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廉江市实验学校高中政治 11.1 社会发展的规律教案(必修4)

上传人:简****9 文档编号:101550462 上传时间:2019-09-28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1.9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广东省廉江市实验学校高中政治 11.1 社会发展的规律教案(必修4)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广东省廉江市实验学校高中政治 11.1 社会发展的规律教案(必修4)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广东省廉江市实验学校高中政治 11.1 社会发展的规律教案(必修4)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广东省廉江市实验学校高中政治 11.1 社会发展的规律教案(必修4)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广东省廉江市实验学校高中政治 11.1 社会发展的规律教案(必修4)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广东省廉江市实验学校高中政治 11.1 社会发展的规律教案(必修4)》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广东省廉江市实验学校高中政治 11.1 社会发展的规律教案(必修4)(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社会发展的规律课题社会发展的规律教学目标知识目标:识记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含义、两大社会基本矛盾、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理解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关系、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联系社会实际,说明社会存在对社会意识的决定作用。联系我国调整生产关系的实际,说明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分析社会现实,说明改革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方面工作的强大动力。能力目标: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透过现象认识本质的能力,提高辩证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认识社会的规律性,坚定社会主义信念。教学重难点重点: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2、的辩证关系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及其发展规律难点: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社会发展的总趋势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2分钟)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的高级运动形式,其发展总是像一种自然过程一样地进行,因此,在社会运动和自然运动中存在着共同的规律。但是,社会又不同于自然界。在自然界中起作用的完全是盲目的、自发的力量,社会历史则是由有意识的人的活动构成的。那么,社会历史发展有什么规律?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什么关系?讲述小故事:宋国有个农夫,披着破絮麻布熬过了冬天。来年开春,农夫在田里耕作,晒着太阳,感到浑身惬意,不知道天底下原来还有广夏温室和丝袄狐裘。他回头招呼妻子说:“这般享受的办法,别人一定还不知道,等我们

3、去告诉国王,肯定会有重赏问题农夫的想法很可笑,你能从哲学上说明产生这种想法的原因吗?二、讲授新课:一、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含义(1)社会存在-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包括自然地理环境、人口因素,但主要是指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2)社会意识-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它包括政治法律思想、艺术、道德、宗教、哲学、科学以及风俗习惯等。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人们必须首先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恩格斯穷人绝无开交易所折本的懊恼,煤油大王哪会知道北方捡煤渣老婆子身受的辛酸,灾区的饥民,大约总不去种兰花,像阔人老太爷一样-鲁迅问题:这两则名言说明了什么道理?总结:社

4、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各种各样的社会意识包括歪曲虚假的社会意识,不管它披上何种神秘的外衣,归根到底都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着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人的社会意识受社会环境决定,与个人的社会地位、受到的教育、从事的职业密切相关;在阶级社会带有阶级性你对农村进城务工者认识的变化?盲流打工仔、打工妹民工城市建设者北佬2.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88页活动探究中间)从根本上说,社会意识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而变化发展(社会存在决定作用第一位),但它有时会落后于社会存在,有时会先于社会存在而变化发展。社会意识能够反作用于社会存在: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的发

5、展其阻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可以正确的预见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有人说马克思之所以在历史领域取得这么大的成就,因为他找到了一把打开历史之门的钥匙。那么这把钥匙是什么?马克思的哲学观点,同期的哲学派别有什么不同?一个人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既由它生活其中的社会环境所决定,又与他个人所处的社会地位、受到的教育、从事的职业等密切相关。人们所处的社会经济关系不同、社会实践不同,所形成的社会意识就不同。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本观点,是打开社会历史奥秘的钥匙。请同学们总结一下唯物主义历史观和唯心主义历史观的区别唯物:(1)社会存在决定

6、社会意识(2)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唯心:认为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1)要么认为社会的变化发展是由人的主观意志,特别是少数杰出人物、帝王将相的思想动机决定的;2)要么认为是由天命、神、绝对精神决定的。观点生成思维与存在和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教师教授区别: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则不是;对思维与存在何者为第一性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对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关系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基本依据。联系: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在社会历史领域的具体表现。思维与存在和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过

7、渡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客观事物是变化发展的,这种变化是有规律的,引起事物变化的原因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用上述观点看人类社会,可以看到,人类社会是变化发展的,这种变化发展是有规律的,引起社会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社会内部的矛盾,那么,推动社会发展的矛盾是什么?社会发展的规律又是什么?二、社会基本矛盾运动1.生产关系一定适合生产力的发展;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物质资料的生产(即生产活动,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人们在生产活动中形成的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性质和面貌,生产方式的变革决定着社会形态的更替;在生产方式中,生产力是最革命、最活跃的因素。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统一于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生产力的状况决定

8、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力的变化发展会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当生产关系不是和生产力的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阻碍作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及其矛盾运动,表明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这就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思考:生产关系如果与上层建筑对应,我们应该怎么称呼?他们之间的关系又是如何的?2.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含义:经济基础:指生产关系的总和。上层建筑:指一定社会的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以及该社会的各种思想观点和社会意识形态。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

9、运动: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有反作用。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它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当它不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会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和改革。当上层建筑为先进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它就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社会进步;当它为落后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则束缚生产力的发展,阻碍社会前进。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体现了两者之间的内在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即: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贯穿人类社会始终的基本矛盾。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的状况的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是在任何社会都起作用的

10、规律。总结两项关系之间的联系过渡我们掌握了社会发展的规律,那么同学们来说一下,社会发展呈什么趋势?这一趋势怎么实现的?社会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发展的过程是曲折的。实现方式:社会发展是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中,在社会基本矛盾的不断解决中实现的。社会矛盾的解决方式有几种,为什么会有这么的区别,我们国家的矛盾解决靠什么方式来完成?在阶级社会里,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是通过阶级斗争来实现的。阶级斗争是推动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被剥削阶级反对剥削阶级的阶级斗争,迫使统治阶级不得不调整某些经济和政治关系,使社会基本矛盾得到一定程度的缓和,从而或多或少的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和

11、社会的进步。当旧的生产关系严重阻碍生产力发展时,只有通过先进阶级反对反动阶级的革命,才能推翻反动阶级的统治,建立新的生产关系,解放生产力,推动社会发展。但是我们社会主义国家不是阶级社会,社会主义的矛盾是非对抗性质的。其性质决定不是通过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的阶级斗争的方式解决,只能通过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加以解决改革。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是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社会发展的总趋势:人类通过各种实践活动不断地解决社会基本矛盾,从而推动社会历史由低级到高级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过程是曲折的。实现方式:在实践中不断解决基本矛盾实现的,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课堂小结】人类通过各种实践活动不断的解决社会基本矛盾,从而推动社会历史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历史唯物主义科学地揭示了社会发展的这一奥秘,揭示了社会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发展的过程是曲折的。我们学习不仅仅是为了掌握知识,更为重要的是运用这些知识来理解当今的社会生活,理解党和国家现行的方针政策,以便更好的指导我们的生活,找准人生道路。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