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人教版语文下册《手指》

上传人:sj****5 文档编号:101780509 上传时间:2019-09-29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19.8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六年级人教版语文下册《手指》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六年级人教版语文下册《手指》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六年级人教版语文下册《手指》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六年级人教版语文下册《手指》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六年级人教版语文下册《手指》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六年级人教版语文下册《手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六年级人教版语文下册《手指》(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手指教学设计教材分析: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手指在本组课文中是一篇略读课文,体现本组课文共同的特点,借平凡的日常所见,揭示生活真谛。学生要在学习过程中尝试着抓住重点语句,联系生活实际,领悟文章蕴含的道理。 手指是著名漫画家丰子恺的一篇哲理散文。他选取自己最熟悉的生活题材,以自己独特的感受具体描写五根手指各自的特点,用幽默风趣的语言阐明了“团结就是力量”的道理,文章结构严谨,主题鲜明,首尾呼应,读后让人深受启发。学情分析:关于人文主题学习,学生要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感情人生的哲理,获得人生的启示。而这些情与理的内省要以学生的反复阅读为前提,搜集的资料为辅助。立足文本,拓展延伸,使课外的信息与课内的文本

2、互相补充,提高学生语文学习的能力。 关于知识能力培养方面,学生要把三年级开始学习抓住重点句段能力继续熟练应用,结合六年级上册联系生活实际体会蕴含的深层意思的方法形成自己的语文能力,并通过不断丰富积累语言,增强语感。另外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尝试在习作中加以运用,随着语文学习的不断深入,逐渐由有意的模仿到个性化的创新,努力提高自己的语文表达水平。学习目标:1能根据课文前的“阅读提示”,自主学习课文,能借助词典、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词语,如“堂皇、附庸、养尊处优”等。2通过读文能掌握课文主要内容和写作顺序,继续学习抓住文中的重点语句和联系生活实际了解五个手指的各自特点,体会作者描写手指的方法,并尝

3、试运用。3、领悟课文蕴含的道理的任何事物都各有所长,各有所短的道理,感悟人生哲理。4、培养自学能力,并学习作者留心生活、善于观察、勤于思考,从司空见惯的事物中得到启示的习惯。教学重点:理解五个手指的各自特点,了解作者运用了哪些表达方法说明这些特点的。教学难点:领悟其中的道理。教学准备:学生: 1预习课文,查字典理解字词。2预习作者丰子恺的事迹。教师: 课件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利用关于“手”的成语导入课文,在讲课文的前提下积累词语。2板书课题,齐读。二、初读检查,整体感知 1、同桌互读,互查课文朗读情况,出示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不添字,不漏字,不错字;做到流

4、利:自然停顿,朗读流畅,不重复。互相解答不懂的词语。(结合课堂字词练习,学生随堂在规定时间内完成。)2教师检查。【练习设计意图】朗读是语文教学最常用的基本形式,是为学生综合语文素养奠基的训练。设计检查预习的朗读反馈,节省课堂的时间,让学生把自学的学习成果表现出来,与他人分享,在此过程中培养了学生自学能力。进行常规的字词训练,除了落实目标1外,还可以找出词的编排特点,体会它们差别细微,能感受作者用词准确而富有变化。3默读课文,理清脉络。思考: 课文的主要写了什么内容?(出示课件,口头填空):课文先总写一只手上的五根手指( ),然后分别具体写( ),最后总结写( )。引导学生根据填空的内容,找出分

5、别对应的文章自然段,体会文章的写作顺序和方法。【练习设计意图】要整体了解课文,学习概括课文主要内容,是学生阅读能力中最基础的一项。要求学生用“先然后最后”等表示连接作用的词语有条理地按照课文的叙述顺序概括主要内容,帮助学生理清文章脉络,了解作者布局谋篇的匠心所在,从阅读中学习写作思路,落实目标2(部分)。三、了解手指特点,初悟道理。1默读课文,想一想文章是围绕哪句话来写的?(一只手上的五根手指,各有不同的姿态,各具不同的性格,各有所长,各有所短。)2、学生速读自学提示,自主学习(出示要求)。五根手指各有什么特点?学生分组找出,默读批划重点语句,把自己觉得有意思的部分多读几遍,想想平平常常的手指

6、带给我们什么启示。然后小组合作交流,填写表格,。手指名称长处短处大拇指食指中指无名指和小指【练习设计意图】用表格的形式在屏幕上一一出示五根手指的样子及其性格,能够更加一目了然,使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把握更加清晰。因为学生只有先理解文本要表达的内容,才能够准确深刻地体会其内在作者要传达出来的情感与思想,落实目标2(部分)。3汇报交流,初悟道理。教师引导学生抓住文中的重点语句,理解要点如下:(1)拇指:短处:不美身体矮而胖,头大而肥,构造简单,只有一个关节;长处:最肯吃苦。肯吃苦的优点通过“例如拉胡琴水要喷出来血要流出来重东西翻倒去”这个排比句采用朗读的形式,一是充分体会大拇指的性格,二是表达内心的赞

7、美。在感情朗读的基础上展开谈话,我们可以用哪些词语赞美可敬的大拇指呢?学生自由用成语或者词语表达:任劳任怨、吃苦耐劳、默默无闻、无私奉献在真诚赞美的基础上,再次进行感情朗读,升华认识。(2)食指:短处:不如其他三指窈窕,都是直直落落的强硬的曲线;长处:工作不如大拇指吃力,却比大拇指复杂、机敏。预设:食指的特点学生归纳起来可能有难度,要给学生潜心读书的时间,耐心等待学生自己发现和总结。学生读书的答案可能有:从事的工作复杂,经常从事冒险和受伤的工作。还有他很机敏。此时让学生再次浏览课文,自己比较,再形成一致的结论。了解的食指的优点:你想怎么表达心中的喜爱、敬佩之情呢?可以选择通过朗读、用词语或者句

8、子直抒胸臆:不怕牺牲、不畏艰险、机敏能干老师随机给予学生积极的评价。(3) 中指:短处:养尊处优,做事名义上参加,实际并不出力。长处:地位最优,身体最高、相貌最堂皇,左右有屏障,曲线优美。抓“养尊处优”一词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感悟中指的“养尊处优”的情形。引导朗读,感悟作者语言的幽默诙谐,进一步感受“养尊处优”。 无名指和小指:短处:能力薄弱,是其他手指的附庸;长处:体态秀丽,样子可爱,在丝竹管弦、舞蹈上能力强,有用武之地。以这两根手指做事只能依赖于其它手指,自己独立做事只能是微不足道的小事,进而理解“附庸”。朗读体会。 【练习设计意图】这个环节进行口头回答练习是把朗读作为了一个支点,拉动学

9、生对语文形式的感性认识,拉动语言的积累,从而提升语感,滋养写作能力;择重点词语的理解与体会是语文学习的一项基本任务,所以设计如何充分挖掘词语教学的功能,会使语言训练由点及面,拉动思维的深入,取得实效。四、领悟表达,仿写练笔。1、学生练笔,模仿课文中的排比句写一段话。 【练习设计意图】小练笔设计在学生充分阅读理解、感悟课文内容之后。当学生产生了新的思想认识、获得了新的情感体验后会有一种表达、交流的欲望,此时教师适时地选择一个写的话题,提示写作方式,学生自然有话可写。而且这样进行小练笔可以展示学生的思维成果,有助于教师了解学生的阅读深度。五、联系生活,感悟道理1、体会提示:作者通过描写五根手指各自

10、不同的特点,想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指导朗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2、联系生活实际理解句子,说说团结就是力量的道理。3、总结全文。的确,五根手指虽有长有短,但如果能团结一致,成为一个拳头,那就根根有用、根根有力量,不再有强弱、美丑之分。其实同样人也一样,只有团结,中国才有真进步。所以无论做什么是都要记住一句话:团结就是力量。该段是对全文的总结,直接告诉我们道理,起到点明主旨的作用。【练习设计意图】让学生进行本组学习重点之一联系生活实际谈感受的口头训练,体会文章重点句子蕴含的深层意思的方法形成自己的语文能力,同时实现落实学习目标3。六、拓展阅读,练笔延伸1、自我展示:配乐朗读课后小诗手,继续了

11、解文章表达感悟的方法。【练习设计意图】六年级的学生已具有较的自学能力强的,此练习设计的目的是检测学生对该类型文章的自学理解能力,从旧课中归纳出学习方法,授之于“渔”,自然地由课本延伸到课外,继续了解文章表达感悟的方法。板书设计: 5、手 指 姿态不同 性格各异 (如同人的全体) 团结就是力量七、 教学反思 初读课文了解大意后,学生容易把握五根手指的特点。一是要抓住文章第一自然段和最后一个自然段进行整体理解。了解课文内容,即主要写五根手指各自不同的姿态和性格,各有所长,各有所短;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即“手指的全体,同人的全体一样,五根手指如果能团结一致,成为一个拳头,那就根根有用,根根有力量,不

12、再有什么强弱、美丑之分了”。二是要I抓住最能反映五根手指特点的句段,进行重点体会。如,描写“大拇指在五指中,形状实在算不上美”的一段话,先指导学生理解大拇指的形状(姿态)特点不美。具体表现为:身体矮而胖,头大而肥,构造简单。从体形、头形、构造三方面进行描写,大拇指鲜明的形象跃然纸上。然后用关联词“但”一转,写它在五指中,却是最能吃苦的。具体描写了拉胡琴、水要喷出来、血要流出来、重东西翻倒时它“相帮扶住”“死力抵住”“拼命按住”“用劲扳住”的表现,突出了大拇指吃苦耐劳、默默奉献的特点。了解了这段话的基本意思,再引导学生体会写法,画出大拇指形状和写“吃苦”的句子,体会作者运用什么表达方法进行描写,重点体会排比句式的表达作用。 课后布置小练笔,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模仿书中的排比句自己写一段话,提高写作能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