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滴系列)高中生物 第五章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5.3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学案(无答案)新人教版必修3

上传人:简****9 文档编号:101564305 上传时间:2019-09-28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11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水滴系列)高中生物 第五章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5.3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学案(无答案)新人教版必修3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水滴系列)高中生物 第五章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5.3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学案(无答案)新人教版必修3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水滴系列)高中生物 第五章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5.3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学案(无答案)新人教版必修3》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水滴系列)高中生物 第五章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5.3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学案(无答案)新人教版必修3(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5章 第3节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一、物质循环的概念: 。循环的物质:组成生物体的 ,而不是单质也不是化合物。循环: ( )范围:物质循环进行的生态系统是指 ,因而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又叫 。特点:具有 性, 出现,循环利用,不会消失。二、生态系统的碳循环1.过程( )作用( )作用( )三、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能量流动: 态系统统的 物质循环:生态系统的 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形式主要以 为载体以 的形式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间反复循环特点 。往复 ,具 性范围生态系统的各营养级 。联系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渠道都是: 。两者同时进行、彼此相互依存、是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能量的固定、储存、转移、释放,

2、都离不开物质的合成和分解等过程,物质作为能量的 ,使能量沿着食物链(网)流动;能量是推动物质循环的 ,使物质能够不断地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循环往返。练习1. 要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下列措施最合理的是 A.通过生物技术手段,转化淀粉生产可再生能源 B.使用化学农药防治病虫害,保证粮食稳产 C.发展生态农业,实现物质和能量的多级利用 D.大力开垦湿地,扩大粮食种植面积2. 稻鸭萍共作是一种新兴的生态农业模式,其中,水生植物红萍(满江红)适生于荫蔽环境,可作为鸭子的饲料,鸭子能吃有害昆虫并供肥,促进水稻生长,对以此模式形成的生态系统,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该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是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

3、 B鸭子既是初级消费者,又是次级消费者C生物群落由水稻、红萍、鸭子和有害昆虫组成 D水稻和红萍分层分布,能提高光能利用率3. 造成温室效应的主要原因和缓解全球温室效应危机的重要措施分别是 A煤、石油、天然气大量燃烧;植树造林 BS02等有毒气体的大量产生;种植夹竹桃等能大量吸收S02的植物 C人造含氟制冷剂的泄漏;采用无氟制冷剂D汽车和工厂排放的废气和烟尘;收取排污费,限令整改4. 关于碳循环的叙述,错误的是A不依赖于水B.需要能量驱动 C产生温室气体D.具有全球性5. 右图为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的模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代表生产者,5可以代表化能合成作用 B碳元素在、间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传递

4、 C在食物链中占有碳元素最多的营养级可能是D、中含有的碳元素以有机物的形式在群落和环境之间进行循环6. 在自然生态系统中,物质是能量的载体。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能量可驱动物质循环 B物质和能量可循环利用C能量只能在食物链中流动 D能量和生物数量金字塔均可倒置7(多选)生物乙醇是化石汽油的良好替代品,美国主要以玉米为原料生产燃料乙醇。我国则坚持“不与人争粮,不与粮争地”原则,利用农作物废弃物-秸秆代替粮食作为原料,其主要技术流程为:酶解一酵母发酵一蒸馏一成品。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使用秸秆作为原料使能量得到了更有效的利用 B对秸秆进行“酶解”主要用的是纤维素酶 C乳酸菌可以代替酵母菌用于生物乙醇的生产 D“酵母发酵”环节需要严格控制发酵灌中的氧气供应8. (多选)右图是生态系统中某元素循环的模式图,该图可以说明 A这是碳元素的循环 B该物质循环带有全球性 C图中的生理过程没有在线粒体中进行DA与B两种生物是生态系统不可缺少的成分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