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将相和

上传人:jw****88 文档编号:101401338 上传时间:2019-09-28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将相和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将相和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将相和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将相和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将相和》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将相和(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将相和教学设计与反思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认识7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正确读写“召集、商议、允诺、隆重、召集、商议、允诺、隆重、约定、胆怯、推辞、拒绝、能耐、和氏璧、无价之宝、理直气壮 完璧归赵、攻无不克、战无不胜、负荆请罪、同心协力约定、胆怯、推辞、拒绝、能耐、和氏璧、无价之宝、理直气壮 完璧归赵、攻无不克、战无不胜、负荆请罪、同心协力”等词语2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3、理解课文内容,从蔺相如为了国家利益,对敌不畏强暴,机智勇敢和对友胸怀宽广,忍辱退让的精神以及廉颇知错就改的好品质中到启示和教育。教学重难点:()重点了解“将”和“相”从“和”到“不和”的发展过程和内

2、在的原因。(二)难点理解三个故事各自的原因和结果以及这三个故事之间的相互因果联系。 教学过程设计:一、创设情境导入课题 同学们,语文是百科之母,就是说語文是学习所有学科的基础,語文是国家文化的命脉也是国家竟争力的重要资源,语文知识可谓博大精深、浩如烟海、无穷无尽。又充满神奇色彩,那么你们喜欢学你语文吗?(喜欢)同学们可以用歌声来表达你们喜欢学习语文的理由有吗? (生唱)学语文来 有益祖国利自己, 好词佳句积累多咧, 让我会写又能说,又能说!同学们美妙的歌声唱出了你们的激情和力量,那么你们有决心学好语文吗?(有)那你们可以用诗歌来表达你们的决心吗?(生朗诵) 课上一定专心听, 作业也要精又精。

3、努力拼搏夺前锋, 决不落人败下风。同学们一定听过孙悟空、哪吒闹海、武松打虎、诸葛亮故事吧,这些故事都出自于我国古典名著,在浩如烟海的文学、名著中还有许许多多栩栩如生、引人入胜的故事,今天我们就去亲近、感受、品味一个路是故事,将相和(板书课题)新授二、揭题质疑1.出示课题。理解:“和”,就是和好。2.质疑激趣。看到课题,你们想知道什么?(预设:“将”是谁?“相”是谁?“和”是什么意思?他们为什么不和?又是怎样和好的?)三、初读感知1.带着问题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板书)璧 诺 怯 瑟 缶 拒 卿 (要求注音) 召集、商议、允诺、隆重、召集、商议、允诺、隆重、约定、胆怯、推辞、拒绝、

4、能耐、和氏璧、无价之宝、理直气壮 完璧归赵、攻无不克、战无不胜、负荆请罪、同心协力约定、胆怯、推辞、拒绝、能耐、和氏璧、无价之宝、理直气壮 完璧归赵、攻无不克、战无不胜、负荆请罪、同心协力”等词语三、理清层次1、课文中有几个小故事?找出每个故事相应的自然段。第一部分(110自然段):秦王仗势要骗取赵国的宝玉,赵王派蔺相如带着璧去和秦王换城,秦殿上蔺相如见秦王没有诚意,就设法把宝玉送回,赵王封他做上大夫。第二部分(1115自然段)在渑池之会上,秦王要赵王鼓瑟并让人记下来,蔺相如一看秦王这样侮辱赵王,就强迫秦王为赵王击缶,也让人记下来,秦王没占到便宜,蔺相如又立了功。第三部分(1618自然段)廉颇

5、看到蔺相如的官职比自己高很是不服,想要给他难堪,但蔺相如为了赵国的利益称病不上朝,遇到廉颇也远远避开,廉颇知道后负荆请罪,从此将相和好,同心协力保卫赵国。2、给每个小故事加一个小标题。(“完璧归赵”和“渑池之会”/“负荆请罪”)3、三个故事之间有什么联系?(3个故事的联系:“渑池之会”是“完璧归赵”的发展,“完璧归赵”和“渑池之会”又是“负荆请罪”的起因,“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和“负荆请罪”和起来又组成了“将相和”这一完整曲折的故事。)4、第一自然段是写什么?齐读。简单介绍历史背景。将相和这个故事发生在战国末期,离现在已经有两千多年了。当时有齐、楚、燕、韩、赵、魏、秦七个国家并存,秦国最强

6、大,要统一中国,不断向其他六国进攻。赵国的东面是比较富强的齐国,西面是最大的秦国。赵国处在两大强国之间,因此在军事和外交方面的措施,就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兴亡。今天我们要学的“将相和”的故事就发生在这个时期。四、深入研读1.你觉得廉颇和蔺相如由和转向不和的原因是什么?课文中哪里开始写到了不和。“我廉颇功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去!”(1)请同学们自由读一读,从廉颇的话中能读懂些什么?(廉颇内心的不满)(2)指导有感情地朗读。2.这样下去,廉颇和蔺相如迟早有一天会闹僵,到那时,赵国可能将国将不国了。你现在的任务是劝服正

7、在气头上的,什么也听不进去的廉颇。为了劝好,老师建议大家读读全文,看看蔺相如是不是真的靠一张嘴,没什么能耐?3.出示学习提示:(1)一边读一边感悟,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了蔺相如并不仅仅靠一张嘴,他是有能耐的。(2)先划出重点句子或重点词揣摩人物特点,并感情朗读,然后采用摆事实或讲道理的方法,来说服廉颇。(3)从蔺相如的语言、动作来体会蔺相如的特点;也可以从赵王和秦王的表现跟蔺相如作对比,从而体会蔺相如的特点4、自学课文。5、交流自学情况。蔺相如是不是真的靠一张嘴,他有什么能耐?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指导几个重点句子的理解。(1)“蔺相如看到这种情形,直到秦王没有拿城换璧的诚意,就上前一步说:大王,这

8、块璧有点儿小毛病,让我指给您看。说着举起和氏璧就要向柱子上撞。”自由读这段话,从中你发现了蔺相如得什么特点?从哪里看出来的?“我指给您看”这是有谋;“我的脑袋和璧就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这是有勇。体会蔺相如在说这些话时的心情,有感情地朗读蔺相如说的话。(2)“蔺相如一看秦王这样侮辱赵王,生气极了蔺相如也叫人记下来,所在渑池上,秦王为赵王击缶。”读读这段话,想象当时的情境。从这里可以看出蔺相如得什么特点?(舍身救主不畏权势) 。课堂小结:将相和这篇课文由“完璧归赵”、“渑池相会”、“负荆请罪”三个故事组成。每个故事都有矛盾的发生、发展、结果,有相对的独立性,但又紧密联系。在教学上,我把三个故

9、事结合起来,在整体感知课文后,设计这样的教学过程:蔺相如为什么和廉颇不和?廉颇是怎样对大家说的?蔺相如真的象廉颇说的那样吗?(这是一篇历史故事,是根据史记中廉颇蔺相如列传改写的。本课是以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以蔺相如的活动为线索,通过对“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的记述,写出了将相之间由和到不和又到和好的经过;赞扬了蔺相如勇敢机智、不畏强暴的斗争精神和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的政治远见,也赞扬了廉颇勇于改过的精神,赞颂了他们的爱国思想。) 练习与作业:1/、抄写生字词。2、按起因、经过、结果的顺序复述“完璧归赵”和“渑池相会”这两个故事。板书设计 18.将相和璧 诺 怯

10、 瑟 缶 拒 卿 隆重、典礼、丝毫、抵御、侮辱、拒绝、和氏壁、完璧归赵教学反思: 首先感谢领导给我这次锻炼的机会,因为 我是2009年考进来的教师,可以说还没有什么教学经验,我的这节课是在韦秀鲜老师的引领和指导之下,以及全校老师的共同支持和配合下完成的。我个人呢也认真对待,在课前做好了备课、备学生的准备。这篇课文是有关历史故事,我以前虽然是学文科的,但对历史故事的有关知识大部分因岁月的流逝也已经交给了老师,对学生开说就更陌生了,难读懂。今天上的将相和这篇课文由“完璧归赵”、“渑池相会”、“负荆请罪”三个故事组成。每个故事都有盾的发生、发展、结果,有相对的独立性,但又紧密联系。在教学上,我把三个

11、故事结合起来,在整体感知课文后,设计这样的教学过程:蔺相如为什么和廉颇不和?廉颇是怎样对大家说的?蔺相如真的象廉颇说的那样吗?再让学生仔细研读前面两个小故事,找出相关的语句反驳廉颇的话。然后采用摆事实、讲道理的方法劝劝廉颇。这个教学环节的设计,有利于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在充分的时间保正下去自读自悟。体会蔺相如的性格特征和弄清三个故事的内在联系这两个教学目标也完成了。但是没有在40分钟内完成教学任务。有效的利用40分钟,提高课堂效率,是我今后的努力目标。感谢专家和领导、老师们能给我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感谢专家和上级领导来为我们传经送宝、谢谢!9蔺相如和廉颇在文中同是熠熠生辉的人物。“完

12、璧归赵”和“渑池之会”两个故事着力刻画了蔺相如这个人物形象。“负荆请罪”这个故事则着力赞扬了廉颇的勇于认错、知错就改的精神。蔺相如的一升再升,官位居于廉颇之上,这是将相不和的表面原因,实质上缘于廉颇的错误认识:“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言辞无礼,充满不满情绪。理解廉颇的这段话,是一个重点,也是难点。廉颇英勇善战,威震朝野,战功赫赫,这是实情。甚至在“渑池之会”中维护国家尊严也有他一半功劳,因为“秦王没占到便宜。他知道廉颇已经在边境上做好了准备,不敢拿赵王怎么样,只好让赵王回去”。但是,对于蔺相如的认识,却失之偏颇。蔺相如虽不

13、能持刀作战,但他的唇枪舌剑,同样为赵国保住了尊严。何况,在“完璧归赵”和“渑池之会”中,他均是以性命来逼秦王,置个人生死于不顾的:“现在璧在我手里,你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您现在离我只有五步远。您不答应,我就跟您拼了!”可以说,蔺相如也堪称一员猛将,只不过他出入的是没有刀光剑影的战场,但战斗同样是惊心动魄的。将相和好的表面原因是蔺相如的宽阔胸襟和廉颇勇于认错、知错就改、负荆请罪。实际上,是缘于他们共同的爱国思想,缘于他们共同的认识:将相不和,赵国危矣!这在他们的语言中都有体现。也正是因为这一点,“将相和”的故事才成为历史上一段光彩不灭的佳话) 鼓瑟的意思/鼓,就是弹奏,瑟就是一种乐器。就是弹奏一种乐器,比如就像我们说弹琴,击缶的意思?瓦罐,可以说是乐器的一种,用手击打盛酒的瓦罐,打拍子配合喝酒。隆重:、典礼、丝毫、抵御、侮辱、拒绝和氏壁、完璧归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学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