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苏州市第五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含解析

上传人:【**** 文档编号:101161763 上传时间:2019-09-26 格式:DOC 页数:22 大小:49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苏省苏州市第五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江苏省苏州市第五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江苏省苏州市第五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江苏省苏州市第五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江苏省苏州市第五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含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江苏省苏州市第五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苏省苏州市第五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含解析(2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苏州五中2018-2019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调研测试高一历史2018.11一、单选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题2分,共30分)1.史书记载:周公辅助成王,“立七十一国,姬姓(王族)独居五十三人”。材料反映的政治制度是A. 宗法制B. 行省制C. 郡县制D. 分封制【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所学可支持材料反映的政治制度是西周时期的分封制,选项呢D正确;从材料“立七十一国,姬姓(王族)独居五十三人”可知此制度不是宗法制,选项呢A排除;行省制创立于元朝,选项B排除;郡县制不是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选项C排除。【点睛】解题关键是“立七十一国,姬姓(王族)独居五十三人”,联系教材知识和材料中周公辅佐成王,

2、可知是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以此思路解答即可。2.古代中国“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的谚语盛行,农村家族组织历经几千年而牢不可破,异姓间的互相排斥,宗族、村寨间的仇杀、械斗频仍,这些均根源于A. 社会宗法观念B. 血缘亲族团结C. 家族观念流行D. 散漫自私意识【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信息“亲兄弟”“父子兵”“家族组织”等可知,这些现象由宗法制所致,宗法制强调以血缘关系为纽带,故A项正确。血缘亲族团结和家族观念流行等都是宗法观念影响的结果,排除BC。散漫自私意识不是材料现象形成的根源,排除D。点睛:抓住题眼在解题中的关键作用,所谓“题眼”,就是一道题中最核心的部分,比如说一个词语或者一个字,一

3、句话等。本题的题眼是“亲兄弟”“父子兵”“家族组织”等信息,根据对题眼的了解,逐一分析材料和选项即可知道答案。3. 明初废丞相、设顾问性质的内阁大学士,严防权臣乱政。明中后期严嵩、张居正等内阁首辅操纵朝政,权倾一时。这表明A. 皇权渐趋衰落B. 君主集权加强C. 内阁取代六部D. 首辅权力失控【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于中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状况的理解与运用能力。A项与中国古代的君主专制的发展史实不相符合,所以排除A项。内阁取代六部与史实不符合,这二者不存在政治隶属关系,六部直接受皇帝统领。D项与史实不符合,材料中的所说的首辅权利来源于皇帝,皇帝信任首辅大臣专权只能说明是

4、皇权的集权不断加强。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内阁制4.国学大师钱穆认为,中国古代史“前一段落为秦以前的封建政治,后一段落为秦以后之郡县政治”。以下对这两大“政治”的理解正确的是A. 都是地方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B. 都顺应了历史潮流。维护了封建统治C. 都以血缘为纽带,实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D. 前者是贵族政治,后者是官僚政治【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秦以前的封建政治并未加强中央集权,故A项错误;秦以前的封建政治并未维护封建统治,故B项错误;秦以后之郡县政治并非以血缘为纽带,故C项错误;秦以前的分封制属于贵族政治,秦以后之郡县政治属于官僚政治,故D项正确。考点:古代中国的

5、政治制度选官制度5.贾谊在过秦论中说:“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始皇”为“制六合”而采取的最有效措施是A. 以郡县制代替分封制B. 设三公九卿加强皇权C. 颁布细密严苛的法律D. 统一度量衡和货币【答案】A【解析】【详解】郡县制的推行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模式,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稳定,故A项正确;BCD三项虽也有利于维护统治和国家的统一,但相比较而言,郡县制更为直接有效,排除。6.美国的警察由每个州独立管理。警服制式、颜色和配枪不一样。比如:加利福尼亚州,黑色制服,大檐帽,配枪博莱塔;德克萨斯州,军绿色制服,牛仔帽,

6、配枪柯尔特。这一现象体现了美国宪法的A. 三权分立原则B. 联邦制原则C. 中央集权制原则D. 人民主权原则【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主要考查美国的政治体制。依据所学可知,根据1787年宪法,美国确立三权分立的联邦体制,在这一制度下,联邦政府享有政治、经济、外交等大权,同时地方享有一定的自治权。题干材料正反映了这一特点,所以应选B。考点: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美国联邦制的确立特点7.电影鸦片战争中有这样的镜头:英国议会上,外交大臣巴麦尊提出出兵进攻中国,议会以271票对262票的微弱多数通过了侵华战争拨款。英国维多利亚女王最终同意对华宣战。对上述材料理解不正确的是A. 英王是国

7、家元首,议会对英王负责B. 英王是虚位元首,议会掌握国家权力C. 英王形式上有对外宣战的权力D. 议会权力至上,英王要遵从议会通过的决议【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英国的君主立宪制下,英王是虚位元首,没有实权;议会掌握国家权力,议会是权力的中心,所以由议会投票表决,但是英王形式上有对外宣战的权力。故选A。考点: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君主立宪制的特点8.“比较”是历史学习和研究的一种重要方法。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被称为亚洲第一个美国式的共和国,其政权的组织形式也被称为是美国的仿制品。但比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和美国1787年宪法,前者在政治

8、制度设计上与后者不同的是A. 实行责任内阁制B. 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C. 议会行使立法权D. 法院独立行使司法权【答案】A【解析】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实行责任内阁制,美国实行总统共和制,故A项正确;二者都是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故B项错误;两者议会均实行立法权,故C项错误;二者的法院均独立实行司法权,故D项错误。9.1937年8月上海等地大量的民营工厂在国民政府的组织下开始内迁,多数厂家内迁到四川、湖南、广西、云南等省,个别厂家在共产党帮助下迁到陕甘宁边区。这反映了A.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B. 经济中心已转移到西部C. 国共内战争夺战略资源D. 国民政府准备持久抗战【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

9、本题主要考查国民政府抗战,旨在考查分析比较相关所学的能力。根据题干时间“1937年8月”可知当时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尚没有形成,排除A项,BC项在题干中没有体现,题干中是指面对着日军侵华,国内企业在政府组织下内迁的史实,可见其为持久抗战做准备,D项正确。所以答案选D。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国军民的抗战10.某班四位同学在学过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这一单元后,分别撰写历史小论文,其中论文标题完全正确的是浅谈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关系浅析秦始皇开创的皇帝制与郡县制论隋唐三省制度对中国历史的影响论清代丞相与军机大臣的权力制衡A. B. C. D. 【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所学,郡县制开创于

10、春秋战国时期,错误,选项A、B、C排除;丞相制度在明代废除,因此选项D正确。【点睛】解题关键在于知道丞相制度在朱元璋时期废除,郡县制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11.美国时代周刊评论称,美国的“高铁梦”至今仍是个“世界笑话”,“一切都是因为政治”。为实现“高铁梦”,美国奥巴马政府规划在全国建设13条高铁线路。但共和党控制的美国众议院拒绝继续对铁路建设拨款。材料不能反映的是A. 总统和议会相互制约B. 三权分立不利于社会进步C. 政党纷争影响了行政效率D. 两党制和分权制存在弊端【答案】B【解析】材料中体现的是权力制约导致了行政效率的低下,B不能反映材料信息,故选B;从材料中的奥巴马的高铁政策被众议院拒

11、绝,可以得出总统受议会的制约,A能反映材料信息,故A不符合题意;材料中高铁计划被拒绝,说明权力制约影响行政效率,C能反映材料,故C不符合题意;奥巴马总统(民主党人)计划被众议院(共和党控制)拒绝,体现了两党制和分权体制的弊端,D能反映材料,故D不符合题意。12.吕思勉为晋朝惋惜:“然而大权始终为自北南迁的贵族所把持,使宋武帝(出身贫寒)一类的人物,直到晋末,才得出现于政治舞台上,这也是一笔很大的损失。”造成这一损失的制度原因是A. 世禄制B. 九品中正制C. 察举制D. 科举制【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魏晋时期大权为贵族把持,出身贫寒的人物难以在仕途上有所作为,结合所学可知这是九品

12、中正制导致的结果,选项B正确;世禄制出现于先秦,而非魏晋,选项A排除;察举制出现于西汉,选项C排除;科举制出现于隋朝,选项D排除。【点睛】解题关键在于理解造成贵族把持政权的原因是选官制度存在的弊端,结合所学魏晋时期选官制度为九品中正制,容易造成阶层固化,贵族垄断仕途。13.北京奥运圣火在江西瑞金井冈山南昌传递,江西曾是中国“革命圣火”燎原之地。对于江西,以下观点不正确的是A. 1931年11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在江西瑞金成立B. 以毛泽东为首的革命党人在井冈山地区找到正确的革命道路C. 中国共产党人在南昌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第一枪D. 在江西召开的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

13、向成熟的标志【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课本基础知识的掌握。根据所学可知遵义会议在贵州召开的,D错误,符合题目要求。ABC符合历史史实,故答案选D。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土地革命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14.社会流动是指不同阶层出身者可以因为后天因素而进入另一个阶层,是社会结构自我调节的机制之一。下列选项中,最能促进社会流动的是A. “立嫡以长不以贤”B.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C. “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D. “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答案】B【解析】“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科举制度使出身低的人也能通过考试成为统治阵营的一员,是最能促进社会流动的

14、,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立嫡以长不以贤”的嫡长子继承制不能促进社会流动,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九品中正制被世家大族垄断,也不能促进社会流动,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D察举制度在促进社会流动方面作用不大,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明白科举制度最能促进社会流动,而“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反映的是科举制度。15.中国某思想家在评价近代一场战争时指出:“以寥寥数舰之舟师,区区数万人之众,一战而剪我最亲之藩属,再战而陪都动摇,三战而夺我最坚之海口,四战而威海之海军大替矣。”此次战争结束后A. 中国被迫开放了上海等五个通商口岸B. 中

15、外反动势力开始勾结镇压中国人民C. 清政府成了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D. 帝国主义加深了对华资本输出的程度【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材料反映了日本打败了中国,占领了朝鲜中国最亲近的藩属国,使威海卫北洋水师全军覆没,因此它指的是甲午战争。A与鸦片战争相关,B与第二次鸦片战争相关,C与八国联军侵华相关,D出现于甲午战后马关条约的签订。16.古代中原王朝对周边少数民族实行“羁靡”政策,即用军事和政治手段控制,以经济物质利益抚慰。道光、同治、咸丰三朝,“羁靡”一词充斥在君臣有关中外关系的上谕和奏折中;光绪以后,这个词不多见了,庚子之后更为罕闻。这一变化表明A. 外交日益半殖民地化B. 近代外交观念改变C. 列强完全控制清政府D. 近代民族国家意识觉醒【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光绪之前清政府对待外国列强的态度类似于古代中原王朝对待周边少数民族的态度,但光绪以后,这个词不多见了,庚子之后更为罕闻,可见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