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名县各村村名来历.doc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101700920 上传时间:2019-09-29 格式:DOC 页数:20 大小:7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名县各村村名来历.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大名县各村村名来历.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大名县各村村名来历.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大名县各村村名来历.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大名县各村村名来历.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大名县各村村名来历.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名县各村村名来历.doc(2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你们知道自己的村名是什么来历吗?一、大名镇县前街 今大名城内的一条街。因位于旧县衙门南面,故名县前街。,马文操神道碑原存于城内文庙(实验学校)内前院,后移至北关县招待所东院,今挪至大名县碑林处。此碑立于五代后晋天福元年(936年)五月二十五日。马公是五代晋尚书左仆射兼御史大夫。碑铭及序为贾纬奉撰。道前街 今大名城内的一条街。因位于旧道台衙门前边,故名道前街。路北有关帝庙,拜堂下有一口大钟,为明朝万历年间(15731619)铸造,撞之声闻数里。铸造工艺较高,至今其面光洁不锈,“破四旧”时,经多次夯砸仍完好无伤。关帝庙,在解放后即改建为人民剧院,其钟仍置于院内。后来移至大名碑林园内陈列,供人观赏。

2、玉带街 今大名城内的一条街。因该街成环状,形若玉带,故名玉带街。菜园街 今大名城内的一条街。据传,古时这里菜农较多,故名菜园街。张小街 古时,这里是无名小街巷,因街南头有一张姓大户,明朝时,某知府命名为张小街。解放前,街西有一老爷庙,庙前称宫前,庙后称宫后。解放后,也并入张小街,但人们对那两处地方仍有称“前宫”“后宫”的。寺胡同 今大名城内的一条街。从前,这里是通往普照寺的一个胡同,故名寺胡同。普照寺建在城西南角,是宋朝旧城(今大街)建的古刹(ch庙),明初迁城时,寺僧随来,并建此寺,规模宏大,僧众二百余人。明嘉靖、万历及清顺治时,屡次修缮,游人甚多,并有不少名人题咏。后渐倾废,因藏经阁失火,

3、寺基半为民占。同治十三年(1874),大名、顺德、广平兵备道恩褔聚金补修,一度粗具旧观。后又拆毁,如今泯(mn)灭无存。大寺街 今大名城内的一条街。古时,此处有普照寺,规模宏大,故名大寺街。北城隍庙街 今大名城内的一条街。从前,这里有座城隍庙,其位置又靠北城,故名北城隍庙街。油坊街 今大名城内的一条街。从前,这里的油坊很有名气,故名油坊街。马厂街 今大名城内的一条街。清朝时,此地西边是练武场,练武者均拴马于此,故名马厂街 。 满洲街 据乾隆五十五年(公元1790年)大名县志记载:“顺城至东门,所谓东大街也,西行北为满洲街。”大名历来是战略要地。清朝派八旗部队(满洲兵)防守,并设有道台府和镇台(

4、兵备道)衙门。“满营”在大名驻扎,主要任务是维护社会治安,根据战争需要,兵力时增时减。八旗兵流动性大,不准带家属,至今满洲街没有留下一户满族人。因为这里住的多是满洲人,人们自然而然地称之为满洲街。推翻满清后,此地没了满洲人,一度更名为“免愁街”,可人们还是缺吃少穿常发愁。“文革”以前改名为胜利街,“文革”时叫反帝街,后又恢复原名满洲街。北关 因地处大名北城门外,故名北关。明朝叙州知府陈绶(shu)之墓在此村郊外,曾有华表石器。河北省立第七师范遗址在该村北侧,学校是革命教育家谢台臣于1923年创建。他为革命事业做出了卓越贡献,为革命事业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1936年旧历二月初四不幸逝世。为纪念谢

5、台臣校长对革命事业做出的伟大功绩,全校师生自动捐款立汉白玉石碑一座。原在七师正门前,现在校园东端,并建有纪念碑亭,以使后人永志不忘。北刘庄 很早以前,刘姓在此定居。明末,刘家建一墓地,因该村在墓地之北,故名北刘庄。在墓地之南的名南刘庄。南关一铺 从前,南关相当繁华,开有很多店铺,按区域划分为三处,此处离城最近,故名南关一铺。与一铺相邻的为南关二铺,与城较远的为南关三铺。金家潭 从前,大名城南门外有一黑龙潭,其潭西又有一小潭,金姓定居于此,故名金家潭。匡公堤 此村在旧堤之上。其堤原为明万历初知府匡铎(kung du)所筑,人称匡公堤,村因堤得名。七里店 此处离大名县城七华里,早年有客商店铺,故名

6、七里店。十里铺 此处距县城约十华里,早年又有客商店铺,故名十里铺。康堤口 此处原是一段古黄河残堤,后有康姓在此定居,故名康堤口。村南有罗让墓,立于唐龙纪元年(889年),墓碑尚存,为我县少有的完好唐碑之一。罗让为唐工部尚书,魏博节度使罗宏信之父。邑人立碑以为纪念,公乘亿撰文,郑褒书碑文。村北及村东南另有两处古墓群,据有关方面推测,也是唐墓。刘堤口 此处原为一段古黄河残堤,后有刘姓在此定居,故名刘堤口。铁窗口 该村地处古大名府城西门附近,因防水患,西门常年不开,并造有铁栅栏挡在门外,形似铁窗,故名铁窗口。升斗铺 从前,该村以做升斗量具而闻名,故名升斗铺。成营 相传,北宋时,宋与辽作战,在这一带安

7、下九营十八寨,此处为其中一营遗址。后有程姓在此定居,故名成营。周围的谷营、夏营、苗营、窦营、金营、王营的村名起源也与之类似。付桥 相传,从前这里有座小桥,村在桥边,且村民多姓付,故名付桥。程堤 此处原是一处古黄河残堤,因程氏在此定居,故名程堤。油粉滩 县志载:元朝时,该村叫油盆里,后演变为油粉滩。范店 该村原名道堤口。相传北宋时,皇帝曾在此吃过饭,誉称饭店。又说,此地处进城官道旁边,早年开有饭铺,故称饭店。后“饭”字演变成“范”字,故名范店。二、西魏庄乡西魏庄 相传,宋朝年间,有魏姓来此定居,故名魏庄。因城东还有一魏庄,为示区别,故名西魏庄。武马庄 相传,北宋时,宋辽作战,这一带为宋军骑兵营地

8、,因武氏在此定居,渐成村落,故名武马庄。高马庄村名起源也与之类似。王军庄 宋朝时,此处为军屯之地。军屯即屯兵于田之意。古时为了战备的需要和节省开支,将军队驻扎在边防线战略要地,平时搞生产自给,谓之“屯兵于田”。后来王姓在此定居,故名王军庄。刘军庄村名的形成也同此。大韩道 相传,明嘉靖年间,从山西洪洞县迁来韩姓在此定居,村名韩道。后村旁又建一小村亦名韩道,为示区别,故名大韩道。刘窑 相传,明朝年间,有刘姓大户在此建一砖窑,称刘窑,后在窑东侧形成村庄,故名刘窑。阎庄 从前,该村名郭小庄。一百多年前,阎姓占优势,改名为阎小庄。后因大名县行政区划图误印为阎庄,村人顺势于1976年改名阎小庄为阎庄。西王

9、庄 明朝时,大名城四个方向各建一王庄,因该村在西,故名西王庄。段村 该村位于城西要道旁,段姓开有店铺,故村名段村铺。随交通变化,此处行人渐少,店铺倒闭,后渐略去“铺”字,故名段村。魏村 因魏姓最早在此定居,故名魏村。村南有清少傅成克巩墓,并有华表石器。还有大学士京江张玉书志铭。刘村 因刘姓最早在此定居,故名刘村。村郊有明卫辉府训导工部主事李友芝墓,并有华表石器。漳河涯 该村位于古漳河岸边,名漳河涯ii。有东西两村,在东的名东漳河涯,在西的名西漳河涯。村南有明尚书李养正墓,有华表石器。有大学士成基命志铭。未城 未城名称来历说法有二。其一、明洪武三十四年,旧大名府(大街一带)城池遭水患,计划迁城于

10、此,并做了详细规划。中未城为十字大街,吴未城为北门,双未城为东门,杨未城为南门,李未城为西门。后因土质不好,不宜兴建,挪往今址,规划之城未能实现,故名未城。其二、为魏武侯城遗址。明志:在旧府城南十里;汉书地理志魏郡注:“高帝置,莽曰魏城亭。”应命曰:“魏武侯别都,今城西南十里数村并列,皆名魏城,疑即基墟。”上述两种说法不同,但都与城址有关,只是“魏”字演变为“未”。何说属实,尚待考查。杨未城 村名来历见未城。后有欧阳氏在此定居,村名欧阳未城。因欧阳姓断绝,改村名杨未城。1947年土改时,村分为二,在北的名杨未后,位南的名杨未前。李未城 村名来历见未城。明朝时有李姓从山西洪洞县迁此定居,故名李未

11、城。吴未城 村名来历见未城。明朝时有吴姓从山西洪洞县迁此定居,故名吴未城。苗未城 村名来历见未城。该村原是吴未城的一部分,后独立为村,且苗姓居多,故名庙未城。双未城 村名来历见未城。因从前该村有两座大庙(奶奶庙和南海庙),名双庙未城,后简称双未城。老堤头 该村在古黄河残堤上,是决口之一端,故名老堤头。解放后,村分为二,在北的名老堤北,位南的称老堤南。据县志老堤头载:在旧大名城(今旧治)西北二里,明朝嘉靖年间,漳、御(卫)水逼县城,旧堤崩,知县诸称复增筑之,名曰诸公堤。以在护城堤外,亦名二道堤,今为村落。朱洼 该村在一片洼边上,又因朱姓居多,故名朱洼。许堤 该村在古黄河残堤上,又因许姓居多,故名

12、许堤。白水潭 从前,村南有一大水坑,终年不涸,且水清澈,称为白水潭,村因此得名。县志载:白水潭在卫水之阳,去今城十二里,为河南粮艘所经,林木交荫,菱荇(lng xng)纵横。邑(y)无名山大川之奇,临流眺望舟楫(j),颇觉快心爽目。旧治八景所谓卫水旧帆者也。后河徙(x)变村落,景状全无矣!历代有名人雅士题咏,现录一首:卫水归帆(在白水潭)(明)刘遵宪城头恣眺望,卫水正归舟。一叶凭风下,孤帆来月流。柳边堪倚擢,沙际见眠鸥。擢zhuo顿有濠梁意,游鱼任拍浮。刘堤口 该村在古黄河残堤决口处,因刘姓居多,故名刘堤口。三、大街乡大街 大街乃古大名府城遗址,在今城东六公里大街一带,至今尚存有残垣。明洪武三

13、十四年,漳河、卫河同时数处决堤,水淹府城,才迁至现在的大名县城。因该村的位置在当时旧大名府的中心大街,故名大街。五里屯 因该村距县城五里之遥,故名五里屯。村东南公路南侧有狄梁公碑,立于唐元和七年(812年)。狄仁杰,字怀英,并州太原人。武则天万岁通天年间(696年)契丹陷冀州,河北震动,朝廷委狄仁杰为魏洲刺史,镇守大名,契丹兵闻之慌忙退走。地方百姓无不敬仰,为其立生祠及碑,以为纪念。红寺 从前,该村东北角有一寺院,名叫红罗寺,人们简称红寺。村因寺而得名。教善 从前,村北有一杏黄寺,附近村民多来此拜佛,曰“向善”,故村名教善。双台 宋朝时,大名城曾为北京,此处在城中心。当时有两个上马台,称为双台

14、,后成村落,故名双台村。村西北处有宋徽宗御制御题的五礼记碑。碑倒于地,断为数截,字迹无存。现挪至大名碑林,重新立起,供人观赏。鱼营 “鱼营”原是“御营”的谐音。北宋时,此处在大名城内,御林军兵营设在这里,称为御营。水淹城毁,此处为村,乃名御营。后人为书写方便,往往写作鱼营。久之,即演变为鱼营。东门口 该村位于旧大名城东门外,在南边的名前东门口,北边的称后东门口。东未庄 该村最早为魏氏定居,原名魏庄。后“魏”演变为“未”,又因城西还有一未庄,为示区别,故名东未庄。沙堤 古大名城西,有一护城河堤,该村建在堤上,故名沙堤。当时的沙堤为府城之屏障,故多有名人题咏。仅录其二。沙 堤 晓 障万历进士官大学

15、士成基命田野低平楚,亭亭此望赊。赊sh蜿蜒曾阜起,迤逦抱村斜。迤逦y l村色迎初照,风烟散暮鸦。直看屏是锦,不道堤是沙。沙 堤 落 雁康熙九年知大名县顾成泰大堤何年筑?寒沙聚雁群。衔芦来异国,掠水下商旻。旻mn家自衡阳得,声从绿绮闻。乡书何日到,翘首望秋云。李庄 相传,明朝时,有李姓从山西洪洞县迁此定居,来时带有一鹅一猫,村名为鹅猫李家,后改为李庄。南门口 该村在古大名城南门附近,名南门口。又因此处有两村并列,在后的名后南门口,在前的前南门口。摆渡口 古时这里有条小河,此处是个渡口,村在其旁,故名摆渡口。路庄 相传,明朝时,有路姓从山西洪洞县迁此定居,故名路庄。王楼 明末清初,有王姓知府(据传名王进堂)携眷来大,其夫人及其亲属定居于此,并建有楼房,为近民瞩目,曰“王楼”,村因以得名。北门口 村址在古大名府城的北门,故名北门口。公元1401年(明洪武三十四年),大名府境内两大河流同时爆发洪水,漳河、卫河决堤数处,水位高于城墙,淤泥一丈多深,大名府城被淹毁于水灾。五百多年前的繁荣景象,如今已荡然无存,只剩下一片难以辨认的残迹。而以大名府北门处命名的北门口沿用至今。阎沙岸 据传,明朝年间,曾名考老将村,解放后,因阎姓较多,村址又在古沙河旁,故名阎沙岸。邓台 相传,明朝年间,有家邓姓迁此定居。又因此地较高,形状如台,故名邓台。大董村 相传,清朝年间,有户孟姓因犯法逃潜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