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晋陵路丞早春游望(原创)

上传人:油条 文档编号:101674263 上传时间:2019-09-29 格式:PPT 页数:14 大小: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和晋陵路丞早春游望(原创)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和晋陵路丞早春游望(原创)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和晋陵路丞早春游望(原创)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和晋陵路丞早春游望(原创)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和晋陵路丞早春游望(原创)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和晋陵路丞早春游望(原创)》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和晋陵路丞早春游望(原创)(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 杜审言,一读标题,释题:从本诗标题你了解了哪些信息?,和(h):奉和,即别人先做了一首,自己也依韵作一首。这是杜审言所作的一首和诗,为和晋陵(今江苏常州)的陆丞(姓陆的县丞,县令的辅佐官)的早春原望(陆丞原诗的题目)而作。杜审言这首和诗是用原唱同题抒发自己宦游江南的感慨和归思。,二读作者,杜审言(约645708),字必简,祖籍襄阳,迁居河南巩县,官至修文馆直学士,与李峤,崔融,苏味道齐名,称“文章四友”。他是杜甫的祖父。原有集散佚,明人辑有杜审言集。,二读作者,得意的诗人:其诗属对严谨,于五律格式之成熟有所贡献。他是杜甫的祖父,杜甫曾有言:“吾祖诗冠古。” 失意的仕途:高宗

2、咸亨元年进士,仕途失意,一直充任县丞、县尉之类小官。到永昌元年,他宦游已近二十年,诗名甚高,却仍然远离京洛,在江阴县当小官。,二读作者,诗人在唐高宗咸亨元年(670)中进士后,仕途失意,一直充任县丞、县尉之类小官。到永昌元年,他宦游已近二十年,诗名甚高,却仍然远离京洛,在江阴这个小县当小官,心情很不高兴。江南早春天气,和朋友一起游览风景,本是赏心乐事,但他却“虽信美而非吾土”,不如归去。所以这首和诗写得别有情致,惊新而不快,赏心而不乐,感受新鲜而思绪凄清,景色优美而情调淡然,甚至于伤感,有满腹牢骚在言外。,三读文本,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 杜审言 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 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

3、 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蘋。 忽闻歌古调,归思欲沾襟。,三读文本(理解诗意),根据所给的补充注释,理解、疏通文意。 宦(hun)游:离家到各地作官的人。这里指作者自己。 偏:偏偏、特别。物候新:由四季景物的不同反映出季节的变化,这里指春天来临。 梅柳渡江春:意思是江南的梅柳先开,然后才把春天从江南带到江北。 淑(sh)气:温暖的气候。催黄鸟:催动黄莺鸣叫。 晴光:晴朗的春光。转绿萍:使萍草变绿。萍:一种水草。 归思:回家的念头。 襟:衣服的前襟。,三读文本(理解诗意),只有远离故里外出做官之人, 特别敏感自然物候转化更新。 海上云霞灿烂旭日即将东升, 江南梅红柳绿江北却才回春。 和暖的春气催促着

4、黄莺歌唱, 晴朗的阳光下绿蘋颜色转深。 忽然听到你歌吟古朴的曲调, 勾起归思情怀令人落泪沾襟。,1.朗读全诗,说说本诗的“诗眼”是什么?它告诉了你什么?,提示:诗眼就是一首诗或某联、某句中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情感态度的,具有概括性、生动性、或情趣性的能笼罩全篇、全联或全句的词语 。,“归思”。本诗作者杜审言借早春游望所见之景,抒发宦游在外的感慨和思归的心绪。,三读文本(融入诗境),三读文本(融入诗境),2.诗的首联中的哪些词语能够表现人物处境?,“独”和“偏”。开篇就发感慨,说只有离别家乡、奔走仕途的游子,才会对异乡的节物气候感到新奇而大惊小怪。言外即谓,如果在家乡,或是当地人,则习见而不怪

5、。 “独有”和“偏惊”强烈地表现出身处异乡的宦游者临春而惊心的独特感觉,发人之所未发,为后世多所称道。,三读文本(融入诗境),3.诗的颔联和颈联是写景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江南春景图?,这两联写江南新春伊始至仲春二月的物候变化特点,表现出江南春光明媚、鸟语花香的水乡景色。,诗的颔联和颈联所写的江南春景只是普通之景,作者为何而“惊”?,诗人是从比较故乡中原物候来写异乡江南春景之新奇的,在江南仲春的新鲜风光里有着诗人怀念中原暮春的故土情意,句句“惊”“新”而处处怀乡,作者的思乡之情已悄然蕴含于“偏惊”的感觉之中。,三读文本(融入诗境),4.诗的尾联是如何抒发诗人的情感的?,尾联以“古调”誉美陆丞原唱

6、,再申“和”意;用“忽闻”以示意外语气,巧妙地表现出陆丞的诗在无意中触到诗人心中思乡之痛,因而感伤流泪。反过来看,正因为诗人本来思乡情切,所以一经触发,便伤心流泪。这个结尾,既点明归思,又点出和意,结构谨严缜密。,本诗的艺术特点是以乐景写哀情。作者在颔联与颈联极力表现江南春景之“新”奇,在“惊” 江南仲春的“新”鲜风光里无一字表现诗人怀念中原暮春的故土情意,但又处处寄寓着怀乡之情。,课堂小结,诗歌鉴赏的方法,一读标题:充分理解标题,把握题中透露的信息; 二读作者:知人论世,了解作者及背景,便于理解诗意; 三读注释:借助注释,疏理诗意; 四读文本:仔细阅读文本,抓住“诗眼”,找到“景”和 “情”句,充分融入诗境,理解诗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