。【教学要求】一、 舌诊概说1. 熟悉舌质、舌苔、舌象、舌诊的含义。2. 熟悉中医诊舌的部位主要是舌质;舌的形态结构。了解舌的组织结构;舌乳头的分类及各种乳头的形态特征;丝状乳头、蕈状乳头对舌象形成的影响。3. 熟悉脏腑在舌面的分布理论;舌与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的关系。4. 熟悉舌诊的体位,伸舌姿势,诊舌的顺序,诊舌的注意

15、事项。了解刮舌、揩舌的方法和临床意义。5. 掌握诊舌的内容;正常舌象的特征及意义。熟悉舌象的生理变异;望舌质、望舌苔的临床意义。二、 望舌质1. 掌握淡红舌、淡白舌、红舌、绛舌、紫舌的表现、临床意义。2. 掌握正常舌形的特征;老嫩、胖瘦、点刺、裂纹、齿痕等舌形的表现、临床意义。3. 掌握正常舌态的特征;痿软、强硬、歪斜、颤动、吐弄、短缩等舌态的表现、临床意义。4. 熟悉诊舌下络脉的内容;舌下络脉异常的表现及临床意义。三、 望舌苔1. 掌握舌苔厚薄、润燥、腻腐、剥落、偏全、真假等苔质的表现及其临床意义。2. 掌握白苔、黄苔、灰黑苔等苔色的表现及其临床意义。四、 舌象综合分析1. 熟悉舌之神气(有神、无神)、胃气(有胃气、无胃气)的特征和临床意义;舌质、舌苔综合分析的原则、临床意义。2. 熟悉临床常见舌象的临床意义。了解舌象的动态分析;舌诊的临床意义。第四章 闻诊【目的要求】掌握常见病变声音的一般规律、特点及意义;熟悉常见病体气味的特点和临床意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