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人教版四年级下册25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第一课时)

上传人:jw****88 文档编号:101152271 上传时间:2019-09-26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人教版四年级下册25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第一课时)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语文人教版四年级下册25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第一课时)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语文人教版四年级下册25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第一课时)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语文人教版四年级下册25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第一课时)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语文人教版四年级下册25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第一课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人教版四年级下册25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第一课时)(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5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材分析:这是一篇精读课文。课文记叙了意大利伟大的科学家伽利略在青年时代向权威亚里士多德提出挑战,并通过试验取得胜利的故事,赞扬了伽利略不迷信权威,敢于提出疑问,并以认真科学的态度寻求真理的精神。课文先对挑战者伽利略和挑战对象亚里士多德作介绍,讲到伽利略学生时代就是一个善于动脑筋,敢于提出疑问、敢于探索的人;讲到亚里士多德是大权威,他的话在当时被当作不能更改的真理。然后讲伽利略对亚里士多德的一个观点提出怀疑。最后讲伽利略在比萨城的斜塔上做公开试验,结果证明亚里士多德的话错了。这篇课文通过伽利略在比萨斜塔作两个铁球落地试验的背景与经过的记叙,宣传尊重科学、大胆怀疑、勇于探求真

2、理的精神,这是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语境认识个生字“违、妄、执”,辨析5个多音字“着、的、当、更、为”在文中的正确读音,并能区分1组形近字“辩、辨、辫”。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3通过对比品读,初步体会伽利略不迷信权威,执著求实地探索科学真理的精神。教学重、难点:通过对比品读表现伽利略和亚里士多德当时在人们心目中地位的语段,初步体会伽利略不迷信权威,执著求实地探索科学真理的精神。教学准备:布置学生收集伽利略和亚里士多德的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课前交流:“赠名言”师:世界上有许多伟人,他们将自己毕生的理念全部融入在简短的言语中,以

3、此来传承伟大的精神,激励世人的斗志。可以说,这些言语是集“万千精华于一身”,不停地唤醒着许多沉睡的心灵。孩子们,那么多的名人名言中,也一定有一句让你感怀至深,让你备受鼓舞,让你铭记于心!谁愿意现场来交流?一、名言引路,走近“伽俐略”。1以课前交流做引渡,教师也赠送学生一则名人名言:课件出示:“科学的真理不应该在古代圣人的蒙着灰尘的书上去找,而应该在实验中和以实验为基础的理论中去找。”(1)指名朗读后交流自己从这句名言可以触摸到作者大致是个怎样的人?预设:不盲目迷信、追求真理、勇于探索、善于实践(2)揭示名言作者: 17世纪伟大的科学家伽俐略。(多媒体出示伽利略画像和名字)(3)引导学生交流从课

4、外收集到的关于伽利略的成就资料。(要求语言简练)伽利略(15641642)是17世纪意大利伟大的物理学家和天文学家。主张研究自然界必须进行系统的观察和实验,通过实验,他推翻了向来被奉为权威的亚里斯多德关于“物体落下的速度和重量成正比例”的学说。他还是利用望远镜观察天体取得大量成果的第一人。(4)课件出示:伽俐略一生的辉煌成就(简表)师:伽利略能够获得那么多了不起的成就,正是因为他恪守这样的信念(齐读名言)“科学的真理不应该在古代圣人的蒙着灰尘的书上去找,而应该在实验中和以实验为基础的理论中去找。”2紧扣“经典”,走进文本。师:孩子们,要真正读懂伽利略,光凭这则名言是远远不够的,伽利略能这样说,

5、那么他究竟是怎么做的呢?我们可以借助于各种文学作品,在充满情味的语言文字中去逐渐丰满伽俐略伟大的形象。这堂课,不如就让我们先走进伽利略年轻时一次举世闻名的经典实验,去真正认识一下这个科学家吧!这个实验就是伽利略在意大利比萨斜塔一举成功的教师板书:两个铁球同时着地(学生齐读,正音“着” (zho))教师质疑引导学生走进文本:那么,伽利略通过这个实验所要追求的真理是什么?这个实验是怎样产生而进行的?带着种种的疑问,赶快让我们走进这个故事吧!二、整体感知,初识“伽俐略”。1、1教师引导学生自由初读课文,力求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觉得有确定不了正确读音的字立即查字典求证,想想课文主要写什么。(教师巡回

6、指导,特别留意学生的多音字朗读情况。)2、读后交流:(1)出示第一组词:着地 当作、胆大妄为 不容更改的确、违背发现了什么?(多音字)(2)出示第二组词语:辨辩辫 ( )论家 不寻常 解答你觉得应该填哪个?怎么区别这三个字?(一点一撇仔细辨,中间有言来争辩,找根丝线扎成辫) 同学们也像伽利略一样,不断地在追求真理哦!你们都有一双善于辨析的眼睛。用这三个词,说说读书时期的伽利略。(3)出示第三组词语:伽利略、疑问、试验、比萨斜塔用上这四个词来介绍一下课文主要讲什么?3用“剧本串联”的方式抽查朗读,随机正音。(1)师:刚才同学们都很专注地读了这个故事,现在我们不妨请3个孩子来为我们讲述这个故事吧!

7、如果把这个故事看成是一个剧本,是不是可以分成这样的三幕,请看第一幕:“辩论家” 伽利略第二幕:“思想家” 伽利略第三幕:“实践家” 伽利略就请讲故事的孩子自主决定怎样分配自然段,其余的孩子认真聆听,将他们读错的语句用记号标在书上,等他们读完了,再来帮他们纠正。(2)3个学生读课文,其余学生聆听辨析。读后互动评议交流,互相学习。(特别融入多音字辨析:胆大妄为 更改 的确 着地 当作)小结:刚才同学们也像伽利略一样,不断地在追求真理哦!你们都有一双善于辨析的耳朵。3教师引导学生在正音的基础上再次快速默读全文,并思考:课件再次出示伽利略的名言:“科学的真理不应该在古代圣人的蒙着灰尘的书上去找,而应该

8、在实验中和以实验为基础的理论中去找。”*师:目前,同学们已经读了好几遍故事了,那么你们能不能从这件典型的事情中找一找,伽利略所要追求的“科学的真理”具体是什么?“古代圣人的蒙着灰尘的书上的所谓真理”又具体指什么?请用横线划下来。三、对比品读,赏析“伽利略”。1学生默读课文,结合课文中的典型事件自主寻求伽利略所要追求的“科学的真理”和“古代圣人的蒙着灰尘的书上的所谓真理”各指什么?(教师巡回)2教师引导学生充分交流并感悟:伽利略所要追求的“科学的真理”:“两个不同重量的铁球同时从高处落下来,总是同时着地,铁球往下落的速度跟铁球的轻重没有关系。”古代圣人的蒙着灰尘的书上的所谓真理”:亚里士多德的话

9、:“两个铁球,一个10磅重,一个1磅重,同时从高处落下来,10磅重的一定先着地,速度是1磅重的10倍。”(融入亚里士多德的简单介绍:最博学的人、古代圣人等)亚里斯多德(公元前384公元前322)古希腊哲学家、科学家。被马克思、恩格斯称为古希腊哲学家中“最博学的人物”。他对科学进行分科,建立了比较系统的理论,在生物学、生理学、医学等方面有杰出的贡献。(1)指名学生释疑,出示课件,引导学生对比朗读后概括:(填空)两个人面对的是同样的问题:“( )?” 亚里士多德认为:“( )。” 伽利略则认为:“( )。”(2)师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引渡:在17世纪的意大利,当时并没有人相信伽俐略说的话,人们都信奉

10、亚里士多德,读读课文第二段,课文中哪些句子看出人们都信奉亚里士多德。课件出示:那时侯,研究科学的人都信奉亚里士多德,把这位两千多年前的希腊哲学家的话当作不容更改的真理。谁要是怀疑亚里士多德,人们就会责备他:“你是什么意思?难道要违背人类的真理吗?”*引导学生结合具体的语句理解什么是“信奉”?*该怎么读才能读出人们对亚里士多德的信奉?3人们如此信奉亚里士多德,而年轻的数学教授伽利略却敢提出与他截然不同的观点,伽利略当时会面临怎样的困难?展开想象,你预感到伽利略当时还会面临怎样的困难? 4伽利略会惧怕这些困难吗?他是如何用自己的智慧和行动去一步步证实自己的真理的?下节课我们将与伽利略相聚在比萨斜塔

11、,一起见证这段了不起的历史!四、课外作业。1搜集伽利略和布鲁诺的个人资料,了解他们的不幸遭遇。 布鲁诺,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伟大的思想家、自然科学家、哲学家和文学家。他批判了被教会奉为神圣不可侵犯的地心说,勇敢地捍卫和发展了哥白尼的太阳中心说,并把它传遍欧洲。正因为如此,布鲁诺引起了罗马宗教裁判所的恐惧和仇恨。1600年2月17日,布鲁诺被处以火刑。他向围观的人们庄严地宣布:“黑暗即将过去,黎明即将来临,真理终将战胜邪恶!”英勇就义!1889年6月9日,在布鲁诺殉难的罗马鲜花广场上,人们为他树立了一尊铜像,以永远纪念这位为真理而呐喊、为科学而献身的伟大思想家。2识记关于“真理”的名言警句:(1)只有忠实于事实,才能忠实于真理。周恩来(2)世界上没有绝对的真理,只有绝对追求真理的人。(3)真理的大海,让未发现的一切事物躺卧在我的眼前,任我去探寻。 牛顿(英国)(4)人的天职在勇于探索真理。哥白尼(波兰)(5)一切推理都必须从观察与实验得来。伽利略(意大利)(6)总有一天,真理会取胜。即使真理在他一生中未能得到胜利,为了坚持真理也会使他变得更好,更加聪明。 赫胥黎(英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学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