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人教版五年级下册《25.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设计

上传人:jw****88 文档编号:101281759 上传时间:2019-09-27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17.1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人教版五年级下册《25.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设计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语文人教版五年级下册《25.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设计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语文人教版五年级下册《25.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设计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语文人教版五年级下册《25.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设计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语文人教版五年级下册《25.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设计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语文人教版五年级下册《25.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设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人教版五年级下册《25.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设计(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5.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设计 学段学科: 小 学 语 文 教材: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八组 教师: 叶 朝 刚 职称: 一 级 教 师 学校:贵州省金沙县第二小学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设计金沙县第二小学 叶朝刚一、教材分析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是我国著名语言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北京大学教授季羡林先生写的一篇精美隽永的短文。作者先点明了德国是一个爱花的国度;然后回忆了自己早年在德国留学时亲身感受到德国人非常爱花;接着用优美生动的语言,描述了德国家家户户窗口都开满鲜花的情景,并抒发了自己的感慨:“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种境界“颇耐人寻味”;最后讲述作者再次来到德国,又看到这番情景,

2、表达了自己旧地重游的感受,即对德国奇丽风景和与众不同风俗习惯的赞美之情。 根据单元训练目标和本文写作特点,指导学生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了解德国的民族风情特点;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品读课文,积累优美语言;初步领悟作者小中见大的写作方法;使学生在语言文字的训练中潜移默化地受到“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教育。 二、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新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3自然段。 2感悟德国的民族风情特点,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理解含义深刻的语句。 3初步领悟以小见大的表达方法。 三、教学重难点 了解作者所介绍的德国风景与风俗特点,结合上下文与生活实际体会含义深刻的语句,从中受到启示与教育。

3、 四、教学准备 学生:预习课文。 教师:研读教材,精读季羡林著作德国印象、留德十年、季羡林文集,品读“以小见大”课外小品文。设备: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引出课题。 1前一段时间,我们学习了小苗与大树的对话这篇访谈录。其中大树指谁? 2季羡林是我国著名的国学大师,他教给我们读书要做到三个“贯通”:中西贯通,古今贯通,文理贯通。这就是他一生读书学习的真切体会。比如他精通12国语言。光是德国,1935年至1945年,他在那儿就整整呆过十年,德国人爱花、养花的民族风情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四五十年以后,当他故地重游,情不自禁地写下了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一文。(指题) 3齐读课题。

4、(强调:谁的花又是让谁看的?)再读。 (二)学习新词,读通课文。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课件出示初读要求) 2这些词语大家会读吗? 课件出示新词:花团锦簇 姹紫嫣红 应接不暇 莞尔一笑 脊梁 颇 指名读、齐读。教师随机指导。 3指导书写。 (1)加点的字我们在书写时要注意什么?学生谈。 (2)教师范写生字“脊”,强调笔顺; (3)学生练写。4快速地浏览课文,找出能概括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的关键句子,用波浪线画下来。指名汇报。(板书:奇丽 奇特) (三)自主研读,体会“奇丽”。 1请学生读课文,找出写景色奇丽的句子,多读几遍。 相机课件出示:走过任

5、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 2请学生再读这3句话,用横线划出描写的词景色奇丽的词语。 (1)“花团锦簇”、“姹紫嫣红” (板书:花团锦簇 姹紫嫣红)“花团锦簇”、“姹紫嫣红”描绘的是怎样一番景象?请同学们闭上眼睛,边听老师读这两个词边想象画面。(课件再现词语所描绘的画面) (2)“山阴道” 山阴道指的是什么?(学生谈) (3)“花的海洋” 这里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把什么比作什么? (4)“任何” 去掉“任何”,让学生读句子,体会作者用词贴切。 (5)“应接不暇” 请学生谈什么是“应接不

6、暇”。在哪见过这个词语? (比如在鸟的天堂这篇课文中见过,课文中的“应接不暇”就是指眼前的花儿多得看不过来。) “应接不暇”在这里还包含着看花人怎样的情感?(喜爱,生怕错过)同学们,我们就应该这样去读书,不仅读懂文字表面的意思,我们还应该读懂背后的意思。 课件播放画面,师生美读并背诵。 同学们,刚才我们谈到的就是这样的景象。(教师配乐范读) 课件:图片配乐连播。 学生多种形式读。 3总结:同学们真了不起!读文章我们就应该像这样,抓住关键词句,想象画面,读出意境,融入作者的心,表达自己的情感。(师板书:品关键词句) (四)合作探究,感悟“奇特”。 1德国这个民族他们养花和我们中国人究竟有什么不一

7、样呢,也就是说,他们奇特在哪儿呢?关于“奇特”,请同学们再回到课文,找出相关的句子,多读几遍。 相机课件出示: 他们的花不像在中国那样,养在屋子里,他们是把花都栽种在临街的窗户的外面。花朵都朝外开,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 每一家都是这样,在屋子里的时候,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走在街上的时候,自己又看别人的花。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我觉得这一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 学生读。 2结合课文内容理解“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学生讨论,汇报交流。 3结合生活实际谈谈对 “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理解。 学生讨论,汇报交流。 4刚才我们读到的内容是描述德国什么时候的情景?四五十年之后,当作者再次来到德国,

8、看到的又是怎样一番景象? 课件出示:我走在街上,抬头一看,又是家家户户的窗口上都开满了鲜花。 5如果今天我们再去德国,看到的一定还会是怎样的景象? 6面对此情此景,我们会由衷地发出怎样的感叹?为什么? 课件出示: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 (五)总结学法,拓展延伸。 1养花是件平凡的小事,但作者通过写“花美”和德国人民种花习俗的特别来赞美德国人民“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思想境界美;通过写德国人民一代又一代传承这种爱花、养花的习俗,这种“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美德来赞美德国民族精神的伟大,这种写作方法就叫(板书:小中见大) 2指名汇报: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板书:悟写作方法)

9、六、板书设计 25.自己的话是让别人看的脊 品关键词句 奇丽 奇特悟写作方法 小中见大七、教学反思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是五年级下册第八组的开篇课文。这篇课文是我国学术大师季羡林老先生写的一篇精美隽永的短文。若不是读到季羡林先生的这篇散文,我大概还不知道,这世界上竟有如德国这般奇特的一个民族种花给别人看。是啊,德国的风土人情着实叫人惊叹,而这充满异国风情的美丽,这至美至善的人性,在季羡林的笔下,表现得淋漓尽致。本文不同于一般写景物风情类的文章,不是纯粹描写景物的,而是像拉家常一样娓娓道来,在讲述德国风景民俗的同时,用最精炼概括的语言点明了通俗易懂但又意味深长的哲理,让人既开眼界,又颇受教育。 初

10、次读到此文,我就觉得这篇课文既浅显又深刻。觉得它浅显,是因为课文篇幅不长,是一篇500字美文,课文中语言朴实,平易近人,如话家常,每段的意思也比较容易理解;觉得它深刻,就是季羡林先生不仅带我们领略了德国美丽的花儿,也让我们感受到了“花”的背后一个美丽的民族,还有作者那淡淡暗香般的美丽情怀。在了解文章背景,认真研读教材、教参之后,我将本课教学目标设置为:学习生字新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3自然段;感悟德国的民族风情特点,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理解含义深刻的语句;初步领悟以小见大的表达方法。教学过程中,首先我以“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一句为突破口,层层深入,辐射全文

11、。然后再在之后的教学过程中,紧紧抓住“奇丽”与“奇特”这两个词,让孩子快速默读课文,划出最能体现这两个词的句子,然后通过自由读、指名读、小组读、师生合作朗读的方式,让学生感悟德国的风情。目标一所设置的对关键词语的理解,我选择先让学生通过朗读来感悟,在抓重点句指导朗读的过程当中,再让学生结合上下文进行理解,其次借助画面进行渲染,我穿插了一些德国风景介绍的图片,借以音乐渲染,先让学生对德国的异域风情有一个视觉上和听觉上的印象,通过这样一个由“形”到“意”再到“境”的过程,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对语言文字的感知能力,词语教学也就变得生动起来。学生通过反复的诵读和理解,目标二的达成自然是水到渠成。在体会

12、“自己把花给别人看”和“自己看别人的花”这样的意境中,衍生出文章的主题“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精神,再引导学生通过联系生活实际,说一说生活中的此类现象,那么这一主题也就得到了升华,本课的第三个教学目标也就得以有效的完成。整堂课下来,感觉自己有了很多的变化,课堂上语速过快的问题,在这堂课当中得到了有效的改进。我能够在课堂始终保持微笑,教态良好且富有活力,课堂目标完成较好,重难点突出。这些好的现象令我倍感欣慰。但是,纵观整堂课的教学,遗憾也颇多。首先,对学生的评价语言过于单一。评价都显得过于平常,在预设与生成方面还缺乏随机应变的能力。所以,今后应该锤炼自己的课堂语言,丰富课堂评价方式。其次,语言不够精炼,口水话过多,无效的言语仍有不少。问题的指向性不够明确,还应锤炼。当然,还是像我以前所说的那样,遗憾也是课堂的另一种美。想要上出一堂完美的课不可能,但是我们能做的就是在每一次课后,自我反思,改进教学方法,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也期待下一次的自己,更加精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学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