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慈母情深

上传人:jw****88 文档编号:101553379 上传时间:2019-09-28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慈母情深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语文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慈母情深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语文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慈母情深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语文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慈母情深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语文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慈母情深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语文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慈母情深》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慈母情深(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慈母情深说课稿 一、说教材慈母情深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第六组中的一篇略读课文。本组教材以“父母之爱”为专题,编排了精读与略读课文各两篇。整个单元的训练目标是“以情立意,学习通过外貌、语言和动作描写表现亲情”。慈母情深是著名作家梁晓声小说母亲中的节选课文。语言平实,笔触细腻,记叙了母亲在极其艰难的生活条件下,不顾别人劝阻毅然拿钱给“我”买书的故事。通过对母亲外貌、语言、动作等的描写,勾勒出一位辛劳、瘦弱、开明、慈爱的母亲形象,字里行间吐露着一份深厚的慈母情,也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的那份敬爱之情。文章描写细腻,情感真挚,语言浅显易懂。二、说教法 以读为主 以情促情 从读学写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能主动

2、进行探究性学,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在实践中学习和运用语文。”这就要求我们将“能力为重”、“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等变革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具体落实于语文课堂之中。教师必须从根本上改变教学观和学生观,重建民主平等的课堂氛围,以对话互动机制,让儿童真正享有学习自主、精神自由、意识自觉、氛围自在的课堂生活。这是一篇略读课文,我欲大胆尝试放手,围绕着本单元训练重点(外貌、神态、动作、语言描写),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我要学”的兴趣,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孩子以自己的视角,用自己的心灵去揣摩与感悟那博大而深远的母爱,以及儿子对母亲的感激之情。三、说学法 课前先学 课中探究 课后拓展

3、据语言学家平克的研究表明,儿童不仅有语言的本能,还有着文法的本能、语言表意的本能,这些就意味着语言习得基本不是依靠“教”,而可以依靠“学”。我们所面临的每一个生命个体都有着与生俱来的学习、成长和发展的能力。所以,语文学习应该是生命自身的一种行动历程,我们应相信儿童在教师的组织引领下,依托其强大的学习本能是可以自学语文的。而五年级的学生经过了四年多的学习锻炼,更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表达等学习能力。因此,我针对学生的认知特点及其现有学习水平,设计了课前“先学”的自主学习预习单。让学生从读通课文,自学生字新词,查找资料、了解背景,初读课文、了解大意,尝试批注、体会情感等方面展开独立自学。然后,以

4、此为阅读教学的起点,引领学生走进文本,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去读懂课文,学习表达。四、教学目标1、认识3个生字。理解词语“失魂落魄、震耳欲聋、龟裂、忙碌、攥着”等词语。2、抓重点句段,通过对母亲外貌、动作、语言的描写,体会母亲的慈祥与善良,和我对母亲的感激、热爱与崇敬之情。3、课堂练笔,深化学生对慈母情深的理解,初步学习运用人物的“外貌、动作、语言、神态”等描写方法来表达情感。五、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研读文本,对母亲外貌、语言、动作描写的重点句、段的品析,体会母亲的慈祥、善良以及我对母亲的感激、热爱与崇敬之情。六、教学设计本文情感丰富,每句语言都蕴含情意,但根据略读课文的教学要求,学

5、习时不可能面面俱到,为此,在教学时,为营造朴素、扎实的语文教学课堂,让课堂充满浓浓的语文味和人文味,我紧扣目标,根据本课的重点、难点安排教学内容,主要从以下五个环节设计。第一环节:读题导入,明确主线1、用简短谈话,拉近与学生的距离,扣响学生的心门。2、设疑:读到慈母,你自然想到了什么?3、质疑,明确主线。读题后问:这是一个怎样的慈母呢?她的“情深”又体现在哪儿?这两个问题既是文章重点内容的体现,也是为下面地教与学的活动指明方向。此环节意在唤起学生对母亲的感情,引发学生的阅读期待。第二环节:预习汇报,检测“先学”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语文学习能力,再加上事先学生预习过这篇课文,故我先检测学

6、生有关字词的自学情况,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我认为阅读教学必须关注学生的学习起点,在学生大致了解了课文主要内容的基础上,我紧接着提出“你通过读文,看到了一个怎样的母亲?”“课文又是怎样体现情深呢?” 引起学生进一步思考,也引出了统领学习的主要线索。第三环节:品读课文,体会情深因为本篇课文是略读课文,文字浅显易懂,所以本环节我大胆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到底从课文中哪些地方可以体会出慈母情深?让学生动笔划出有感触的语句,读读并谈谈自己的体会,通过对母亲外貌、行动、语言描写的语句的朗读,解决了一个中心问题“作者是如何表现慈母情深的?”体会母亲对“我”深深的爱,和“我”对母亲的感激、热爱、敬仰。在此环

7、节中,我围绕重要训练点有的放矢地开展教学,紧扣描写母亲的有关语句,让学生沿着作者情感发展的线索,去读一读,品一品。镜头一:“我穿过一排排缝纫机,走到那个角落,看见一个极其瘦弱的人,脊背弯曲着,头凑近在缝纫机板上”句中的“极其瘦弱”、“脊背弯曲”、“头凑近”将一位承受生活重担,辛苦劳作的母亲形象跃然纸上。镜头二:“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双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镜头三:“母亲说完,立刻又坐了下去,立刻又弯曲了背,立刻又将头俯在缝纫机板上了,立刻又陷入了忙碌”四个“立刻”写出了母亲抓紧工作,不辞辛劳。镜头四:“母亲掏衣兜,掏出一卷揉得皱皱的毛票,用

8、龟裂的手指数着。”母亲却已将钱塞在我手心里了,大声回答那个女人:“我挺高兴他爱看书的!” 作者用质朴的语言抒写人间真情,这些句子是课文的重点所在,也是学生学习语言的好材料,教学中我就是这样让学生通过仔细品味、多层次地朗读,从而不断丰厚母亲的形象,在读中悟、悟中读,体会出作者笔下流淌着的真挚感情。 第四环节:课堂练笔,从读学写“读写结合”是语文教学的基本规律,“读”是积累,“写”是运用。“读”只有在“写”中才能内化为学生的能力,而“写”也只有在“读”中才得以发展。此环节,我让学生先分享自己身边的母爱故事,再运用刚才读文中学到的“外貌、神态、动作、语言”等描写方法,写一写自己心中的“慈母情深”。可

9、以接着下列开头往下写:A、妈妈似乎忘了今天是我的生日,我躺在被窝里,嘴角满是咸咸的味道。不知何时妈妈回来了B、“玲儿,快过来!”母亲挥舞着手中的大黑伞,使劲朝路队中的我招手C、“哇!真香!”饥肠辘辘的我有些迫不及待D、“唉!”灯下传来了母亲轻轻的叹息E、吱门开了!我欣喜地喊:“妈,这道题怎么做呀?”这个环节的设计目的在于让学生在写中深化,初步学习通过人物的外貌、神态、动作、语言等描写方法来表情达意。同时也是整合学生身边的教学资源,体会平凡母亲的伟大,激发热爱母亲的思想感情,使学生自主地获取知识,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第五环节:阅读拓展,课外延伸1、读“阅读链接”中冰心的诗纸船寄母亲,感受冰心奶奶

10、对母亲的深深眷恋。2、推荐阅读。阅读与本文内容相关的小说原作母亲。课外阅读颂扬母爱或感激母爱的文章,如母亲的“存折”那一刻,我理解了母爱妈妈的心,是瓷器等等。这个环节设计,意在让学生走出文本、走出教材,多角度感受母爱。让课堂的余温在课外延伸,体现新课程的“大语文观”。七、说板书设计18慈母情深爱(读) (写) 外貌、神态、动作、语言 板书设计是文章中心的浓缩,是课堂教学中师生双边活动的缩影。板书中我抓住单元训练重点“通过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神态等体会情感”,彰显课堂教学的两大途径读与写,并折射出“慈母情”和作者对母亲的那份敬爱之情。这样的板书简洁而生动,达到画龙点睛的效果。八、教学评价整堂课的设计,以读、写为主线,紧扣文章的语言入情、悟情、抒情,让学生在情感与语言中和谐共振,感悟慈母的情深。在教学中我放手让学生找句子,谈体会,本着 “简简单单学语文,本本分分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的语文教学观,让学生在研读“慈母情”的过程中,以具体语言为依托,通过自主学习、自主感悟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从而提升学生的言语能力和人文素养,实现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统一。再完美的设计都需要课堂实践的检验。作完上述的阐述后,我觉得自己预设的内容可能会多些,这样就有可能导致教学时间紧,任务难以完成的现象。还请老师们多提宝贵意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学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