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营养学 练习题 第二章 食品的消化与吸收

上传人:简****9 文档编号:101447884 上传时间:2019-09-28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3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食品营养学 练习题 第二章 食品的消化与吸收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食品营养学 练习题 第二章 食品的消化与吸收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食品营养学 练习题 第二章 食品的消化与吸收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食品营养学 练习题 第二章 食品的消化与吸收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食品营养学 练习题 第二章 食品的消化与吸收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食品营养学 练习题 第二章 食品的消化与吸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食品营养学 练习题 第二章 食品的消化与吸收(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2章 食品的消化与吸收一、填空1、钙的吸收通过主动运输方式进行,并需要维生素D的存在。钙盐大多在可溶性状态,且在不被肠腔中任何其它物质沉淀的情况下被吸收。2、营养素的吸收方式有三种,主动转运方式需要载体蛋白质,是一个耗能过程,并且是逆浓度梯度进行的;单纯扩散方式是物质由高浓度区到低浓度区,吸收速度慢;易化扩散方式是在微绒毛的载体帮助下完成,速度加快,但不消耗能量。3、多数矿物质结合在食品的有机成分上,例如乳酪蛋白中的钙结合在磷酸根上; Fe 存在于血红蛋白之中;许多微量元素存在于酶内。4、氨基酸吸收的主要部位在十二指肠 空肠,在回肠末端已基本完成。5、各类食物的血糖指数一般是粗粮的低于细粮,

2、复合碳水化合物低于精制糖。6、胃粘液的主要成分为糖蛋白。7、消化系统由消化道和消化腺两部分组成。8、淀粉消化的主要场所是小肠。9、小肠的构成为十二指肠、空肠、回肠。10、大豆及豆类制品中含有一定量的棉籽糖和水苏糖。二、选择1、胃酸由 构成,由胃粘膜的壁细胞分泌。A.硫酸 B.盐酸 C.醋酸 D.鞣质酸2、小肠液是由十二指肠和肠腺细胞分泌的一种 液体。A.酸性 B.弱酸性 C.碱性 D.弱碱性3、大肠的主要功能在于 。A.消化食物 B.吸收营养素 C.吸收水分 D.消化食物残渣4、食物中的营养素在消化道内并非100%吸收,一般混合膳食中的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质的吸收率依次为 。A. 96%,9

3、2%,98% B. 98%,95%,92% C. 98%,92%,95% D. 95%,98%,92%5、消化道的特点有兴奋性 、收缩 。A.低、快速 B.低、缓慢 C.高、快速 D.高、缓慢6、淀粉的消化从 开始。A.胃 B.小肠 C.口腔 D.食管7、纤维素是由-葡萄糖通过 连接组成的多糖。A. -1,6-糖苷键 B. -1,6-糖苷键 C. -1,4-糖苷键 D.-1,4-糖苷键8、钾离子的净吸收可能随同 的吸收被动进行。A.水 B.钠 C.氯 D.铁9、 是吸收各种营养成分的主要部位。A.大肠 B.胃 C.小肠 D.口腔10、胰酶水解蛋白质所得的产物中仅 为氨基酸,其余为寡肽。A.2/

4、3 B.1/3 C.1/4 D.3/4三、名词解释1、消化2、吸收四、简答(一)简述人体消化系统的组成。(二)消化道活动特点。五、论述(一)试论述碳水化合物的消化与吸收。(二) 试论述脂类的消化与吸收。(三) 试论述蛋白质的消化与吸收。(四) 试论述维生素的消化与吸收。(五)试论述矿物质的消化与吸收。 第二章 食品的消化与吸收(答案)一、填空1、主动运输 维生素D 可溶性 沉淀2、主动转运 单纯扩散 易化扩散3、有机成分 Fe4、十二指肠 空肠 回肠5、低于 低于6、糖蛋白7、消化道 消化腺8、小肠9、十二指肠 回肠10、水苏糖二、选择BDCBB CDACB三、名词解释1、消化:食品在消化道内

5、的分解过程。2、吸收:食品经过消化后,透过消化道粘膜进入血液循环的过程。四、简答(一)简述人体消化系统的组成。1、消化道:食物通过的管道,食物消化、吸收的场所。可分为口腔、咽、食管、胃、小肠(十二指肠、空肠、回肠)、大肠(盲肠、阑尾、升结肠、横结肠、降结肠、乙状结肠、直肠)及肛门。全场8-10m。2、消化腺:分泌消化液的器官。包括胃腺和小肠腺(存在于消化道的管壁内,分泌液直接进入消化道),唾液腺、胰腺、肝(存在于消化道外,经专门的腺导管将消化液送入消化道)。(二)消化道活动特点。消化道中除咽、食管上端和肛门的肌肉是骨骼肌外,其余均由平滑肌组成。1、兴奋性低、收缩缓慢。 2、富于伸展性,能适应需

6、要做很大的伸展,最长时可为原来长度的2-3倍。3、有一定的紧张性。 4、进行节律性运动。5、对化学、温度和机械牵张的刺激比较敏感,对内容物等的各种刺激引起的内容物推进或排空有重要意义。五、论述(一)试论述碳水化合物的消化与吸收。1、碳水化合物的消化:主要是淀粉的消化,从口腔开始,主要场所是小肠。(1)主要参与的酶:唾液-淀粉酶:仅对-1,4糖苷键具有专一性; 胰液-淀粉酶,-糊精酶:将-糊精分子中的1,6-糖苷键及1,4-糖苷键水解,生成葡萄糖。-糊精酶、蔗糖酶具有催化麦芽糖水解,生成葡萄糖的作用,其中-糊精酶的活力最强,约占50%,(2)不能消化的碳水化合物:大都及豆制品中的棉子糖和水苏糖:

7、棉子糖为三碳糖,半乳糖与蔗糖的葡萄糖基以-1,6相连;水苏糖为四碳糖,在棉子糖的半乳糖基一侧再连一个半乳糖。人体没有-D-半乳糖苷酶,它们不能被消化吸收,滞留于肠道并在肠道微生物作用下发酵、产气,“胀气因素”由此而来。豆腐乳中的根霉可分解并除去它们。纤维素、半纤维素:为膳食纤维,人体消化道内没有-1,4-糖苷键水解酶。魔芋粉中的魔芋甘露聚糖:主要是以-1,4-糖苷键结合,分枝中有-1,3-糖苷键结合。由甘露糖和葡萄糖聚合而成,比例为2:1或3:2。琼脂、果胶及其它植物胶、海藻胶等同类多糖类物质。部分多糖如植物多糖、微生物多糖、真菌多糖等。2、碳水化合物的吸收:几乎完全在小肠,且以单糖形式被吸收

8、,以葡萄糖为主,少量为半乳糖和果糖。(1)吸收速度:D-半乳糖(110)D-葡萄糖(100)D-果糖(70)木糖醇(36)山梨醇(29)(2)吸收方式:主动转运:需要载体蛋白质,耗能,逆浓度梯度,速度很快。葡萄糖和半乳糖。单纯扩散:物质由高浓度区经细胞膜扩散和渗透到低浓度区,吸收速度相对较慢。戊糖和多元醇。易化扩散:在微绒毛载体的帮助下使达到扩散平衡的速度加快,不耗能,吸收速度比单纯扩散快。果糖。(二)试论述脂类的消化与吸收。脂类是脂肪(脂、油脂)和类脂(磷脂、糖脂、固醇和固醇酯等)的总称。1、脂类的消化:主要场所是小肠。小肠中存在着小肠液及由胰腺和胆囊分泌的胰液和胆汁。(1)主要参与的物质:

9、脂肪酶可将脂肪分解为甘油和脂肪酸。胆酸盐(由肝脏分泌,在胆汁中存在)能使脂肪乳化。胆酸盐主要是由结合胆汁酸所形成的钠盐,胆固醇是胆汁酸的前身。(2)脂类消化的特点:脂类不溶于水,脂类的消化为酶解反应,只能在疏水的脂肪滴与溶解于水的酶蛋白之间的界面进行。因此,脂肪的乳化和分散是决定脂肪消化的关键。脂肪形成均匀乳浊液的能力受其熔点限制。肠蠕动、胆盐、胆固醇、食品乳化剂能促进脂肪乳化;低熔点的脂肪容易乳化。(3)消化速度:含短链脂肪酸的三酰甘油酯含长链脂肪酸的 含不饱和脂肪酸的含饱和脂肪酸的(4)磷脂酶催化磷脂水解,胆固醇酯醇酶催化胆固醇酯水解。2、脂类的吸收:十二指肠下部和空肠上部。(1)短链和中

10、链脂肪酸组成的三酰甘油酯的吸收特点:容易分散,被完全水解,吸收后循门静脉入肝。(2)长链脂肪酸组成的TG经水解后,其长链脂肪酸在肠壁被再次酯化为三酰甘油酯,经淋巴系统进入血液循环。(3)吸收速率:短链脂肪酸长链脂肪酸不饱和长链脂肪酸饱和长链脂肪酸(4)消化吸收程度:大部分食用脂肪均可被完全消化吸收;消化吸收慢的脂肪容易使人产生饱腹感;婴儿与老年人对脂肪的吸收速度较慢;脂肪乳化剂不足可降低吸收率;若摄入过量的钙,会影响高熔点脂肪的吸收,但不影响多不饱和FA的吸收,这可能是钙离子与饱和FA形成难溶的钙盐所致。(5)胆固醇的吸收:A、外源性胆固醇:人体从食物中获得的胆固醇。 内源性胆固醇:由肝脏合成

11、并随胆汁进入肠腔的胆固醇。B、胆固醇的吸收特点:肠吸收胆固醇的能力有限,成年人胆固醇的吸收速率约为每天10mg/kg,通常食物中的胆固醇约有1/3能被吸收。胆固醇酯经过胰胆固醇酯酶水解后在小肠粘膜上皮细胞吸收,吸收后的自由胆固醇又可再酯化成胆固醇酯。自由胆固醇的吸收率比胆固醇酯高;植物固醇如-谷固醇,不但不易吸收,还能抑制胆固醇的吸收。(三)试论述蛋白质的消化与吸收。1、蛋白质的消化:从胃开始,(1)胃液的作用:胃腺分泌胃液(无色酸性液体,pH0.9-1.5)和胃蛋白酶原(在胃酸或胃蛋白酶的作用下,活化成胃蛋白酶)。胃蛋白酶主要水解由苯丙氨酸或酪氨酸组成的肽键,对亮氨酸或谷氨酸组成的肽键也有一

12、定作用,对酪蛋白还具有凝乳作用。水解产物主要是示和胨,胎和氨基酸则较少。(2)胰液的作用:胰液由胰腺分泌进入十二指肠,是无色、无臭的碱性液体。胰液中的蛋白酶分为内肽酶(胰蛋白酶、糜蛋白酶/胰凝乳蛋白酶、弹性蛋白酶)和外肽酶(羧肽酶A、羧肽酶B)。产物中仅1/3为氨基酸,其余为寡肽。(3)肠粘膜细胞的作用:肠粘膜细胞的刷状缘(2-6个氨基酸残基的寡肽)及胞液(二肽与三肽)中均含有寡肽酶。能从肽链的氨基末端或羧基末端逐步水解肽键,分别称为氨基肽酶和羧基肽酶。(4)核蛋白的消化:核蛋白蛋白质+核酸低聚核苷酸单核苷酸磷酸+核苷(戊糖+嘌呤/嘧啶)2、蛋白质的吸收:各种氨基酸经主动转运形式吸收。(1)中

13、性氨基酸转运系统:速度最快。蛋氨酸异亮氨酸缬氨酸苯丙氨酸色氨酸苏氨酸,还有部分甘氨酸。(2)碱性氨基酸转运系统:速度较慢,仅为中性的10%。缬氨酸和精氨酸。(3)酸性氨基酸转运系统:天门冬氨酸和谷氨酸。(4)亚氨酸和甘氨酸转运系统:速度很慢。脯氨酸、羟脯氨酸、甘氨酸。(四)试论述维生素的消化与吸收。1、维生素的消化:人体消化道内没有分解维生素的酶。(1)水溶性维生素:在动植物食品中以结合蛋白质的形式存在,在细胞崩解过程和蛋白质消化过程中,这些结合物被分解,从而释放出维生素。(2)脂溶性维生素:溶于脂肪,可随着脂肪的乳化、分散和消化而同时被释放。2、维生素的吸收(1)水溶性维生素:一般以简单扩散

14、方式被充分吸收,相对分子质量小的维生素更易吸收。但VB12需与内因子结合成一个大分子物质才能被吸收。内因子为相对分子质量为53000的一种糖蛋白,由胃粘膜壁细胞合成。(2)脂溶性维生素:溶于脂类物质,吸收方式与脂类相似,脂肪可促进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五)试论述矿物质的消化与吸收。1、矿物质的消化:(1)离子状态矿物质:即溶解状态,可直接被机体吸收。(2)结合状态矿物质:结合在食品的有机成分上。如乳酪蛋白中的钙结合在磷酸根上;铁多存在于血红蛋白中;许多微量元素存在于酶内。在消化过程中,慢慢从有机成分中释放出来。2、矿物质的吸收:(1)钠、钾、氯的吸收:几乎完全被吸收,主要取决于肠内容物与血液之

15、间的渗透压差、浓度差和pH差。钠和氯几乎是同时吸收,并摄入量与排出量大致相当;钾随同水的吸收被动进行。(2)钙的吸收:主动转运,需要VD,可溶状态下方能吸收。吸收很不完全,有70-80%存留在粪中,因钙离子与食物及肠道中存在的植酸、草酸及脂肪酸等阴离子形成不溶性钙盐所致。(3)铁的吸收:主要在小肠上段,特别是十二指肠,铁的吸收最快。肠粘膜吸收铁的能力取决于粘膜细胞内的铁含量;患缺铁性贫血时铁的吸收会增加。植物性铁:吸收很不完全。以Fe(OH)3与其他物质络合存在;需在胃酸作用下解离,进一步还原为亚铁离子方能被吸收;但植酸盐、草酸盐、碳酸盐、磷酸盐等可与铁形成不溶性铁盐而妨碍其吸收;VC能将高铁还原为亚铁而促进其吸收;铁在酸性环境中易溶解且易吸收。动物性铁:以血红素铁的形式直接被肠粘膜上皮细胞吸收;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