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服务为宗旨在贡献中发展——论坚定不移地走产学研结合道路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10183738 上传时间:2017-10-06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3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以服务为宗旨在贡献中发展——论坚定不移地走产学研结合道路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以服务为宗旨在贡献中发展——论坚定不移地走产学研结合道路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以服务为宗旨在贡献中发展——论坚定不移地走产学研结合道路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以服务为宗旨在贡献中发展——论坚定不移地走产学研结合道路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以服务为宗旨在贡献中发展——论坚定不移地走产学研结合道路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以服务为宗旨在贡献中发展——论坚定不移地走产学研结合道路》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以服务为宗旨在贡献中发展——论坚定不移地走产学研结合道路(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以服务为宗旨 在贡献中发展论坚定不移地走产学研结合道路周 济 广东省、科技部和教育部联合召开省部产学研结合工作会议,这是我们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落实全国科学技术大会精神的重要行动。我作一个发言,与同志们交流认识和体会。一、以服务为宗旨,坚定不移地走产学研结合道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这是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的根本宗旨。实践表明,产学研结合,是高校更好地服务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必由之路。1实践服务这个宗旨,必须把握现代化建设对高等教育的新要求。6 月 25 日,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党校发表的重要讲话中强调指出,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关键要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

2、制方面取得重大新进展。要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党中央、国务院反复强调,我们能不能突破制约瓶颈,赢得发展的战略机遇期,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关键在科技创新和人才。我们体会,在新时期新阶段,我国现代化建设对高等教育最重要的要求,就是要为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服务,为构建国家创新体系和建设创新型国家服务。从广东来看,它作为改革开放的先行地区,经过近 30 年的发展,已经成为我国第一经济大省,是我国经济社会发达地区,正在进一步加快实施区域创新战略、推进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进程。大家到广东各地看看,就可以感受到,作为我国改革开放的排头兵,企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

3、、对新知识和新技术的需求正前所未有地高涨。广东如此,全国都是这样。因此,高校能否培养出善于创新的高质量人才,能否不断增强科技创新能力,正日益成为关系现代化建设全局的大事。这个服务的要求、这个服务的方向,将对新世纪新阶段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起到关键性的引领作用。回顾高等教育的发展,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高等教育的发展和变革始终是服务对象的发展和变革所推动的。一方面,现代高等教育从一开始,就是为工业化、现代化服务的。17 世纪,现代大学制度在英国兴起,引领英国成为持续三百年的世界强国。19 世纪的洪堡改革推动德国迅速崛起。20 世纪美国东部和西部两个世界一流大学群的相继形成,支撑美国近百年来世界超级

4、强国的地位。新中国建立以后,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也始终和工业化、现代化的进程紧紧相连。另一方面,服务的宗旨不变,但服务的要求在变,这是高等教育变革的源泉。无论中外,高等教育每一次大的变革都是为经济体制的变革和工业化进程的要求所推动的。高等学校的功能逐步从培养人才扩展到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其根本的原因,就是随着技术革命的深入、知识经济的兴起,科学技术成为第一生产力,高等教育从经济社会发展的外在支撑因素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动力;也正是因为这样,产学研结合对建设创新型国家越来越具有突出重要的作用。2构建国家创新体系,必须走产学研结合的道路。当前,科技和人才的竞争是世界各国综合国力竞争的焦点。在 21

5、 世纪,哪个国家拥有最强大的人才资源,哪个国家拥有最具活力的创新体系,哪个国家就能赢得科学技术的比较优势,进而保持在全球经济竞争中的战略主动地位。观察美国、欧洲、日本等发达国家,其中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无不把推进产学研结合,充分发挥大学的创新潜力,作为强化国家创新体系的战略性措施。如何充分地实现产学研结合,已经成为建设国家和区域创新体系的核心问题;产学研结合的广度和深度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经济竞争力的重要标准。建设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是贯彻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纲要、全面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重点和突破口。企业是经济发展的主体,当然就是技术创新的主体;同时,产、学、研

6、都是重要组成部分,都有各自的优势,必须实现紧密结合。高校不仅是培养创新人才的基地,在当代科技创新方面更具有独特的优势,比如,多学科综合、交叉的优势,多学科人才汇聚特别是年轻人才源源不断的优势,高校间形成的知识信息网络的优势等等。因此,技术创新必须充分发挥高校、科研机构的优势,特别是我国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普遍还比较薄弱,中小企业众多,在这种情况下,把大学、科研机构和企业的创新优势结合起来,创新资源整合起来,创新的力量才能爆发出来。只有产学研有机结合,才能形成要素优化配置、富有创新活力的技术创新体系,真正成为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强劲发动机。这一点,正在广东的实践中得到验证。3现代化

7、建设的需求是多层次、多样化的,产学研结合也应是多方位、多层次的。不同的层面、不同的地区、不同的企业对人才和科技的需求是不一样的,尤其在我国这样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的国家,既有广东这样的经济发达地区,也有大片经济不发达的地区;既有世界先进水平的行业、企业,也有高污染、高能耗产业和作坊式的小企业。产学研结合需求的多样性是建设国家尤其是区域创新体系的一个显著特点,这既给高等学校提出了挑战,也为不同类型的高等学校开拓了服务的空间。从宏观上来看,一是根据国家战略安全的需要,高校要积极参与国家战略性产业的核心技术和关键知识产权攻关的产学研合作,特别是积极推动高技术领域的技术标准的制定;二是根据建设区域创新体

8、系的需要,积极参与不同层次的区域性产学研结合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广东的省部全面合作、浙江大学全面服务于浙江省的经济社会发展、南京大学“江苏发展论坛” 、中关村科技园区和遍布全国的大学科技园等等,都是不同层面区域合作的探索;三是根据产业发展的需要,促进高校与产业的战略合作,通过参与产业技术标准和核心技术研发,提高整个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四是根据大中型骨干企业的需要,通过产学研结合参与企业技术创新;五是根据农村、基层和中小企业的需要,使高校成为发展通用技术、推广适用技术的中心和纽带。目前,在一个省,由科技部、教育部和省级人民政府一起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产学研结合工作,广东是第一家。167 所高校已

9、经参与其中,其中有国家重点建设高校 70 多所,70 余所高校来自广东省外。根据广东省的统计,2006 年,全省实施的产学研结合项目 3200 多项,实现年总产值 1500 多亿元,出口创汇 30 多亿美元,新增利税 230 多亿元。这个试验显示了旺盛的生机、强大的活力。广东省委、省政府对这项工作给予了宝贵的支持,比如,拿出行政编制建立了省部产学研结合协调领导小组办公室;拿出财政经费支持产学研结合项目,去年已投入 1 亿元,今年增加到 2 亿元。 2006 年广东地市、县、区、镇各级政府投入 10亿元,并引导企业和社会资金投入 165 亿元以上。在“引智” 上进行如此巨大的投入,这是具有战略远

10、见的,充分说明了广东省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对发展教育事业的高度重视。在此,我代表教育部,代表各高等学校,对广东省委、省政府和广东人民表示衷心的感谢!二、投身产学研结合,在贡献中发展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在世纪之交,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改革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发展和改革的形势越来越好。在这样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高等教育持续协调健康发展的道路怎么走?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必须跳出高等教育的圈子,站在现代化建设的全局进行战略思考。1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性机遇。人类社会对知识和人才的需求是推动高等教育发展最根本的力量。一个十三亿人口大国的

11、快速工业化和城镇化,一个改革开放的大舞台,对知识和人才的需求将会是前所未有的。现在我们很多产业的规模都已经是世界第一,许许多多大工程的建设也都是举世罕见。我国现代化建设大潮势不可挡,经济结构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已经成为迫切的客观要求。必须认识到,这是我国高等教育前所未有、今后也很难再有的发展机遇期。只要高等学校真正投入到现代化建设的伟大事业中,就好像站在大潮的前头,需求的力量就一定会推动学校快速发展。可以说,这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最大的优势、最大的机遇、最大的特色。谁抓住了这个机遇,谁就会有跨越式的发展;谁错过了这个机遇,谁就会落后甚至被淘汰。在这样的机遇面前,高等学校比的是真本事,比的是

12、解决中国发展过程当中提出的重大课题和产业、企业、工程建设中的重大问题的决心和能力。2顶天立地创一流,高水平大学要在为现代化建设作贡献中发展。“顶天” ,就是要面向国家战略需求与科学技术前沿,解决关系国计民生和国家安全的重大科技问题。“立地 ”,就是要面向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主战场,从现实的紧迫需求出发,切实解决生产、生活中大量的科技问题。首先要“立地” ,根深才能叶茂。我国农林大学的同志们提出了一个响亮的口号,“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 ,我们要有更多的写在大地上、写在工地上、写在车间里的论文,真正把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为农村、为企业、为产业的技术进步提供扎扎实实的服务。高校科研工作

13、要切实戒除浮躁之风,形成脚踏实地的学术风气。第二,“ 顶天” 是方向。全球化时代的竞争是国际竞争,没有国内一流,只有国际一流、国际首创。理论创新、核心技术、关键知识产权和重要技术标准的竞争已经成为国际竞争的焦点。第三,“ 顶天”“立地”辩证统一,它们之间是可以转化的。解决经济社会实践中的关键问题,往往也就在重大科技问题上取得了突破;反过来,科技创新的重大突破往往带来产业结构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革命性变革。袁隆平院士一生扎根田间地头,头顶蓝天,脚踏实地,甘作“泥巴腿子院士 ”,最终做出最顶尖的科技贡献。最近,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的研究团队,从我国信息产业的迫切需求出发,和国内十家顶尖企业形成了产业

14、联盟,在数字电视技术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占领了技术制高点,形成了我国数字电视的国家标准,初步实现了产业化,对我国数字电视产业的发展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大量的产学研合作成果充分说明,随着我国一些企业的技术水平日益接近国际先进水平,这些企业提出的问题,是“ 立地 ”的问题,同时也往往是 “顶天”的问题。高校的“ 顶天”与“ 立地”应当统一于有效解决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的实践之中。高校只有培养出第一流的人才,解决好第一流的问题,做得出第一流的贡献,才能真正成为第一流的大学。3在贡献中发展,这是时代对走中国特色高等教育的发展道路的要求。斯坦福大学校长有一句名言,“人们都说没有斯坦

15、福就没有硅谷,但我还要说另外一句话,没有硅谷就没有一流的斯坦福。”这就是贡献和发展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高等教育的发展需要全社会的支持、需要全社会的资源,如果今天的高校仍然坚持关起门来办学,向上要增加拨款,向下要提高收费,发展的道路必然会越走越窄。然而,只要我们转变思路,坚持走产学研结合的道路,让发展的视野超越校园的围墙,向农田、企业、社区延伸,就能够形成发展的大格局、大舞台、大空间,广阔天地,大有可为。更重要的是,产学研结合推动了国家和地方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不断推进,技术经济和知识经济的比重不断提高,对知识和人才的需求就会不断增长,进一步带动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科技创新和社会服务的全面发展,

16、使经济社会和高等教育都走人一个良性发展的轨道。我们在广东的实践正在并且还将继续证明这一发展思路的正确性。许多高校支持了广东的建设,也加快了自身的发展;对广东的贡献越大,对学校的反哺也越大。清华大学从 2005年起与广东省的横向科技合作经费每年接近 1 亿元;华中科技大学通过与广东省企业合作,获得各类科研开发项目 200 余项,与东莞市共建研究院,得到市政府投入 12 亿元;“十五”以来,华南理工大学通过与企业合作,获得科研经费达 14 亿元。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成功的事例和感人的事迹很多很多。学校不仅从产学研合作获得了经费支持,更重要的是把学校的科技创新推进到经济科技发展的最前沿,为学校的学科建设、创新人才培养和教师队伍建设乃至毕业生就业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在广东省部产学研结合工作推动下,北京大学、四川大学等一批高校在广东建立了研究生实习基地,将人才培养的“课堂” 从教室延伸到了广东的企业、工厂一线,众多广东企业专门在部属高校设立了奖学金,促进了高校人才培养工作。各国的有识之士日益深刻地认识到,在当代科学技术条件下,越是发达的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