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淮安市2019届高三一模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含解析

上传人:清爽 文档编号:101360010 上传时间:2019-09-27 格式:DOC 页数:25 大小:13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苏省淮安市2019届高三一模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江苏省淮安市2019届高三一模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江苏省淮安市2019届高三一模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江苏省淮安市2019届高三一模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江苏省淮安市2019届高三一模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含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江苏省淮安市2019届高三一模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苏省淮安市2019届高三一模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含解析(2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9年江苏省淮安市清江中学一模语文试题 一、语言文字运用1.在下面一段话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与众多欧西事物的“迁地弗良”不同,文学史这一著述形式进入中国以后,很快便_,而今已经变得枝繁叶茂。欧洲十九世纪兴盛一时的文学史,十九世纪末遭遇了来自审美主义的_;二十世纪中叶,在美国学院占据主流的“新批评”更是公然拒绝文学史;尽管后来随着文学社会学、接受美学、新历史主义等研究路径的展开,文学史一度有复兴之势,但对这一学科进行理论反思的声音,一直_。A. 落地生根 置疑 不绝如缕B. 入乡随俗 质疑 若隐若现C. 落地生根 质疑 不绝如缕D. 入乡随俗 置疑 若隐若现【答案】C【解析】试

2、题分析:落地生根:比喻长期安家落户或切切实实、一心一意地做好所从事的工作。入乡随俗:是指到一个地方,就顺从当地的习俗,这个成语常形容外乡人尊重、适应和主动融入当地风俗文化。本题所给文段说文学史进入中国,如今已经“枝繁叶茂”,用“落地生根”恰当。质疑:提出疑问。置疑:怀疑,多用于否定句。文中不是否定句,用“质疑”正确。不绝如缕:像细线一样连着,形容形势危急或者声音细微悠长。若隐若现,强调的是模糊、不清楚。文中用“不绝如缕”恰当。故此题答案应为A项。点睛:本题考查近义词辨析的能力。辨析近义词的基本原则是同中求异,具体方法:从色彩方面辨析,包括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两方面;从词的意义方面辨析,包括词义的

3、范围大小、词义的侧重点、词义的轻重、词义的具体与概括等方面;从运用上辨析,包括习惯搭配、词性和句法功能、适用的对象等。2.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词语,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我们想使别人理解一个难懂问题时,常用的办法是列举众人皆知的事例进行比喻。_,_,_。_。_,_,就可以说是开始发挥了真正的创造性。使任何人都认为难懂的问题得到解决的话即使是很难理解的问题也好像容易使人接受因为跟已知的事物相类比但关键是要找到跟疑难问题相似而易懂的事例这就会使说者和听者双方都能明白某人若能用易懂而相似的事例A. B. C. D. 【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的连贯性。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设题

4、的类型,如本题就是属于有语境的排序题,然后分析语境,把握语段的中心话题,再根据关联词语、代词、指示代词等分析句子和句子之间的关系。从标点符号来看,不能放在第三个空,因为“某人若能用易懂而相似的事例”是假设复句的前半句,“若”意思是“如果”,后面应该有与之构成假设关系的小分句,而第三空后是句号,这就排除A项;不宜放在第四个空,因为第四空后是句号,此处应是一个完整的句子,而“因为跟已知的事物相类比”意思还没有表达完整,排除B项;比较C、D两项,可以从最后两空入手,“使任何人都认为难懂的问题得到解决的话”,该句没有主语,不能放在开头,“某人若能用易懂而相似的事例”显然要放在前,排除D项,故选C项。3

5、.下列诗句中与所描绘的古代活动对应全部正确的一项是月明人静漏声稀,千丝万缕相萦系越女采莲江北岸,轻桡短棹随风便。数尺丝纶垂水中,银钩一甩荡无踪。眼中何有百步的,强于惯使千年柘。A. 钓鱼射箭织布划船B. 织布射箭钓鱼划船C. 钓鱼划船织布射箭D. 织布划船钓鱼射箭【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理解和诗句中意境的感悟能力。解答此类题,要看清题目要求,明确题目要求选什么,然后理解诗句具体含义,进而把握其意境。本题要求选出“诗句中与所描绘的古代运动对应全部正确的一项”,句,“月明人静漏声稀,千丝万缕相萦系”出自宋朝无名氏的九张机,根据“千丝万缕相萦系”,对应的应该是“织布”,排除AC两

6、项。句,“女采莲江北岸,轻桡短棹随风便”,出自北宋词人晏殊所作的一首词渔家傲,根据“轻桡”“短棹”可判断出所写的运动是划船。排除B项。句,“数尺丝纶垂水中,银钩一甩荡无踪”出自明朝解缙的无题,根据“丝纶垂水中”“银钩一甩”可判断出该句所写的运动是“钓鱼”。句,“眼中何有百步的,强干惯使千年柘”,出自明代徐祯卿观田魏二廷尉射歌,其中“千年柘”是指弓箭,在结合“百步”,可以推断此句是写射箭。故选D。4.对下面文字主要意思的提炼,最准确的一项是孔子有个学生看到一个孩子掉进湍急的河里,就奋不顾身地跳下去把他救起。这个孩子的父亲送他一头牛表示感谢,他高兴地接受了。大家认为他太贪心。孔子不以为然。据说,春

7、秋时鲁国政府有一条规定,鲁国人到国外旅行,凡是看见在外国沦为奴隶的本国人,可以先垫钱把他赎回来,回国后再到政府去报账。孔子的一个学生赎人后却没有去报账,人们夸他品格高尚。孔子却严厉地批评他。A. 做善事当仁不让,不应该为了报酬而行善B. 善举应该得到报酬,方能鼓励更多人行善C. 追求财富利益是人的本能,不可过分指责D. 对学生要因材施教,讲究合理的方式态度【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提炼概括文段中心意思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通读文章,抓住文段中关键词句,概括文段中心意思。本题要求选出“对下面文字主要意思的提炼,最准确的一项”,仔细阅读文段,文段主要讲述孔子表扬学生见义勇为后收取贵重酬谢

8、礼品、批评学生赎回奴隶后不到官府报销的故事。第一学生救人拿了一头牛的酬劳。根据文段中“大家认为他太贪心。孔子却对他说”,可知孔子的观点和大家是相反的,应该赞成这个学生那酬劳是正确的,也就是做好事,应该拿到酬劳。第二个学生做了好事赎回了奴隶,却没有向官府报账。虽然“人们夸他品格高尚”,但是“孔子却严厉地批评他”,第二个学生也做了好事,自己拿钱把奴隶赎回国,且没有向官府报账,也就是做好事的时候自己的利益也受到损害。虽然大家都夸他,可是孔子严厉批评了他。孔子批评他是因为他做了好事,没有得到报酬,还损害了自己的利益,这会让以后遇到类似情况的人不愿意做此类好事,因为人们假如垫钱赎回了奴隶,不报账自己会蒙

9、受损失,而报账了则说明自己的人格不如孔子的学生,于是以后再在别的国家遇到本国的人做努力,就只好假装没看见。也就是说善举应该得到报酬,方能鼓励更多人行善。故选B。二、古诗文阅读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陈九畴,字禹学,曹州人。倜傥多权略。自为诸生,即习武事。弘治十五年进士。除刑部主事。有重囚越狱,人莫敢撄,九畴挺槊逐得之,遂以武健名。正德初,录囚南畿,忤刘瑾,谪阳山知县。瑾败,复故官。历郎中,迁肃州兵备副使。总督彭泽之赂土鲁番也,兵部尚书王琼恶泽,并坐九畴失事罪,逮系法司狱。以失拜烟答系死为罪,除其名。世宗即位,起故官。俄进陕西按察使。居数月,甘肃总兵官李隆嗾部卒殴杀巡抚许铭,焚

10、其尸。乃擢九畴右佥都御史,巡抚甘肃,按验铭事,诛隆及乱卒首事者。九畴抵镇,言额军七万余,存者不及半,且多老弱,请令召募。诏可。嘉靖三年,速檀满速儿复以二万余骑围肃州。九畴自甘州昼夜驰入城,射贼,贼多死。已,又出兵击走之。其分掠甘州者,亦为总兵官姜奭所败。论功,进副都御史,赉金币。九畴上言:“番贼敢入犯者,以我纳其朝贡,纵商贩,使得稔虚实也。写亦虎仙逆谋已露,输货权门,转蒙宠幸,以犯边之寇,为来享之宾。边臣怵利害,拱手听命,致内属番人勾连接引,以至于今。今即不能如汉武兴大宛之师,亦当效光武绝西域之计。先后入贡未归者二百人,宜安置两粤,其谋逆有迹者加之刑僇,则贼内无所恃,必不复有侵轶。倘更包含隐忍

11、,恐河西十五卫所,永无息肩之期也。”事下,总制杨一清颇采其议。四年春致仕归。初,土鲁番败遁,都指挥王辅言速檀满速儿及牙木兰俱死于炮,九畴以闻。后二人上表求通贡,帝怪且疑。而番人先在京师者为蜚语,言肃州之围,由九畴激之,帝益信。会百户王邦奇讦杨廷和、彭泽,词连九畴。吏部尚书桂萼等欲缘九畴以倾泽,因请许通贡,而追治九畴激变状。大学士一清言事已前决。帝不听,逮下诏狱。刑部尚书胡世宁言于朝曰:“世宁司刑而杀忠臣,宁杀世宁。”乃上疏为讼冤曰:“番人变诈,妄腾谤讟,欲害我谋臣耳。夫其畜谋内寇,为日已久。一旦拥兵深入,诸番约内应,非九畴先几奋僇,且近遣属夷却其营帐,远交瓦刺扰其窟巢,使彼内顾而返,则肃州孤城

12、岂复能保?臣以为文臣之有勇知兵忘身殉国者,无如九畴,宜番人深忌而欲杀也。惟听部下卒妄报,以满速儿等为已死,则其罪有不免耳。”已,法司具狱亦如世宁言。帝卒中萼等言,谪戍极边。居十年,赦还。(选自明史卷二百四,有删节)5.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有重囚越狱,人莫敢撄 撄:触犯B. 并坐九畴失事罪 坐:迫究C. 进副都御史,赉金币 赉:赏赐D. 纵商贩,使得稔虚实也 稔:成熟6.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陈九畴作为诸生,练习武事,再加上手执长矛捉拿到越狱的重罪囚徒,因而以武健出名。B. 因为冒犯刘瑾,陈九畴被谪阳山知县;王尚书不满彭泽,陈九畴被连坐

13、入狱且除去官籍。C. 刑部尚书胡世宁说自己是掌管刑法的却要杀害忠良,不如先杀自己,极力为陈九畴辩解。D. 虽说陈九畴被贬戍远边,有些冤屈,但关键还是由于自己轻信了都指挥王辅的不实之报。7.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边臣怵利害,拱手听命,致内属番人勾连接引,以至于今。(2)臣以为文臣之有勇知兵忘身殉国者,无如九畴,宜番人深忌而欲杀也。8. 请根据第三段文意,简要概括陈九畴为政方面的特点。【答案】5. D 6. B 7. 守边大臣害怕祸害,非常顺从地听从番人命令,致使内属与番人串通一气里外呼应,以致发展到今天这个样子。我认为有勇气懂得带兵打仗且不顾惜身体能为国捐躯的文臣,没有人能比得

14、上陈九畴,(番人这样做)大概(难怪)非常憎恨(惧怕)且想杀害他呢。 8. 深谋远虑,见解深刻【解析】【5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核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靠平时对课文知识的积累,在课外文言文阅读当中,辨析重要词语的含义正确与否,有时就需要结合具体的语境,根据上下文推断出其词义,D项,稔:熟悉。故选D。【6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此类题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寻找时间、地点、人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本题要求选出“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B项,“陈九畴被连坐入狱且除去官籍”错,“除去官籍”

15、是因为“失拜烟答系死为罪”。故选B。【7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文言翻译是文言文的必考内容,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第一句得分点:怵:害怕;利害:偏义复词,偏在“害”上,指“祸害”;拱手:两手在胸前相抱,表示恭敬,此处可意译为“顺从”;勾连:勾结;接引:引进,此处可意译为“里外呼应”;“于”到。第二句得分点:以为:认为;文臣之有勇知兵忘身殉国者:定语后置句,正确语序是“有勇知兵忘身殉国之文臣者”;知兵:懂得带兵打仗;无如:没有人能比得上;宜:大概;忌:憎恨;宜番人深忌而欲杀也:省略句,省略代词“之”。【8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核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此类题目答题时首先要筛选答题区间,然后圈点勾画关键词句,最后组织答案。题干要求根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