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度历史必修Ⅱ人教新课标第8课第二次工业革命教案

上传人:踏**** 文档编号:101819103 上传时间:2019-09-30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8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2019学年度历史必修Ⅱ人教新课标第8课第二次工业革命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20182019学年度历史必修Ⅱ人教新课标第8课第二次工业革命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20182019学年度历史必修Ⅱ人教新课标第8课第二次工业革命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20182019学年度历史必修Ⅱ人教新课标第8课第二次工业革命教案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20182019学年度历史必修Ⅱ人教新课标第8课第二次工业革命教案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82019学年度历史必修Ⅱ人教新课标第8课第二次工业革命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82019学年度历史必修Ⅱ人教新课标第8课第二次工业革命教案(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8课 第二次工业革命考点同步解读1.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1)经济: 生产力,迅猛提高,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生产关系,垄断与垄断组织形成,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帝国主义阶段;经济结构,重工业有长足发展,逐步占主导;工业布局,形成西欧和北美两大工业地带;世界经济格局,英国丧失了世界工厂的地位,美德实力超过英法,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能源结构,人、畜、风、水、煤、电、石油。(2)政治:政治制度,形成比较健全的以代议制民主、政党政治和公民自由为特征资本主义政治模式;社会主义运动,促进了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的新发展和列宁主义诞生;对外政策,列强加紧对外侵略扩张,瓜分世界,殖民体系最终

2、形成;侵略方式的变化(商品输出为主资本输出为主);民族民主运动:促进了新型的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国际关系(世界政治格局),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形成;第一次世界大战。(3)思想文化:垄断主义;思想观念,竞争意识和参与意识增强。(4)生活方式:改善日常生活,尤其在衣和行方面,思想观念.(5)环境问题:汽车的出现,促进石油的大规模使用,使大气中,氮氧化合物,碳氢化合物的浓度增加而产生光化学烟雾等大气污染问题。 2.浅析垄断组织的形成原因、类型、实质及其影响形成原因: 垄断组织的形成不是偶然的,其根本原因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发展导致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第二次工业革命导致资本主义经济开始发生重大变化,这

3、种变化主要表现为:一方面,科学技术的新成果被迅速应用于工业生产,大大推动了生产的发展,使生产的规模越来越大,这就对生产组织提出了新的要求,促使企业趋于集中和联合;另一方面,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生产的发展,使大量的社会财富日益集中到少数大资本家手中。生产和资本的高度集中,发展到一定程度,就产生了垄断。在竞争中壮大起来的企业之间,就产量、产品价格和市场范围达成协议,形成垄断组织。 垄断组织的形成大致经历三个阶段:一是19世纪60、70年代,一些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开始出现垄断组织,但它们还仅仅处于萌芽状态,对经济发展影响不大。二是1873年经济危机之后,垄断资本有了大发展,但不巩固,还只

4、是一种暂时现象。三是到19世纪末,随着资本主义生产高涨,尤其是1900至1903年经济危机的发生,垄断组织开始对经济发展进程产生重大影响,成为全部经济生活的基础,自由资本主开始转变为垄断资本主义。 类型: 垄断组织的主要形式有:卡特尔、辛迪加、托拉斯和康采恩。卡特尔是在德国最先出现的一种垄断组织,其垄断程度较低。通常指生产同类产品的企业,通过签订关于产品价格、销售市场、生产规模等协定而形成的垄断组织,参加这一组织的企业一般拥有一定的生产和销售的独立性;德国的卡特尔有电气总公司、西门子公司、克虏伯公司等。辛迪加主要是在俄国出现的垄断组织。它是同一生产部门的少数大企业通过签订统一销售商品和采购原料

5、的协定而形成的垄断组织,参加该组织的企业保留法律和产品上的独立地位。托拉斯是由若干生产同类商品的大企业或产品有密切关系的大企业合并而成的垄断组织。参加该组织的企业在生产、销售和法律等各方面都失去独立地位。1879年美孚石油托拉斯在美国首先成立,此后,托拉斯在美国蜂拥而出。托拉斯是把下属的企业合并为一个统一的企业。18791901年,美国工业部门的托拉斯发展到三百多个,一共兼并了五千多家企业。康采恩又叫财团,主要出现于日本。是由一些共同依赖于某金融集团和不同经济部门的大企业、大公司和银行联合而成的垄断组织。 实质: 垄断组织实质上是资本家为了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而对生产关系所作的局部调整。第二次工业

6、革命和垄断组织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关系,第二次工业革命产生了垄断组织,垄断组织的出现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二者的关系体现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的原理。 影响: 积极影响:总体来说,垄断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了生产力发展的需要,促进了生产的发展。具体表现为: (1)垄断组织的出现,适应了生产社会化的要求,是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结果,19世纪最后30年,科学技术取得巨大进步,资本主义经济迅猛发展,竞争不断加剧,使企业的规模不断扩大,股份公司广泛建立。资本和生产迅速集中,为垄断组织的产生建立了前提条件。 (2)垄断组织的出现促进了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企业充分利用拥有的大量生产

7、资料、最佳效率的机器设备组织生产。实行更有效的社会分工,进行较为科学、合理的大规模的专业化生产。生产技术的发明和改进工作可以更大规模地转化为生产活动。可获得最有才干的技术专家及经营管理人员,同时也迫使经营者研究市场,改善企业管理,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 (3)垄断组织的形成,在一定程度上对克服生产的无政府状况起了积极作用,表现出资本主义制度一定的自我调节的能力。 消极影响: (1)经济方面,随着资本主义经济实力的发展和增强,资本主义各国的垄断资本家通过控制某部门生产进而控制了国家的经济命脉,为自己攫取了更高额的利润。 (2)政治方面,随着经济实力增长,垄断资本家更多地干涉国家政治生产,资本主义国

8、家逐渐成为垄断组织的代表者。 (3)对外政策方面,垄断组织的形成推动了殖民扩张,它们要求扩大资本输出地。因此,代表垄断组织利益的资本主义国家加紧了对外侵略扩张的步伐。3.前两次工业革命(科技革命)对中国的不同影响 第一次科技革命:(1)最早进行工业革命的英、法、美等国强烈要求对外开拓原料产地和商品销售市场,推动他们对当时封建落后、闭关自守的中国发动了两次鸦片战争,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经济上开始成为西方资本主义经济的附庸。(2)工业革命又大大密切了世界各地的联系。受西方资本主义工业的诱导,中国的洋务工业、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在沿海地区逐渐兴起,中国产生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国的近代化历程

9、艰难地起步。 第二次工业革命:(1)工业革命后随着资本的集中和“过剩资本”的出现,推动西方殖民者对中国加紧进行资本输出,政治上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面临的民族危机空前严峻。(2)由于中国这一时期的维新变法及辛亥革命等政治运动此起彼伏,客观上影响了中国对科技革命成果的吸收、转化,丧失了一次追赶世界科技革命潮流的重要机遇。核心素养聚焦1.本节课学习时建议仍从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条件:“资本、自由劳动力、市场、技术、前提”五个方面总结第二次工业革命产生的原因。与第一次工业革命兴起原因比较,培养知识迁移能力,理解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规律。 2.建议用图表形式来学习本课知识。可以从条件、过程、标志性成就、

10、影响几方面列表,注意和第一次工业革命比较。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识记: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条件;电力的广泛运用;产业结构的变化;垄断组织的出现;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资本主义殖民体系的最终确立。(2)理解:第二次工业革命出现的原因;垄断组织的出现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社会后果;两次工业革命与世界市场体系形成的过程的关系。(3)运用:探讨垄断的影响;探究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建立的影响。2.过程与方法:(1)合作探究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和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形成的过程与影响。(2)运用范例教学,培养学生找出知识比较点,分析问题的学习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联系两次工业革命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

11、让学生感悟两次工业革命对人类文明进程的影响,辨证认识人类发展道路上的成就与价值。(2)启发学生认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而且是第一生产力”著名论断的正确性。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发生的重要成就、特点及影响。难点:工业革命对世界市场的发展所起的推动作用;垄断的作用教学方法本节课应以新课标教学理念为指导,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对课本知识的理解能力及知识认知方法和观念的培养,注重培育学生探究性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能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同时注意积极创设问题情景,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调动学

12、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学会学习,养成正确的历史思维习惯,以形成正确的历史意识和历史观。教材与学情分析本课同上一课一样,从生产工具的进步、生产手段和生产形式的演进、社会经济结构和经济运行方式的变化三个方面阐述了第二次工业革命在人类进程中的重大作用,需要学生体会科学与技术结合后迅速转化为生产力,极大推动人类工业文明的发展。一方面,资本主义国家迅速发展,另一方面现代社会的各种因素基本形成,人类社会迅速向现代化迈进。在教学中,让学生感悟科学技术紧密结合,使科学转化为生产力的速度越来越快,最终发展为第一生产力。教学过程导入新课:第一次工业革命开始于18世纪中期,主要能源是蒸汽,因

13、此被称为蒸汽时代,动力机是蒸汽机,以它为动力的交通工具是史蒂芬孙发明的火车。第一次工业革命极大的改变了我们的社会面貌。在它发生后一百多年,世界再次经历了一次翻天覆地的变革第二次工业革命。我们今天就来学习第二次工业革命。一、人类迈入“电气时代”1.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产生:19世纪中后期【合作探究1】第二次工业革命产生的原因和条件:19世纪下半叶的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兴起有着深刻的历史根源:(1)政治前提:19世纪五六十年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欧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确立下来。统治地位得以稳固的资产阶级,反过来又充分利用国家政权的力量,推行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的各项政策,为资本主义经济的迅猛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

14、治环境。(2)经济基础: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完成,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3)科学技术:19世纪中后期,自然科学理论重大突破如电磁理论、技术发展的突飞猛进如金属冶炼工艺的创新,为新的工业革命的形成起了直接的推动作用。1870年以后,一些科学技术的新成果被迅速、广泛地应用于工业生产,大大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这是近代以来科学技术上的第二次大突破,工业革命进入到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4)市场条件:第一次工业革命促进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为新的工业革命准备了市场条件;(5)资本条件:大量积累的资本为工业集中和资本集中奠定了雄厚的基础,也为新工业部门的创建和崛起提供了资本。这一切都为新工业革命的开展创造

15、了有利的条件。科学技术的发展主要表现在电力的广泛应用、内燃机和新交通工具的创制和化工技术的发展等方面。在这次工业革命中,德国和美国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合作探究2】工业革命发生的条件有资金、技术、市场、劳动力等,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资金、劳动力、技术、市场条件等与第一次工业革命有什么不同?第一次工业革命的资金来源于资本的原始积累,而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资金来源于资本集中(垄断的出现);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技术是工场手工业时代积累成的,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技术由当时科学技术的发展转化而来;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劳动力要求有自由的身份,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劳动者还要具有一定的科学知识和劳动技能;第一次工业革命时,英国有广

16、大的海外市场,第二次工业革命时,世界资本主义市场已经基本形成。第一次工业革命时人们的理念还是争取自由,第二次工业革命时竞争的意识已经成为时尚。2、第二次工业革命主要成就:(1)电力的广泛使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显著成就;人类进入“电气时代”。1866年德国人西门子研制发电机成功。19世纪70年代,实际可用的发电机问世。【备课资料2】远距离输电设备的发明关于电能的输送方式,是采用直流输电还是交流输电,在历史上曾引起过很大的争论。美国发明家爱迪生、英国物理学家开尔文都极力主张采用直流输电,而美国发明家威斯汀豪斯和英国物理学家费朗蒂则主张采用交流输电。在早期,工程师们主要致力于研究直流电,发电站的供电范围也很有限,而且主要用于照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初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