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药概论论文编写模版大农药资料相关大纲

上传人:平*** 文档编号:10188694 上传时间:2017-10-06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481.8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农药概论论文编写模版大农药资料相关大纲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农药概论论文编写模版大农药资料相关大纲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农药概论论文编写模版大农药资料相关大纲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农药概论论文编写模版大农药资料相关大纲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农药概论论文编写模版大农药资料相关大纲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农药概论论文编写模版大农药资料相关大纲》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农药概论论文编写模版大农药资料相关大纲(1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1 / 18绪 论植物生长调节剂一.概念一些化学物质可调节植物的生长过程,其中内源性的化学物质称为植物激素,外源性的化学物质即为植物生长调节剂。植物生长调节剂是仿照植物激素的化学结构人工合成的具有植物激素活的物质。 三.应用范围 1.矮化防倒,改造株型 矮壮素(CCC)能使小麦节间缩短,茎秆粗壮,叶片变小,直立型,造成很好的田间通风透光条件,降低了倒伏的危险。 2.控制休眠与萌发 用 -萘乙酸甲酯(MENA)等在贮存期或采收前处理马铃薯块茎可减低萌发率,延长贮存期。赤霉素可解除马铃薯在二季栽培时的休眠。3.插枝生根 用吲哚乙酸(IAA) 可使不易扦插生根的木本植物(落叶果树、桃、山核、桃、梨

2、、葡萄、苹果等)发生不定根,促进插条生根。 4.防止器官脱落 对氯苯氧乙酸(PCPA,防脱落酸)可防止番茄的落花,增加早期产量;萘乙酸(NAA)可防止苹果采前落果;CCC 防止棉花蕾、铃脱落。5.控制抽薹开花 赤霉素(GA)可使需低温春化的二年生蔬菜作物,如芥菜、甘蓝等,在越冬前抽薹开花;也可使需长日照才能开花的作物,如白菜等,短日照下抽薹开花。 6.坐果和果实发育 生长素和赤霉素可刺激子房膨大,形成无籽果实,如番茄、黄瓜等。 7.果树疏花疏果 二硝基甲酚(DNOC ) 、萘乙酸、乙烯利等可用于疏花疏果,解决果树隔年结果现象,使果树稳产高产。8.促进成熟 乙烯利渗入到植物体内,促进乙烯释放,引

3、起一系列成熟的代谢变化。用乙烯利催熟的果实有番茄、辣椒、香蕉、桃、西瓜等。 9.化学杀雄 2,4-滴丁酯可破坏雄蕊的花粉,而不影响雌蕊发育,从而得到雄性不育花粉,使自花授粉植物实现异花授粉,获得杂交种子。四、植物生长调节剂常用品种 1.乙烯利(一试灵) 生物活性 保进果实成熟及叶、果实的脱落,矮化植株,改变雌雄花的比率,诱导某些作用雄性不育等。2.比久(丁酰肼,B9) 生物活性 抑制细胞分裂和纵向生长,使植物矮化粗壮,但不影响开花和结果,使植物的抗寒、抗旱能力增增强;促进次年生花芽形成,防止落花,落果,促进果实着色及延长贮藏期等 3.助壮素(缩节胺)生物活性 使节间缩短、叶片增厚、面积变小;增

4、加叶绿素含量和光合效率,使植物提前开花,提高坐果率。 4.多效唑(PP333) 生物活性 减弱顶端生长优势,促进侧芽滋生,茎变粗,植株矮化紧凑;增加叶绿素、蛋白质和核酸的含量;降低体内赤霉素和吲哚乙酸的含量,增加乙烯的释放量。 5.芸苔素内酯(油菜素内酯,BR) 生物活性 增加营养成体收获量,提高坐果率,促进果实肥大,提高结实率,增加干重,增强抗逆性。 6.赤霉素(GA) 生物活性 促进细胞茎伸长,叶片扩大,单实生长,打破种子休眠,改变雌、雄花比率,影响开花时间,减少花、果的脱落。 7.吲哚丁酸(生根素,IBA)生物活性 促进植物根部的生长,即促进形成层细胞分裂并通过再分化而长出新根的作用。8

5、.萘乙酸(NAA)生物活性 促进细胞分裂与扩大,诱导形成不定根,增加坐果,防止落果,改变雌雄花比率等。使用方法 萘乙酸主要用作扦插生根剂,又可防止落果、调节开花。 9.矮壮素(三西,CCC ) 生物活性 控制植株的徒长,促进生殖生长;叶色加深,叶片增厚,叶绿素含量增多,光合作用增强。提高某些作物的抗旱、抗寒、抗盐碱及抗某些病、虫害的能力。 2 / 18一.农田有害生物农作物、林木及其副产品等在生长、发育、贮存运输过程中,经常会受到各种生物因子的干扰和损害,使其产量和品质受到影响。这些生物因子统称为农林有害生物,主要包括害虫、病原菌、杂草、害螨、害鼠、线虫、软体动物等。1.害虫(有害昆虫)所谓昆

6、虫,应该具备以下几个特征: (1)体躯的体节分别集合成头、胸、腹三个体段。 (2)头部是感觉和取食的中心,具有 3 对口器附肢(上鄂,下鄂和下唇)和一对触角,通常还有复眼和单眼。 (3)胸部是运动的中心,具有三对足,一般还有 2 对翅。 (4)腹部是生殖中心。(5)变态。2病原菌植物病原菌是一类微生物。这些病原微生物具有寄生性和致病性,能够侵染植物,使之不能正常生长和发育,发生了病害,表现出不同程度的病态,甚至死亡。植物病原菌包括真菌,细菌,病毒,线虫,类菌原体(植原体,衣原体)和寄生性种子植物等。3杂草杂草是伴随着人类的生产活动而产生的既不同于自然植被植物,也不同于栽培作物的一类特殊的植物。

7、它们的存在是长期适应气候、土壤、作物、栽培耕作制度及社会因素与作物竞争的结果,既有野生植物的特性,又有栽培作物的某些习性。杂草的生物学特性:(1)多种授粉途径。 (2)多实性,连续结实性和落粒性。 (3)多种传播方式。 (4)种子的长寿性。(5)出苗持续不一。 (6)具有 C4 光合途径,能速成生长发育。 (7)可塑性。 (8)生态适应性和抗逆性。对作物的拟态性。杂草的分类:按亲缘关系分为藻类,苔藓,裸子,被子植物。其中被子植物占绝大多数。被子植物又分单子叶,双子叶纲。单(胚有一片子叶,叶片窄而长,平行叶脉,无叶柄) ,双(两片子叶,叶片宽,网状叶脉,有叶柄) 。单子叶纲中,农田杂草主要集中在

8、禾本科(叶鞘开张,有叶舌,茎圆或扁平,节间中空) ,莎草科(叶鞘包卷,无叶舌,茎三棱,实心无节) 。双子叶杂草集中在苋科,藜科,蓼科,菊科,十字花科,旋花科,唇形科等。4害鼠鼠类属于脊椎动物门,哺乳动物纲,包括啮齿目和兔形目两大类。鼠类又称啮齿动物。因其上下颌各长有一对强大的门齿,其形状呈锄状,可终生生长(因此须终生磨牙) ,靠它啮取食物,穿凿洞穴,为其生存创造条件。二.农田有害生物的危害农作物病虫草鼠等是农业生产上的重要生物灾害,是制约高产、优质、高效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据 FAO 估计,世界粮是生产因虫害常年损失 14%,因病害损失 10%,因草害损失 11%,因鼠害损失 20%;

9、棉花因虫害损失 11%,因病害损失12%,因草害损失 10%。病虫防治是农业生产中的主要措施,必须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树立“公共植保、绿色植保”的理念,农业生产离不开植物保护、植物保护需要高效农药、新农村需要新的喷雾器,现代农业需要专业化防治。三农田有害生物的防治1农业防治。2物理防治。3生物防治。4.植物检疫 4基因工程防治。5化学防治。 四农药的定义、发展史1.农药(pesticide)的定义 根据农药管理条例 ,目前我国所称的农药(pesticide)是指用于预防、消灭或者控制危害农、林、牧业生产的有害生物(害虫、害螨、线虫、病原菌、杂草及鼠类等)和有目的地调节植物、昆

10、虫生长的化学药品。它包括人工合成的化学物质,也包括来源于生物、天然植物、天然矿物油等,通常也把改善有效成分物理、化学形状的各种助剂也包括在内。2.农药的特点(1)农药的优点 高效 在正常情况下,田间防治效果可达 90%以上,而在温室仓库等空间较小且较密闭的场所采用熏蒸法施药,防治效果可达 100%。速效 常用的化学农药,尤其是杀虫剂,从施药到药剂发挥所需时间很短,甚至几分钟就见效,这对于防治一些暴食性害虫(如蝗虫等)有特殊意义。方便 由于有各种各样的剂型及匹配的施药器械,因而可以在各种条件下灵活地采用合适的施药方法。适应性广 大多数农药平种的施用没有地域及生物钟群的限制,即可根据防治对象、保护

11、对象、环境条件、农药品种、剂型及药械等方面的不同而设计出相应的配套方案和使用方法。经济效益显著 农药防治高效而且及时,因而经济效益显著。投入与产出比一般在 34 倍,甚至克达 3040 倍(比如在花卉、果树、药材等经济作物上使用) 。(2)缺点:非靶标生物的直接毒害 农药对哺乳动物、农作物、天敌、传粉昆虫、鱼、贝、家蚕、土壤微生物等都有不良影响。对环境的污染 全世界每年要销售 200 多万吨农药,如此大量的农药施于农田后,其“归宿”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分解成无毒无害的化合物,二是残存于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之中。导致害物产生抗药性 由于农药的不合理 3 / 18使用,有害生物很快就会对农药产生抗药

12、性。3.农药发展简史(1)无机及天然产物农药阶段(2)无机合成农药时代(3)有机合成农药时代(20 世纪 40 年代中期至今) (4) “非杀生性”农药五、农药学的研究范畴1、农药合成。2、剂型加工及施用技术。3、农药分析及残留分析。4、生物活性评价。5、农药毒性。6、农药环境毒理。7、农药应用技术。第一章 有关农药的基本概念和认识一、农药分类1.按农药的来源分类:可分为矿物源农药、生理源农药与有机合成农药。2.按防治对象分类:杀虫剂、杀螨剂、杀菌剂、杀线虫剂、除草剂、杀鼠剂、杀软体动物剂、植物生长调节剂。3.按作用方式分类(1)杀虫剂:胃毒剂、触杀剂、熏蒸剂、内吸剂。 (2)杀菌剂:保护剂、

13、治疗剂、铲除剂。 (3)除草剂:触杀性除草剂、内吸性除草剂。二、农药的毒力与药效1.毒力毒力:是指在一定条件下某种农药对某种供试有害生物作用的性质和程度,即内在的毒杀能力。衡量药剂对有害生物毒作用的指标之一,是药剂对有害生物所具有的内在致死能力。毒力的大小常用致死中量(LD 50) 、致死中浓度(LC 50) 、有效中量(ED 50) 、有效中浓度(EC 50)、击倒中量(KD 50)和击倒中时(KT 50) 、相对毒力指数等来表示,有时也可用致死80、90(LD 80、LD 90)等致死率来表示。杀虫剂毒力大小常以致死中量、致死中浓度表示,其值越小,毒力越大。致死中量(LD 50)是指杀死昆

14、虫种群一半个体所需的剂量。常以 LD50表示,其单位有两种。一种是以供试昆虫个体所接受的药量为单位,如 g(剂量)/头(昆虫) ,另一种是以供试昆虫单位体重所接受的药量为单位,如 g(剂量)/g(昆虫) 。致死中浓度(LC 50)是指杀死供试昆虫种群一半个体所需的浓度。常以 LC50表示,单位为 g(有效成分质量数)/mL(药液容积) 。杀菌剂和除草剂毒力大小常以有效中量表示,其值越小,毒力越大。有效中浓度(EC 50)是指引起供试生物群体的半数产生某种药剂反应的浓度。常用 EC50表示,单位为 mg(有效成分质量数)/L(药液容积)或 g(有效成分质量数)/mL(药液容积) 。2.药效药效是

15、指某药剂在大田实际生产中对某种有害生物的防治效果,是衡量药剂效力大小的指标之一,是药剂在各种环境因素下,对有害生物综合作用的结果。表示药效的指标有 3 类:(1)施药防治前后有害生物种群数量的变化;(2)施药前后有害生物为害程度的变化;(3)施药与不施药作物收获量变化。三、农药的毒性与药害1、农药毒性毒性实际上就是农药对高等动物的毒力。常以大鼠通过经口、经皮、吸入等方法给药测定农药的毒害程度,推测其对人、畜潜在的危险性。(1)急性毒性化合物一次大剂量或 24 小时内多次对生物体作用后所产生的毒性成为急性毒性。急性毒性最常用的测量尺度LD50(mg/kg) ,给药方式有经口(灌胃) 、经皮(涂到

16、皮肤上) 、经呼吸道(从空气中吸收)三种,常用的试验动物是大白鼠和小白鼠,单位为 mg/kg。测量急性毒性的另一个指标 LC50(mg/m 3或 mg/L) ,当围绕供试动物的空气或水中含有药剂时,动物从空气中吸入药剂蒸汽或者鱼与溶有药剂的水接触,这些情况下 LC50 较方便。某种农药的 LD50值或 LC50值越小,则这种农药的毒性越大。表 1-1 中国农药急性毒性分级标准毒性分级 经口半数致死量(mg/kg)(mg/kg)经皮半数致死量(mg/kg)吸入半数致死量(2h,mg/m 3)剧毒 5 20 20高毒 50 20-200 20-200中等毒 50-500 200-2000 200-2000低毒 500 2000 2000(3)慢性毒性(Chronic toxicity)农药的慢性毒性是指药剂长期反复作用于有机体后,引起药剂在体内的蓄积,或者造成体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