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鱼我所欲也》复习要点.doc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101505568 上传时间:2019-09-28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4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打印《鱼我所欲也》复习要点.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打印《鱼我所欲也》复习要点.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打印《鱼我所欲也》复习要点.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打印《鱼我所欲也》复习要点.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打印《鱼我所欲也》复习要点.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打印《鱼我所欲也》复习要点.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打印《鱼我所欲也》复习要点.doc(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鱼我所欲也复习要点一、文学常识 1、本文出自孟子告子上,作者孟子,战国时期鲁国人,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还学过他的文章有得到多助, 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附“四书”:孟子论语大学中庸)2.语音 箪(dn) 蹴(c) 羹(gng) 死亦我所恶(w)二、背诵课文(略)1、孟子认为能做到舍生取义的人是: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2、文中与“嗟来之食”的意思相一致的句子是: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3、“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中的“是心”指:所欲者有甚于生者,所恶者有甚于死者。三、句读停顿(略)1、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2、使人

2、之所恶莫甚于死,则凡可以避患者何不为也?3、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避患者而有不为也。4、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5、是亦不可以已乎?四、字词解释(1)、重点词语解释 1、一豆羹 (古代盛食品的器具) 2、此之谓失其本心 本心:天性,天良” 3、故患有所不辟也 患:祸患,灾难 4、一箪食, 箪:竹筐 5、一豆羹 豆:碗 6、蹴尔而与之 蹴:用脚践踏 7、万钟于我何加焉 何加:好处 8、所恶有甚于死者 恶:厌恶。 9、舍生而取义者也 义:正义或仁义。 10、贤者能勿丧耳 贤者:有道德的人。勿丧:不丢掉,不遗失。丧:遗失 11、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万钟:万钟的俸禄,形容位高禄厚。

3、钟:古代的一种量器。 12、二者不可得兼 得兼:能够同时得到。 13、故不为苟得也 苟得:苟且取得,本文指:“苟且偷生,意思是只为求利益,不择手段。 14、妻妾之奉 奉:侍奉。 15、呼尔而与之 呼尔:没礼貌的吆喝。 与 :给 16: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穷乏:贫穷。 17、有是心也 心:本性(2)、通假字“辟”通“避”,躲避。(故患有所不避也)“辩”通“辨”,辨别,(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得”通“德”,恩惠,这里是感激的意思。(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与”通“欤”,语气助词,相当于“吗”。(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通“向”,从前。(向为身死而不受)(3)、一词多义之: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 使人

4、之所恶莫甚于死者 / 此之谓失其本心(主谓之间,不译)得之则生(代词,代它,指一箪食,一豆羹)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 / 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 今为妻妾之奉为之 / 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代词,代它,指万钟)呼尔而与之 / 蹴尔而与之(代词,代他,指行道之人和乞人)行道之人弗受 / 为宫室之美 / 妻妾之奉(助词 的)而: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 舍生而取义者也(表并列)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 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 / 向为身死而不受 / 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表转折)呼尔而与之 / 蹴尔而与之 (表修饰)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表承接) 于:所欲有甚于生者 / 所恶有甚于死者 / 如使人

5、之所欲莫甚于生 / 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比)万钟于我何加焉(对)为:故不为苟得也 / 则凡可以避患者何不为也 / 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动词,做) 向为身死而不受(助词,不译;一说肯,情愿)为宫室之美(介词,为了)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介词,为了)(动词,接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介词,为了)(动词,接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介词,为了)(动词,接受)与: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与”通“欤”,语气助词,相当于“吗”。) 呼尔而与之 / 蹴尔而与之(动词,给)是:非独贤者有是心也(这样)是亦不可以已乎(这样看来,由此看来)则: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 由是则可以避患者而有不为也 / 得之则生,弗

6、得则死(就)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则凡可以避患者何不为也(那么)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如果)五、翻译全文(略)1、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关键词“甚、苟得”)2、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避也。(关键词“恶、患、甚、避”)3、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关键词“是心、贤者、丧”)4、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关键词“万钟、则、辩、礼义、加”)5、此之谓失其本心。(关键词“本心”)六、内容理解1、作者开头写鱼和熊掌的目的是什么?点拨:以鱼和熊掌为喻,引出论点“舍生而取义”。2、“鱼”和“熊掌”各比喻什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点拨:“鱼”

7、比喻“生”,“熊掌”比喻“义”。以比喻引出论点,化抽象为具体,深入浅出。3、作者是怎样正面阐述自己的观点的?点拨: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4、“所欲有甚于生者”和“所恶有甚于死者”各指什么而言?点拨:“所欲有甚于生者”指“义”;“所恶有甚于死者”指“不义”。5、从第一段看,作者为什么可以“舍生”并不去做“不义”之事?点拨:因为作者所喜爱的有比生命更重要的,所厌恶的有甚于死亡的。所以他为了“义”可以“舍生”;即使死掉也不做“不义”之事。6、从第一段看,作者是怎样从反面申述观点的?点拨:“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

8、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避患者何不为也?”这种为了生存而无所不为的卑鄙无耻的做法,对于一个“所欲有甚于生”“所恶有甚于死”的人来说是不能容忍的。7、第一段作者得出的结论是什么?点拨: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8、为什么“贤者能勿丧”?点拨:“义”是充塞天地之间的正气,无处不有,但面临生死考验时,贤者能固守“义”,而其他人做不到。9、第一段作者采取的论证方法是什么?点拨:比喻论证、道理论证。10、第二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举了哪两个事例?目的是什么?点拨:运用了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1)行道之人、乞人不受“嗟来之食”的正面事例;(2)“不辩礼义”而受“万钟”俸禄的反面事

9、例。目的是说明“义”的重要性,从而论证了“舍生取义”这一中心论点。11、在看似微不足道的“一箪食,一豆羹”关系人的生死时,“行道之人”和“乞人”为什么“不受”?举这一事例有什么作用?点拨:“不受”的原因是有“羞恶之心”,认为“义”重于“生”。作用是通过事实证明“非独贤者有是心,人皆有之”,并衬托出“万钟而不辩礼义而受之”的错误。12、“万钟”、“一箪食、一豆羹”、“义”三者哪一个更重要?点拨:“万钟”指高位厚禄,是身外之物;“一箪食,一豆羹”决定的是生命,它比“万钟”更重要。但二者与“义”比起来,“义”最为重要。13、说明“乡为今为是亦不可以已乎?”这一句式的修辞方法及其作用。点拨:综合运用了

10、排比、对比、反问的修辞方法,写出了一些人在穷困危急的情况下可以拒绝别人的施舍,而在和平安宁的社会环境中却见利忘义的事实,摆出同一人今昔判若两人的表现,突出了这种现象的严重性,引人深思,表达了孟子对这种做法的坚决否定,从反面说明了“万钟”亦不应受之,应以“义”为重,再次印证了“舍生取义”这一中心论点。增强了文章的气势和雄辩力量。14、那些“万钟不辩礼义而受之”的人当初宁可饿死也不愿受辱,现在却为了身外之物而不顾廉耻,孟子认为这是什么原因?点拨:“此之谓失其本心”孟子认为,这种人原来也有舍生取义之心,后来因为贪求利禄而丧失了。15、“此之谓失其本心”的“本心”指什么而言?有的人为什么会失去“本心”

11、?该句中的“此”是指什么?点拨:“本心”是人本身固有的“羞恶廉耻”之心,即“义”和“善”的本性。人失去“本心”的原因是“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即贪恋身外之物,为自己谋取私利。该句中的“此”是指“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而受“万钟”。16、本文哪些地方运用了对比?点拨:“鱼”和“熊掌”;“生”和“义”;“重义轻生”的人和“贪利忘义”的人;不食“嗟来之食”的人和“万钟不辩礼义而受之”的人。17、本文使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试举例。点拨:比喻论证,用“鱼”和“熊掌”作比喻论证对生与死的抉择;对比论证,用“乡”与“今”对待“一箪食,一豆羹”和“万钟”的不同做法进行对比论证;

12、举例论证,用“一箪食,一豆羹”和“万钟”的事例论证“义”重于“生”的观点;道理论证,第一段用讲道理来论证为何要“舍生”,见“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等句子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七、理解性默写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2、文中能概括全篇大意的句子是:生,亦无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3、体现“性本善”思想的句子是: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4、孟子认为能做到舍生取义的人是;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5、孟子认为失其本心的行为是:万钟则不辩礼义

13、而受之(为宫室之美而受之;为妻妾之奉受之;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6、在孟子看来,什么情况下,即使遇到祸患也会挺身而出的? *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7、不辩礼仪的接受万钟是为了: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8、文中与“嗟来之食”的意思相一致的句子是: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八、中心思想1、本文论述了在人生的道路上,会面临许多抉择,要以“义”为重,为了维护它,要不惜“舍生取义”。2、本文气势磅礴,感情强烈,生动活泼,体现了孟子大义凛然的个性,表现了他雄辩、善辩的才华。主要运用了排比、比喻、对比、对偶的手法,在论证方法上,举例论证、道理论证、

14、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相结合。九、课外拓展1、“呼尔而与之”这个典故出自礼记檀弓,讲述黔敖对路人侮辱性施舍的故事,今天已演化为成语:嗟来之食。2、文中“乡为今为”作对比,摆出一些人今昔的不同做法,结合实际谈谈孟子所列举的事例的代表性及其意义。点拨:有些人在民族存亡、革命危难之际,能够宁死不屈,舍生取义,而在革命成功、天下太平之际,却不顾廉耻、不择手段地追逐名利,甚至违法乱纪为亲戚朋友谋取私利,这就是“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他们确实丧失了原来的立场和品德。这些现象在今天仍存在于某些领导干部身上。文章不但对当时的贪官污吏有揭露和批判意义,而且也提醒后人要时刻警惕和反省自己,不要贪图利

15、禄而做不合礼义的事情。3、历史上许多志士仁人把“舍生取义”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对国家和民族做出了贡献。举例说明,含名句、事例。点拨:事例:南宋文天祥被俘,面对元统治者的威逼利诱,宁死不屈。爱国学者朱自清在病危之际拒绝吃美国救济粮。刘胡兰面对敌人的屠刀毫不畏惧,宁死也不出卖党组织,最后英勇牺牲。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反动当局,宁可倒在枪下,也不愿屈服。 名句: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陈 毅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自由花。 裴多菲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夏明翰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4、本文孟子用“舍生而取义”来表现他的人生追求(选择),文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