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人教版五年级下册将相和 王琼艳

上传人:jw****88 文档编号:101286164 上传时间:2019-09-27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0.0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人教版五年级下册将相和 王琼艳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语文人教版五年级下册将相和 王琼艳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语文人教版五年级下册将相和 王琼艳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语文人教版五年级下册将相和 王琼艳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语文人教版五年级下册将相和 王琼艳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语文人教版五年级下册将相和 王琼艳》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人教版五年级下册将相和 王琼艳(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教学准备 1.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正确读写“召集、商议、隆重、胆怯、和氏璧、无价之宝、完璧归赵、负荆请罪”等词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了解时代背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能抓住人物的特点,理清各段之间的联系,培养逻辑思维能力。3.引导学生领悟三个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感知人物形象,体会人物的爱国思想和他们各自的美好品质。2. 教学重点/难点 1.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活动,概括人物的性格特点。2.理解课文内容,从蔺相如为了国家利益,对敌不畏强暴、机智勇敢,对朋友胸怀宽广、忍辱退让的好品质中受到启发和教育。3. 教学用具 4. 标签 教学过程

2、一揭示课文题目,引发兴趣1.齐读课文题目,让学生交流查阅的有关将相和这个故事的资料。2.是什么原因使他们失和,又是什么原因使他们言归于好呢?把课本打开,请同学们快速读一遍课文,思考这两个问题。(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二检查预习,学会生字、新词1.指导学生读准字音。“诺”读nu,不要误读成ru。 “怯”读qi,不要误读成qu。 “召”读zho,不要误读成zho。2. 指导学生认清字形。(1)“璧”与“壁”形近,“壁”是熟字,可以组词“墙壁”,与“土”有关,所以是“土”字底;而“璧”是一种宝玉,是无价之宝,所以下面是“玉”。(2)“允”与“充”相近,“侮”与“悔”相近,老师指导学生加以区分,从而使学生

3、记住字形。3.学生互相解词。璧:古代玉器的一种,平圆形,中间有孔。本课指和氏璧。 和氏璧:指用楚国人卞和氏发现的一块玉制成的璧。 完璧归赵:指把和氏璧完好地送回赵国。现在常用来表示物归原主。 理屈:理亏。 绝口不提:因回避而不说。 示弱:表示比对方软弱,不敢较量。 能耐:技能;本领。 负荆请罪:现在用来表示向人认错赔罪。本课指廉颇光着上身,背着荆条,到蔺相如家请罪。三小声地读课文,把“将”“相”的名字用横线画出来,同时思考课文共写了哪几个小故事学生甲:“将”指的是廉颇。“相”指的是蔺相如。课文一共讲了三个小故事:完璧归赵(第110自然段);渑池之会(第1115自然段);负荆请罪(第1618自然

4、段)。老师小结:这篇课文通过记叙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这三个小故事,写出了将相之间由和到不和,又到和的发生、发展和结果。四简单介绍历史背景(出示地图和图片并配乐播放)将相和这个故事出自司马迁的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这篇课文是由“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故事组成的。“完璧归赵”中的“璧”指的就是“和氏璧”。它是一块宝玉的名称,有一段不平凡的来历。相传在春秋时期的楚国,有个叫卞和的人,在楚山中拾到一块璞玉(即未经过加工的美玉),把它奉献给了楚厉王。厉王就叫辨别玉的专家来鉴定,鉴定的结果说是石头。厉王大怒,认为卞和在欺骗、戏弄自己,就以欺君之罪,砍掉了卞和的左脚。不久,厉王死了,武

5、王即位,卞和又把这块璞玉奉献给武王。武王也让辨别玉的专家来鉴定,结果也说是块石头,武王又以欺君之罪砍掉了卞和的右脚。武王死后,文王即位。卞和抱着璞玉到楚山下大哭,一直哭了三天三夜。最后,他的眼泪哭干了,哭出了血。文王听说后,就派人问他:“天下被砍掉脚的人很多,都没有像你这样痛哭,你为什么哭得这样悲伤呢?”卞和回答:“我不是为我的脚被砍掉而悲伤、痛哭,我所悲伤的是有人竟把宝玉说成是石头,给忠贞的人扣上欺骗的罪名。”于是,文王派人对这块璞玉进行加工,果然琢磨成了一块罕见的宝玉,文王就把这块宝玉命名为“和氏璧”。由于这块宝玉的珍奇,加之来历的不平凡,因此便成了世间所公认的至宝,价值连城。这也是秦王不

6、惜以十五座城为诱饵来骗取“和氏璧”的原因所在。蔺相如不畏强暴,甘冒丧失性命的风险完璧归赵,一方面是为了维护国家利益,不辱使命,另一方面也在于“和氏璧”的珍贵。五深入阅读,研讨材料1.学习第2、3自然段。(1)听第2、3自然段的录音,说一说赵王遇上了什么麻烦事。(秦王知道赵王得了个无价之宝和氏璧,就写信说愿意拿十五座城换这块璧。)(2)“赵王接到了信非常着急,立即召集大臣来商议。”赵王为什么如此着急?(大家说秦王不过想把和氏璧骗到手罢了,不能上他的当,可是不答应,又怕他派兵来进攻。)(3)到底要不要把和氏璧送去呢?送了会怎样?不送又会怎样呢?用自己的话说说赵王为什么而着急。(赵王深深地知道秦国并

7、无诚意以城换璧,如果如信上所说把和氏璧送去给秦王,秦王当然不会如约地交付城池,赵王就只能白白吃亏,让秦王轻易地占到便宜;如果不按照秦王的话做,又怕秦王会以此为借口,发兵进攻,到时候遭殃的就是赵国。)2.学习第47自然段。(1)正当群臣无策,赵王左右为难之时,有人向他推荐了勇敢机智的蔺相如。听第47自然段的录音。(2)我们来看看机智勇敢的蔺相如是怎样给赵王出主意的。(学生齐读第6自然段。)(3)我们以前学过的文章一般通过哪些方面来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呢?(人物的语言、动作。)在这段话里,从蔺相如的语言、动作中能体现出他的勇敢机智吗?抓住重点词品一品,说说原因。(4)学生汇报,老师点拨。“蔺相如想了

8、一会儿”,他在想什么呢?是在想到底要不要去吗?(蔺相如想的并不是去不去,而是在想如何既能保住和氏璧,又不给秦王发兵进攻制造机会。)他“愿意”在国家危难之时挺身而出,表现了他的勇敢。蔺相如把两种情况都考虑到了,说明他深谋远虑,考虑周全。句式训练:用“如果就;如果一定”说一句话。(5)朗读指导:蔺相如把问题考虑得非常透彻,连对策都想好了,真可谓是胸有成竹。怎样才能把这几句读好呢?(自由读,指名读,齐读。)3.学习第8、9自然段。(1)赵王和大臣们没有别的办法,只好派蔺相如带着和氏璧前往秦国。蔺相如到了秦国,进宫见了秦王,献上和氏璧。(板书:进宫献宝。)秦王喜欢这件宝物吗?从哪里可以看出来?(喜欢。

9、从“秦王双手捧住璧,一边看一边称赞”可以看出来。)(2)看来,这和氏璧的确是个价值连城的宝贝,连见多识广的秦王也爱不释手。可他却绝口不提以城换璧的事,是因为他太专注于欣赏宝物了吗?这种情况蔺相如料到了吗?(3)其实,蔺相如看到秦王“果然”绝口不提以城换璧的事,就知道秦王并无诚意,但蔺相如要想全身而退,必有一番恶斗。那么,蔺相如到底是怎么和秦王斗智斗勇的呢?(4)总结学法,自学第8、9自然段。请同学们用刚才学第6自然段的方法,先听课文录音,再找人物的语言、动作,然后抓关键词句,最后悟思想品质,自学课文第8、9自然段,和同学讨论讨论,谈谈你们的发现。听第8、9自然段的录音。组内自学第8、9自然段。

10、4.学生反馈,老师点拨。(1)蔺相如看这情形,知道秦王没有拿城换璧的诚意,就上前一步,说:“这块璧有点儿小毛病,让我指给您看。” 这块和氏璧是稀世珍宝,真的有“小毛病”吗?蔺相如这么说是为了什么?(板书:设计取回。) 朗读训练:蔺相如设计从秦王手中取回和氏璧,该怎么说秦王才会相信呢?(指名读,齐读。) 秦王听蔺相如这么一说,果然中计,就把和氏璧交给了蔺相如。说时迟,那时快,只见“蔺相如捧着璧,往后退了几步,靠着柱子站定”。一连串的动词“捧、退、靠、站”,充分体现了蔺相如的机智敏捷。(2)他理直气壮地说:“我看您并不想撞碎在这柱子上!” 理解“理直气壮”。蔺相如为什么能“理直气壮”?(秦王理屈,

11、而蔺相如已经看清了秦王贪婪的真面目,所以能理直气壮地揭穿骗局。)当蔺相如对秦王说这番话的时候,除了“理直气壮”之外,还包含了怎样的情绪呢?(怒气冲冲、视死如归、大义凛然。) 朗读训练:“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现在璧在我手里,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指名读,分组赛读,齐读。)“说着,他举起和氏璧就要往柱子上撞。”这时,蔺相如是不是真的要撞?为什么?(蔺相如捧璧撞柱是假,逼秦王就范是真。因为秦王对和氏璧爱不释手,绝不会眼睁睁地看着和氏璧被撞碎,这也是蔺相如的机智之处。)果然,秦王中计。(引读:秦王怕他真的把璧撞碎了,连忙说一切都好商量,就叫人拿出地图,把允诺划归赵

12、国的十五座城指给他看。)(3)蔺相如说和氏璧是无价之宝,要举行个隆重的典礼,他才肯交出来。句式训练:这是一个间接转述句,我们一起来把它改成直接引用的话。(学生齐说:“和氏璧是无价之宝,要举行个隆重的典礼,我才肯交出来。”)蔺相如要秦王举行“隆重的典礼”,目的是什么?(第一,造声势,让其他五国都知道秦王欲向赵国交城换璧。第二,拖时间,好派人把和氏璧及时安全地送回赵国。)(4) 蔺相如知道秦王丝毫没有拿城换璧的诚意,一回到宾馆,就叫手下人化了装,带着和氏璧抄小路先回赵国去了。此处,可以看出蔺相如料事如神,做事果敢。(板书:完璧归赵。)(5) 到了举行典礼那一天,蔺相如进宫见了秦王,大大方方地说:“

13、和氏璧已经送回天下的人都知道秦国是从来不讲信用的!” 理解“大大方方”。蔺相如私下派人送和氏璧回赵国,可能会有怎样的后果?而他为什么还能“大大方方地说”?说说你的理解。(此时,情况危急,秦王随时可以给蔺相如扣上欺君的罪名,可蔺相如仍能保持翩翩的君子风度,大大方方,他的胆识实在是让人佩服。) 用自己的话说说这段话的意思。(蔺相如对秦王说:“假如你有诚意的话就先交城,我们赵国也会马上把和氏璧送过来,不然,就算你杀了我,你不但得不到和氏璧,反而会被天下人耻笑,原来秦国是这么不讲信用。”) 朗读训练。(指名读,分组读,齐读。) 蔺相如和秦王据理力争,(板书:据理力争。)秦王没有办法,只得客客气气地送蔺

14、相如回赵国。5.先找出描写秦王的三句话,再朗读。(1)朗读训练:蔺相如的言谈举止,让我们充分感受到了他的随机应变和敢作敢为。而他的勇敢机智也让贪婪理亏的秦王处处表现得很被动,总是被蔺相如牵着鼻子走。请同学们找出描写秦王无可奈何的句子,再读一读,相信你能读得很好。(自由读,指名说,指名读,男女生分读,齐读。) 秦王怕他真的把璧撞碎了,连忙说一切都好商量,就叫人拿出地图,把允诺划归赵国的十五座城指给他看。 秦王只好跟他约定了举行典礼的日期。 秦王没有办法,只得客客气气地把蔺相如送回赵国。(2)作者通过描写秦王处处受制于蔺相如,来表现蔺相如勇敢机智的写作方法叫做什么?(引导学生齐说:侧面描写。)6.

15、 学习第10自然段。这场斗争的结果如何呢?(学生齐说:蔺相如立了功,赵王封他做上大夫。)六参照板书,详细复述1. 学了这个故事,我们都为蔺相如的勇敢机智而折服,相信同学们也都希望能把这个故事从头到尾,有条有理地讲给别人听,那接下来的时间,我们就来试一试。2.蔺相如“完璧归赵”这个故事的经过,大致上可以分为这么几步(指板书):进宫献宝设计取回完璧归赵据理力争。同学们可以根据板书,再加上故事的前因后果,自己先试着说一说,练熟之后,讲给同桌听一听。3.指名说。七小结秦王企图骗取赵国的和氏璧,蔺相如带着和氏璧前往秦国,利用秦王说的以城换璧的话,随机应变,揭穿了秦王的骗局,巧妙地要回和氏璧,勇敢机智地和秦王作斗争,做到了完璧归赵,被封为上大夫。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学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