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褒禅山记详细教案.doc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101108739 上传时间:2019-09-26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游褒禅山记详细教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游褒禅山记详细教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游褒禅山记详细教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游褒禅山记详细教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游褒禅山记详细教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游褒禅山记详细教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游褒禅山记详细教案.doc(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0、游褒禅山记【教学目标】1、积累重点文言词语和句式。2、学习即事明理,叙议结合,前后紧密相扣的写作方法。3、学习作者“尽吾志”和做学问“不可不深思而慎取”的治学态。【教学重点】1、积累重点文言实词和文言虚词。2、学习即事明理,叙议结合,前后紧密相扣的写作方法。【教学难点】学习即事明理,叙议结合,前后紧密相扣的写作方法。【教学方法】诵读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教学重难点:【教学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 在初中,我们学过醉翁亭记、 岳阳楼记,“记”是一种文体记,可说明、议论、描写、叙述。本文它一篇游记。那游记的共同点是什么呢?(明确:抓住山川风物的特点,表现山水之美,抒发作者感情

2、。)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游记,却不以表现山水之美为主,而是在记游的基础上,进行大量的议论,议论是文章的中心,而记叙只是一个引子。这篇游记就是北宋散文家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板书)。那么作者借助游褒禅山,阐发了怎样的道理呢?下面就来学习这篇文章。 二、简介作者及背景1. 作者王安石(10211089),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现在江西临川)人。封荆国公,故世称“荆公。嘉祐六年(1061)上万言书,提出变法主张,后司马光执政,废尽新法,王安石忧愤去世。卒谥文,故又称“王文公”。 王安石在文学上也是个革新派。他是欧阳修倡导的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积极参加者,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3、。他的作品今存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 2背景资料 游褒禅山记是王安石三十四岁时(1054年)从舒州判通任上辞职,在回家的路上游览了此山,三个月后以追记的形式写下此文。虽然是游记,但却是借记述游山来说理。三、初读课文,整体把握1、学生自由诵读课文,要求:边读边划出段落序号、读准字音和停顿 2、指名两学生 诵读课文,是顺势正音 褒bo禅山 华hu山庐冢(zhng)有穴(xu)窈(yo)然 怠(di) 咎(ji)好游(ho)仆(p)碑 无物以相(xing)之深父(f)3、疏通文意过渡语: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我们读也读了,现在就请大家依据课文注释,说说看,文章的每一段讲了什么内容,好吗?我们分

4、组进行:男生负责一二自然段,女生负责三四五自然段。当然你们可以在翻译之前,提出不理解的词语,其他同学帮助解答。具体步骤:(1)先给学生三分钟时间,译读课文,并圈出疑难字词。(2)分组译读课文,教师及时予以点评和鼓励。4、自读,理清思路(从表达方式考虑,课文共五段,各段表达方式有何不同):一、(12):记叙游山经过。1、介绍褒禅山概况。2、记游华山洞的经过。二、(34):议论游山心得。3、写游华山洞的心得。这一层是全文的重点。4、借仆碑抒发感慨,提出治学必须采取“深思而慎取”的态度。三、(5):记叙结尾,补叙同游者5、画出直接表现作者观点的句子(1)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2)此所以学

5、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四、归纳文言知识五、课堂小结六、布置作业熟读课文,并背诵第三自然段第二课时一、复习巩固,导入新课二、品读鉴赏,合作探究1、 研读第一段(1)这一段依次记述(每格一字): 山之名、山之寺、山之洞、山之碑。 (2)第段为什么要特别提到仆碑及仆碑上的文字? 提示:写仆碑是为后面议论埋下伏笔,作者认真考证仆碑上的文字,探究事理的本源,充分体现了他“求思之深”的探索精神,也是后面议论中提出“深思慎取”的依据。 (3)这一段说明事物方位清楚,层次井然。交代空间的变化,有何作用?教学预设:交代了作者游山的踪迹。2、 研读第二段 (1)游记一般要写出景物的方位,使之在读者的印象中产生空

6、间概念,形成立体感。试以华山洞作为参照物,说出禅院、仆碑、前洞、后洞的方位。提示:禅院在距华山洞五里的西面,因为华山洞“距其院东五里”;仆碑在华山洞西面百余步的地方,因为仆碑是作者从禅院东去华山洞的路上看见的;前洞就是华山洞,前洞的“前是相对于后洞的“后”而言的;后洞在华山洞北面五六里的地方,因为华山洞在“华山之阳”,“由山以上”则是北面了。 多处设比:前洞的平旷与后洞的幽深对比;前洞“记游者甚众”与后洞“来而记之者已少”、“其至又加少”对比;“余所至”之浅与“好游者”所至相比;进洞时“其见愈奇”的欣喜与出洞后因“不得极夫游之乐”的懊悔相比。(2)第段略写什么?详写什么?运用了哪些对比?有哪些

7、作用? 教学预设:略写前洞(19字),较详细地写了后洞特点及游后洞的所见所感。作用是为第二部分的议论作铺垫。 (3)那么游洞后,作者有什么感受呢? 明确: “后悔”,因为余之力尚足以入,火足以明也,却随之出,不得极夫游之乐也,实意在说明自己意志不坚定。 3、研读第三、四段 (1)齐读第三段,思考:在这一段里,作者一开始就指出古人浏览观赏,“往往有得”, 其“有得”的原因是什么呢? 明确: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2)追问:作者引出古人观赏有得的目的是什么呢? 明确:借托古人引出自己的观点 (3)追问:那么,怎样才能做到像古人那样探究思考的广泛而深入呢?作者从哪些方面来发挥的? 讨论归纳: 从五

8、方面阐述: 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突出“志”的重要性; 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吃不足者,亦不能至也说明“力”的重要性; 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说明“物”的重要性; 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在己为有悔物、力都足以至而未至只有“尽吾志也,可以无悔也”强调“尽吾志”的重要性 教师小结归纳作者揭示了成功的条件就是 “志”、“力”、“物”,强调了“力”与“物”这两个客观条件的作用,又强调了“志”这个主观因素的关键作用,强调只要尽己之志,虽然不能达到目的,亦可“无悔”、“无讥”,作者在这儿所论述的既是游山之所得,又是

9、治学处事之理,也是成就一切事业之道。从这里大家受到了什么启发?能不能结合自己的生活学习谈一下。 (4)学生自由朗读第四段思考: “古书之不存”跟上文哪句话相照应?(“其文漫灭”。)“后世之谬其传”又是跟哪句话相照应?(“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作者认为现实中像这样的情况多吗?(“何可胜道也哉”) 由此讨论:你认为现实生活中像这样的情况多吗?请举例证明。 学生畅所欲言,估计说的更多的使广告招牌、报章杂志上出现的。(略) 提问:这一段主要写了什么? 明确:作者从仆碑发生联想,指出对待传闻应该采取“深思慎取”的态度。 4、研读第五段(1)齐读第四段“父”字读作“f”(2)学习游记写法的结尾

10、:同游者的姓名没有出现在正文里,而是记在这段文字中,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这样写在文尾,能使行文简洁,避免横生枝节,这也是古人写游记常用的格式。如小石潭记的结尾也是这样。三、探究拓展1、本文的记叙部分和议论部分是怎样紧密联系的?提示:试从过渡衔接;两部分在文字上的前后呼应;游山与治学处世两者的内在联系这三方面思考。教学预设:(1)两部分间衔接过渡自然。(2)记仆碑情况突出“花山”二字,为后文的议论作铺垫。 (3)强调前洞路近、地平、游者众,后洞强调路远、奇险、游者少。为后文议论作铺垫。2、作者通过记游,阐述了什么观点呢?教学预设:本文把游山_和治学两个不同的事物联系起来,借游山的体验,说明了处事

11、、治学都要 “尽吾志”和“深思而慎取”的道理。 3、拓展:态度决定成败也谈“尽吾志”(1)我们可以不伟大,但我们庄严;我们可以不永恒,但我们真诚;我们可以不完美,但我们努力。(毕淑敏)(2)如果老天爷不曾给你聪明的才智和显赫的家世,那么,“态度”将是唯一能使你胜出的金钥匙。一天猎人带着猎狗去打猎。猎人一枪击中了一只兔子的后腿,受伤的兔子开始拼命奔跑。猎狗在猎人的指示下也是飞奔而去追赶兔子。可是追着追着,兔子跑不见了,猎狗只好悻悻地回到猎人身边,猎人开始骂猎狗了:“你真没用,连一只受伤的兔子都追不到。”猎狗听了很不服气地回道:“我尽力而为了呀。”再说兔子带伤终于跑回洞里,它的兄弟们都围过来惊讶地问:“那只猎狗那么凶,你又带了伤,怎么跑得过它的?”“它是尽力而为,我是全力以赴呀,它没追上我,最多挨一顿骂,而我若不全力的话我就没命了。”五、课堂小结六、作业布置矮化砧嫁接的苹果树树冠体积小于乔化砧嫁接的苹果树树冠体积,矮化砧苹果树单株产量低于乔化砧苹果树,所以,栽植矮化苹果树必须根据不同的矮化砧木和不同类型的短枝型品种适当加大栽培密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