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读带说,以说促理解,促进学生思维发展

上传人:油条 文档编号:1016018 上传时间:2017-05-25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以读带说,以说促理解,促进学生思维发展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以读带说,以说促理解,促进学生思维发展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以读带说,以说促理解,促进学生思维发展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以读带说,以说促理解,促进学生思维发展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以读带说,以说促理解,促进学生思维发展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以读带说,以说促理解,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以读带说,以说促理解,促进学生思维发展(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以读带说,以说促理解,促进学生思维发展九年义务教育语文教学大纲要求:“从一年级起就应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注意培养朗读兴趣” 。由此可见小学语文教学就是训练学生读书能力的过程之一。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读得熟则不待解说”,“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 。那么低年级的学生来说,特别是一年级的学生如何进行引读说训练呢? 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点进行尝试: 1 多读少讲, 让学生在阅读中体会文本情感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应该让学生真正成为阅读的主人,让他们亲历阅读实践,在阅读中有所感悟和思考。在新课程的实施中

2、,我尽量地给孩子阅读的时间,让他们自己去读通课文,读懂课文,让他们会读课文。在书声中,教师已不是主导者、支配者了,而是成了学生阅读的引领者;在书声中 ,学生的情感体验多了 ,有了阅读的积极性和自觉性, 也激发了他们的阅读兴趣。在学习春雨的色彩一文时,我说:“我们都见过春雨,可是你们发现过没有, 春雨有好多色彩呢!你们想知道春雨到底是什么颜色的吗?那就快快读课文吧!”我让学生自己想办法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自己最喜欢的部分多读几遍,还可以把自己喜欢的部分读给同桌听,把读懂的内容说给自己小组的伙伴听。2在交流中,我让小朋友把自己喜欢的部分美美地读给大家听。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以读为主, 以读促悟,

3、以悟促读,引领学生走进文本的言语深处, 经历体验, 触摸作者的心灵。在文本的情景和情感中“悟”,在人、文的“对话”与“碰撞”中生成带有个性的思想和语言:“春天来了, 小燕子从南方飞回来了, 它在草地上、在柳树丛中飞舞,还唱着欢快的歌,春雨沙沙地落下来, 小草、柳树更绿了,所以春雨是绿色的。”“小黄莺飞舞在田野中,春雨落下来, 油菜花黄了,所以春雨是黄色的。”说完了课文内容 ,小朋友们意犹未尽,又抢着说:“春雨落到梨树上, 梨花白了, 春雨是白色的。 ”“春雨落在花坛里,开出了五颜六色的蝴蝶花,所以春雨是彩色的。 ”学生的灵性得到了升华。 2 重视范读、领读, 读中领会语言文字的意思及思想感情

4、心理学研究表明:初入学儿童自控能力差,注意力维持时间短,单一的朗读形式容易使学生疲劳和厌倦。所以我根据不同的训练内容和目的要求,有针对性的采用自由读、个别读、小组读、集体读、分角色读、老师范读、领读等,力求学生百读不厌,每读一次都有收获。而儿童的模仿性又很强,教师作适当的、及时的范读和领读是不可缺少的。在范读时我注意把感情、语气以及音调的高低,速度的快慢示范给学生。例如,我教小小竹排画中游一课时,是这样领读的:先用轻松的语气,节奏较慢的语调领读的“小竹排,顺水流”,将学生带入诗的意境;接着欢快地领读“鸟儿唱, 鱼儿游”,用声音渲染快乐的3气氛; 领读 “两岸树木密, 禾苗绿油油,”则用欣喜的语

5、气诱发学生对景物喜爱之情;最后充满激情地高声朗读“江南鱼米乡,小竹排在画中游,”将学生的情绪推向高潮。跟随老师的领读,学生读着读着情不自禁地陶醉了,一个个犹如置身于美丽的江南鱼米之乡,亲身感受着那里风景如画,鸟语花香的动人美景。实践证明:学生十分喜欢听以及模仿老师范读,教师的朗读示范作用发挥得越好,学生的朗读水平就提高得快, 教师的正确领读, 将无声的书面语言变成了富有感情色彩的口头语言, 学生在跟读中不但能领会文意, 展开想象,体验情感, 而且能学会断句, 纠正方言。3 以读带说,以说促理解 二年级的学生,语言正处在发展阶段,掌握的语言材料不多,不易完整地表达他们的意思,更难回答老师提出的问

6、题。我先引导学生读出课文中的语句,在反复熟读的基础上, 再教给他们按照回答问题的形式用文中的语句引导回答。这样学生回答问题表达得确切,说得流利, 畅通 ,帮助学生在读流利的基础上理解课文内容,又在理解课文内容基础上进行说的训练,做到朗读与理解课文内容有机结合,读说相得益彰。如教学三只白鹤时,先向学生提出:哪只白鹤找到鱼呢? 为什么只有第三只白鹤才找到鱼,而另外两只白鹤为什么找不到鱼? 我让学生先读课文,找出课文中三只白鹤为了记住埋鱼地方用什么作标记, 然后让学生通过思考再回答: 三只白鹤在什么时候埋鱼?(中午,太阳在正在头顶)它们找鱼又在什么时候?( 第二天,太阳刚刚升起,在东边)。第一只白鹤

7、找到鱼吗?(太阳的位置变了, 找不到)。第二只白鹤又4能找到鱼吗?(白云在天空中不断飘动着, 位置不断地移动)。第三只把鱼埋在柳树旁,位置是固定的, 所以,只有第三只才能在原来的地方找到鱼。以问促读,问读结合, 读中有思,让学生带着问题读书思考, 读而后答,教学中所设计的问题一定要有利于学生的读说训练,以读带说,以说促理解。这样提高了说的能力,促进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在充分的阅读中,小朋友全心地投入到了优美的语境中,全心地去阅读,引领学生看电视,体会到家庭的温情和尊老爱幼的好风尚。走进两只鸟蛋, 体验到 “我”在母亲的启发下, 幼小的心灵里已萌生出对生命的珍爱,对小鸟的关爱, 对大自然的热爱,也

8、体会到保护大自然要从我做起。 4 在读说中促进学生思维发展 学生朗读时、耳、口、脑多种感官密切配合,迅速协调,注意力高度集中,把书面文字转化为有声语言, 这个复合感知过程,能开拓思维, 激发情感。训练说的过程, 让学生读出文中语句,帮助学生组织思维, 把对局面文字的感知和情感联系来理解课文,再现情境,意会内涵。如教种鱼一课时,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小猫种鱼,能收到鱼吗?(齐答: 不能。 )小猫种鱼为什么收不到鱼?它怎样做才能收到鱼?很多学生都争着发言,有的说:“ 小猫应该把鱼养在鱼塘里就能收到鱼。”有的说:“鱼不能种在地里, 应该养在水里。 ”有的说:“小猫把鱼养在水池里就能收到鱼。 ”让学生通过读课文,认真思考,引导学生用完5整、准确、通顺的句子回答,将范文的语言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使学生加深对语言文字和课文的内容的理解,逐步使口语规范化,发展语言, 促进学生思维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