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第二部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导论1

上传人:xins****2008 文档编号:101277781 上传时间:2019-09-27 格式:DOC 页数:259 大小:97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品】第二部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导论1_第1页
第1页 / 共259页
【精品】第二部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导论1_第2页
第2页 / 共259页
【精品】第二部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导论1_第3页
第3页 / 共259页
【精品】第二部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导论1_第4页
第4页 / 共259页
【精品】第二部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导论1_第5页
第5页 / 共25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精品】第二部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导论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品】第二部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导论1(25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二部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导论第一章社会经济制度与经济运行的一般原理一、本章新增知识点权威解析 与2005年考纲相比,2006年考纲把“货币形式是价值形式发展的完成形式”修订为“价值形式的发展和货币的起源”。这一变化要求考生掌握价值形式的发展阶段、货币的起源和本质。 从商品交换的发展历史看,价值形式的发展经历了简单或偶然的价值形式、总和或扩大的价值形式、一般价值形式、货币形式四个阶段。从价值形式的发展过程可以看出,货币是价值形式长期发展的结果,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自发产物,是商品内在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货币的出现,使整个商品世界分成了两极:一极是商品,它们都是特殊的、各不相同的使用

2、价值;另一极是货币,它是一切商品价值的代表。这样,商品内部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矛盾、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就发展为商品与货币的外部对立。一切商品,只有换成货币,商品生产者的私人劳动才会转化为社会劳动,具体劳动才会还原为抽象劳动,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才能得到解决。价值形式的发展过程,揭示了货币的本质是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体现着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经济关系。 需要注意的是,2004年考纲新增的知识点在近两年考试中并未涉及,这些新增知识点包括:(1)“社会经济制度的变革”,人类社会经济制度的变革、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及其关系。(2)“社会经济的两种基本形态”,

3、自然经济与商品经济、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的区分及其相互关系。(3)“商品经济的基本原理”中“市场机制”的问题。 二、本章核心概念和基本原理 本章的核心概念:商品货币商品经济价值规律劳动价值论 本章属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础性理论。本章的基本原理主要有: (1)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是社会经济制度变革的根本原因。自然经济和商品经济是人类社会发展至今存在的两种基本经济形态,商品经济经历了简单商品经济和发达商品经济两个发展阶段,市场经济是商品经济的发达阶段。 (2)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商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劳动二重性是商品二因素的决定条件,商品的内在矛盾只有通过交换才能解决。商品价值量由

4、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3)货币的形成、本质和职能,是从交换的角度分析商品经济关系。货币是商品内在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货币的本质是商品交换的一般等价物。货币的职能是货币本质的具体表现,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货币的基本职能,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是纸币等货币符号充当流通手段条件下出现的经济现象。 (4)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其基本内容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的价值量,商品交换按等价原则进行,其表现形式是价格随供求关系变化而围绕价值上下波动,其作用是在市场竞争中通过市场机制来实现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必须正确认识价值规律的作用及其局限性,尊重和利用价值规律。

5、 (5)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深化对劳动和劳动价值论的认识,丰富和发展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 本章的难点在于: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的关系;商品的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货币的产生促进了商品内在矛盾的发展;深化对劳动价值论的认识等。 一、本章常考知识点 本章历来是考试命题的重点。从题型来看,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辨析题、材料题都有所涉及。所考查的知识点几乎覆盖了本章的全部内容。例如,1995年的文科试题、1996年的理科试题、2000年试题以单项选择的形式考查“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的知识点;1994年的理科试题、1995年的理科试题、1998年的文科试题对商品的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之间的关系进

6、行了考查;2003年试题以单项选择的形式考查“货币的产生使商品的内在矛盾外化为商品与货币的矛盾”的知识点。简单商品的基本矛盾、货币的职能、货币流通规律、价值规律、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等也在历年的试题中反复出现。其中,价值规律部分的试题多以多项选择的题型出现。例如,1992年的理科试题、1996年的文科试题、2000年的文科试题、2002年的理科试题和2003年试题都以多项选择的形式考查了价值规律的知识点。2004年以单项选择题的形式考查了商品交换活动背后隐藏着人与人的关系的知识点。考生在复习时,要着重把握本章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在理解上多下功夫。从往年阅卷的情况来看,考生失分的原因大多是没有真正

7、理解和掌握基本概念与基本原理,缺乏举一反三的能力。 二、本章2005年试题标准答案分析 (2005年单项选择题第5题)在市场上,一台笔记本电脑的标价是12000元,此时执行价值尺度职能的货币是 A实在的货币B信用货币C观念上的货币D现金 【答案】C 【分析】 此题考查考生能否从现实经济现象的分析中正确认识执行价值尺度职能的货币。在实际经济生活中,作为流通手段的货币,必须是现实的货币,“一手交钱,一手交货”;信用货币则是从货币作为支付手段职能中产生的,是以广泛的信用关系为基础的,其形式有银行卷、支票、汇票等;现金并不是货币职能的内容。因此,A、B、D都是不正确的选项。货币执行价值尺度的职能,只是

8、表现商品的价值,因而可以是想象的或观念的货币,不必是现实的货币,因而选项C是正确的。考生出现误选的原因在于,混淆了观念上的货币同实在的货币或现金之间的区别。 三、本章2006年重点预测 本章商品经济的一般理论,是历年研究生政治理论考试的重点。对教学大纲涉及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应全面掌握,对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市场机制等新增知识点,应加强理解。尤其要在掌握商品经济基本原理和市场经济运行机制的基础上,注重运用基本原理分析市场经济的实际问题。此外,还应关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深化对劳动和劳动价值论的认识。其中经济制度、经济形态主要从选择题角度把握,特别要注意的是货币与宏观调控(利率调

9、整)、与人民币汇率之争相结合的材料分析题,尤其是与“当代世经”结合考人民币汇率改革和人民币汇率之争问题;价值规律的选择题、分析题都要重点准备;重视劳动价值论时代性的知识点,分析题、选择题都要重点准备,同时扩大知识面了解新型劳动观。 一、选择题(在四个备选答案中,只有一个最符合题意的答案) 1社会经济的两种基本形态是() A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B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 C自然经济和商品经济D国内经济和国际经济 2商品经济是() A以自给自足为特征的经济形式B为他人而生产的经济形式 C直接以交换为目的的经济形式D存在于一切社会的经济形式 3社会经济制度变革的一般规律是() A生产资料公有制代替私有

10、制 B生产关系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改变自身的性质 C从低级社会经济形态发展到高级社会经济形态 D先进社会经济制度取代落后社会经济制度 4推动社会变革最根本的动力是() A生产方式的变革B生产力的发展 C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D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 5资本主义经济细胞和包含资本主义一切矛盾的萌芽的是() A劳动产品的出现B雇佣劳动的存在 C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存在D以交换为目的的商品的存在 6商品价值的大小是由() A商品的价值量决定的B生产商品的劳动时间决定的 C商品生产者的个别劳动时间决定的D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7价值是商品的() A自然属性B社会属性C物质属性D一般

11、属性 8在一切社会里,社会财富都是由() A价值构成的B各种各样的使用价值构成的 C资本构成的D货币构成的 9商品的二因素是对立统一的,这对矛盾的解决有赖于() A劳动生产率的不断提高B货币的出现并充当交换媒介 C商品交换的实现D商品物质实体的消亡 10商品的二因素是由() A商品的自然属性决定的B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决定的 C生产资料私有制决定的D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决定的 11商品的本质属性是() A使用价值B交换价值 C价值D使用价值和价值 12形成商品价值的劳动是() A抽象劳动B具体劳动C脑力劳动D体力劳动 13商品经济产生和存在的条件() A自然经济的存在和发展B社会化大生产和资本主义

12、私有制 C社会化大生产和社会主义公有制 D社会分工和生产资料及产品属于不同所有者 14商品内在的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矛盾,其完备的外在表现是() A商品与商品之间的对立B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之间的对立 C商品与货币之间的对立D资本与雇佣劳动之间的对立 15两种不同的商品可以按一定比例互相交换的原因,在于它们() A有不同的使用价值B都是具体劳动的产物 C对人们有共同的效用D在生产中都耗费了一般人类劳动 16马克思说:“一切商品对它们的所有者是非使用价值,对它们的非所有者是使用价值。”对这句话应理解为() A商品不可能既有使用价值又有价值B商品所有者同时获得使用价值和价值 C使用价值是商品的本质属性D

13、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是相互排斥的 17交换价值是一种使用价值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关系或比例,它的基础或内容是() A商品B货币C使用价值D价值 18价值的实体是() A具体劳动B抽象劳动C私人劳动D社会劳动 19在商品生产中,生产资料的价值借助于生产者的() A具体劳动而增殖B具体劳动而转移到新产品中去 C抽象劳动而增殖D抽象劳动而转移到新产品中去 20在商品经济中,形成价值的抽象劳动的支出必须借助于() A具体劳动B剩余劳动 C商品的生产形式D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21决定商品价值量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A以抽象劳动为尺度B以私人劳动为尺度 C以剩余劳动为尺度D以简单劳动为尺度 22生

14、产商品的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 A生产商品的两次不同劳动B生产同一商品的两个劳动过程 C生产商品的同一劳动过程的两个方面D不同劳动过程中的两个方面 23“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对这句话的正确理解应该是() A劳动和土地是价值的源泉B劳动创造使用价值,土地形成价值 C劳动是创造价值的外部条件,土地才是价值的真正源泉 D劳动不是它所生产的使用价值即物质财富的惟一源泉 24“我们从小麦的滋味中根本无法判断它是封建农民生产的,还是资本主义制度下农业工人生产的”。这说明() A使用价值是一个历史的范畴 B同一种物品的使用价值会随生产关系的变化而变化 C有使用价值的物品一定是劳动产品 D一种物品具有的使用价值并不反映生产关系的性质 25体现在劳动中的二重性是() A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B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