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业务学习安排表及学习材料.doc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101517843 上传时间:2019-09-28 格式:DOC 页数:19 大小:7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师业务学习安排表及学习材料.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教师业务学习安排表及学习材料.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教师业务学习安排表及学习材料.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教师业务学习安排表及学习材料.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教师业务学习安排表及学习材料.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教师业务学习安排表及学习材料.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师业务学习安排表及学习材料.doc(1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陶乐第一小学教师业务学习安排表 2012年2月24日时 间学 习 内 容主 讲地 点参加对象二月份组织教师学习平罗县中小学教学常规管理实施细则。张巧玲会议室全体教师三月份1、组织教师学习魏书生教育教学思想集锦;2、分组组织教师学习新版课程课标。陈永兵教研组长会议室多功能室实验室全体教师组内教师四月份1、组织教师学习教师角色新思考;2、组织教师学习教学的有效性。刘 勤张巧玲会议室全体教师五月份1、组织学习有效教学的理念、如何评价一堂课的优劣;2、组织教师学习教师继续教育公共教材。张巧玲白玉玮会议室多功能室全体教师六月份1、组织教师学习新课程中教师角色的十大转变;2、组织教师学习教师继续教育专业教

2、材。张巧玲教研组长会议室多功能室实验室全体教师组内教师九月份1、组织教师学习40年教学的20条经验;-弗莱尼2、继续组织教师学习新版课程课标。陈永兵教研组长会议室多功能室实验室全体教师组内教师十月份1、组织教师学习冯恩红的教育思想;2、组织教师学习新课改基本理念集锦。刘 勤张巧玲会议室全体教师十一月份1、组织教师学习切记,一个学生一个世界;2、继续组织教师学习新版课程课标。张巧玲教研组长会议室多功能室实验室全体教师组内教师十二月份组织教师学习做一名阳光的教师。陈永兵会议室全体教师教学的有效性 主讲:张巧玲教学的有效性是所有教育教学改革的共同追求,哪一项教学改革不是为了使教学更有效?不是为了使学

3、生发展得更好?目前,课堂教学改革也出现了形式化、低效化的现象,可以说,当前课程改革在课堂教学层面所遭遇到的最大的挑战和所受到的最强烈的批评就是无效和低效问题。因此,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巩固课程改革成果、推进课程改革持续深化发展的关键。一、教学有效性究竟指什么 l.教学有效性究竟指什么速度、收益、安全也是有效教学必须考虑的三个要素:速度可看作学习时间(长度)投入;收益可看作学习结果(收获) 产出;安全可看作学习体验(苦乐) 体验。可以说,时间、结果和体验是考量学生有效学习的三个指标。学习时间指学习特定内容所花费的时间,它意味着学习效率,即学习速度的快慢,显然,学习速度快,学习特定内容所花费的时

4、间就少,效率也就高。学习结果,指学生经过学习所发生的变化、获得的进步和取得的成绩。这是有效性的核心指标,也是我们平常所说的有效性,每节课都应该让学生有实实在在的感觉得到的学习收获,它表现为: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从不能到能的变化和提高。学习体验指的是学生的学习感受,即学习活动所伴随或生发的心理体验。这是被传统教学所忽视的考量有效性的一个向度。孔子说过:知之者莫如好之者,好之者莫如乐之者。教学过程应该成为学生一种愉悦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学生在课堂上是兴高采烈还是冷漠呆滞,是其乐融融还是愁眉苦脸?伴随着学科知识的获得,学生对学生学科学习的态度是越来越积极还是越来越消极?学生

5、对学科学习和信心是越来越强还是越来越弱?这就是我们所强调的学习体验,它是有效性的灵魂,学生越来越爱学习是学习有效性的内在保证。显然,这三个指标是相互关联、相互制约的,它们具有内在的统一性。学习时间是前提,投入一定的时间并提高学习效率,这是增加学习结果和强化学习体验(积极)的基础;学习结果是关键,学习的学业进步和学力提升不仅能促进学习效率的提高,也能增进学生学习的积极体验;学习体验是灵魂,积极的体验和态度会促使学生乐于学习,并提高学习的效率和结果,实际上,学习体验本身也是重要的学习结果。总之,考量学生学习的有效性必须综合考虑这三个要素,提高学习效率、增进学习结果、强化学习体验(积极)是学习有效性

6、的努力方向和追求目标。从教师的角度来讲,有效的教指的是促进学生学的教,它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其一是直接的促进,即通过教师的教,学生学得更多、更快、更好、更深;其二是间接促进,即通过教师的教,学生学会了学习,掌握了学习方法,提升了学习能力,达到了不需要教!直接促进是立竿见影的,能够即时显现的;间接促进是着眼于长远的。相对而言,前者是短效,后者是长效,这两种效果要同时兼顾。二、新课程教学的有效性主要表现在哪里 l.新课程教学的有效性主要表现在哪里一、学生变了。课改以后,学生的变化和进步是明显的。学生变得爱学习了。让学习成为学生的一种精神需要,而不是一种外在压力,改变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学习体验,使儿童

7、从“受逼”学习的状态中解脱出来,让学生变得爱读书、爱学习,是课程改革的头等大事和教学改革的首要任务。可以说,让学生爱学、乐学,给儿童一个幸福的童年,也是一线教师的共同心声。一个实验教师说,看到学生快乐、幸福,自己也变得快乐、幸福了。一位实验老师十分动情的写着:“孩子们在课堂上不时蹦出精彩的发言,展现出可爱的动作,流露出欣喜的眼神。每当此时,我就会感到无限的快乐和满足。我常常情不自禁地想:我要是也像他们那么大,也能沐浴课改的春风,多幸福!”学生综合素质明显提高了。实验区的一位小学老校长十分自信地告诉我们:“课改不一定能提高学生考试成绩,但一定能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学生综合素质的高低,这是判断课改

8、成败得失的一条根本标准。本次课改的一个主要出发点就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二十一世纪需要的不是应试高手,而是综合素质高的人才。课改几年来,学生综合素质明显提高了,突出表现在:学生识字量增大了、阅读能力提高了;学生搜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提高了;学生交流和表达能力提高了;学生质疑创新能力提高了;学生动手实践能力提高了。二、教师变了。新课程的实施有力地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化成长。教师的观念变了。新课程改变了教师仅把课程当作教科书或科目的观念,教师不再是课本知识的可怜的解释者,课程的忠实执行者,而是与专家、学生等一起构建新课程的合作者。新课程的民主性、开放性、科学性,让教师找到了课程的感觉,形成了课程的意

9、识,以教材为平台和依据,充分地挖掘、开放和利用各种课程资源,已经成为教师的一种自觉行为。教学中再也不以本为本,把教材作为“圣经”解读,而是十分注重书本知识向生活的回归,向儿童经验的回归,十分注意对书本意义的多样化解读。因此,教学不再只是忠实的传递和接受课程的过程,而更是课程创生与开发的过程。教师的角色变了。新课程把“教师即研究者”这一理念摆上了议事日程,促进了这一理念向现实的转化。教师自己就应该是一个研究者,实际上,在新课程实施的过程中,广大实验教师参与教学研究的积极性、主动性被极大地激发出来了。在教学的同时,积极开展研究,促使教学与研究“共生互补”。不少教师坚持写实验日记、教学反思和教育随笔

10、。教师之间随时在一起讨论实验中的问题,主动把自己的问题提出来,请别人为自己提供帮助,自己也为别人提供帮助。这样的研讨,能把教师身边发生的、与教师有密切关系的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得到适时解决,也使他们真切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 三、课堂教学变了。课堂教学目标变了。新课程的课堂教学十分注重追求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方面的有机整合,在知识教学的同时,关注过程方法和情感体验。突出表现在:把过程方法视为课堂教学的重要目标,从而从课程目标的高度突出了过程方法的地位;尽量让学生通过自己的阅读、探索、思考、观察、操作、想像、质疑和创新等丰富多彩的认识过程来获得知识,使结论和过程有机融合起来,

11、知识和能力和谐发展;关注学生的情感生活和情感体验,努力使课堂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一种愉悦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努力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一种高尚的道德生活和丰富的人生体验。现在的课堂不能只有知识的授受,还要关心学生是怎么学会的,他们学的过程有什么样的体验。把以人为本、关注学生全面发展的思想落到实处。课堂教学活起来了。只有课堂活起来了,学生才有可能主动、生动、活泼地发展。在传统的教学中,“闷课”是较为普遍的现象,闷课的主要特征是,课堂气氛沉闷,教师照本宣科满堂灌,学生昏昏欲睡,课堂无欢声笑语,无思想交锋,思维呆滞,闷课的结果是摧毁学生的学习兴趣,扼杀学生的学习热情,抑

12、制学生思维的发展。新课程的课堂较之传统的课堂的一个重要区别就是“活”起来了,课堂充满了生命活力,呈现出了生气勃勃的精神状态,思维空气浓厚,情理交融,师生互动,兴趣盎然。三、如何克服无效和低效的教学 要克服无效和低效的教学首先就得了解和把握其表现和成因:1三维目标的割裂三维目标的有机统一是教学促进学生发展进而保证教学有效性的内在机制。但是课程实施中却出现了三维目标的割裂现象,其一,“游离”于知识、技能之外的过程、方法,为活动而活动,这种活动既不利于知识、技能的掌握,又无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是没有价值的,因而是低效、无效的;其二,“贴标签”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即脱离教学内容和特定情境,孤立地

13、、机械生硬地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这种教育是空洞的、无力的,因而也是低效甚至无效的。其三,只关注知识的授受和技能的训练,这种现象依然存在,这种教学在强化知识、技能的同时,冷落、忽视了过程、方法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从而从根本上阻碍了学生的发展。2教学内容的泛化课程资源开发是本次课程改革的一个亮点。课程意识的确立和课程资源的开发使教学从内涵到外延都产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是,由于对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缺乏有效把握的经验,在实施层面上便出现了教学内容的泛化现象,其突出表现就是学科味不浓,教材受到冷落,学科特有的价值没有充分被挖掘出来。忽视语言文字,重在人物形象、主题思想、写作技巧的分析,高唱人文

14、主义,教学内容虚泛、空洞;或者教师急于向课外延伸、拓展,学生独立阅读、感悟课文的时间得不到基本的保证。3教学活动的外化新课程实施以来,课堂变活了,这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热情和主动精神,但在“参与”和“活动”的背后,却透露出浮躁、盲从和形式化倾向,学生内在的思维和情感并没有真正被激活。典型表现在“自主”变成“自流”,只赋权却不增能,课堂展现的是学生肤浅表层的、甚至是虚假的主体性,失去的却是教师有针对性引导、点拨和具体帮助的重要职责;合作有形式却无实质:学生之间在缺乏问题意识和交流欲望的背景下,应付式、被动式地进行“讨论”,缺乏平等的沟通和交流,尤其是缺乏深层的交流和碰撞;探究有

15、形无实,学生只是机械地接部就班地经历探究过程的程序和步骤,缺乏好奇心的驱使和思维的探险以及批判性的质疑,从而导致探究的形式化和机械化,变成没有内涵和精神的“空壳”。课堂有“温度”无“深度”,课堂缺少思维的力度和触及心灵深处的精神愉悦。4教学(层次)的低下与学生的两个发展水平相对应,我们把教学分为两个层次:针对最近发展区的教学是高层次的教学,针对现有发展区的教学是低层次的教学。显然,只有高层次的教学才能促进学生的发展。从教学实际来看,当前课堂教学存在的突出问题就是,教学滞后于学生的发展水平和学习能力(学习潜力);从教学全过程来说,整个教学过程就是一个“从教到学”的转化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作用不断转化为学生的学习能力,随着学生学习能力由小到大的增长,教师的作用在量上也就发生了相反的变化,最后是学生完全的独立,教师作用告终。遗憾的是,现在的教学缺乏一种动态的、变化的观点,教与学始终处于平面、定格的关系,先教后学,教多少学多少,教支配、控制学甚至替代学,学的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