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语言学模拟试卷和答案资料

上传人:E**** 文档编号:101284012 上传时间:2019-09-27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17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社会语言学模拟试卷和答案资料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社会语言学模拟试卷和答案资料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社会语言学模拟试卷和答案资料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社会语言学模拟试卷和答案资料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社会语言学模拟试卷和答案资料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社会语言学模拟试卷和答案资料》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社会语言学模拟试卷和答案资料(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北京语言大学网络教育学院社会语言学模拟试卷一注意: 1.试卷保密,考生不得将试卷带出考场或撕页,否则成绩作废。请监考老师负责监督。2.请各位考生注意考试纪律,考试作弊全部成绩以零分计算。3.本试卷满分100分,答题时间为90分钟。4.本试卷分为试题卷和答题卷,所有答案必须答在答题卷上,答在试题卷上不给分。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答题卷相应题号处。1、社会语言学是( )的重要分支之一。A 社会学B 语言学C 人类学D 文字学2、社会语言学研究中的社会因素不包括( )。A 阶级B 阶层C

2、职业D 受教育程度3、美国语言学家拉波夫对( )音分层的研究是社会语言学运用调查统计方法的经典作品。A rB sC tD l4、语言与文化共存的最典型的例子可以说是( )。A 汉字与中国文化B 印度语与印度文化C 拉丁语与拉丁文化D 英语与英国文化5、文化接触导致语言接触,最直接、最常见的现象就是( )。A 行话B 黑话C 借词D 谚语6、( )是影响社会方言的因素之一。 A 社会制度B 社会形态C 社会地位D 社会规模7、逢年过节“死鱼”“死鸭”改称“文鱼”“文鸭”是属于语言禁忌中的( )。A 年节语言禁忌B 日常生活用语禁忌C 社会分层用语禁忌D 称谓禁忌8、汉语成语“秀色可餐”从社会语言

3、学的角度看反映了( )。A 性别差异B 性别歧视C 性别平等D 性别模糊9、语言规划的经济性原则,不包括( )。 A 群众性B 简便性C 适用性D 效益性10、在域外方言中从汉语输入声调系统的是( )。A 越南语B 泰语C 日本语D朝鲜语11、新派方言和老派方言的区分标准是( )。A 媒介B 时代C 地域D 年龄12、下列属于语码混合原因的是( )。A 谈到某个主题时,由于想不起或缺少适当的表达方式而转用另一种语言B 不想让在场的某个人知道所讲的内容C 两种文化接触和融合的产物D 炫耀自己能说几种语言13、在现代社会中,社会结构是层级分布的,整体上呈( )。A 马鞍形B 橄榄形C 抛物线形D

4、流线形14、文化的( )是制约词汇输入采用音译或意译方式的主要因素。A 制约型B 兼容性C 熟悉性D 亲近性15、语言态度是指( )。A说话者对不同的言语行为的社会评价B说话者对听话人的社会评价C说话人对外语的评价D说话人对自己口音评价16、下列属于正确的少数民族语言政策的是( )。A 尊重少数民族B 主张民族语中大量借用汉语C 在少数民族地区用汉字扫盲D 停止少数民族新创制的文字方案17、语言规划的对象总的来说是语言本体和( )。 A 语言客体B 语言转用C 语言使用D 语言地位18、客家人“宁卖祖宗田,不忘祖宗言;宁卖祖宗坑,不忘祖宗声”就是( )的一种表现。A语言保守 B语言忠诚C语言天

5、赋D语言能力19、同一语系各个语言再根据亲属关系的远近依次分为( )。A语族语群语支语言方言土语 B语族语支语群语言方言土语 C语群语族语支语言方言土语 D语言语群语族语支方言土语20、语言不安全感促使说话人试图向标准形式靠拢。但在靠拢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过分的情况,即从一个极端(自己原来的非标准形式)越过标准形式,到另一个极端(新的非标准形式),这种现象称作( )。A 自报偏低B 自报偏高C 语言失控D 矫枉过正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有二至四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答题卷相应题号处。多选、少选、错选均无分。21

6、、社会语言学的基本思想和研究成果常被用来解决现实生活中的有关语言问题,下列那些是其应用的范畴?( )A 语言和政治B 语言和经济C 双语教育D 法律事务22、社会语言学的类型有哪些?( )A 社会语言学和语言社会学B 宏观/微观社会语言学C 广义/狭义的社会语言学D 社会语言学和社会方言学23、面称又叫( )。A 旁称B 直称C 对称D 背称24、语言计划包括( )两大部分内容。A 语言的目标计划B 语言的地位计划C 语言的本体计划D 语言的客体计划25、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来看,中国内地传统的社会语言可以分( )三层。A 顶层语言B 高层语言C 中层语言D 低层语言26、汉语的旧体诗词讲整齐、

7、重对偶、词序灵活、富于音乐美感等特点,是与( )这两大特点有关的。A 汉语以语序为主要语法手段B 汉语单音节语素C 有声调D 汉语各层级语言单位与功能不是一一对应27、现代汉语标准音经过( )阶段的发展,最后才得以确立。A 清末“京音国语”阶段B 民国初年“老国音”阶段C “新国音”阶段D 现代汉语阶段28、语码转换可以分为( )。 A 句内语码转换B 句间语码转换C 附加语码转换D 不同语言语码转换29、在亲戚称谓上属于称谓中某些序数字忌讳的是( )。A 上海称“四叔”为“小叔”B 上海称“二哥”为“二阿哥”C 福建大田称父亲为“阿叔”D 福建大田称母亲为“阿婶”30、日语中汉字的音读是指日

8、文汉字读音与中文的汉字发音近似。日语汉字音读按汉语语音来源可分为( )。A 吴音B 汉音C 宋音D 唐音三、判断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正确的填T,错误的填F,请将答案填在答题卷相应题号处。31、社会语言学优先考虑的是语言而不是言语。 ( )32、中文出版物上“社会语言学”这个学科名称最早见于陈原的语言与社会生活社会语言学札记。 ( )33、在阶级社会中,语言具有阶级性。 ( )34、本地语指某个地区内不同语言背景的人所用的共同语。 ( )35、社会称谓是社会结构、人际关系的文化符号。 ( )36、定量研究是从对象的属性出发,对其内在规定性进行研究的方法。 ( )37、语

9、言结构的差异反映在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 ( )38、聚合圈密度大往往对成员的凝聚力就大。 ( )39、船家说“添饭”而不说“盛饭”。这是社会分层用语禁忌现象。 ( )40、一个人具有交际能力就意味着他应该知道在什么场合、什么时间对什么人、用什么方式讲些什么和不讲什么。 ( )四、【名词解释】(本大题共4小题,每题5分,共20分;请将答案填写在答题卷相应题号处)41、社会方言42、语言转用43、双语现象44、语言威望标准五、【简答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题15分,共30分)45、什么是语言联盟?语言联盟与语系、语言融合有什么区别?(12分)46、请基于语料库设计一个关于上海地区和北京地区对外

10、来词兼容性的调查研究,请说明调查内容和方式、调查对象(所选的语料库)、研究步骤以及数据的处理方式。(18分)社会语言学模拟试卷一 答案一、 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12345678910BAACCCABAA11121314151617181920DABBAADBAD二、 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题号21222324252627282930答案ABCDABCBCBCABDBCABCABCABABD三、 判断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题号31323334353637383940答案FTFFTFTFTT四、【名词解释】(本大题

11、共4小题,每题5分,共20分)41、社会方言:社会方言是语言的社会变体,使用同一种地点方言的人会因职业、阶层、年龄、性别、语用环境、个人风格等的差异而表现出语音、措辞、言谈的不同。包括阶层变体、性别变体、城乡差异、年龄变体、语域变体、职业变体地方戏曲语言变体等。42、语言转用:一个民族或其中部分人放弃自己的母语,转而使用其他语言。如西南少数民族放弃本族语,转而使用当地汉语方言。主要由于身份认同危机、政治因素、双语现象不能长久维持已经弱势语言在语言接触中逐渐萎缩等原因造成。43、双语现象:指一个语言社团或个人同时使用两种语言。44、语言威望标准:指人们对某种语言形式和语言变体形式作出的价值判断,

12、即它是否符合社会标准。又可以分为显威望和隐威望。五、【简答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30分)45、语言联盟(allying of language)指几种没有亲属关系或亲属关系较远的语言,由于长期共处于一个地区,密切接触,从而在语言结构上产生了共同特征的语言现象。根据语言之间是否有亲属关系,即共同祖先,以及亲属关系的远近把世界上的语言分为不同的语系。从同一语言分化出来的所有后代语言属于同一个语系。语系是语言分化发展的产物。语言联盟正好相反,它是同分化方向相反的语言聚合发展的产物。语言联盟和语言融合不同,不是一种语言排挤、替代另一种语言,而是原有语言继续存在,只是它们由语言结构差异很大而产生了很多共同的结构。【复习范围或考核目标:第五讲 语言接触(一)】46、【复习范围或考核目标:第六章 基于语料库的社会语言学研究】完整调查过程参考教材p150-15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