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风俗小知识

上传人:简****9 文档编号:101784545 上传时间:2019-09-29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1.1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京风俗小知识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北京风俗小知识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北京风俗小知识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北京风俗小知识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北京风俗小知识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北京风俗小知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京风俗小知识(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吹糖人儿:在北京走街串巷的小商贩中,最受小朋友们欢迎的是吹糖人儿的了。吹糖人儿的小贩要有捏制糖人儿的手艺,还要有丹田之气和用力吹气的本事。所以北京人常以“吹糖人的出身好大口气”来讽刺爱说大话、吹牛皮的人。 吹糖人儿的小贩使用的主要原料是糖稀,这是用黄米和麦芽熬制成的,成本虽低,而获利甚微,所以又有“吹糖人儿的盖大楼熬着吧”一语,用来形容事情实现很不易,从中也道出了昔日北京小商贩和民间艺人生活的艰苦。 据说吹糖人儿的这行生意在唐代就已经出现了。那时制糖人的糖稀还有一种香味,所以吹糖人的小贩都以“香印”作为叫卖声。到了宋朝,赵匡胤作了皇帝,“印”、 “胤”同音,而封建时代,为了避讳,吹糖人儿只

2、好以打小铜锣来代替吆喝。这样一代又一代地传下来,打铜锣就成了吹糖人儿这个行业的标志。2、锔碗过去百姓人家,打破了碗舍不得扔掉,而是找个补锅锔碗的(补锅匠往往兼锔碗),修起来继续使用。锔,是指用一种弯曲的钉(称钯钉、钯锔或锔子),将有裂缝的器物接补起来。修碗的方法是打钯锔。手艺人将打破的碗片拼拢起来,用线扎缚固定,计算一下该打几个钯锔,做好记号,然后用金刚钻在瓷碗外壁接缝两侧分别钻出小孔,接着取铜质或铁质的枣核形钯锔(如钉书针大小)用小槌细心钉入小孔。最后在打了钯锔的地方涂上一种特制的白色灰膏,再用布擦拭,抹去多余的灰膏,一只碗就修好了。打过钯锔的碗完全可以放心使用。当然其他瓷器如瓷坛、瓷杯等也

3、可以同样修复。瓷器的硬度很大,必须要用金刚钻才钻得了孔,因此民间有“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 的说法。 还有,百姓居家过日子都图个平安吉祥,万一小孩不慎打破了碗,家人不会责怪,而是连称“好局,好局”。“锔”与“局”谐音,“好锔”,原意是可以锔,而好局就变成“局气好”的意思了,意为好运即将来临。倘若瓷器摔得过碎,无法修复了,这时家人会说“岁岁平安”。“碎”与“岁”谐音,这里也是利用谐音讨口彩,化懊恼为欢喜,化不吉利为吉利的说话技巧。3、当铺当铺经营以实物为抵押的高利借贷业务,因门前大书“当”字而被称为当铺。老北京当铺虽分布九城,但以外城为多。封建社会的当铺都有官发的“当贴”(即执照),每年需向政

4、府提交当税若干。饥寒交迫、家庭破产、走投无路的典当人,因急需用钱,将家中值钱之物送到当铺典当。当铺故意降低原物成色,甚至贬得不值一文。典当人因为急于用钱,只能任由当铺压价。典当人到期无力赎出,典当物即成为“死当”,当铺贱价收进,高价卖出,从中渔利。当铺内部所用的语言,外人很难听懂。为的是便于他们压价,使典当人无法察觉。4、拉洋片拉洋片,又称“西洋镜”。将绘制好的各种图片装入特制的景箱,观众通过凸透镜观看画片。拉洋片分两种,一种是两层镜框,长1米,高2米,上下拉动换片。木框上装有锣鼓、铜镲,鼓棰和铜镲用绸子相连,拉动时锣鼓、铜镲一起作响。四名观众可以同时观看。艺人在一旁边伴奏,边演唱解说图片。一

5、般一个景箱装8张图片。另一种拉洋片可供十余人围看,两个人合作倒片,循环推拉,一个景箱大约有二十张图片。老北京天桥平民市场有位河北艺人焦金池,他的洋片深受观众喜爱。由于焦金池口中镶有金牙,人们给他送了“大金牙”的绰号,为天桥八大怪之一。 5、荣宝斋纸店的经营范围主要是三部分:一是书画用纸,以及各种扇面、装裱好的喜寿屏联等等;二是各种笔、墨、砚台、墨盒、水盂、印泥、镇尺、笔架等文房用具;三是代客订购书画篆刻家的商业作品,从中提成。 自1672年北京荣宝斋前身“松竹斋”南纸店的建立至今已有三百余年历史。1894年设立“松竹斋”连号“荣宝斋”,并增设“帖套作”机构,为后来木版水印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6、荣宝斋在经营活动中注重书画珍品的收藏已形成一个优良的传统,有“民间故宫”之誉。7、人力车黄包车是一种用人力拖拉的双轮客运工具,黄包车前身叫东洋车,又称人力车,约1870年创制。同治12年(1873年),法国人米拉看到黄包车便利,拟从日本购进,并向法租界公董局呈报一份计划,要求“在两租界设立手拉小车客运服务机构”,并申请十年专利经营。后经法租界公董局与公共租界工部局协商,同意由两局发放人力车执照,并批准路程价格。次年1月,黄包车从日本输入上海。因从日本输入,故当时沪人又称之为东洋车。6、百姓风俗“爆竹辞旧迎新春”过年春节是中国人最重视的一个节日。中国人的美好愿望都包含在一个“年”中。孩子盼着新衣

7、裳、压岁钱,大人们忙着祭祖拜神,祈求美满。腊八是指每年农历的十二月(俗称腊月)的第八天。在这一天喝腊八粥是最传统、最讲究的习俗。这种粥集中地反映出了农业大丰收的成果,是用各种米,各种豆,各种干果和豆腐、肉类混合成的一种粥,借以祭奠神灵,庆祝丰收,预祝来年的更大丰收。 “腊月二十三,呀呀呦,家家祭灶,送神上天,祭的是人间善恶言。一张方桌搁在灶前,千张元宝挂在两边,滚茶凉水,草料俱全,糖瓜子,糖饼子,真素两全。当家跪倒,手举着香烟,一不求富贵,二不求吃穿,好事儿替我多说,恶事儿替我隐瞒。”所以我们都说二十三,糖瓜粘,还有一种有意思的说法就是希望这黏黏的糖瓜可以粘住灶王爷的罪,让他不要把恶事儿跟玉皇

8、大帝说出来。关于祭灶祭灶本是纪念发明用火熟食的先人。后来演变为祭灶神,近代形成“糖瓜祭灶”的风俗。传说腊月二十四灶神向玉帝汇报一年的情况,故祭灶在腊月二十三举行,请他老人家“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除夕这一天,家里要打扫得干干净净,贴门神、贴春联、贴年画,人们则换上带喜庆色彩和带图案的新衣。吃完年饭放炮仗,全家要团圆守岁、吃饺子,不到天明拜年不许睡觉,老人有新旧交替、珍惜光阴的意思,小辈们则为父母尊长延寿。年假中最热闹的地儿就是庙会了。庙会源自古老的宗教仪式“社祭”,北京的庙会相传起源于辽代。元、明两代庙会进一步兴起,到了清代更为发达。到了现代,北京也有非常著名的龙潭庙会,地坛庙会,不过现在

9、的庙会,更多的是看人山人海。正月十五为上元节。节期是新的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古人称“夜”为“宵”,因此也叫“元宵节”。在这一天,家家户户、商店铺户、城里城外张灯结彩,灯谜花炮,赏灯看戏,火树银花。圆明园四十景当中的一景“山高水长”就是放烟火的地方,上元节到来时,这里的烟花连着放七个晚上,非常壮观。“降龙诞凤添人丁”孩子的出生代表着血脉的延续和家族的兴旺,家里添丁进口,是件大张旗鼓庆贺的喜事儿。中国古代男子都是三妻四妾,所以家里一般都是孩子很多。皇家总希望自己的家族能够千秋万代,但千秋万代的条件之一就是保证自己有很多的孩子。其中放在故宫和颐和园的铜狮子,其中的那只雌的狮子就是踩着一只小狮子,寓

10、意着皇家子孙万代,绵延不绝。而中国古代也是一直都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可见,当时一个孩子出生尤其是男孩子,一定是全家甚至是全家族的节日。洗三:孩子出生三天时,家庭要举行“洗三”礼,意在洗去婴儿前世的污垢,期望今生平安吉祥。在礼仪之外,洗三还具备洁身防病的实际作用。满月、百日:满月和百日是婴儿出生后家庭隆重庆祝的礼仪。此时产妇已出“月子”,不再有禁忌,因此一般多请亲朋好友来祝贺。办酒席,染红蛋,祭祖剃头,增添喜庆热闹气氛。其中还有不少的陈设就是孩子小时候用的物品,相信大家小的时候也一定用过这些东西的,不信你们可以现在把它们拍下来,然后回去问问自己的父母和祖父母。抓周当中周的意思是周岁:周岁生日

11、,可以看作是小孩诞生礼的最后一个高潮。除办酒席庆贺外,这一天特别举行检验小孩天赋和卜测未来前途的“抓周儿”仪式。也检验了生母、奶妈是如何对孩子进行启蒙教育的。当时皇家也是每次都会举行抓周仪式的,但是皇家的抓周与平常百姓家里不同,皇家的抓周托盘上放置的都是笔,墨、纸、砚、书籍等物品,为的是避免出现抓到不好的物品使得气氛尴尬惹皇帝生气。相信很多人都看过红楼梦,红楼梦当中的主人公之一,贾宝玉就是在抓周仪式当中抓到了胭脂。“古稀大寿福如海”祝寿“家有一老,如有一宝”。过去祝寿活动极受重视,体现了子女的孝心,也体现家庭和睦。拜寿都有寿堂,寿堂设在正厅,是行拜寿礼的地方。给老爷子办生日,堂上高悬“寿”字图

12、,两旁是寿联,正中供福、禄、寿三星。给老太太办生日则正中悬挂“五福捧寿”,供奉女仙麻姑。我们总是说人应该尊老爱幼,这个尊老是起源于什么时候呢,这个要从很早很早说起,如果大家去过国家博物馆的话就会有印象,在古代中国馆中有一个聚落的模型,当时就已经有了墓地,说明当时人们开始崇拜祖先。在康熙年间和乾隆年间,都举行过盛大的千叟宴,为什么要举行千叟宴呢?因为清朝时满族人统治,为了达到统治汉人的目的,必须让老人先服从满人。因为当时老人都是一个家族,或者一个村子的代表,而且老人当时大多数都学识渊博德高望重,深得年轻人的尊敬,让他们服从统治那年轻人必然也服从,所以以表皇帝尊老之心,千叟宴就举行了。与现在的很多

13、老人形成了极度鲜明的对比,所以尊老就从那个时代传了下来。另外这边有一个纪录片,大家可以看一下当时祝寿的场景。“洞房花烛美姻缘”都说古人的四大喜是“久旱逢甘雨,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可见,结婚是人生大事之一,婚礼自然免不了有一套古老相传的繁琐礼仪。结婚首先要下聘礼:男女双方家长说媒、相亲、订婚后男方送彩礼往女家,表明聘定女方为妻。女方收到男方送来的聘礼后,在出嫁前一天下午将娘家陪送的嫁妆送往男家。娶亲:新郎以花轿迎娶新娘是古今婚礼中最为隆重的仪式。新娘身穿绣有龙凤图案的凤衣凤冠。吉期一到,新娘上轿。女家在门口泼上一盆水,祝女儿和婆家关系融洽。新娘来到夫家门前,跨马鞍以示平安,或跨火压邪。拜过天地后,掀盖头、“闹新房”。新婚夫妇同吃子孙饽饽、喝交杯酒。其中贯穿着祝愿新人称心如意,家道发达兴旺的主题。北京作为一座历史文化名城,拥有千年历史,也拥有丰富文化,在首博,能够看到的仅是凤毛麟角,还有更多的宝藏等待人们去发现,去感悟。让北京这座美丽城市更好的发展,文化更好的传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