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北师大版二年级下册《铅笔有多长》说课教案

上传人:sj****5 文档编号:101656933 上传时间:2019-09-29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数学北师大版二年级下册《铅笔有多长》说课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数学北师大版二年级下册《铅笔有多长》说课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数学北师大版二年级下册《铅笔有多长》说课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数学北师大版二年级下册《铅笔有多长》说课教案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数学北师大版二年级下册《铅笔有多长》说课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数学北师大版二年级下册《铅笔有多长》说课教案(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铅笔有多长的说课教案一、说教材【说课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数学二年级下册第42、43页铅笔有多长分米和毫米的认识。【教材分析】本节课是测量这一单元的第一课时,学生在一年级下册时已经认识了“厘米”和“米”这两个长度单位,能够用米和厘米为单位进行简单的估测和测量。这节课是有关长度测量的第二阶段的学习,教材借助“铅笔有多长”这一生活情境,安排了两次估一估、量一量铅笔有多长的活动,使学生体会到引入长度单位分米、毫米的必要性,感受1分米和1毫米有多长,引导学生总结米、分米、厘米、毫米之间的关系。并为后续的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面积单位,体积单位的学习打下基础。【教学目标】根据课标的

2、要求和教材的特点,结合二年级学生的实际水平,本节课确定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测量铅笔有多长的活动,知道1分米和1毫米有多长,了解米、分米、厘米和毫米之间的关系。2、能力目标:通过估、量活动,发展学生空间观念、动手操作能力和估测能力。3情感目标: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学数学、做数学、用数学,感受数学与生活息息相关,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学重点、难点】正确地建立起分米、毫米的表象,是估测、测量活动以及掌握各个长度单位之间的关系的基础,因此,让学生建立起分米、毫米的表象是这节课的教学重点、难点与关键。【教学准备】在教学信息和感知材料的呈现上,我采用多媒体课件演示的方法,这样更直观。在

3、教学前我还为学生每人准备了10厘米长的小棒、一把直尺、一张光盘;两人一把1米长的米尺;每人自备铅笔。二、说学情:二年级的学生已经认识了米和厘米,同时具备了怎样估测和测量物体,会比较物体的长短等一些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但是二年级的学生年龄小、自我调控能力差,因此,我在本节课设计上不仅考虑以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活动经验为基础,而且创设具体、有趣的情境,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去探究和发现,感受数学的意义、价值,获得成功的体验,从而增强学习数学的自信心。三、说教法与学法1、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进行教学。学生已经学过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并且掌握了测量物体的方法。本节课,我让学生估一

4、估、量一量铅笔的长很自然的引出分米、毫米这两个长度单位,建立已有知识与新知的联系。2、为了更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我综合运用了启发式教学法,采用情境教学法、直观演示法、操作发现法来促进学生对新知的内化和建构。教学中,我通过精心设计创设情景,让学生估一估、量一量、找一找、议一议、说一说、做一做,使其建立起1分米和1毫米的表象,引导学生总结出米、分米、厘米、毫米之间的关系,形成解决生活中长度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3、在合理选择教法的同时,我还注重对学生学法的指导,在本节课教学中我融观察、操作、交流等学习方式为一体, 突出了学生用体验的方法来学习,首先是操作体验,通过估测、测量

5、让学生体验1毫米和1分米的长度,并且用手势比一比加深对1毫米和1分米的长度的认识。然后是综合体验,让学生在身上或身边找长度是1毫米或1分米的物体,这样既体现了新教材的特点,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密切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四、说教学流程为了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结合本课的特点,我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了系统地规划,设计了四个教学环节:(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二)充分感知,建立表现;(三)巩固练习,拓展运用;(四)课堂小结,自我评价。具体的教学过程如下:(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课前,我出示姚明的照片,问学生:“认识吗?”学生纷纷说“认识,是篮球高手,个子很高。”“有多高?”学生猜测:“2米多吧。

6、”电脑出示姚明的身高后,学生都很感兴趣,大声的读着姚明的身高。接着我又出示小女孩的照片,学生看到比姚明矮多了,再向学生介绍:小女孩身高1米28厘米,又追问:“还可以这怎么说?”,然后让学生简单介绍一下自己。最后让学生用手比划一下 1米和1厘米分别有多长,并说说它们之间的关系。这样一方面拉近了老师与学生的距离,消除其上公开课的紧张情绪;另一方面复习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为探究新知识做好铺垫。“同学们都有身高,我手中的铅笔也有长度。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铅笔有多长。”这样简单的一句话引入新课,板书课题。创设这样的情景,让学生明白今天的学习内容与铅笔的长有关,激发了学生探究新知识的积极性,将学习用

7、品带入课堂,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具体说来,认识新知可分为三大步:1、认识分米(1)估一估:教师拿出一枝10厘米长的铅笔,学生拿出和老师铅笔一样长的小棒。让学生先估一估老师的铅笔的长度,并充分的让学生说说估算的结果和方法,预计:有的是凭感觉估的;有的是根据一柞的长度比一比再估的;有的是根据食指的宽度比一比来估的。教师肯定:这种用身体上的尺子来估测物体的长度,是一种很好的方法。这样设计的目的是通过指名学生介绍估的方法,让其他学生听懂并学习他的方法,明白估测也是有根据的,不是随便的估的,真正的使学生的估测能力得到发展。(2)量一量:请学生拿出

8、尺子来量一量铅笔的长度,在量之前提醒学生:“测量前应注意什么?”因为有一年级的基础,有学生就指出:不能把尺子斜着量;又有学生补充:铅笔的一端和0刻度对齐,看另一端和刻度几对齐,就读作几厘米。再放手让学生正确的量出小棒的长。这里,我们最初设计是准备指名学生到展示台前实际测量的,后来大家商议:展示台上展示出的尺子是放大的,有可能会影响学生对1分米的感知。所以我们这一节课就没有安排操作的展示。当量出是10厘米后,教师问:“10厘米还可以怎么说?”令老师欣喜的是居然还有两个学生知道:“10厘米还可以说1分米、100毫米。”老师就顺势告诉学生“10厘米的长度还可以用分米做单位来表示,分米用字母dm来表示

9、。(3)比一比:感知1分米的长度,要求学生找一找尺子上从哪到哪之间的长度是1分米。学生的1分米可能不是从0刻度开始的。教师引导:不管从哪儿开始,只要是10厘米就是1分米,从而由学生得出1分米=10厘米,还可以写成1dm=250px。再和学生玩一玩用手势比1分米的游戏,在玩的过程中学生知道了1分米大约多长,学生的兴趣浓厚。(4)说一说:身边哪些物体的长度接近1分米。在学生不能很容易的说出长度接近1分米的物体时,可以引导学生找一找。例如:学生手掌的长。(5)练一练:请学生用身上的尺子量一量课桌桌面的长约几分米,老师用米尺量(长60厘米),比一比:谁测的最准确?让学生明白60厘米约就是6分米。(6)

10、议一议:最后引导同桌研究、讨论米、分米之间的关系,让二人或四人小组在1米长的米尺上能找出几个1分米,并数一数。通过找、数、议的活动,学生了解到1米里面有10个1分米,甚至有学生直接归纳出:1米=10分米。讨论的目的是让学生感受到别人的思维方法和过程,以改变自己在认知方式上的单一性,在相互争论、补充、交流中找到正确的答案。2、建立1毫米的表象(1)先估再量:让学生先估自己的铅笔的长度,再测量。当学生发现测量结果不是整厘米数时,引导其说出具体是几厘米多几小格,并问每一小格是多长。有的学生可能懂得每1小格的长度是1毫米,我会及时给予表扬,同时告诉全班学生为了测量的更精确,我们可以用比厘米更小的长度单

11、位毫米来表示,用字母mm表示,1毫米还可以写成1mm。并请学生找出尺子上的1毫米用笔尖指给同桌看(2)先数再议:先让学生观察直尺并数一数:1厘米中间有几个小格?再请学生思考并议一议:1厘米等于几毫米?然后通过多媒体课件模拟放大镜把尺子放大,使学生清楚地看到在1厘米的中间有10个1毫米的小格,引导学生说出1厘米=10毫米,即1dm=10mm。(3)先比再说:请学生估计光盘的厚度(约1毫米),再用尺量的却是1毫米。和学生一起玩用手势比1毫米的游戏,教师借助光盘启发学生用手势表示出1毫米,让学生亲身体验1毫米的长度。然后请学生在自己身上或身边寻找长度是1毫米的物体。令人惊喜的是学生列举出了很多,如:

12、大头针的厚度,电扇扇叶的厚度等。看来学生对于1毫米的空间感知很到位。这样把毫米与这些熟悉的物品联系起来,毫米这样一个抽象的长度单位就变得具体了。(4)先议再量:先议一议:帮助淘气读出铅笔的长度,6厘米多3格,也就是6厘米3毫米;在引导学生了解6厘米3毫米也就是63毫米,为后续学习复名数改写成单名数奠定一点基础。学生扫除了读数的障碍后,大胆的放手让学生再次测量自己的铅笔有多长,并读出更精确的长度。3、阶段小结:引导学生系统的整理所学的长度单位。这样利用学生已有的测量经验,以活动为主线,设计了两次估一估,量一量的活动,充分调动多种感官,让学生在情境中生疑引探,激情促趣,真正体会到数学好学,数学真有

13、趣。这时数学不再是抽象、枯燥的知识,而是充满魅力和灵性、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数学教学给学生带来的不是知识的灌输,而是探索的魅力、发现之余的喜悦和无穷的求知欲。(三)巩固反馈,拓展运用。练习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在这里我在一个情景中设计了不同层次的两道练习题:1、根据小动物的身高,选择合适的单位。长颈鹿、小狗、蚂蚁的身高学生很轻松的就读对了,可熊猫的身高学生就由争议了,有的说:熊猫身高约7分米,有的说熊猫的身高约7厘米,看来学生对于熊猫的感知只限于电视的画面。我马上用手势比划了一下熊猫的身高,学生才统一观点:约7分米。再次证明学生的直观感知非常重要。2、说一说:这些小动物

14、的身高还可以怎么说?这题的安排主要是考察学生对米、分米、厘米、毫米之间的关系是否了解。由于这道题结合了具体的情景,学生解决的很轻松。3、画一画:我是这样设计的:利用课件动画演示出画长30毫米(3厘米)的线段。学生在剩下的两个中间选择一个画一画。由于学生没有带任何作业本和书,所以我布置学生课后再画。(四)课堂小结,拓展运用。课堂总结是对本节课所学知识进行归纳和总结以及对学生学习情况的评价。因此我问学生: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你对自己的表现满意吗?你觉得谁表现得最棒?说板书设计。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我将本课的板书设计得很简洁,这样既突出了重点又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5、说预设效果:这节课我为学生提

15、供了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机会。学生通过动手量、在尺子上找、借助小棒和光盘比、说生活中的物体的长度,帮助学生建立了1分米和1毫米的长度表象使学生的估测能力、空间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都得到了发展。6、说反思:1、成功之处(1)、关注教学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为了帮助学生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表象,我选择学生熟悉的身边事物铅笔、小棒、IC卡、光盘,让学生在实际动手操作中,感知1毫米和1分米的长度,从而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表象,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推理、发现米与分米、厘米与毫米之间的关系。如在动手操作,说一米直尺上有几个1分米,发现米和分米之间的进率这一环节,我预想学生只会找出1米有10个1

16、分米,但有学生就直接推理归纳出1米10分米的进率。(2)、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情感体验在本节课中,我把课堂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通过两次估一估、量一量铅笔有多长的活动,让学生在估一估、量一量的活动中,借助视觉、触觉等各种感官的大量活动,感知1毫米和1分米的长度,我只是起到组织者、点拨者的作用,从而做到了关注学生学习过程和感受。(3)、关注学生估测能力的培养“估测”是测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现实生活中有着重要的作用,本节课我多次设计让学生先“估一估”再“量一量”的活动,让学生在动手实践,合作交流的活动中交流估测的方法和依据,提高了学生的估测意思和能力。2、不足之处(1)、对学生的情况预测的不够充分,考虑不够周全。由于时间匆忙,课前没有布置学生带学具,全凭老师准备的学具还是不够的,所以出现学生说身边的1分米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学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