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程标准解读.doc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101749888 上传时间:2019-09-29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2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解读.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解读.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解读.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解读.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解读.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解读.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数学课程标准解读.doc(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小学数学课程标准解读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解读一、义务阶段数学学习中所存在的问题 1.学习目标狭窄,难以适应学生的发展需求。 (1)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目标成为数学学习目标的主体. (2)课程目标难以适应学生发展的要求。 (3)数学能力的发展不全面,尤其缺乏对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关注. (4)在数学学习中缺乏良好的情感体验以及对个性品质的关注。 2.数学学习与社会实际相脱离。 3.反映在学习内容上的问题。 (1)过分追求逻辑严谨和体系形式化。 (2)学习内容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繁、难、偏、旧”的状况. (3)数学教材类型贫乏,选择余地很小. 4.学习方式上反映出来的问题。 (

2、1)学生学习数学的方式以被动接受方式为主要特征。 (2)对主动获取知识以及学会学习的能力、态度、习惯、方式的培养重视不够。 (3)借助信息技术手段进行数学实验和多样化的探究或学习,拓展自己的学习空间,仍是一个相当薄弱的方面 。 5.数学考试对数学学习的影响。 (1)学生对数学考试的态度值得我们反思。 (2)日常考试过频、过难、分量过重。 (3)考试的形式和内容有待改善。 (4)对考试结果的处理方式缺乏科学性。 (5)考试对整个教育过程的影响有待改善。 二、数学课标理念解读。 (一)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认识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

3、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含义1.课程要着眼于学生的发展。2.面向每一位学生,认清每个学生的优势,开发其技能,培养其特长,使每一位学生都有一技之长。3.关注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A.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指作为教育内容的数学,应满足于学生未来社会生活的需要,能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要求,并益于启迪思维、开发智力。B.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教学。指“有价值”应该,也能够为每一个学生所掌握。C.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发展。指数学课程要面向每一个有差异的个体,适应每

4、一个学生的不同发展需要. (二)走向生活-认识数学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必不可少的工具,能够帮助人们处理数据、进行计算、推理和证明,数学模型可以有效地描述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数学为其他科学提供了语言、思想和方法,是一切重大技术发展的基础;数学是提高人的推理能力、抽象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力等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1)人类生活与数学之间的联系应当在数学课程中得到充分的体现,并把数学作为一项人类的活动来对待. (2)数学要面向学生、面向生活、面向社会。 (3)数学要成为学生生命历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4)数学与社会实践紧密结

5、合。 (三)为了孩子美好的明天-认识数学学习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内容的呈现应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由于学生所处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和自身思维方式的不同,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1)数学学习内容不仅要包括一些现成的结果,还要包括这些结果的形成过程。 (2)数学学习应是一个生动活泼、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a.提倡自主、合作、

6、探究的学习方式。 b.让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 (四)让课堂教学充满创新活力-认识数学教学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1.教学必须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经验。 (1)学习的过程是自我建构、自我生成的过程 (2)学生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生活世界也是重要的课程资源。 (3)教学要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和理解。 (4)把新知识纳入原有的

7、认知结构中去。 2.教师角色的转变。 (1)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 (2)教师是学习活动的引导者。 (3)教师是学习活动的参与者。 (4)师生是“学习的共同体”。 (5)教师是课程的创造者和开发者。 (五)发展才是硬道理-认识数学教育评估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应建立评价目标多元、评价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数学学习的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 1.评价标准应该多维。 2.评价方法应多样化。 3.评价主体应多元化。 4.给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 5

8、.突出对学生探究、创新和实践能力的评价。 6.以学生的“学”评价教师的教,促进教师改进教学。 (六)迎接信息时代-认识现代信息技术在数学课程中的作用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数学教育的价值、目标、内容以及学与教的方式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数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重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特别要充分考虑计算器、计算机对数学学习内容和方式的影响,大力开发并向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 1、树立数学课程与现代信息技术融合的观念。 2、现代信息技术要致

9、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如何创造性地使用与处理教材 对教材的使用与处理,从理论上说源于课程标准。教师们常说教材是教学的指南,其实课程标准才是教材和教学的指南。教师对教材的使用与处理不仅要从学生的接受能力、认知水平出发,还要全面深入地理解教材的编写意图,同时又要根据教学实际情况灵活应用。 教材使用与处理,是教师在吃透教材与摸清学情的情况下对“教学材料”进行重组整合、创造再生的过程。 (一) 教材的使用与处理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教材内容的心理化 将教材内容引导到学生心理层面上,让教材内容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和认知欲望,使教材内容同学生的经验与体会建立联系,搭起教材内

10、容通向学生生活世界的桥梁。 2.教材内容的问题化 把学习知识的过程变成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通过设置情境、问题“链接”,探究“平台”,引导学生尝试、探索、调查、实验、合作,并进行问题“求解”,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使之生成更多、更深刻的问题。 3.教材内容的操作化 听来的记不住,看到的记不牢,只有动手做过了,才是真正属于自己的。引导学生在“做中学”“用中学”,要通过学生的“主动性作业”帮助学生建构知识的“意义”。

11、 4.教材内容的结构化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指出:智慧不是别的,而是一种组织得很好的知识体系。美国心理学家和教育家布鲁纳也指出:简单地说,学习“结构”就是学习事物是怎样关联的。教学中,要注意知识的前联后串,把握知识的结构。如章节知识小结可由学生自己整理,让学生通过“作业”把握教材的内部联系。 5.教材内容的最优化 根据教学的目标任务、教材内容的特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提炼内容的精髓,建构必要的知识背景,选择恰当的教学策略和教学媒体,使学生能以最少的时间最大限度地掌握课程内容。 (二) 新课程下教材使用与处理的新要求 1.要求教师站得更高,看得更远、

12、更宽,树立新课程意识 教师要以新的课程理念(包括学生观、教材观、课程资源观、教学观、师生观)来重新审视自身的教学实践,审视学生,审视教学设计,不能局限于教科书和即时的教学实效。 2.优化教学内容要紧扣目标 要合理地确定教学内容的广度和深度,明确教学的重点、难点和关键,合理地安排教学顺序,加强知识间的联系,重视知识的系统化;要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对教材进行浓缩、调整、选择等艺术处理,以减轻教材的难度,减缓知识的坡度,使教学内容更趋于合理化,让教材的教育、教学功能得以充分实现。教师在处理教材的过程中要注意寻找新知识的“生长点”,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知识基础促成知识迁

13、移,作为教学突破口,这对提高课堂效率有着重要意义。 3.摸清学情,以学定教,把“教材”处理加工成“学材” 教师在处理教材、设计教学的过程中,应把握教材的“思路”和学生学习的“思路”,以此来设计教学“思路”;既要考虑教师的教学行为,又要顾及学生的学习行为。 4.挖掘教材内涵,达到“三维目标”的整合效果 在课程标准的指导下,通过“知识与技能”的学习,渗透“过程与方法”,培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4、8221;,提升课程功能,体现素质教学理念。 (三) 教材使用与处理中需要把握好的几个关系 1.把握好教材与“学本”的关系 在教材与“学本”的关系背后,隐藏着谁是教学主体的问题。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关于学生如是说:“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关于教师如是说:“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着。”注意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而不是过去人们常说的“主导”,更不是“主体”“主宰”。 与过去

15、的教材有很大的不同,现在的实验教材都有意识地忽略教师而关注学生。教材为“学本”不是方法的问题,而是观念的问题。传统观念下,教师怕课堂乱,怕完不成教学任务,怕考试分数下降,于是教师自己成了教学的“主体”或“主宰”,讲台成了教师表演的舞台,学生成立听众和看客。其实只要转换观念,局面就为之一变,教材自可成为“学本”。 在“学本”的条件下,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增多了,教师讲授的时间减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学习的兴趣增强,教学呈现良性循环状态;学生智力、技能得以充分施展发挥,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得以循序渐进地养成。其实目前的教材本来就是按“学本”的目标来编写的,就学生个体性学习而言,要求学生训练并养成良好的感受与理解、吸收与表达的多方面心理意识功能,以及良好的学习心理品质、学习习惯等;就集体性学习而言,要求学生和乐相处,群居切磋。但是如果教师仍像过去一样把教材当教材而不是当“学本”,这些目标肯定难以达成。 2.把握好依循教材与“改造”教材的关系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说“教材要有开放性和弹性”,教师“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都要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