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言文学-论文选题.doc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101322099 上传时间:2019-09-27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36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汉语言文学-论文选题.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汉语言文学-论文选题.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汉语言文学-论文选题.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汉语言文学-论文选题.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汉语言文学-论文选题.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汉语言文学-论文选题.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汉语言文学-论文选题.doc(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毕业论文参考选题一、 方向: 中国古代文学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文学(一)1论中国神话的审美特征2神话与中国文学3诗经中爱情婚姻诗纵横谈4诗经国风的美学价值5雅颂新论6七月作者及主题新探7左传的思想和艺术8左传描写战争的特色9左传的叙事艺术10左传国语之比较11左传行人辞令与战国策策士说辞之比较12战国策的思想和艺术成就新论13论语的文学价值14试论孟子的论辩艺术15庄子思想的新评价16论庄子散文的艺术特征17孟子庄子韩非子寓言比较18庄周屈原浪漫主义之比较19论屈原创作的悲剧精神20论屈原作品的艺术创新21赋体溯源22汉赋新论23论司马迁的“成一家之言”24司马迁“发愤著书”说及其理论意义25史

2、记“无韵之离骚”26论史记的人物描写艺术27论史记人物传记的结构艺术和语言成就28论汉乐府民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29孔雀东南飞艺术赏析30古诗十九首综论31论建安文学的基本特征及其形成原因32论曹植的诗歌创作33论阮籍咏怀诗的艺术特色及其形成原因34谈嵇康的与山巨源绝交书35论左思及其咏史诗36论陶渊明的归隐诗37论陶渊明田园诗的美学特色(二)38谈中国古代神话的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精神39中国神话传说浅探40从上古洪水神话看女娲补天的文化内涵41诗经所反映的贵族妇女生活42诗经弃妇诗怨情探析43诗经情歌古朴的抒情方式44论诗经征戍诗的风格特征45郑风的思想价值新探46论“国风”中关于婚姻爱情

3、的诗歌47春秋行人形象论析48试论战国策中策士的悲剧49楚辞和韦庄的诗歌创作50宏旨与心路:离骚的结构艺术51试论屈原离骚的神话寓意52九歌主题新解53从李将军列传看史记的文学性54史记人物传记中材料的选择、处理艺术初探55论报孙会宗书与报任安书的异同56古诗十九首的生命意识分析57艳歌行浅说58论建安士风之嬗变59再次解读曹操的文格与人格60浅谈建安文学的生命精神61浅析洛神形象:曹植对于前代女性描写的继承和发展62浅论左思与陶渊明咏史诗的异同63阮籍的人生态度与处世方式64从咏怀诗看阮籍的理想及其幻灭65鲍照边塞诗论略66世说新语的成书与叙事67竹林七贤与魏晋玄学思潮68陶渊明对白居易创作

4、的影响二、 方向:中国古代文学唐宋文学(一)1唐诗繁荣原因浅析2试论盛唐诗歌的美学风貌3谈谈初唐四杰在唐史上的重要地位4高适岑参王昌龄边塞诗之比较5唐代边塞诗的评价问题6试论山水田园诗在盛唐繁荣的原因7王维的儒道情怀、佛性智慧与山水诗创作8试论李白思想的复杂性对其诗歌创作的影响9李白诗歌的个性特征10试论长安十年对杜甫诗歌创作的影响11从“三吏三别”看杜诗“诗史”之特征12试比较李白与杜甫诗歌创作方法的不同13李、杜优劣之我见14长恨歌主题新探15论长恨歌的艺术美16评白居易的现实主义诗歌理论和新乐府诗17评韩柳的古文理论18论韩愈散文的艺术特色19柳宗元山水游记的个性特征20韩愈诗歌的艺术风

5、格21论杜牧的咏史诗22试论晚唐古文衰落的原因23试论唐传奇的艺术成就24温庭筠词简论25李煜词的艺术成就26论婉约派词27论柳永词28试论苏轼的人生观29论苏轼的婉约词30试论苏轼对宋词发展贡献31论李清照词中的“愁”情和抒情艺术32李清照前后词风比较论33论陆游诗歌的爱国主题及表现形式和特点34论陆游诗歌在艺术上的继承与创新35论辛弃疾的用典36辛弃疾“以文为词”论37唐宋诗歌比较论(二)38从陈子昂感寓诗中的意象看其对阮籍咏怀诗的继承与革新39试论盛唐边塞诗的格调40论岑参边塞诗中的异域情调41论高岑体以其边塞诗创作为中心42试论盛唐诗人的文化新志43试论王维山水诗歌中的禅趣44王维与孟

6、浩然隐逸的差异性45王维山水田园诗的艺术美46论杜甫诗歌的现实主义美学特色47论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美学特色48“沉郁顿挫”论49韩愈、白居易文艺思想的相通点50自信自适自伤:柳宗元心路历程之解读51论唐代咏史诗的兴盛及其文化动因52晚唐社会和政治斗争的一面镜子:论李商隐的政治抒情诗53试析李商隐诗歌意境的主要特征及成因54韦庄词用典析论55花间词、南唐词比较论56从苏轼坎坷人生诠释其词的主体情性57柳永情词的独特魅力58旷达与乐观:透过苏轼的词看其人生态度59王安石的咏史怀古诗60论陆游爱国诗词中的“梦”意象:兼论宋代文人心态61陆游诗歌渊源论62论辛弃疾的用典63论辛弃疾词的爱国主义精神64

7、辛词的“境界”与“意象”65江西诗派理论主张的在评价66试论宋代古文对唐代古文的继承与发展67试论宋代话本小说三、方向:中国古代文学元明清文学(一)1关汉卿杂剧的艺术成就2西厢记在中国戏剧史上的成就和贡献3评高明的琵琶记4关于三国演义“尊刘贬曹”的思想倾向5三国演义人物描写(或战争描写)的特点6诸葛亮(或其他人物)形象简论7三国演义中曹操性格探析8水浒传的思想和艺术9关于水浒的招安问题10论宋江(或其他人物)形象11西游记的思想意义和艺术特色12谈喜剧人物猪八戒13试论三言中的小商贩形象14杜十娘形象的悲剧意义15试论牡丹亭主题思想的时代特征及进步意义16金瓶梅在中国小说史上的地位17简论聊斋

8、志异的艺术特色和成就18儒林外史的理想人物与理想人格19谈儒林外史的思想意义20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21试论宝黛钗爱情婚姻悲剧的社会意义22试论红楼梦的人物描写艺术23论红楼梦的细节描写24论红楼梦对传统思想和写法的突破25试论长生殿的主题26桃花扇简论27论李香君28简论明末清初的才子佳人小说(二)29关汉卿杂剧的场面关目特色30明清时代杂剧观念的嬗变31莺莺与张生故事的演变32明中叶商品经济发展与三言、二拍的财富观33试析三言、二拍的情爱观34杜丽娘的形象及其内涵35论关羽形象的演化36孙悟空形象的宗教文化意蕴37论清人对花间词的接受38试论金瓶梅的佛教主题39西门庆形象分析40聊斋志异的新

9、型女性形象41聊斋志异对“人神恋”型故事的继承与创作42聊斋志异中的狐性、人性与神性43聊斋志异因果报应思想的剖析与评判44读书人的悲惨世界:儒林外史的思想性浅说45猪八戒艺术形象的审美价值及佛学寓意46牡丹亭叙事结构的透视47为市井细民写心:谈蒋兴哥重会珍珠衫48论红楼梦的婚姻道德观49红楼梦的多元意旨与情感50心比天高,命比纸薄:晴雯性格之我见四、 方向:中国现代文学(一)1左联的功绩与缺点综析2论“新月派”3分析阿Q的艺术形象4祥林嫂的艺术形象5鲁迅早期“改造国民性”思想新探6呐喊彷徨比较谈7论鲁迅杂文的艺术价值8论故事新编的艺术风格9鲁迅在中国现代小说史上的地位10论郭沫若对中国现代文

10、学的贡献11论女神的史诗意义12屈原中屈原形象分析13论冰心作品中的“泛爱”思想14论莎菲形象的塑造15论叶绍钧小说创作的现实主义特色16论潘先生在难中的思想及艺术特色17郁达夫沉沦创作特色18朱自清散文的艺术美19周作人散文艺术论20论闻一多的新格律诗的主张和创作21徐志摩爱情诗作简论22吴荪甫形象分析23论子夜的结构艺术24家简论25论觉新性格的悲剧意义26论老舍小说创作的个性特色27论述老舍茶馆在中国戏剧史上的地位28论祥子形象的悲剧意义29戴望舒诗作风格的嬗变30论何其芳诗歌散文创作的发展道路31从边城看沈从文小说创作特色32周朴园形象分析33论雷雨的艺术成就34论夏衍的戏剧创作风格3

11、5赵树理小说的语言特色36论白毛女的主题及民族风格37王贵与李香香的思想意义及民族风格38荷花淀的诗意美39太阳照在桑干河上与暴风骤雨比较40论张爱玲小说的思想及艺术特色(二)41“五四“时期翻译文学的价值体认及其效应42左翼文学的文学史价值43论中国现代文学社团的研究方法44论鲁迅的国民性批判思想45鲁迅对知识分子人生道路的探索和思考46试论鲁迅杂文的语体特征47郭沫若早期的诗歌美学思想初探48论郭沫若史剧创作的悲剧精神49周作人、茅盾早期文学主张比较谈50试比较叶圣陶与冰心问题小说创作之异同51试论基督教对青少年时期的冰心及其创作的影响52闻一多的新诗理论和唐诗观53论徐志摩散文的“性灵”

12、美54子夜与“中国社会性质论战”55论“民族主义文学”与“战国策派”56胡风文艺思想及其论争57论巴金小说创作风格的演变和发展58老舍国民性批判的思想的文化蕴涵59孙犁的民间立场与儒者情怀60孙犁小说中女性文学形象61从雷雨到日出:论曹禺戏剧的艺术成就62沈从文小说的接受史论63论浪漫主义文学思潮的历史演进64谈茶馆的悲剧效果五、 方向:中学语文教学法(一)1语文教师素质论2论“大语文”的教学思想3培养学生阅读和写作的习惯4语文教学目的谈5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思想6语文教学中的辨证思维7中学语言教学应以积累为主8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9谈“熟读而精思”10论阅读教学的几种基本课型11作文教学的命题艺术12练习设计的艺术13新课程标准下语文教师的角色定位14新课程标准下的语文能力评价15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资源的整合16农村中学生阅读状况及相应对策17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