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政人物(改).doc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101484683 上传时间:2019-09-28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廉政人物(改).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廉政人物(改).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廉政人物(改).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廉政人物(改).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廉政人物(改).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廉政人物(改).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廉政人物(改).doc(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前 言廉政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力培育和倡导廉政文化,对于加强廉政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了进一步加大廉政文化的宣传,增强廉政文化的社会影响,达到教育、警醒地区广大党员干部的目的,八里庄街道工委根据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关于“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新举措、新要求,依托红色教育基地,在周边建设了廉政文化长廊、廉政文化墙等相关廉政文化园地,通过展示反腐倡廉成果、颂扬古今勤廉典范,以史为鉴、警钟长鸣,以进一步弘扬党的优良传统,着力营造廉洁从政的文化氛围,树立以廉为荣、以贪为耻、爱岗敬业、奉公守法的良好风尚。诸葛亮“鞠躬尽瘁”诸葛亮辅佐刘

2、备转战南北,屡建奇功,建立了蜀国。他一生位高权重,却自奉甚简,不谋私利。生前,他在给后主的一份奏章中对自己的财产、收入进行了申报:“成都有桑800株,薄田15顷,子弟衣食,自有余饶。至于臣在外任,无别调度,随身衣食,悉仰于官,不别治生,以长尺寸。若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盈财,以负陛下。”诸葛亮去世后,其家中情形确如奏章所言,“内无余帛,外无盈财”。诸葛亮病危时,曾立下遗嘱,要求死后把遗体安葬在汉中定军山,丧葬力求节俭简朴,依山造坟,墓穴只求能容下一口棺木即可。入殓时,只穿平时便服,不放任何陪葬品。这就是一代名相诸葛亮死后的最高要求,其高风亮节实为可圈可点。“为官如清水”的包拯北宋廉吏包拯,

3、官至枢密副使(副宰相),为官一生清廉,不畏权贵,最恨贪赃枉法。他说:“廉者,民之表也;贪者,民之贼也”,民间称他为“包青天”。包拯曾任端州(今广东肇庆)知州,端州盛产端砚,是“文房四宝”之一,佳者片石千金。宋朝规定每年要向朝廷缴纳一定数量的端砚。历任知府借机加倍勒索,中饱私囊,搞得怨声载道。包拯到任后,下令只按进贡数量制作,一枚也不许多要。离任时,他将有人悄悄塞在他行李中的端砚投入江底。“为官如清水,不持一砚归”传为佳话。包拯60寿辰时,他吩咐家人,一概不收寿礼。不料皇帝第一个送来了寿礼,家人不收。皇宫派来的太监要来一张红纸,在上面写道:“德高望重一品卿,日夜操劳似魏征。今日皇上把礼送,拒礼门

4、外理不通。”包拯看后,挥毫题诗:“铁面无私丹心忠,做官最忌念叨功。操劳本是份内事,拒礼为开廉洁风”,巧妙地辞去了皇礼。包拯晚年一子,他死时,儿子才五岁。他留下的遗训是:“后世子孙仕官,有犯脏滥者,不得放归本家。亡殁之后,不得葬于大茔(祖坟)之中,不从吾志,非吾子孙。”他要求把这个遗训刻在石上,砌在堂屋的东壁“以昭后世”。公正无私、节俭爱民的欧阳修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六一居士,庐陵(江西吉安)人。幼时因家穷无钱读书,便在昏黄的灯光下由母教授。无钱买纸笔,便用荻草为笔,以沙滩为纸,练习写字。终因发愤读书,后科考入仕。欧阳修为官后,荐人出以公心,外举不避仇。嘉佑六年,他任参知政事,皇

5、帝要他举荐3个可任宰相的人,他举荐了吕公著、司马光、王安石。吕公著的父亲吕夷简曾诬陷过欧阳修,害得欧阳修下大狱;司马光、王安石,与欧阳修政见不一,矛盾尖锐,曾使其遭贬,但欧阳修并不计较这些,世人无不敬服。欧阳修痛恨贪官污吏,敢于同贪官污吏斗争。守边将军葛宗吉贪污巨额军费,建造华丽宅第,大肆挥霍。案发后,有人主张从宽发落。欧阳修坚决反对,认为不严惩无以劝善。淮南转运使吕绍宁,搜刮10万现钱进献朝廷,企图取媚升官。欧阳修上奏:“吕绍宁刚至淮南,竟用何术,于何处得10万钱以进,若是搜刮所致,则百姓困苦不堪。”经派人核查后,将吕绍宁以苛剥人民、谋取私利而治罪。 欧阳修为官主张节用,反对浪费。至和元年,

6、全国苦旱无雨,国穷民困,而宋仁宗还在大兴土木,营建不停。欧阳修尖锐指斥那些迎合皇上、鱼肉百姓,竭天下之财、兴无用之役的官吏,说他们是“但欲广耗国财,务为己利,恣侵欺于官场,图酬奖之功劳”。他坚请宋仁宗停修宫殿,养民力,节财用。欧阳修为官40余年,尽管仕途坎坷,三起三落,但他刚直不阿的品格、不畏权贵的精神、廉洁奉公的作风、谦虚为人的美德始终不变,加上他著作等身,诗文冠世,因而赢得了当世和后代的景仰。心系苍生的司马光司马光与王安石、苏轼是同一时代人。他官至一品宰相,位高权重,本来可以家财万贯,但他心忧天下苍生,生活一直十分简朴。那个时代,土地兼并十分剧烈,“势官富姓,占田无限”,天下半数田亩都归了

7、他们。而司马光为官近40年,只在洛阳有薄田三顷,他妻子死后无以为葬,只得典了田置办棺椁。司马光对己则省吃俭用,对穷困亲友则慷慨解囊,经常周济他人。庞籍死,遗下孤儿寡母,司马光便接来供养。他年老体弱后,友人刘贤良想用50万钱买一婢女来照料他,他回信谢绝说:“吾几十年来,食不敢常有肉,衣不敢有纯帛,多穿麻葛粗布,何敢以50万市一婢乎?”此言坦露了他的心灵。熙宁、元丰年间,司马光居住洛阳,潜心著述。他的住所是仅能避风雨的茅屋草舍,三九寒天,北风呼啸;炎炎夏日,又酷热难耐。司马光只好穿地丈余,入住地下。在如此艰苦的条件下,他撰写了一部光耀千秋的不朽之作编年史资治通鉴。“三不”清官的海瑞明朝海瑞,一生经

8、历了正德、嘉靖、隆庆、万历四个皇帝。他一生敢于直言,坚持正义,被誉为“不怕死、不爱钱、不立党”的清官。嘉靖三十二年,海瑞在福建南平县当老师时,他教育学生不许给先生送礼,逢年过节,也不得给先生送酒菜,所有俗例一概免除。步入仕途后,他一如既往,穿布袍、吃糙米、食自己种的菜。一次,在为母亲做寿时,他只买了两斤肉,在百姓中传为佳话。他知道百姓贫穷,去农村巡视时,命部下挑着菜和米随行,自己开伙,从不扰民。他一生未置田产,只依靠祖上留下的十亩地养活一生。海瑞临终前三天,兵部派人送来的柴金费多了七钱银子,他命部下送了回去。海瑞死后,其下属佥都御史王用汲在料理他的丧事时,看到他全部家当只有十多两银子,绫、绸、

9、葛各一匹,所有帏帐十分破旧,清贫得连一介寒士都不如,忍不住哭出声来。丧船过江,两岸站满了送葬的人群,奠祭哭拜的人,百里不绝。清廉俭朴的林则徐清代爱国大臣林则徐,先后做过按察使、布政使、巡抚、总督等要职,两次被皇帝任命为“钦差大臣”,但他始终保持着俭朴清廉的作风,这从他发出的两道“传牌”可见一斑。针对官场陋习,他赴任就职前,总要先发出一道“传牌”,告诫沿途官府。1820年,他任湖北布政使,由襄阳赴省城发出的传牌,云:“伙食一切,亦已自行买备,沿途无须致送下程酒食等物。所属官员,只在本境码头接见,毋庸远迎。”若有违反,“该地方官立即严拿惩办,不得稍有徇纵”。1830年,他离京赴粤查禁鸦片,行前,向

10、广东省发出的传牌,云:此行“并无随带官员供事书吏,惟顶马一匹,跟丁六名,并无前站后站之人”,“所有尖宿公馆,只用家常饭菜,不必备办整桌酒席,尤不得用燕窝烧烤,以节糜费。此非客气,切勿故违。至随身丁弁人夫,不许暗受分毫站规、门包等项。需索者即需扭禀,私送者定行特参。言出法随,各宜遵懔毋违。”从传牌令可看出,林则徐升任出差途中,一不准下属远迎;二不准摆酒席;三不准索贿受贿。林则徐这种廉洁正派的作风,确实值得称道。他一生为国家、百姓办实事,从不为个人争名利,也不置什么家产。他说:“子孙若如我,留钱做什么?贤而多财则损其志;子孙不如我,留钱做什么?愚而多财益增其过。”后来,他的三个儿子分家产时,每人只

11、分得6000串钱,对于一个任封疆大吏十余年的高官来说,这笔钱少得实在令人难以置信。县委书记的好榜样焦裕禄焦裕禄(1922.8.161964.5.14),山东淄博博山县北崮村人,革命烈士。1946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62年被调到河南省兰考县担任县委书记。时值该县遭受到了严重的内涝、风沙、盐碱三害,他同全县干部群众一起战风沙、抗洪涝、访贫问苦,与深重的自然灾害进行顽强斗争,努力改变兰考面貌。1964年5月14日,积劳成疾的焦裕禄同志因肝病不幸逝世,年仅42岁。他临终前对组织上唯一的要求就是:“我死后把我运回兰考,埋在沙堆上。活着我没有治好沙丘,死了也要看着你们把沙丘治好。”他被誉为“党的好干部

12、”、“人民的好公仆”、“县委书记的榜样”、“共和国的脊梁”。2009年时任国家副主席习近平到河南视察,专程到兰考拜谒焦陵,致敬忠魂。他把焦裕禄精神概括为“亲民爱民、艰苦奋斗、科学求实、迎难而上、无私奉献”。习总书记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要求全党同志,学习和弘扬焦裕禄同志“心中装着全体人民、唯独没有他自己”的公仆情怀;凡事探求就里、“吃别人嚼过的馍没味道”的求实作风;“敢教日月换新天”、“革命者要在困难面前逞英雄”的奋斗精神;艰苦朴素、廉洁奉公、“任何时候都不搞特殊化”的道德情操。“模范共产党员”、“优秀领导干部”孔繁森孔繁森(1944.71994.11),山东聊城人。他18岁参军,196

13、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79年,国家要从内地抽调一批干部到西藏工作,时任聊城地委宣传部副部长的孔繁森主动报名,并写下“是七尺男儿生能舍己,作千秋鬼雄死不还乡”的条幅。刚到西藏,他又写下“青山处处埋忠骨,一腔热血洒高原”,以此铭志。1979年,孔繁森第一次赴西藏工作,担任日喀则地区岗巴县委副书记,3年孔繁森跑遍了全县的乡村、牧区,与藏族群众结下了深厚的友谊。1988年,他带队第二次赴藏工作,担任拉萨市副市长,分管文教、卫生和民政工作,为发展少数民族的教育、卫生事业奔波操劳。1993年春天,年近50岁的孔繁森赴任阿里地委书记,不到2年他跑遍了98个乡、行程达8万多公里,茫茫雪域高原到处都留下了他深

14、深的足迹。1994年11月他完成任务返回阿里途中,不幸发生车祸,以身殉职,时年50岁。人们在料理孔繁森的后事时,看到两件遗物:一是他仅有的8元6角钱;二是他去世前4天写的关于发展阿里经济的12条建议。这就是孔繁森留下的遗产,体现出一名共产党员的高尚情怀。孔繁森同志去世后,党和国家领导人先后为孔繁森题词,对孔繁森同志给予极高的评价。中共中央组织部追授孔繁森“模范共产党员”、“优秀领导干部”的称号。为民书记郑培民郑培民(1943.72002.3),原籍河北省武安市,出生于吉林省海龙县海龙镇。196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原湖南省第九届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党组副书记,中共十三至十五大代表。1983年6月至

15、1992年10月,郑培民先后担任湖南省湘潭市委副书记、书记,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委书记。在市、州工作的近10年里,他兢兢业业,夙兴夜寐,访贫问苦,体察民情,带领广大干部群众大力推进改革,发展经济,促进了湘潭市和自治州的两个文明建设。之后,郑培民同志担任过湖南省人民政府副省长、湖南省委副书记、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为全省教育事业的发展和推进依法治省做出了突出贡献。2002年3月,郑培民在北京参加中央组织部关于党的十六大干部人选考察时因突发心肌梗塞病逝,年仅59岁。郑培民同志去世后留下三件遗物和一句遗言让无数人为之感动。三件遗物是一个防腐账本、一本廉政纪录和几十本日记。他最后的遗言是一句普普通通的话

16、语不要闯红灯。有人说,这平平常常的五个字,正是郑培民一生官风人格最好的总结和诠释。他从来不搞特殊化,从来不做违规事,两袖清风做了几十年官,光明磊落做了一辈子人。郑培民同志是新时期领导干部的优秀代表。他身居领导岗位,心系人民群众,始终把“做官先做人,万事民为先”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廉洁从政,艰苦奋斗,尽职尽责,鞠躬尽瘁,以自己的模范行为和崇高品德,赢得了广大群众的衷心赞誉,在人民心里树立起一座公正廉洁为民服务的丰碑。他把生命奉献给了深深眷恋的草原牛玉儒牛玉儒(1952.112004.8),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人。197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79年7月在内蒙古自治区哲里木盟委员会组织部工作,之后担任过多个领导职务。2003年4月任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常委、呼和浩特市委书记。牛玉儒同志当选为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牛玉儒同志自觉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作风深入,注重实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