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的22种自我防御机制.doc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101469365 上传时间:2019-09-28 格式:DOC 页数:41 大小:11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常见的22种自我防御机制.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1页
常见的22种自我防御机制.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1页
常见的22种自我防御机制.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1页
常见的22种自我防御机制.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1页
常见的22种自我防御机制.doc_第5页
第5页 / 共4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常见的22种自我防御机制.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常见的22种自我防御机制.doc(4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常见的22种自我防御机制1、 心理防御机制的概念 简称心理防御(也称自我防御机制,防御机制,防卫机制)(Self-defense Mechanism/Defense Mechanism),是佛洛伊德提出的心理学名词,是指自我对本我的压抑,这种压抑是自我的一种全然潜意识的自我防御功能,是人类为了避免精神上的痛苦、紧张焦虑、尴尬、罪恶感等心理,有意无意间使用的各种心理上的调整。心理防御机制本身越原始(原始的防御机制是指童年生活经历所形成的防御机制,保护自己可以说是原始防御机制的本质。),其效果越差;离意识的逻辑方法越远,则越近似于变态心理。在生理上,心理防御机制被认为可以防止因各种心理打击而引起的

2、生理疾病或神经症,过分或错误的应用心理防御机制可能带来心理疾病。 自我防御机制是用来应付本我和超我压力的手段,当自我受到本我和超我的威胁,而引起强烈的焦虑、罪恶感,焦虑将无意识地激活防御机制,以某种歪曲现实的方式保护自己,缓和或消除不安和痛苦。二、自我防御机制的特征1. 无意识进行。防御机制不是蓄意使用的,它们是无意识的或至少是部分无意识的,真正的防御机制是无意识进行的。2. 自我美化。防御机制是藉支持自尊或通过自我美化(价值提高)而保护自己及防护自己免于受伤害。从它的作用和性质来看,可分为积极的防御机制和消极的防御机制两种。3. 自我欺骗。防御机制似有自我欺骗的性质,即以掩饰或伪装我们真正的

3、动机,或否认对我们可能引起焦虑的冲动、动作或记忆的存在而起作用。因此,自我防御机制是藉歪曲知觉、记忆、动作、动机及思维,或完全阻断某一心理过程而防御自我免于焦虑。实际上,它也是一种心理上的自我保护法。4. 非病理性。防御机制本身不是病理的,它们在维持正常心理健康状态上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正常防御功能作用改变的结果可引起心理病理状态。5. 表达多元。防御机制可以单一地表达,也可多种机制同时使用。三、防御机制的分类按照心理成熟度分类: 自恋心理防御机制(一级防御机制):包括否定、歪曲、外射,它是一个人在婴儿早期常常使用的心理机制。早期婴儿的心理状态,属于自恋的,即只照顾自己,只爱恋自己,不会关心他人

4、,加之婴儿的 “自我界限”尚未形成,常轻易地否定、抹杀或歪曲事实,所以这些心理机制即为自恋心理机制。一名成年人还运用“自恋机制”来进行自我心理防御,是很危险的。 不成熟心理防御机制(二级防御机制):此类机制出现于青春期,成年人中出现也是属于正常的。包括内向投射、退化、幻想等。 神经性心理防御机制(三级防御机制):这是儿童的“自我”机制进一步成熟,在儿童能逐渐分辨什么是自己的冲动、欲望,什么是实现的要求与规范之后,在处理内心挣扎时所表现出来的心理机制。 成熟心理防御机制(四级防御机制):是指“自我”发展成熟之后才能表现的防御机制。其防御的方法不但比较有效,而且可以解除或处理现实的困难、满足自我的

5、欲望与本能,也能为一般社会文化所接受。这种成熟的防御机制包括压抑、升华、补偿、幽默等。按行为性质分类:1. 逃避性防御机制:压抑(压制suppression/潜抑repression),否认(denial),退行(Regression/Regressive Emotionality)。2. 自骗性防御机制:反向形成(reaction formation),合理化(rationalization),仪式与抵消(ritual and undoing),隔离(isolation),理想化(idealization),分裂(dissociation),歪曲(distortion)。3. 攻击性防御机制

6、:转移(displacement),投射(projection)。4. 代偿性防御机制:幻想(fantasy),补偿(compensation)。5. 建设性防御机制:认同(identification),升华(sublimation),幽默(Humor)。6. 其它防御机制:情感隔离(Isolation of affect),理智化(Intellectualization),固着(Fixed),利他(Altruism)。人类使用心理防御机制时,有时是有意的,有时是无意的。这些心理防御机制有些符合社会道德标准,有些则不;对生活的影响各不相同,有正有负。下面根据性质分类对常见的心理防御机制做简要

7、介绍:一、逃避性防御机制:包括(1)压抑(压制Suppression/潜抑Repression)(2)否定/否认/拒绝(承认或接受)(Denial)(3)退行/退回/倒退/退化情感(Regression/Regressive Emotionality)这是一种消极性的防卫,以逃避性和消极性的方法去减轻自己在挫折或冲突时感受的痛苦。这就像鸵鸟把头埋在沙堆里,当作看不见一样。(1)压抑(压制Suppression/潜抑Repression)若要细分,压抑又分为压制和潜抑。suppression在心理学上翻译为“抑制”或“障碍”,即有意识地将不可接受的欲望、思想或记忆从脑中驱除出去;repressi

8、on的意思是“压抑的行为或被压抑的状态”,在心理学上翻译为“压抑作用”,即从有意识的头脑中无意识地排斥痛苦的冲动、欲望或恐惧。关键区别在于suppression是“有意识”而repression是“无意识”,但根据防御机制的特征,防御机制是无意识的或至少是部分无意识的,而真正意义上的防御机制是无意识进行的,所以在这里我们合并来讲。压抑是各种防御机制中最基本的方法。本我的欲望冲动常常与超我的道德原则相对立并发生冲突,又常常不被现实情境所接受,于是个体(自我)把意识中对立的或不被接受的冲动、欲望、想法、情感或痛苦经历,不知不觉地压制、潜抑到潜意识中去,以至于个体对压抑的内容不能察觉或回忆,以避免痛

9、苦、焦虑,这是一种不自觉的选择性遗忘和主动抑制。与因时间久而自然忘却(natural forgetting)的情形不同,它是一种“动机性的遗忘”(motivated forgetting)和有目的地遗忘(purposeful forgetting);这与否认事实也不同,压制机制并非有意识地否认事实,而是无意识地“忘却”事实。压抑在潜意识中的这些内容并未消失,而仍然存在,会无意识地影响人类的行为,以至于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能做出一些自己也不明白的事情。 “俄狄浦斯情结”、“偷窥冲动”是比较原始的压抑,在潜意识层很活跃; 中国文化中的“忍”、“隐忍”是一种压制,形成忍的习惯可能会成为无意识的自动机

10、制,忍无可忍时,就超出了自我的控制,不能忍而强忍,对心身有害; 中国成语中“触景生情”有时是因为压抑物被唤醒; “口误、笔误”也是压制内容不小心冲破了自我的控制; “生命无常”、“每个人都会死”这样显见的事实也常常被人遗忘或抑制起来,这样可以避免焦虑; 梦是很重要的释放压抑的方式,以减少自我的压力,所以,如果做了很荒诞、很不道德的梦,不必自责,不必焦虑,应该是一件很值得庆幸的事,因为你的压抑在梦中得到了释放。选择性或目的性遗忘常表现在失去记忆,例如,有一些曾遭受极度悲伤或目赌惊恐事件的人,会把那次经历忘得一干二净,无法再回想起来。比如战场上的士兵、从火里逃生的人、失恋的人在事件过后,以失去记忆

11、来免去面对的痛苦与悲伤。【案例】一位中年妇女的独生女于十八岁时死于车祸,事情发生在十月份。当时她非常痛苦,经过一段时间以后,她把这不堪忍受的情绪抑制、存放到潜意识中去,“遗忘”了。可以说感情留在意识之中,而认知却被忽视了。这些潜意识中的记忆不知不觉地影响她的情绪,果然她每年十月份均会出现自发抑郁情绪,自己不知道为什么,药物治疗也无效。【案例】春娇与男人志明交往了三年,订婚的前夕,忽然志明变心了,母亲知道春娇十分爱志明,担心她想不开,就好言安慰她,哪知春娇说:“志明是谁?你能不能告诉我到底发生什么事情?我和他是什么关系?为什么我一点也想不起来?”春娇所用的防御方式就是压抑。【案例】李老师的岳母相

12、当势利,又爱挑剔,由于她一直觉得李老师配不上自己的女儿,故此多年来每次见到李老师就总是冷嘲热讽,令李老师十分难受和尴尬。上星期日李太太生下第一个儿子,于是请李老师通知各至亲好友。李老师忙碌地打了一连串电话后,在与太太复核有无遗漏时,才骤然发觉自己居然忘了致电岳母大人。李老师用“压抑”的防御方式来逃避面对岳母的痛苦。只有个人主观认定极端可怕的经历,才会导致失去记忆。精神分析学派主张将潜意识意识化,以了解影响我们行为的因素。不过有些事情还是“忘记了最好”。若一定要找回那“失去的记忆”,通常也会找回那“失去的哀伤”。在日常生活中,某些事情的发生,往往会触发我一些感受,通常我们会做出自然与直接的表达,

13、但在特别的情况,我们的反应会不寻常,基于各种原因,很可能我无意识地已将真正的感受作了压抑。【案例】丁校长是个爱车如命,太太常常取笑他简直将自己的汽车当作了儿子。一天早上,当他在赶往教育局参加会议时,不幸发生了交通意外,他的车子被尾随的货车碰撞了一下。当时丁校长只是下车随便望望被撞毁的车尾部分,然后便冷静地匆忙与对方交换电话,在抄下对方的车牌后,就马上开车驶往教育局,同时,再集中精神构思在会上个人要作的重要陈词。在这事件中,由于撞车时是八点三十二分,二十八分钟后会议就要开始,而重要的事情亦急待决定,丁校长一反常态的表现,只是因为他采用了压抑防御机制。有时压抑表现在决定推迟上,虽然在意识中出现了想

14、解决矛盾冲突的冲动,但在困难面前却半有意半无意地做出予以推迟的决定,让自己的不舒服感受尽量缩小、在困难面前想方设法予以推迟但并不回避。例如说:“我明天会考虑这件事情的。”第二天也确实记得考虑此事。精神分析理论中,有时将抑制(Inhibition)单独列为一种防御机制,其定义是指将思维/活动的范围缩小,以免由于这些思维/活动引起焦虑。在精神分析理论中,抑制既可以是一种防御机制,同时也可以视为一种病状。只是抑制是功能不足,而症状则是功能紊乱。例如:在恐怖症中,病人常回避那些引起恐怖的情景,焦虑症的患者则为了避免焦虑而不敢做主,不敢与异性交往等等。(2)否定/否认/拒绝(承认或接受)(Denial)

15、无意识地拒绝承认或接受某些不愉快的现实/事实,或者说对某种痛苦的现实无意识地加以否定。否定那些不愉快的事件,当作根本没发生,不承认不接受似乎就不会痛苦,从而缓解打击,获得心理上的安慰和平衡,以达到保护自我的目的。这一过程可以使个体逐渐地接受现实而不致一下子承受不了坏消息或痛苦,的确是一种保护性的防御。所以一般情况下,切莫戳穿他的谎言,因为他可能正处于极度悲伤中。否认是一种原始又简单的自我防御机制,意志薄弱、知识结构单纯的人,常会不自觉地使用否认机制。否认与压抑有时看起来很相似,例如,某些女孩被人强暴后,回忆起强奸过程会一片空白,或记忆不清楚,这可能无意中启动了否认机制,也有可能是压抑。但二者有根本不同,否认不是说不记得了,而是坚持某些事情不是真的,尽管所有证据都表明其真实的,否定不是有目地的忘却,而是拒绝承认不愉快的事情而加以否定。沙漠中的驼鸟,敌人追赶逼迫在眼前,无法面对,把头埋于沙堆中,当做没这回事一样,否认正是如此。这种现象在日常生活中也处处可见: 小孩打破东西闯了祸,往往用手把眼睛蒙起来; 中国成语有“眼不见为净”、“掩耳盗铃”,是否定作用的表现; 母亲发生车祸,不想接受时,本能地说“这不是真的”,拒绝接受; 一个癌症病人可否认自己患了严重的迫近死亡的疾病,尽管他也可能就是一位通晓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