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课-教学设计.doc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101285866 上传时间:2019-09-27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后一课-教学设计.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最后一课-教学设计.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最后一课-教学设计.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最后一课-教学设计.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最后一课-教学设计.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最后一课-教学设计.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后一课-教学设计.doc(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七、最后一课教学设计一、导入1、1870年7月法国首先普法战争。法王拿破仑三世为了阻止普鲁士用武力统一德意志,维护法国在欧洲的霸权,发动了这场战争。但不到两个月,法军大败。普鲁士军队长驱直入,包围了巴黎。法国政府执行卖国政策,同普鲁士签订了屈辱的停战协定,赔款50亿法郎,并把阿尔萨斯和洛林两个州割让给普鲁士。这篇小说写于1873年,以刚刚结束两年的普法战争为背景,反映了阿尔萨斯沦陷后,当地人民在侵略者禁止教授法国语言时所表现的悲愤情绪和爱国精神。2、都德,法国小说家。1868年出版长篇自传体小说小东西,获得巨大成功,以此确立了在法国文坛上的地位。他是一位多产作家,一生写有12部长篇小说,4部短

2、篇小说集。“普法战争”期间,他的最后一课柏林之围由于具有深刻的爱国主义内容和精湛的艺术技巧,成为世界短篇小说中的杰作。 最后一课写于1973年,此时普法战争刚刚结束两年。二、整体感知幻灯显示:1、最后一课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2、以此为题,有什么作用? 3、最后一课与平时有什么不同之处?1、读文章,概括文章内容。本文主要写了阿尔萨斯某一小镇上接到不准再教法语的通知后,当地人民深感亡国之痛,在小学校里上最后一次法语课的情景。亡了国的阿尔萨斯人的最后一堂法语课。2、以此为题,有什么作用?在我们一生中要遇到多少个“最后”呀!与同学、朋友最后一次相聚,望亲人最后一眼,这是我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为你们上课“

3、最后”总是伴随着我们每个人的一生,在我们的心里掀起了巨大的情感波澜本该是一堂很普通的课,现在却因加了“最后”两个字而变得特殊起来同学们,“最后”这两个字最能让你们想到什么?悲伤、沉重、依恋、惜别等。而这“最后一课”为题,不仅揭示了本文的主要内容,更包含了一种悲愤的情绪,暗示了本文的主题。3、最后一课有什么不同之处?明确:其一,过去开始上课的时侯,总是“一阵喧闹”的教室,现在“一切偏安安静静的”,其二,平时严厉的老师,今天却“很温和”。其三,老师穿上了遇到重大事件才穿的漂亮的礼服。其四,后排还坐着好些镇上的人,特别是郝叟老头还翻开了一本初级读本。教室里有一种严肃的气氛。用对比手法,写了最后一课与

4、平时的不同之处,烘托了严肃、庄严的氛围。三、仔细探究人物 这篇小说一直被人们誉为世界文学宝库里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原因在之一就在于它向我们揭示了一个深刻的主题爱国主义。在这篇文章里,细致地描写了当国土遭到践踏,当尊严遭受凌辱,一个无忧无虑的天真淘气的孩子,一个执教四十年的普通教师,又将是怎样的一种表现呢?(一)关于小弗郎士(在最后一课之前,小弗朗士是一个怎样的孩子?)1、齐读第1 6小节,这一段发生在小弗朗士去上学的路上。怕老师提问而想逃学 (对学习不感兴趣) 发现天气温和又晴朗,画眉鸟的歌声宛转动听,普鲁士士兵在操练,他觉得有趣 但他还能管住自己,也有一定的自控能力。上课之前:小弗郎士发现了教

5、室里有许多不平常的情况。教室格外安静,他走进教室时心里非常慌,怕受到责备和惩罚;韩麦尔先生说话很温和,让他快坐好,韩麦尔先生的穿戴是那么庄重,教室里有一种不平常的严肃的气氛;教室后排坐着好些镇上的人,个个都很忧愁。对此,小弗郎士感到吃惊。2、来到学校之后,听韩麦尔先生说这是最后一堂法语课,小弗朗士是怎样的心情?我读课文11小节,学生齐读12 17小节。听老师说这是最后一堂法语课,他“心理万分难过”。我的最后一堂法语课!(留恋、不舍、懊悔、难过)包括下文整个第14小节,也都是小弗朗士的心理描写,表现的都是这样的感情。自由读,体会。(刚才是用词语来概括,现在提升一步,用完整的句子来概括。)对课本的

6、留恋、不舍。对自己以前不好好学习的懊悔。对再也不能上法语课,再也见不到韩麦尔先生的难过。“可怜的人”写出了他对老师的理解、同情!3、上课时:韩麦尔先生说今天是最后一堂法语课,希望同学用心学习,小弗郎士听了心里万分难过,他对过去没有好好学习感到懊悔,舍不得和课本分手;小弗郎士没背出分词的用法,心里挺难受;韩麦尔先生对法国语言的生动讲解,使小弗郎士对学好法语有了深刻的认识,他懂得了怎样爱国;小弗郎士观察韩麦尔先生“瞪着眼看周围的东西”,对先生此时的情感有了具体的理解,他敬爱自己的老师;小弗郎士观察郝叟老头和孩子一起读拼音时感情是那么激动,他更理解了为什么今天镇上的人也来听课,他心情很难过。小弗郎士

7、上课前后心情、态度有了如下变化:从贪玩、不爱学习到热爱法语,从怕老师到理解、同情、敬爱老师,从幼稚不懂事到热爱祖国。这一转变是有原因的,韩麦尔先生的一言一行对他产生了巨大影响,更重要的是亡国的惨痛带给他巨大的震撼,是普鲁士侵略者对法兰西人民民族感情的无情伤害促成了小弗郎士心灵深处爱国主义思想的猛醒。(二)关于韩麦尔先生今天,我们来重点认识文中另外一个重要人物韩麦尔先生。在文中小弗朗士对他的评价可怜的人,小弗朗士为什么会这么评价他的老师?在你眼里,韩麦尔先生是个怎样的人?(自由朗读)(读文章1929小节,19、20我读,余下学生读,说说韩麦尔先生是个怎样的人,板书)(给三个选项,任选其一,用至少

8、四句话来证明你的看法,当然要结合文章来说。)韩麦尔是一个普通的人韩麦尔是一个“可怜”的人韩麦尔是一个爱国者。韩麦尔先生是一个普通的人:镇上的一位普普通通的教师。平平常常工作了40年,课堂教学的管理水平不大高。有时还“玩忽职守”“我不是常常让你们丢下功课替我浇花吗?我去钓鱼的时候,不是干脆就放你们一天假吗?韩麦尔先生是一个“可怜”的人:这是他给孩子们及镇上的人上的最后一次课,明天就要永远离开这个地方。离开他工作40年的地方,离开自己的工作岗位,而且再也不能教法语了,他唯一能做的就是教一节课又一节课,恨不得把全部知识都教给我们。这个可怜的人异常的难受,他一动也不动地瞪着眼看周围的东西。脸色惨白,话

9、也说不下去。韩麦尔是一个爱国者:换上礼服,纪念这最后一课,以表示对失去国土的敬意;对自己从前的工作态度进行了反省,对阿尔萨斯人进行了直率的批评;赞美法语,说法语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说明语言好比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面对即将要丧失的祖国语言内心的极大悲痛,使出全身的力量写“法兰西万岁!”这两个大字。这些都足以证明韩麦尔先生对于祖国的热爱。 (在讨论中重点放在第种“见解”。注意最后一部分,韩麦尔先生的语言、神态、动作的描写。)最后一部分,作者从人物描写的哪些方面来刻画韩麦尔先生?语言: “我的朋友们啊”、“我我”;神态: “脸色惨白”“呆在那里”;动作:转、拿、使、写、靠、做手势。写出了他对侵略者的

10、强烈的愤恨和丧失国土给他的沉重的打击,表明他具有强烈的爱国情感。参考:一、分析韩麦尔先生人物形象。(1)讨论:作者描写韩麦尔先生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明确:外貌描写、神态描写、动作描写和语言描写。外貌描写:“我们的老师今天穿上了他那件挺漂亮的绿色礼服,打着皱边的领结,戴着那顶绣边的小黑丝帽。”表示对就要失去的国土的敬意。神态描写:“韩麦尔先生坐在椅子里,一动也不动,瞪着眼看周围的东西,好像要把这小教室里的东西都装在眼睛里带走似的。”这写出了韩麦尔先生对毕生从事的教育事业的无限留恋,对祖国故土一往深情的热爱。动作描写:“他转身朝着黑板,拿起一枝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他呆在那儿,头靠

11、着墙壁,话也不说,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充分表现了他爱祖国、恨敌人的全部思想感情,把崇高的爱国主义感情推到了最高峰。语言描写:(指导朗读:用深沉缓慢的语调来读,表达出这位教了四十年法语的老师对这最后一课的眷恋,对将要失去祖国语言的难舍。)示例:“我们必须把它记在心里,永远别忘了它,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监狱大门”比喻普鲁士对法国人民的统治和封锁,“钥匙”比喻法国语言。除了表达强烈的爱国热情外,还表达了对学生的无限期望,对民族和祖国前途的坚定信念。二、环境描写在本文中的作用明确:1、找出小说开篇的两处环境描写。(1)“天气那么暖和,那

12、么晴朗!”(2)“画眉在树林边婉转地唱歌;锯木厂后边草地上,普鲁士兵正在操练。”这是本文中小弗郎士早晨出门时所见到的场景,包括了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点明了“最后一课”的具体时间和时代背景。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社会环境描写,它真实而又十分简练地交代了国土已被侵略军所占领,优美的自然风光和残酷的社会现实形成了鲜明的对比。2.“看见许多人站在布告牌前边”这一环境描写又表明什么?明确:布告牌上贴着的虽然只是一张公文,但它威力极大,逼迫人们不得不依法执行和就范。也正是它,才直接导致了“最后一课”。3.课前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明确:烘托出“最后一课”严肃、庄严、悲愤的氛围,又进一步加深悬念。4.“屋顶上鸽子咕咕咕咕地低声叫着”的描写有什么作用?明确:鸽子是和平的象征,表现出小弗郎士对被迫不能学习祖国语言的悲愤,对和平、自由的渴望。5.文中对教室和韩麦尔先生小院的描写有什么作用?明确:表达出这位教了四十年法语的老师对这最后一课的眷恋,对将要失去祖国语言的难舍。比较文学是一种以寻求人类文学共通规律和民族特色为宗旨的文学研究。它是以世界文学的眼光,运用比较的方法,对各种文学关系进行的跨文化的研究。一个国家或民族的文学思潮、文学运动队另一个国家或民族文学发展的影响,不同国家具体作家的相互影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