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oc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101096030 上传时间:2019-09-26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34.7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谈小学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浅谈小学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浅谈小学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浅谈小学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浅谈小学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浅谈小学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谈小学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oc(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浅谈小学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摘要:随着21世纪中国的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学校课程设置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在发展的过程中暴露出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注重文化知识的学习,忽视培养个体素质和适应社会能力;注重知识的学习和成绩的提高,忽视学生发展过程中创造力的培养;课程结构配比不合理,学科内容量多难度大;课程之间的相互联系少,缺少横向渗透。关键词: 课程设置;全面发展;课堂教学 近年来,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基础教育在各个地区的逐渐普及,越来越多的学生可以享受到接受教育的权利,这是我国在教育事业上的一大进步和飞跃。与此同时,国际交流的频繁化和教育理念的与时俱进对于我们的课程改革和

2、教育指导理念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课程设置作为小学教育的中流砥柱,也伴随着课程改革在不断地变化发展。作为制度化的机构,学校被赋予了特殊的责任和权利,他们必须教授那些在社会或授权机构看来是重要的知识和技能。学校被认为拥有明确的目标和标准,并以此来评判学生是否达到既定的目标。课程设置是制度化的,它必须遵循着某些特定的规律、颁布的标准以及大多数人所认为的有用的东西来发展,这也就决定了课程设置必须是要达到既定的目标。而在我国这个目标就是用成绩来衡量的,期中考试成绩、期末成绩、中考成绩和高考成绩,尤其是高考成绩,被人们戏称为“一考定终身”,在这样的教育下所培养出来的学生,只是做试卷的高手,实践能力和动手能

3、力几乎为零,至于创造力和想象力,更是早早的被忽视了,这也就是为什么中国的中小学生可以在国际竞赛中屡屡获奖,而至今没有一个中国人获得“诺贝尔奖”的原因。究其原因,这与我国的中小学课程设置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1、 小学课程设置的现状多年来,我国中小学生从课程标准、设置到教学大纲、教材甚至是各年级的教学进度都是由国家统一规定的。这对保证学校基本教学质量具有根本的意义,但是,统一的过多过死,就会缺乏灵活性。这严重的脱离了我国各地经济文化发展的极度不平衡的实际,也不利于儿童和青少年个性的发展。而且课程结构配比不合理,重理轻文,重外语轻母语,重文化课轻素质拓展课;课程内容偏重于基础理论知识的培养,反映科学

4、思想的较少,忽视了学生实际动手和操作能力的培养;课本要求与考试要求不一致;学科内容量多难度大;课程之间的相互独立,缺少横向渗透。(1) 小学课程设置现状 1.开齐开足国家课程根据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及标准表开设课程,开齐了国家课程科目,不随意增减各年级每周课时数。教师个人课程表与学校总课程表、班级课程表完全一致,严格遵守统一的作息时间,教学设施配置上正逐步完善,力争与现在的教学要求平衡。在开全课程,开足课时的同时,还加强了学科建设,如综合实践课程和音体美课程都有专职教师,学校在师资力量较困难的情况下,从人员配备、教学设施、教学经费、实践场所等给予了相应的倾斜。2.大力落实地方课程根据不同年级和当地

5、实际情况,按照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设置要求,三、四年级选用的地方课程是中华大家庭,五、六年级选用的地方课程是民族常识,虽然在师资上,还没有专职教师,但也体现了教学内容的多元性和选择性。3.努力建设校本课程校本课程的研究与开设,以传统文化学习为基础,从培养学生良好习惯着手,开发学生创新意识。一、二年级由各班语文教师组织学生诵读弟子规,每天诵读20分钟,三六年级也由各班语文教师组织学生诵读弟子规、千字文,每天诵读30分钟。4.强化体育课程,确保阳光活动体育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鼓励学生到阳光下,到操场上,到大自然中锻炼身体,陶冶情操,有效增强学生体质,形成健康体魄,更好地学习,更好地生活。很多小

6、学大力实施“阳光体育运动”,确保学生每天集体体育锻炼不少于1小时。课间活动时间由每班班主任带领学生进行体育活动,有效保证了学生的体育锻炼时间,对整个学校的校园文化和风气建设也起到极大地促进和升华作用!(二)小学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1.课程内容在课程内容上,虽然近年来课本上增加了许多实践性的东西,但大多数还是处在纸上谈兵的状态,一般都是老师先做,然后学生再按照老师的方法来做。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始终处在一个很被动的地位,就拿做实验来说,步骤课本上都有,甚至连实验现象都有,而学生的任务就是要做出与书上现象相符的结果即可,而没有给学生一个思考的空间,让他自己来设计一个实验过程,这也就是一个培养创造力的环

7、节。如果我们只能让学生被动地、消极地接触接受基础知识,而在课程内容中极少存在着能引导他们进行思维活动的知识,这样教育出来的学生到头来只能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教育牺牲品,对于知识只能是一知半解,没法灵活用来解决实际问题。 2.课程结构比例在现行的课程设置上,课程结构比例也存在着很大的问题,主要表现在重理轻文,重外语轻母语,重文化课轻素质拓展课,课本要求与考试要求不一致。首先,中华民族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着悠久的文化传统,在19世纪以前,我们是以文科见长,但随着工业革命以及近代社会的发展,西方的理科和工科课程传入我国,不得不承认,这确实对于国家的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但是,近年由于升学名

8、额理科远远大于文科以及社会需求的变化,重力轻文的迹象越来越明显。3. 各学科课程设置英语作为第二语言,他的学习特点有其独特性。小学英语教育也就有了其特殊性。小学英语课程的设置不能从一而论,他需要一些新鲜而有效的元素,小学英语课程的改革迫在眉睫。作为外语的英文,成为了从小学就开始的一门必修课,在一些学校,其课时量甚至超过了汉语,尤其在发达地区,甚至已经可以发展为第二母语了。目前中小学生的英语学习被提高到了一个不恰当的重要地位,其突出表现是在他们一生中英语学习时间超过了其它任何一门课程。而汉语却“江河日下”在学校教育中越来越不受重视。纵观小学英语整套教材,课本以课文为重点,单词为基础支撑,同时设有

9、歌曲,游戏等内容。小学英语的教学就依靠某一套教材展开,在每周三到五节的英语课上,从头开始,单词,课文学习第一模块,第二模块这样进行完。我们只是在学某套教材,而忘记了我们最本质的目的是,让孩子学英语,或者说,对于小学生来说,只是培养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而已。对于小学低年级学生,学习英语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更谈不上乐趣了。他们要读单词,背单词,读课文,背课文。必须承认,当今时代的孩子要“聪明”得多,接受知识也要快于我们,但是他们不满十岁的孩童,他们的母语尚没有学到家,对于英语课文的学习真的不容易。在教学过程中,有些二年级的小学生,甚至连一句英语句子都不能完整的跟随老师复述下来。对绝大部分学生来说,课文

10、是半分熟悉,半分陌生。在让学生记课文意思时,小学生们会发出这样的问题,老师,这个字怎么写,那个字怎么写。学生的汉语水平尚需发展,在这样的条件下让他们学习另一种语言,有着许多实际的困难,更不用说让他们对另一种语言有比较准确或者深层次意义上的感知。另一方面,在中小学课堂中,文化课占到了课时的百分之八十以上。诚然,这样的安排使学生的文化素养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但是却忽视了学生的身体素质、道德素养和生存能力。在日本,一个小学毕业的学生就已经具备了基本的生存能力,在我们国家,恐怕一部分学生大学毕业都没有能力照顾好自己,更别提生存能力了。我们在进行道德教育,只有小学有思想品德课,而且课时少得可怜,结果都

11、是“镜中花,水中月”,完全走了过场而没有真正地起到教育作用。体育课更别提了,在中小学中它是最没有地位的,可有可无,一些落后地区的学校甚至没有体育老师。最后,相信只要是读过书的人都知道一件事,那就是考试的难度远远大于课本知识本身,甚至超纲。随着新一轮课改的进行,课本的确是越来越薄了,内容越来越少了,留白越来越多了,乍看上去像本科普书。但是,课本的改版并没有影响课堂的教学,老师还是按照原来的路子,旧版课本上要学的知识现在要学,旧版课本上没有的知识,现在也要学,原因很简单,我们的终极目标考试还在,学校考核的标准是成绩。在这种所谓的课改模式下,我们很自豪地在提倡减负,谁知竟是“负负得正”。在内容上,小

12、学课程一方面过于强调社会要求,学生负担重,另一方面,对学生个体发展的需要不够重视。4.课程设置不合理小学课程的设置都比较独立,就老师备课而言,都是以所授学科为单位来备课,很少关注到学科之间的联系。比如说物理上要用的一些计算方法,而数学又没学过这方面的知识,或者说如何把数学课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物理当中去,这个问题在中小学教学当中突出存在,各个科目的老师只负责教授自己学科的知识,而忽略掉了各个学科之间的联系与相互渗透,容易养成学成把事物和过程孤立起来观察和思考的习惯,不利于多角度思维和创新意识的形成。作为老师,要正确处理本门课程教材体系与其他课程之间的横向关系,在设计每门课的教材体系时,一定要考虑

13、到与其他课程的衔接关系。而在现行的教育教学模式下,大部分老师都忽略了这个问题,当然,这也与课程设置的不合理性密切相关。另一方面,这与编写教材的人员也有一定的关系,我们的教材所注重的,或者说全部是本学科的内容,几乎没有涉及到其它学科的东西,可谓是“独善其身”。5.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课堂是学生学习、获取知识的主要场所。课堂教学占据了学生(尤其是中小学生)绝大数时间,是学生生活的主体。课堂状况与课堂质量在一定意义上就是一个人在学生时代的生活状况和生活质量。课堂是充满生命活力的,还是压抑沉重的,是不断创新的,还是简单重复的,这在一定意义上就决定了学生的生活质量待会儿人生价值,因此,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是

14、提高教学质量不仅关系到学生受教育的过程,更是关系到人的学力和人格综合发展的。通过聚焦我国中小学生的课堂,我们不难发现,我国中小学生的课堂教学中存在着不少问题。(1) 教与学关系中师生的不平等关系在中小学的课堂中老师是教学的中心,老师与学生就是命令与服从的关系,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拥有着绝对的主权。老师只管“教”不管“学”。有的中小学老师认为教学任务的完成就是把书上的知识讲完,并不去考虑学生的可接受性,学生的兴趣、爱好动机和情感,也不考虑知识本身的价值取向。(2)教学方法陈旧,创造性培养的缺失在课堂教学中,由于个别教师对新课程理解不够,过度依赖经验系统,教学方法单一呆板。具体表现在,课堂教学多采用讲

15、授式,重自己讲授,对学生的能否接受与否关注不够,缺乏创造力。我国有良好的教学传统,就是重视基础知识的传授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学校考试考什么,教师就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长期以来用整齐划一的内容和固定的方式培养循规蹈矩、听话顺从的孩子,以考试为教学目的,以标准答案为准则,以升学为唯一的追求,由此使得机械的操练、盲目的抄写和不断地背诵成为教师和学生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曾有人著文批评台湾地区的教育“把学生教傻了”,台湾的教授、家长和学生都抱怨“在台湾,谁上过学,他就学会了不提问题,大脑得到了不思考的训练,想象力和判断力停滞不前”。有人曾概括我国的教育:小学是听话教育,中学是分数教

16、育,大学是知识教育。这种说法虽然有些偏颇,但是,从小学到大学的课堂,我们一直强调的是知识的传授,是继承和接受,这却是不争的事实,这就必定会抑制学生的主动思考,扼杀他们的探索精神和创新精神,长此以往,就形成盲目服从、迷信权威的思维定势,只会机械地接受现成的东西,丧失创造的欲望和能力。(3)主体性被忽视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成为新一轮课程教学改革的指导理念。学生以一个完整的生命个体,是知识的构建者,在课堂教学中处于主体地位。但有些中小学教师在课堂中对不把主动权留给学生,对学生的关注度不够。由于没有对学生主体作用给予足够的重视,一些教师在课堂上表现出强烈的控制学生、控制局面、控制课堂的倾向。在这种控制心理的支配下,整个教师成了教师一个人在活动,一个人在思维,一个人在讲话,学生成为旁观者。教师自顾自地按照设计好的教案,一个环节接一个环节地执行,下课铃一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