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势”与汉魏六朝书法美学

上传人:xins****2008 文档编号:101268892 上传时间:2019-09-27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3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势”与汉魏六朝书法美学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势”与汉魏六朝书法美学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势”与汉魏六朝书法美学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势”与汉魏六朝书法美学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势”与汉魏六朝书法美学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势”与汉魏六朝书法美学》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势”与汉魏六朝书法美学(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势”与汉魏六朝书法美学 内容摘要:“势”意识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源远流长,在书法理论中,它主要是力、动感、韵律、生命力的体现。“势”在书法中隐含于笔意、结构、章法中,使书法具有飞扬的活力,造成飞动激荡的气势。其出现于汉代书法理论中,盛行于魏晋,对后世书法美学思想无疑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关键词:“势”;汉魏六朝;书法 “势”这个汉字本身就是一个意蕴相当丰富的词,在不同的场合有诸如姿态、权力、地位、时机、法度、情状、威力、规律、运动趋势等多种不同的解释。古人说:“名必有所分,称必有所由。”1一定的概念只能从一定的角度反映事物的某一个侧面。一个重要的概念或范畴的产生,必然反映出其创造者的某种意识

2、,体现出思维方式上的某种特点。“一定范畴的产生是人们认识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反映。倘若在一个民族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某个范畴沿用不衰,那么就表明它与这个民族的传统意识又密不可分的内在联系;该民族能够运用它来阐述对思考对象的独特理解。”2“势”正是这样的范畴,“势”意识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源远流长,把握“势”作为概念的成长过程,是了解书法之“势”的一个基本的着眼点。 “势”作为一个范畴的概念,最早出现在春秋末期孙子兵法中。孙子势篇中说:“战势不过奇正,奇正之变,不可胜穷也。奇正相生,如循环之无端,孰能穷之?”“故善战者,求之于势也,不责于人,故能择人而任势。任势者,其战人也,如转木石。木石之性,安能静,危

3、能动;方能止,园能行。故善战人之势,如转圆石于千仞之善者,势也。”这里,孙子所说的“势”是“奇正相生”的,处于一种不断运动,无穷变化的状态之中。善于指挥战争的人能够灵活的构结和驾驭“势”,使自己的士卒在合战之际处于高屋建瓴之势,一往无前。此“势”是兵法中的“势”,是指阵形、格局。 荀子和韩非子中也频繁地议及“势”。如荀子王霸云:“国者,天下之利用也;人主者,天下之利势也。”荀子正论云:“天子者,势位至尊,无敌于天下。韩非子在八经中云:“君执柄以处势,故令行禁止。柄者,杀生之制也;势者,胜众之资也。”喻老亦云:“势重者,人君之渊也;君人者,势重于人臣之间,失则不可复得。”荀子和韩非子都认为,君主

4、集权威于一身,没有权势的威压群臣就难以听命效力,没有强制性的法令就无法统驭百姓。此“势”是社会关系中的“势”,是指地位、权势。 西汉淮南子中除论及“兵之三势”即“有气势,有地势,有因势”(兵略训)外,对“自然之势”亦多有阐发:“两木相摩而然,金火相守而流,员者常转,窾者主浮,自然之势也。”(原道训)“循理而举事,因资而立功,推自然之势”(修务训)此处的“自然之势”,很明显是针对社会关系以外的自然物态、运动规律、客观条件而言,强调能动的驾驭“自然之势”。这种与自然相联而不是与权、利相联的“势”,有了进入到超功利的审美领域的动向。东汉前期,王充以鲜明唯物论倾向的元气论来解释世界的本源和生命现象的基

5、础,他所提及的“势”常与“气”相联系。论衡物势篇云:“夫物之相胜,或以筋力,或以气势,或以巧便。小有气势,口足有便,则能以小而制大;大无骨力,角翼不劲,则以大而服小。”在物势篇中反复运用“气势”一词是很有意义的,“势”与“气”连成一体,“势”就与生命之元和精神活力结下了不解之缘,“气势”往往成为一种动态的超越形质的力量显现。“小有气势”与“大无骨力”是相对应的,透露出“气势”与骨力的意义相近或者可比,两者都有一种“蕴乎内,又著乎外”的精神的力。此外,王充还认识到“气势”的价值高于形体,也就距离认识精神意志对于形象的意义不远了。这些对书学理论无疑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就书法而言,几乎从人们发现汉字

6、的书写可以成为一门艺术的时候起,就十分重视它的“势”了。据记载,西汉萧何曾论“书势”说:“夫书势法犹若登阵,变通并在腕前,文武遗于笔下,出没须有倚伏,开阖藉于阴阳。每欲书字,喻如下营,稳思审之,方可下笔。”3这种说法出现于西汉初年不足信,但书家从来都是重“势”的看法,却有着丰富的材料可以佐证。近代著名的书家康有为在其书法理论专著广艺舟双楫卷五“缀法”中说:“古人论书,以势为先。中郎曰九势,卫恒曰书势,羲之曰笔势。盖书,形学也。有形则有势。兵家重形势,拳法亦重扑势,义固相同,得势便则以操胜算。右军笔势论曰:一正脚手,二得形势,三加遒润,四兼拗拔。张怀瓘曰:作书必先识势,则务迟涩;迟涩分矣,求无拘

7、系;拘系亡矣,求诸变态;变态之旨,在乎奋斫;奋斫之理,资于异状;异状之变,无溺荒僻;荒僻去矣,务于神采。” 可见,书家们在以“势”为先这一点上有着共同的认识,虽然他们的着眼点并不完全一致。 在书法理论史上,有确切记载的“势”最早出现在东汉前期的书法家崔瑗的草书势中。此后,这种以“势”论书的书法品评小赋便在其影响下盛行于汉魏六朝。除崔氏外,由其领起并受其影响的“书势”之作有:东汉蔡邕的九势、篆势,西晋成公绥的隶书体,卫恒四体书势中的字势、隶势,索靖的草书状,王珉的行书状,杨泉的草书赋,南朝梁萧衍的草书状等。 崔瑗的草书势收录在晋人卫恒的四体书势中。该书法专论最早探讨的是草书,而不是篆书、隶书,这

8、标志着书法艺术的觉醒,书法开始从“字学”中走出来,审美开始成为主要方面。崔瑗说:“书契之兴,始自颉皇;写彼鸟迹,以定文章。”这指出了文字的起源。随后,他指出草书的出现是因为社会发展需要由繁入简:“草书之法,盖又简略;应时谕指,用于卒迫。”肯定了草书的社会价值。更为重要的是,他赞扬了草书的“势”,从而肯定了它的审美价值,是书法美学史上的巨大贡献。崔瑗指出草书形式美的三个特征:一是“观其法象,俯仰有仪;方不中矩,圆不中规”一改过去篆书多圆笔,隶书多方笔的书体平整均衡的风尚,行书方式更为自由飞扬,更适合充分表现书家的情感;二是指出草书具有强烈的动感,“兽跂鸟跱,志在飞移;狡兔暴骇,将奔未驰。”,这是

9、草书形态中所具有的生命力运动取向感的表现。正是这一蕴含了强烈生命力的态势塑造了生生不息的韵律,使人们关注其美;三是“状似连珠,绝而不离”“若山峰施毒,看隙缘巇;腾蛇赴穴,头没尾垂。是故远而望之,漼焉若注岸奔涯;就而察之,一画不可移。”,这是谈草书的书法形态所形成的一个连绵不绝、气韵灌注的统一的整体的审美意象。草书势强调了草书给人强烈的动势感,“势”正是草书形态运动和力的表现,草书之美也正来源于此。 蔡邕把“力”与“势”作为书法艺术美的重要范畴一并提了出来。“藏头护尾,力在字中,下笔用力,肌肤之丽。故曰:势来不可止,势去不可遏,惟笔软则奇怪生焉。”(九势)“力”的表现之所以成为美,在于美作为人的

10、自我创造或自我实现是同生命的运动及其力量的表现分不开。书法艺术借用线条来区别的与色彩等其他艺术因素,就因为线条能充分显示运动及其力量的美,从而才获得了表达情感的极大的可能性。“中国人用笔写万象世界,从一笔入手,但一笔不能统摄万象,须要变动而成八法,才能尽笔画的势。”4i可见,书法之“势”,首先是指书的形势,也就是从书法的具象性所体现出来的“势”。书法是有形体可观感的空间艺术,其势就从形体上表现出来。九势一开始就阐述了形势的来源:“夫书肇于自然,自然既立,阴阳生焉;阴阳既生,形势出矣”,道出了形势产生的根本在于自然。从自然现象中取其形态,作为书法创作灵感源泉的论述还有很多。蔡邕讲“为书之体,须入

11、其形”、“纵横有可象”(笔论),钟繇说“每见万类,悉数象之”(用笔法),卫夫人也说“点如高峰坠石”(笔阵图),这样看来,以汉字为介质的书法文字形象脱离不了偏于象形的具象性。也就是说,书法创作侧重于汉字本身属于“形”的方面,而作为“言”的表意功能则退居次要地位,利用汉字的点线笔画来展示书法家的艺术创造,欣赏者也不必注意文字的意义而只关注书法之美。所以一般都认为书法的表情达意在于汉字的形象。但是,书法中的“写象世界”,既是“写字者,写志也”,又是“书者,心画也”。书家不仅仅是模拟、再现客观自然事物的形象,还要通过从大自然中抽取的“势”来寄托在作品中。王羲之笔势论中说“穷研篆籀,功省而易成,纂集精专

12、,形彰而势显”,“势形象体,变貌犹同,逐势瞻颜,高低有趣”,萧衍观钟繇法十二意云:“逸少至学钟书,势巧形密,及其独运,意疏字缓”,又在古今书人优劣评中称:“王褒书凄断风流,而势不称貌,意深功浅,犹为当妙”,均体现出“形”与“势”的辩证关系:“形”蕴含“势”,“势”由“形”来体现,“形”富有内含,含有力的运动趋势。这种“势”,不仅是事物运动趋向感的表现,也是书家感受到客体的生命力量,二者在审美过程中达到一种契合,激发了书家的创作欲望,是现实审美特征的再现。在书法艺术中,书家受客观事物不可遏止的生命力的感染,产生对这种审美理想的憧憬,从而在书法创作中创造性地再现这一审美特征,使书法具有了“书势”。

13、我们都知道的雷太简卧听江涛暴涨,由江涛之气势激发创作激情,张旭观公孙大娘舞剑器行,由剑法之气势顿悟草书笔法,都是由“形”得“势”的例子。蔡邕说:“为书之体,须入其形。若坐若行,若飞若动,若往若来,若卧若起,若愁若喜,若虫食草木,若利剑长戈,若强弓硬矢,若水火,若云雾,若日月。纵横有可象者,方得谓之书矣。”(笔论)就是要求书法不仅仅是模拟自然物象,而更要具有其中的气势、韵律、动感。书法的点画飞动、结构纵横,使人联想起自然万物生动变化的气势、姿态,从而唤起丰富的审美感受。 汉魏书法理论中的书势、体势、字势、笔势论皆以比喻手法,以华美词句、以生动的形态去表现、状摹书法现象和书法活动。无论是王羲之将整

14、个书法创作过程比作军事征伐中的战阵冲杀书势论,还是四体书势所载的对古文、篆、隶、草书四种书体产生和发展过程的生动描绘的体势论,无论是卫夫人把“善笔力”的字比作人之“多骨”的清爽有神,把“不善笔力”的字比作人或动物之“多肉”的臃肿呆板的字势论,还是笔阵图中的“千里阵云”、“高峰坠石”、“陆断犀象”、“百钧怒发”、“万岁枯藤”、“崩浪雷奔”、“劲弩筋节”等七种笔势之论,都是状自然之形,摹物象之态,师法自然,师法造化,表达心中的“奇气”,具体呈现在作品中,传达出所谓的“气势”。 书法之“势”具有包孕性和生发性。书法以凝固了的线条痕迹表现出远远超过痕迹本身线条形象的意蕴,书势、体势、字势、笔势皆能唤起

15、人们丰富的想象力,特别是那种引而未发态势和贯注于内的流转气脉,体现着充盈的力量和生命运动的趋势和方向。蔡邕说:“扬波振撇,鹰跱鸟震,延颈胁翼,势欲凌云。”(篆势)崔瑗说:“抑左扬右,冗若竦峙;兽跂鸟跱,志在飞移;狡兔暴骇,将奔未驰。”(草书势)此处生动传神的描写也许更能体现草书的特点,可以说是截取了由静而动的物态中力度最强的片断,其动势不可遏止,能唤起具有最大延伸性的想象;而书法家恰恰能够以凝固于平面材料的“势”,表现出物态静动转换之际这一富有包孕性的片断,从而大大突破了特定的平面空间的局限。一幅字凝固的态势虽然如同一幅画一样,只是事物运动过程的一个断面,但是因为有“势”,就可以体察出它所以成形,以及“势”所显示的运动趋势和生命力。正因为有“势”,书家才以书法形式抒发主观情感,并激发观赏者的感受。正因为“势”的包孕性,才赋予笔画以生命,饱含着书法家的心灵世界和情感体验,也触动着欣赏者的思想感情和生命体悟,而这二者都是丰富而深远的,势同时也具备了生发性,在有限之中体现出一种无限,在点画之外更有一种气韵流动、情感激荡。这就是“气韵生动”,“境生于象外”。所以对“势”的要求和描述是“绝笔收势,馀綖纠结;若山峰施毒,看隙缘巇;腾蛇赴穴,头没尾垂”(草书势);“远而望之,象鸿鹄群游,络绎迂延;迫而视之,端际不可得见,指麾不可胜原。”(篆势)说明了艺术对事物的表达总难以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