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教育_0

上传人:油条 文档编号:1016620 上传时间:2017-05-25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体育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教育_0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体育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教育_0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体育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教育_0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体育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教育_0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体育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教育_0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体育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教育_0》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体育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教育_0(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体育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教育摘要: 本文从体育教学的角度,探讨在新的课程改革标准的要求下,体育教师如何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关键词 :德育教育;良好人格;快乐体育 新的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突出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三个方面,并强调了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方面能力的培养。通过体育教学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是学校德育工作最基本的途径之一。体育课是学生的必修课,由于体育教学的特有形势和教材特点,在体育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所收到的效果是其它学科无法比拟的。 一、正确认识体育教学中德育教育的目标 让学生学会做人,成为一个有良好道德能力、健康合格的公民,是体育教学中落实德育教育的首要目标。由于体育教学方式和教

2、材的特殊性,体育教学中蕴含着更多尚未开发出来的优势德育资源。例如,体育教学中的很多项目(如武术、体操、体育舞蹈等)都有严格的比赛规则,这些规则对学生的行为起着约束作用。体育教学首先教育学生对规则的履行,并逐步形成习惯。在讲到“中国与奥林匹克运动”时,教师可利用多媒体配合讲述,从旧中国人民被称为“东亚病夫”到中国加入国际奥运会,一直到 1984 年奥运会实现金牌零的突破,并获 15 枚金牌世界第 4 名,以及 2008 年北京奥运会获 51 枚金牌世界第 1 名。这时学生们由一开始的悲愤直至兴奋得窃窃私语,此时教师不能因为纪律而扼杀学生的这种情感流露2或简单地就此了之,而应启发学生分组讨论“为什

3、么中国的奥运会成绩越来越好”?同时,用多媒体展示我国运动健儿在国际比赛中的飒爽英姿,并在图片背景中放一面半透明的五星红旗,不仅可以使学生感到运动员比赛和获胜的风采,同时也能明白在运动员的背后是强大的祖国与人民,个人的荣誉离不开集体的支持。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们积极思考,踊跃发言,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等这些原本对学生来说很抽象的东西通过多媒体展示、教师启发、同学间的讨论及自己的思考、比较,成为了可以实实在在听到看到、感受到,甚至可以指导自己日后生活学习的思想动力和处事准则。 二、体育教学中不能忽视道德价值观对德育教育的影响 在今天多元文化交流的信息时代,道德价值观在生活中不再只是规定具体的道德规范

4、或行为规范,而是转向对人有普遍适应性的道德品质来确定价值标准,诸如合作、正直、社会正义、尊重他人、宽容心、民族意识、国际理解、人类友爱等正在被确认为道德价值标准。也就是说,道德价值判断越来越趋向主体体验,人们越来越重视主体的自觉、自主与自由,重视主体的选择与体验。教师在进行德育教育时,不仅要考虑社会民族价值,也要考虑有关个人的价值,甚至世界的价值。道德价值观念的如此转换对体育教学中的德育工作而言是具有前瞻性的挑战,但也是现实性的机遇。因为无论是从道德价值观念的广泛性还是价值判断的主体体验来看,体育教学都具有与其它学科不同的德育优势。例如,上室内“奥林匹克运动”课时,通过讲解来让学生明白古代奥运

5、会的起源主要是出于战3争的需要,明白古代统治者鼓励人民锻炼身体是为了需要身体强壮的士兵去打仗;通过请学生分组拼五环的比赛来加深对“团结、公正、友好”的五环精神的理解;通过对奥运会格言的阐述来让学生真正理解不怕困难、勇于向“更快、更高、更强”的极限挑战的体育精神比表面的“跑得快、跳得高、力量强”更为重要。另外,体育教学要充分利用各种活动和机遇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的教育,当中国申奥成功、中国男足首次进军世界杯以及中国运动员在赛场中捷报频传、凯歌高唱时,体育教师要不失时机地与学生交流,让学生了解各类体育知识,也让学生们形成爱国主义的情感,形成对祖国的认同感与自豪感,激励他们在今后的学习与工作中努力进取

6、,为国争光的同时也能实现个人价值。三、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要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德育教育不是形成一种知识体系,而是要形成一种道德信念以及与此相适应的行为方式、生活方式,即让学生过一种好的健康的生活。为此,在体育教学中落实德育教育,首先要把德育知识的学习转移到自我判断、自我选择、自我教育等品德能力培养的轨道上来,避免品德评价的盲目性,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其次,要实现德育教育由强制性向民主性转变,充分利用体育教学相对动态的课堂环境,通过师生、学生之间、民主、平等的交流与合作,智慧地把学生引向既定目标,启发学生进行自我教育和自我评价,培养学生的自我道德判断能力、道德行为选择能力和抑制不良影响的“

7、免疫能力” 。这种自育的能力养成,有助于学生走出校门后也能适应社会4的变化。这样才能使体育教学中的德育教育真正实现由灌输性向实践性转变,通过学生的亲自参与实践,使学生形成知行统一的良好人格。例如,在体育课的耐久跑或跨栏跑中,常有学生摔倒后立即爬起继续参加练习的生动事例,教师应及时给予恰当的鼓励与表扬,这样其他同学也会深受鼓舞和感动,对培养学生道德自育能力以及勇敢顽强、拼搏进取、为班级集体争光的精神是很有作用的。又如,体操中的保护与帮助可培养学生关心他人、团结协作的优良品质;队列队形的练习可以培养学生组织纪律性和朝气蓬勃的精神面貌;值日生轮流借还体育器材和整理场地,可以培养他们热爱集体、热爱公益

8、劳动和爱护公物,并逐步学会对自己的行为负责的良好品质。四、处理好德育教育中“形”与“质”的关系 在体育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时一定要摒弃形式主义,摒弃理论空话与教条,认清新时期德育教育的基本问题,不能夸大或只做表面文章。在这里,有必要再提一下体育教师的道德人格问题,因为它决定着教师以身作则,以身立教。由于体育教学的特殊性,与其它学科教师相比,体育教师与学生之间更存在着一种“亲密性” ,在这种“亲密接触”中,体育教师可能比其他教师更多一份人格暗示与辐射。因此,体育教师要以自己语言的优美、行为的文雅、生活的朴实、衣着的整洁、态度的积极、思想的进步和作风的正派,给学生以耳濡目染。所以,体育教师首先应具有

9、希望在学生身上建构起来的普通公民道德,还必须率先修养希望学生们在体育教学过程中5养成的一些特有的良好品质(如尊重他人、公平竞争、敢于争先、民主、果敢等) 。 “身正为师,学高为范” ,教师必须实事求是,脚踏实地地去完善自己。可以说,当体育教学中的“育”与教师人格不一致时,真正起到有效性教育作用的只能是在言传身教中的教师的道德修养,而不是“育” 。最后,在宣扬与实现“快乐体育”的同时,在体育教学中落实德育教育也完全可以使其成为一种“愉快德育” ,成为一种乐于接受的德育,一种让学生个性尽情舒展的德育,一种能促使学生健康人格可持续发展的德育。 参考文献: 1刘斌.学校德育工作全书 M.北京:九州图书出版社. 2李林,马亚楠.体育教学改革 M.延吉:延边人民出版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