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脏未分化胚胎性肉瘤

上传人:n**** 文档编号:101462081 上传时间:2019-09-28 格式:PPT 页数:26 大小:24.7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肝脏未分化胚胎性肉瘤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肝脏未分化胚胎性肉瘤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肝脏未分化胚胎性肉瘤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肝脏未分化胚胎性肉瘤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肝脏未分化胚胎性肉瘤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肝脏未分化胚胎性肉瘤》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肝脏未分化胚胎性肉瘤(2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病史:,女,18岁。自感腹部肿胀数月,食欲减退,体重下降。皮肤无黄疸。 肝脏功能基本正常,血清AFP不高。,CT平扫,动脉期,门脉期,延迟期,?,术后病理:未分化胚胎性肿( 肉瘤 ),肝脏未分化胚胎性肉瘤,又称恶性间叶瘤,发生于肝原始间叶组织,为罕见的高度恶性肿瘤,此病多见于大龄儿童(6-10),偶见于成年人,发生率无性别差异,预后差。目前发病机制尚未明确,有报道说与家族性腺样息肉病有关。 临床表现为腹部包块、疼痛、发热,常在症状出现几天到一个月期间被发现;可转移至肺、胸膜及腹膜。该病多位于肝右叶,生长迅速,有假包膜环绕,常有出血、坏死、囊变,偶有肿瘤自发性破裂的报道。 其发生与肝炎无关,故

2、一般不合并肝硬化,肝脏功能多正常,血清AFP不高。,肝内巨大单发、边界清楚的病灶,分两种类型:1、表现为囊性为主的病灶,单房者肿瘤呈单一的大囊腔,内含不规则的软组织密度影,可合并出血,多房者瘤内可见粗细不均的软组织,囊腔大小不一; 2、表现为实性为主的病灶,可见若干小囊。增强扫描可见肿瘤有边缘强化,软组织密度影不同程度增强,囊变区无明显增强。,CT表现:缺乏特异性表现,平扫,门脉期,1.肝母细胞瘤:小儿最常见肝脏原发性恶性肿瘤,起源于胚胎早期未成熟的肝胚细胞,多见于1-3岁的婴幼儿,以甲胎蛋白(AFP)增高为特征,肿块常伴坏死、出血及钙化。 CT表现:多为巨大实性包块,可有数个结节聚合成大块状

3、;呈圆形或不规则形,边界较为清楚,密度不均,可有低密度囊变坏死区。50%瘤体内可见钙化,呈弧形、细条状或结节状。 增强肿块强化不如正常肝实质,呈不均质强化,可见条纹状增强分隔,坏死区不强化, 动脉期包膜可明显强化,肝内血管及邻近器官可受压移位。,鉴别诊断:,平扫,动脉期,门脉期,2.原发性肝癌:见于年龄较大儿童,其肝癌细胞组织结构与成人肝癌相同,以结节状及巨块状多见,可伴有肝硬化,甲胎蛋白阳性。肿块可位于肝脏深部或表面,容易淋巴转移。CT表现多呈“快进快退”强化方式。,3.肝间叶错构瘤:一种肝先天性发育异常的肿瘤样畸形,多见于2岁以内的婴幼儿,AFP一般不升高,无肝炎和肝硬化; CT表现多为囊性为主的囊实性肿块,可伴有间隔的囊性肿块,壁薄光滑。增强可见实性部分强化,,平扫,动脉期,4.婴儿血管内皮细胞瘤:一种毛细血管性血管瘤,大多数见于6个月以内的婴儿,女孩多见,男女之比1:2,临床上现为无症状腹部肿块,或进行性肝脏肿大,血小板减少,低纤维蛋白(原)血症及溶血性贫血等。约20-45的病例伴发皮肤血管瘤 。 CT表现:低密度边界清楚肿块,16-40%的病例中心可见出血、钙化,强化方式与血管瘤相似,多由边缘向中心填充。,平扫,动脉期,门脉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