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文学名著导引全套配套课件蒋承勇安娜卡列尼娜

上传人:w****i 文档编号:101100675 上传时间:2019-09-26 格式:PPT 页数:34 大小:2.6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西方文学名著导引全套配套课件蒋承勇安娜卡列尼娜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西方文学名著导引全套配套课件蒋承勇安娜卡列尼娜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西方文学名著导引全套配套课件蒋承勇安娜卡列尼娜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西方文学名著导引全套配套课件蒋承勇安娜卡列尼娜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西方文学名著导引全套配套课件蒋承勇安娜卡列尼娜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西方文学名著导引全套配套课件蒋承勇安娜卡列尼娜》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西方文学名著导引全套配套课件蒋承勇安娜卡列尼娜(3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五节,安娜卡列尼娜:自然人性与平庸环境的冲突,列夫托尔斯泰像,我深深地热爱托尔斯泰,我爱他一如既往,从未间断。近两、三年来,我一直是在他的思想气氛的包围中生活着。我对他的作品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伊凡伊里奇之死,比任何一部伟大的法国作品都更觉亲切。这位伟人的仁慈、才智、绝对真实,在当时那种精神上的无政府状态的时代里,对我来说是一种最可靠的指南。 罗曼罗兰(1902),列夫托尔斯泰(1828-1910)是19世纪俄国现实主义作家的代表,也是公认的世界上最杰出的小说家之一。,托尔斯泰的波里亚纳庄园,拓展资源链接:列夫托尔斯泰简介,一、托尔斯泰的生平与创作简介,军队生涯与塞瓦斯托波尔故事(18

2、55-1856) 最初的试笔与自传体三部曲(1852、1854、1857) (童年、 少年 、 青年) 主人公:尼考林卡,不仅描写了心理过程的结果,他还关切这过程的本身,关切这种内心生活中难以捉摸的、以非常的速度和无穷的多样性彼此嬗替着的现象。 车尔尼雪夫斯基,对内心活动隐秘活动的深刻理解 道德情感的纯洁,心灵辩证法 托尔斯泰善于通过描写心理变化的过程展示人物的思想性格的演变;他最感兴趣的是这种心理过程本身,是这种过程的形态和规律;它能描述出一些感情和心理怎样转变成另外一些感情和心理,展示心理流动形态的多样性与内在联系。这就是车尔尼雪夫斯基评价托尔斯泰心理描写技巧时所说的心灵辩证法。,青年托尔

3、斯泰,术语链接:心灵辩证法,一个地主的早晨(1856) 哥萨克(1862),奥列宁 玛尔扬卡 鲁卡施卡,高加索地区风光,人生活着就像大自然生活着一样;他们死亡、诞生、结合,又是诞生、争斗、吃、喝、欢呼,然后又是死亡,除了大自然给予太阳、青草、野兽、树木的那些不变的条件以外,并没有其它条件的限制。也没有其它的法律。,自然之子 单纯的人 真正的人 “幸福在于为别人而生活”,战争与和平(1863-1869) 安娜卡列尼娜(1873-1877) 复活(1889-1899),战争与和平是历史向前发展的活生生的记录,小说内容广泛,其中包涵的双重主题老一代与新一代,战争与和平随着历史的不同发展阶段表现出来。

4、,包尔康斯基公爵,罗斯托夫伯爵,别祖霍夫伯爵,瓦西里库拉金公爵,彼埃尔,安德烈,尼古拉,娜塔莎,爱伦,阿纳托尔,道洛霍夫,庄园贵族,彼得堡权贵,玛丽亚,拓展资源链接:战争与和平中的人们,在这些人物中,处在核心位置的是我们在生活中熟悉的形象。我们对娜塔莎可以有不同的看法,就像我们会对苏格兰女王玛丽争论不休一样。鲍尔康斯基公爵和他妻子的那种颇富戏剧性的关系可以在我们周围的生活中随处找到。但核心的核心是摇摆不定的皮埃尔,他是本我、现代人、我、家,这样一个生物,有知识但又无知,胆小怕事,富有,很容易受到惊吓,是七情六欲的奴隶,懒散邋遢却精力充沛,自私而又慷慨,受过良好的教育,但缺乏奉献精神,对生活有敏

5、锐的感觉,除了头脑什么都不缺。我们认识皮埃尔这些不同侧面的形象,却很难理解他们,托尔斯泰也是如此。这本书的伟大难道不正在于,在许多场合托尔斯泰含蓄地承认了他自己的失败吗? (英)威廉戈尔丁托尔斯泰的山,安娜卡列尼娜是一部尽善尽美的艺术作品,现代欧洲文学中没有一部同类的东西可以和它相比。 陀思妥耶夫斯基,其它创作 剧本黑暗的势力(1886)、活尸(1911) 中短篇小说伊凡伊里奇之死(1886) 克莱采奏鸣曲(1887-1889) 谢尔盖神父(1912),复活是托尔斯泰晚年思想与艺术探索的结晶。托尔斯泰在这部小说中把人的精神复活看作社会根本转变的起点,这种思想集中地通过对男女主人公聂赫留朵夫和玛

6、丝洛娃精神复活过程的描写表现出来。,柯尼的故事,个人经历,聂赫留朵夫和玛丝洛娃的关系,道德复活和人的新生的主题,社会现实的广阔画面,以及对社会现实的矛盾的剖析,关于复活描写的两面性,忏悔,决裂,聂赫留朵夫,纯洁善良、追求理想,放纵情欲、走向堕落,从忏悔走向复活,思想上的紧张的探索,求得内心的“和谐”的尝试,拓展资源链接:聂赫留朵夫的“复活”,玛丝洛娃,天真纯洁的少女,受骗之后的堕落,发现人身上的善、回复信念、产生真正人的情感,男女主人公复活的道路是不同的,但作者认为他们的精神归宿是一致的,即“博爱”与“宽恕”。小说对宗教式虚幻世界的追求与对现实中各种社会现象之实质的深刻洞察、揭露与批判是共存的

7、,因此,这部作品在思想内容上的深度和社会批判的力度以及对社会各阶级描写的表现力,是超过作者以往任何一部作品的。,术语链接:忏悔贵族,术语链接:托尔斯泰主义,忏悔贵族 19世纪俄国最杰出的现实主义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笔下一系列开明贵族地主的形象。他们思想进步,有较高的精神追求,但由于腐朽、堕落的贵族生活环境的影响,有意无意地做了一些恶事,伤害了别人。当他们在特殊事件的触发下,认识到自己自私行为的恶果后,就会产生剧烈的心理变化,忏悔自己的所作所为,自觉地与本阶级决裂,并进行精神探索在思想上向人民靠拢。复活中的聂赫留道夫是这类形象的一个升华与总结。,托尔斯泰主义 托尔斯泰主义是托尔斯泰于19世纪后期世界

8、观转变后形成的一种思想体系。其主要的内容是“道德的自我完善”、“勿以暴力抗恶”、上帝之爱和向上帝呼吁,把对上帝的信仰和道德的自我完善作为消除社会邪恶、改良社会的根本途径。在俄国民主主义革命日益高涨、人民日益觉醒的时代,托尔斯泰一方面对沙皇社会的政治、经济、法律、道德、宗教进行最激烈的批判,表现出清醒的“现实主义”,另一方面又竭力推行他的“托尔斯泰主义”,表现出了他既伟大而又可笑的两面性。,不论是陀思妥耶夫斯基还是托尔斯泰,在他们的最后一部长篇小说中,都与晚期浪漫主义时代形成的文学传统,与巴尔扎克、欧仁苏,某种程度上还与大仲马、雨果、狄更斯的“社会犯罪”长篇小说有关。这一传统的特征是:强调大都市

9、主义,同时对现代文明给予多方面的尖锐批判,将现代文明与原始大自然和安宁闲适的宗法制度加以对比。由此就产生了对城市生活的所有阶层的充分观察,包括上流社会和犯罪的“底层”这样的两极。 俄罗斯白银时代文学史,作为一个发明救世新术的先知,托尔斯泰是可笑的,所以国内外的那些偏偏想把他学说中最弱的一面变成一种教义的“托尔斯泰主义者”是十分可怜的。作为俄国千百万农民在俄国资产阶级革命快到来的时候的思想和情绪的表现者,托尔斯泰是伟大的。托尔斯泰富于独创性,因为他的观点,总的来说,恰恰表现了我国革命是农民资产阶,级革命的特点。从这个角度来看,托尔斯泰观点中的矛盾,的确是一面反映农民在我国革命中的历史活动所处的各

10、种矛盾状况的镜子。 列宁列夫托尔斯泰是俄国革命的镜子,列夫托尔斯泰是现代作家的巨擘。无论谁都没有像他那样赢得这样的敬意。也许可以说,除他之外,谁都不可能赢得这样的敬意。当首次颁发诺贝尔奖金而将他授予了高雅细腻、但属第二流的诗人时,瑞典所有的优秀作家都联名写信给列夫托尔斯泰,抗议这次颁奖。大家自然而然地感到,这种奖励只应属于一个人,即最伟大的俄国作家,他们认为只有他有权得到这项奖金。 (丹麦)勃兰兑斯,“幸福的家庭家家相似, 不幸的家庭各各不同。”,二、安娜卡列尼娜赏析,安娜卡列尼娜是托尔斯泰的代表作之一。小说主要由两条线索构成。一条写安娜卡列尼娜和渥伦斯基之间的爱情纠葛,展现了彼得堡上流社会、

11、沙皇政府官场的生活;另一条写列文的精神探索以及他与吉提的家庭生活,展现了宗法制农村的生活图画。,谢辽沙,安娜,渥伦斯基,吉蒂,卡列宁,道莉,奥勃浪斯基,列文,家庭女教师,安娜卡列尼娜人物关系,安娜是一个坚定地追求新生活,具有个性解放特点的贵族妇女形象,她的悲剧是她的性格与社会环境发生尖锐冲突的必然结果。,安娜人物形象分析,托尔斯泰对安娜的态度是矛盾的。他一方面认为安娜的追求合乎自然人性,是合理的,另一方面,从宗教伦理道德观来看,安娜又是缺乏理性的,她对爱情生活的追求有放纵情欲的成分。,卡列宁是一个伪善、僵化、缺少生命活力的贵族官僚的形象。小说通过这一形象严厉批判了腐朽的沙皇封建制度和上流社会刻

12、板、虚伪的道德规范。,卡列宁的本质特征与渴望自由、不肯循规蹈矩、富有生命活力的安娜正好相反,而与那个僵死的、保守的和平庸的社会环境则恰恰一致。,卡列宁人物形象分析,列文是一个带有自传性的精神探索者形象,他是俄国农奴制改革后资本主义迅速发展条件下力图保持宗法制关系的开明地主。他习惯于用批判的眼光评价现实社会和人们的生活原则,探究人的生活中不可动摇的道德基础。,列文的痛苦探索和最后结局,反映了作者的思想状态,这个人物身上体现了作者“托尔斯泰主义”的进一步发展。,列文人物形象分析,安娜卡列尼娜 的艺术特色,首先,小说注重于描述人物心理运动、变化的过程,体现出“心灵辩证法”的主要特点。,如小说对安娜的

13、心理过程的描写,侧重于展示其情感与心理矛盾的多重性和复杂性,她一方面厌恶丈夫,另一 方面又时有内疚与负罪感产生;一方面憎恨伪善的上流社会,另一方面又依恋这种生活条件;一方面不顾一切地追求爱情,另一方面又感到恐惧不安。,第二,小说善于通过描写人物的外部特征来揭示其内心世界,一个笑言,一个眼神和动作,都成了传达心灵世界的媒介。,小说第一部第十八章中写到安娜与渥伦斯基在车厢门口打了一个照面,两人不约而同地回过头来看对方。接着,作者从伏伦斯基的视角描写了安娜。这段描写中,作者重点抓住了安娜的脸部表情和眼神,发掘出女主人公潜在的心灵世界。,第三,小说通过内心话语的描写直接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小说对自杀

14、前安娜的内心话语的描写是这方面的典型例子。这段内心独白先写安娜死的念头,接着是回忆她和渥伦斯基的争执,然后拉回到眼前的面包店,随之又联想到水和薄烤饼,再接着是回忆她17岁时和姑母一起去修道院的情景,随后又想象渥伦斯基在看到她的信时的情景,突然,那难闻的油漆味又使她回到现实中来。作者把人物的视觉、嗅觉、听觉等不同的感觉因素同想象、记忆、意志过程等知觉因素以及悔恨、羞愧、恐惧、痛苦、希望等情感交混在一起,心理流变呈时空交错、非规则、非理性特征。,参考书目: 列夫托尔斯泰文集(共17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版。 托尔斯泰研究论文集,上海译文出版社1983年版。 陈桑编:欧美作家论列夫托尔斯泰,

15、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年版。 倪蕊琴编:俄国作家批评家论列夫托尔斯泰,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版。 艾尔默莫德:托尔斯泰传,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 亚托尔斯泰娅:托尔斯泰传,湖南文艺出版社1985年版。 罗曼罗兰:托尔斯泰传,商务印书馆1994年版。 什克洛夫斯基:托尔斯泰传,海燕出版社2005年版。 梅列日科夫斯基:托尔斯泰与陀斯妥耶夫斯基,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布宁:托尔斯泰的解脱,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贝奇科夫:论托尔斯泰创作,上海文艺出版社1958年版。 康洛穆诺夫:托尔斯泰传,天津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C.A.托尔斯泰娅:托尔斯泰夫人日记(上下册),鹭江出版社2006年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