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流利地朗读课文参考课文下面的注释理解每个句子的意思

上传人:jw****88 文档编号:101264377 上传时间:2019-09-27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9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流利地朗读课文参考课文下面的注释理解每个句子的意思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语文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流利地朗读课文参考课文下面的注释理解每个句子的意思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语文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流利地朗读课文参考课文下面的注释理解每个句子的意思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语文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流利地朗读课文参考课文下面的注释理解每个句子的意思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语文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流利地朗读课文参考课文下面的注释理解每个句子的意思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语文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流利地朗读课文参考课文下面的注释理解每个句子的意思》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流利地朗读课文参考课文下面的注释理解每个句子的意思(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教学要求1.认识本课的生字。正确读写本课的词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2.根据注释理解词句,了解课文内容。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故事中孩子应对语言的巧妙。重点难点参考注释,理解句子的意思,体会杨氏之子的聪颖机智。教学课时两课时。 知识点详解 10杨 氏 之 子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在梁国有个姓杨的人的儿子才九岁,但很聪明。 这句话介绍了文章要讲的人物,以及人物的特点,起到总起全文的作用。这句话介绍了什么?孔君平诣其父,有一天孔君平去拜见他的父亲,他父不在,乃呼儿出。父亲不在,于是就把他叫出来。 从孔君平来拜见孩子的父亲一事看,两家的关系很好,常来常往。所以当得知孩子的父亲不在时,叫出了

2、这个孩子。可见,孔君平与孩子很熟。从“父不在,乃呼儿出”,可以看出什么?为设果,果有杨梅。(孩子给孔君平)端来了水果,其中有杨梅。 从这句话可以看出,孩子很有礼貌,很会招待客人。从“为设果”能看出孩子的什么特点?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孔君平指着杨梅给他看,并说:“这是你杨家的水果。”儿应声答曰:他一听,马上回答说:“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没听说孔雀是您家养的家禽哪!” 孔君平故意拿杨梅与孩子的姓氏开玩笑,孩子也在姓氏上做文章,委婉地驳倒了孔君平的话,既表现了应有的礼貌,又反映了孩子思维的敏捷,语言的机智幽默。两人以姓氏开玩笑说明了什么?1.学习文言文中的生字、新词。2.根据注释理解古

3、文的意思。3.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课文语句解释的幻灯片。一以故事导入,学习新课1.我们每天都要用语言和别人进行交流。精练得当的语言,能使我们有效地与人沟通;机智巧妙的语言,能帮助我们摆脱可能出现的尴尬局面;幽默风趣的语言,能愉悦我们的身心,活跃我们的生活。有这么一个故事,大家想听吗?(梁国杨家有个孩子,才九岁,很聪明。孔君平去拜见杨家孩子的父亲,他父亲不在,就把孩子叫出来。杨家孩子为他摆设了果品,果品中有杨梅。孔君平指着杨梅给杨家孩子看,说:“这是你家的水果。”杨家孩子马上回答:“从来没有听说孔雀是您家的家禽。”)2.同学们,你对故事中两个人说的话有什么感受?(风趣、幽默)二初读

4、课文,理解大意1.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个故事。如果把刚才老师讲的原原本本地写下来,就是现代白话文。我们现代人用白话写的文章叫白话文,古人用文言写的文章叫文言文。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就是一篇文言文。刚才老师讲的故事,如果用文言写下来,会是什么样子呢?我们一起来看第10课杨氏之子。2.谁能说一说课文题目的意思?(“杨氏之子”的意思就是姓杨的人家的孩子。)3.自由朗读课文,读准生字的音,读通句子。4.指名朗读课文。(1)注意强调以下字的读音:惠(hu)曰(yu)禽(qn)诣(y)“为设果”中的“为”读作wi。“应声”中的“应”读作yn。(2)引导学生把握停顿和节奏。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

5、。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5.参考注释,自学课文。要求:将注释中重点词语的解释再次批注在文中,理解句子的意思。6.让学生就不理解的字词提出问题。以下字词或者比较陌生,或者古今差异较大,学生可能很难理解。(1)孔君平:即孔坦,字君平。为人正直,有好名声。(2)其父:他的父亲。其,他的。(3)为设果:小儿(杨氏之子)为他摆出水果。设,摆设;摆出。(4)以示儿:以便给小儿看。以,来;以便。(5)此是君家果:这是你家的水果。此,这。君,您,古代对对方尊敬的称呼。(6)未闻:没有听说。未

6、,没有。闻,听说。(7)夫子家禽:您家的鸟。夫子,对学者尊敬的称呼,可译为先生,您。禽,鸟类。以上问题,可以让学生通过讨论自己得出答案,如果学生能够回答,老师则应追问学生是怎么知道的。如果学生无法回答,老师可以适当点拨提示,让学生明白字词的含义。有些字词的含义可以与学生熟知的成语、熟语等联系,以加深理解,如“此”可以与“原来如此”联系;“闻”可以与“百闻不如一见”联系等。7.指名说说每个句子的意思。三质疑问难,背诵课文1.默读课文,说说意思,说说还有哪些疑难之处。2.背诵课文。1.文言文是中国古代人常用的一种读写文体,对于现在的小学生而言,文言文的阅读和理解是有一定难度的。这是学生在小学阶段第

7、一次接触文言文,因此为了便于学生的理解和掌握,应主要让学生在“读”上下工夫。2.这篇文言文主要是通过对话表现孩子反应快而且聪明的,这就要求学生准确地理解文章的意思。这一点可让学生在读中感知,在读中感悟,从而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杨氏之子的聪慧。2.拓展阅读,体会语言的妙处。世说新语故事三则。一想象情景,有感情地朗读课文1.朗读课文,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2.出示句子,理解句意。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1)读读这两个句子,想象当时的情景,说说当时两人会是什么样的神情,说话时会用怎样的语气。(孔君平可能是神态很随便,甚

8、至有些看不起杨氏之子,认为他还是一个小孩子,说话的语气可能有些随意、傲慢;杨氏之子机智、神采飞扬,说话语气富有挑战性。)(2)结合自己的想象和理解,有感情地朗读这两句话,要读出两个人不同的语气。二深入理解,体会语言1.思考:你觉得杨氏之子的机智表现在哪里?(1)“应声答曰”说明反应很快,不假思索。(2)“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一句没有从正面说杨梅不是“我”家的,而是巧妙地从“夫子家”说起,既然孔雀不是你家的家禽,杨梅当然就不是“我”家的。2.讨论。(1)杨氏之子这样的回答,你觉得好不好?(2)生活中还有没有这样说话的例子?说一说。三拓展阅读鼓励学生阅读世说新语中其他的小故事,大体了解内容,体会语

9、言妙在哪里。1.教育学界都有这样的说法:要给学生一杯水,老师要有一桶水。因此,要想给学生讲解得透彻详细,老师自己就得读熟读透这篇短小的古文,尤其要注意这篇文言文的停顿和节奏。文中最后一句“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很多人往往会读成“夫子家禽”,其实正确的读法是“夫子家禽”。因为孔君平说的是“此是君家果”,对应来看就是“此”对“孔雀”,“君家”对“夫子家”,“果”则对“禽”。2.让学生读出文言文的节奏要靠老师的示范。学生看老师读得朗朗上口,津津有味,自然也就来劲儿了。一般古文的朗诵节奏相对现代文要慢一点儿,比如“乃呼儿出”“孔指以示儿曰”,这样读就比较有味道。当然这也就文而论,比如文中写“儿应声答曰

10、”,这个“应声”就是马上做出回答,因此朗读的时候就不能太拖。杨 氏 之 子聪惠杨梅君家果孔雀夫子家禽1.给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为设果(wiwi)应声(ynyn)诣其父(zhy)2.比一比,再组词。梁(屋梁)粱(高梁)甚(甚至)其(其中)惠(优惠)慧(智慧)3.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1)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孔君平去拜见杨家孩子的父亲,他父亲不在,就把孩子叫出来。(2)为设果,果有杨梅。杨家孩子为他摆设了果品,果品中有杨梅。(3)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孔君平指着杨梅给孩子看,说:“这是你杨家的水果。”(4)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杨家孩子马上回答:“从来没有听说

11、孔雀是您家的家禽。”1.“文言文”简介。“文言文”是相对于“白话文”而言的,第一个“文”,是书面文章的意思。“言”,是写、表述、记载等的意思。“文言”,即书面语言,“文言”是相对于“口头语言”而言的,“口头语言”也叫“白话”。最后一个“文”,是作品、文章等的意思,表示的是文种。“文言文”的意思就是指用书面语言写成的文章,而“白话文”的意思就是用常用的直白的口头语言写成的文章。2.精彩教案迁移说话。引导学生联系注释,试着说说短文的意思,甚至可以出示今文翻译,让学生对照着读一读。然后,可以根据课后题“你认为杨氏之子的回答妙在哪里”让学生联系文中的对话,对应着读。比如老师扮演孔君平,学生扮演杨氏之子

12、,老师说“此是”,学生回答“孔雀是”;老师接着说“君家”,学生说“夫子家”;老师说“果”,学生说“禽”。第二次,老师说“君家果”,学生说“夫子家禽”;老师说“此是君家果”,学生说“孔雀是夫子家禽”。然后让学生说说回答“妙”在何处。这其实是一个汉字谐音的文字游戏,最后老师还可以进行类似的迁移说话。3.世说新语故事三则。(1)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2)徐孺子年九岁,尝月下戏,人语之曰:“若令月中无物,当极明邪?”徐曰:“不然。譬如人眼中有瞳子,无此必不明。”(3)陈太丘与友期

13、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4.杨氏之子这篇文章,有两点值得商榷的地方。一点是教材副主编陈先云在省五(下)教材培训会上说的。他说当时选用这篇古文,目的在于衔接中小学的语文教学。同时又要符合本组课文的主题语言的艺术,由于时间仓促,所以就定了这篇杨氏之子。他同时指出这篇文章的不合适之处。文中的杨氏之子虽然反应机警灵敏,但仔细一读,就会发现孩子的话语中还是有不得体之处的。文中的孔君平说:“此是君家果。”那是一种大人对小孩儿的玩笑话,并不存在什么取笑讽刺;而杨氏之子的回答“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话里的意思是否包含着说孔君平是孔雀之类的家禽之意呢?如果你是孔君平,听了之后是否会感到很难堪呢?第二个值得商榷的地方,请大家读一读“孔君平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一句。孔君平是肯定地说,还是在有意地跟杨氏之子开玩笑,故意考考他呢?“此是君家果?”杨梅是你家的果子吗?话里含有疑问的语气,因此,这里句末似乎应该用问号,而不是句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学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