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损检测工艺流程资料

上传人:E**** 文档编号:101208526 上传时间:2019-09-27 格式:DOC 页数:20 大小:16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无损检测工艺流程资料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无损检测工艺流程资料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无损检测工艺流程资料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无损检测工艺流程资料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无损检测工艺流程资料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无损检测工艺流程资料》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无损检测工艺流程资料(2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无损检测工艺流程无损检测工艺流程1根据施工图纸设计要求、相关规范(标准)确定无损检测内容后,施工单位应办理检测委托,填写检测委托书,并依据委托书的要求,实施委托检测,并确定检测部位,作好受检产品、材料、配件等受检部位的识别标记。2在检测过程中如有与检测相关的变更,施工单位应及时以书面形式通知相关检测组,检测组根据变更对检测计划进行相应的调整。3检测准备和实施3.1检测人员按照每一类检测对象,依据委托书、检测标准、作业指导书等技术资料,编制工艺卡,确定检测技术参数,。3.2检测组成员应做好设备、仪器、材料、工具及防护用品的准备,并负责就检测条件(如检测时间、水源、电源、通风、照明、脚手架、安全围

2、护等)与施工单位及时联系,确保检测工作顺利进行。3.3检测人员应严格按照标准规范、作业指导书进行操作,及时作好检测原始记录。3.4在进行射线检测前,要求施工单位做好检测区域内的安全标识和围护,并在施工单位工程部办理入场手续和射线作业许可证(票),检测人员应将此证(票)随身携带,以备检查。4检测结果4.1检测人员第二天必须根据标准规范对检测结果进行评定,及时填发检测报告,作好各种原始记录。4.2检测责任师对检测数据及评定结果进行校核,对检测结果的真实性和准确性负责,结果有误时,应及时更正,必要时重新检测。4.3因检测工作量大等原因不能及时填写检测报告时,可先填写检测结果通知书,不合格需返修部位以

3、返修通知书的形式通知施工单位。4.4如有不合格部位的工件应按有关验收规范、标准或技术要求进行扩探,并以扩探通知书的形式通知施工单位。5底片质量;5.1所有底片上,定位和识别标记影像应显示完整、位置正确。5.2底片评定范围内的黑度D应符合AB级要求:2.0-4.0之间。5.3底片本底灰雾度D00.3。5.4底片的像质计灵敏度应符合JB/T4730-2005承压设备无损检测标准要求。5.5底片评定范围内不应存在干扰缺陷影像识别的水迹、划伤、斑纹等伪缺陷影像。5.6资料的归档:所有检测工程结束后,检测报告和底片图纸及各种原始记录应整理交公司存档,若用户需要,也可交用户保管,底片保存期为7年。5.7随

4、时接受并积极配合业主、监理、施工单位、质量监督部门进行的监督检查,并提供所需的检测资料和相关材料。射线检测通用工艺规程射线检测通用工艺规程1.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本规程规定了焊缝射线人员具备的资格、所用器材、检测工艺和验收标准等内容。本规程依据JB/T4730-2005的要求编写。适用于本公司板厚在230 mm钢制压力容器及壁厚T2mm钢管对接焊接接头的X射线AB级检测技术。满足压力容器安全技术监察规程 GB150、GB151 的要求。检测工艺卡内容是本规程的补充,由级人员按本规程等要求编写,其参数规定的更具体。2.引用标准、法规JB/T47302005承压设备无损检测GB150-1998钢制压

5、力容器GB151-1999管壳式换热器GB188712002电离辐射防护及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GB16357-1996工业X射线探伤放射卫生放护标准JB/T7902线型象质计特种设备无损检测人员考核与监督管理规则压力容器安全技术监察规程.3.一般要求3.1射线检测人员必须经过技术培训,按特种设备无损检测人员考核与监督管理规则考核并取得与其工作相适应的资格证书。3.1.1检测人员应每年检查一次视力,校正视力1.0。评片人员还应辨别出400mm距离处高0.5mm、间距0.5mm的一组印刷字母。3.2辐射防护射线防护应符合GB18871、GB16357的有关规定。3.3胶片和增感屏3.3.1胶片:在满

6、足灵敏度要求的情况下,一般X射线选用T3或T2型胶片。3.3.2 增感屏:采用前屏为0.03mm、后屏为0.030.10mm的铅箔增感屏。.3.3.3 胶片和增感屏在透照过程中应始终紧密接触。3.4象质计3.4.1 底片影像质量采用Fe线型像质计测定。其型号和规格应符合JB/T7902的规定。象质计型号一般按下表4选定。但对透照外径100mm钢管环缝时采用JB/T4730附录F的专用象质计。3.4.2 底片的象质计灵敏度选用按透照厚度及不同的透照方法选择表1至表3中要求达到的象质丝号。3.4.3 透照厚度W:射线照射方向上材料的公称厚度。多层透照时, 透照厚度为通过的各层材料公称厚度之和。焊缝

7、两侧母材厚度不同时,以薄板计。 表1 象质计灵敏度值单壁透照、象质计置于源側 (AB级)公称厚度(T)范围、mm应识别丝号丝径(mm)3.55150.12557140.16710130.201015120.251525110.322532100.40 表2 象质计灵敏度值双壁双影透照、象质计置于源側 (AB级)透照厚度(W)范围、mm应识别丝号丝径(mm)3.04.5150.1254.57140.16711130.201115120.251522110.322232100.40 表3 象质计灵敏度值双壁单影或双壁双影透照、象质计置于胶片側 (AB级)透照厚度(W)范围、mm应识别丝号丝径(mm

8、)3.55.5150.1255.511140.161117130.201726120.252639110.32 表4象质计型号10/166/121/7透照厚度W(mm)161680802503.4.4 象质计的使用象质计一般应放在工件源侧表面焊接接头的一端(在被检区长度的1/4左右位置),金属丝应横跨焊缝,细丝置于外侧。当一张胶片上同时透照多条焊接接头时,象质计应放置在透照区最边缘焊缝处。3.4.5 透照外径100mm小径管焊缝时可选用通用线型象质计或JB/T4730附录F的专用象质计,金属丝应横跨焊缝放置。3.4.6当射线源置于圆心位置对焊缝做周向曝光时,每隔90度放一个。若透照区为抽查或返

9、修复照,则每张底片上应有象质计显示。若同时还透照纵焊缝,则纵缝透照区的远端也应有象质计显示。3.4.7象质计置于胶片侧时,应在象质计上适当位置放置铅字“F”标记。3.5散射线屏蔽背部散射线及无用射线应采用常规方法屏蔽。为验证背部散射线的影响,在每个暗盒背向工件侧贴一个“B”铅字标记(高13mm厚度1.6mm)。若在底片的黑色背影上出现B的较淡影象,就说明背散射防护不良,应予重照。但若较淡背影上出现较黑的影象,则不作为底片质量判废依据。3.6标记 透照部位标记由定位标记和识别标记构成。3.6.1定位标记焊缝透照定位标记包括搭接标记和中心标记。局部检测时搭接标记称为有效区段标记。当铅质标记用数字表

10、示时,可不用中心标记。3.6.2识别标记识别标记包括产品编号、焊缝编号、底片编号和透照日期。返修部分还应有返修标记R1,R2.(其数码表示返修次数)3.6.3标记位置标记一般应放置在距焊缝边缘至少5mm以外,所有标记影像不应重叠, 且不应干扰有效评定范围内的影像。3.6.4搭接标记除中心全景曝光外,一般放于射线源侧的工件表面上,但对于曲面工件环缝,且焦距大于曲率半径时,必须放于胶片侧。3.6.5透照(余高磨平)封头拼缝时应在焊缝两侧放置定位标记,以利于焊缝定位定位标记3.7观片灯和评片要求3.7.1观片灯观片灯的亮度至少应能观察最大黑度为4.0的底片,且观片窗口的漫射光亮度可调,并备有遮光板,

11、对不需观察或透光量过强部分屏蔽。3.7.2评片要求评片应在评片室进行。评片室应整洁,安静,温度适宜,光线应暗且柔和。3.7.3 评片人员在评片前应经历一定的暗适应时间。底片评定范围为焊缝及两恻5mm宽的区域。3.8黑度计 采用TD-210型黑度计和仪器自带的黑度片。黑度计误差应大小不超过0.05mm。3.9表面要求和射线检测时机3.9.1 检测前对接焊接接头的表面应经外观检测并合格。表面的不规则状态应不不掩盖或干扰缺陷影象,否则应对表面作适当修整。3.9.2 射线检测应在焊后进行。对有延迟裂纹倾向的材料,至少应在焊后24小时方可检测。4.检测技术4.1 透照布置,透照方式 容器局部检测部位应优

12、先选择焊缝交叉部位以及开孔区将被其他元件覆盖的焊缝,拼接封头,拼接管板,拼接补强圈的对接焊缝。应根据工件特点和技术条件的要求选择适宜的透照方式。在可实施的情况下应选用单壁透照方式,当单壁透照不可实施时方可采用双壁透照方式。4.1.1 小径管环向对接焊接接头的透照布置及透照次数按JB/T4730.2-4.1.4和4.1.5条规定。4.1.2 周向曝光 源置于圆筒形容器环焊缝的中心,一次曝光检测整条环焊缝,焦距F为D/2+2(mm),当胶片长300mm时,L3或Leff选用260mm。4.1.3 透照方向 透照时射线束中心应垂直指向透照区中心,需要时也可选用有利于发现缺陷的方向透照。4.1.4 一

13、次透照长度一次透照长度应以透照厚度比K进行控制。AB级检测技术纵向对接焊接接头K1.03,环向对接焊接接头K1.1。整条环向对接焊接接头所需的透照次数可参照 JB/T4730.2附录D的曲线图确定4.1.5射线源至工件表面的最小距离 F10db2/3或按JB/T4730.2-4.3条规定选用。4.2曝光条件4.2.1 应根据每台X光机、胶片和增感屏制作曝光曲线表,以此作为曝光范围,曝光量一般应15mA.min。4.2.2射线能量的选择 X射线机允许使用的最高管电压应符合JB/T4730.24.2.1条的要求4.3胶片处理 按胶片使用说明书的规定、采用手工冲洗。4.4底片的质量4.4.1 底片上

14、, 定位和识别标记影像应显示完整、位置正确,且不得掩盖受检焊缝的影像。4.4.2 底片评定范围内的黑度D:2.0D4.0。4.4.3透照小径管或其他截面厚度变化大的工件时,AB级最低黑度允许降至1.5。4.4.4 底片上的象质计灵敏度应符合有关规定。4.4.5底片上黑度均匀部位(邻近焊缝的母材金属区)应能清晰看到所要求的金属丝影像,且长度不小于10mm 。专用像质计至少应能识别二根金属丝。4.4.6 底片有效评定区域内不得有胶片处理不当或其它妨碍底片准确评定的伪缺影像。4.5质量分级4.5.1 根据对接焊接接头中存在缺陷的性质、数量和密集程度,其质量分为、级。4.5.1.1 级对接焊接接头内不允许存在裂纹、未熔合、和未焊透。4.5.1.2 级、级对接焊接接头内不允许存在裂纹、未焊透和未熔合。4.5.1.3 对接焊接接头中缺陷超级者为级。4.5.2 圆形缺陷的质量分级圆形缺陷用圆形缺陷评定区进行质量分级评定,圆形缺陷评定区为一个与焊缝平行的矩形,其尺寸见表5。圆形缺陷评定区应选在缺陷最严重的区域。4.5.3长宽比小于等于3的气孔、夹渣、夹钨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