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泻下剂综述

上传人:命****币 文档编号:101068528 上传时间:2019-09-26 格式:PPT 页数:25 大小:5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二章-泻下剂综述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第二章-泻下剂综述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第二章-泻下剂综述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第二章-泻下剂综述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第二章-泻下剂综述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二章-泻下剂综述》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二章-泻下剂综述(2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二章 泻下剂,凡以泻下药为主组成,具有通导大便、排除胃肠积滞、荡涤实热,或攻逐水饮、寒积等作用,治疗里实证的方剂,统称泻下剂。本类方剂是根据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其下者, 引而竭之;中满者,泻之于内”的理论立法。属于“八法” 中的“下法”。 形成里实证的病因不一,有因热而结者,有因寒而结者,有因燥而结者,有因水而结者。人体体质有虚实之异,故治法、用药亦随之而不同。因热结者,宜寒下;因寒结者,宜温下;因燥结者,宜润下;因水结者,宜逐水;邪实而正虚者,又当攻补兼施。因而泻下剂相应的分为寒下、温下、润下、逐水和攻补兼施五类。,泻下剂是为里实证而设,用于表证已解,里实已成之时。若表证未解,里实虽成,亦不

2、 可纯用泻下剂,以防表邪随下法内陷而变生他证,应权衡表证与里实证之轻重缓急,或先解表后攻里,或表里双解,方能切合病情。若兼瘀血、虫积、痰浊,则宜配合活血祛瘀、驱虫、化痰等法。对年老体弱、孕妇、产后或正值经期、病后伤津或亡血者,均应慎用或禁用。必要时宜配伍补益扶正之品,以其攻邪不忘扶正。泻下剂大都易伤胃气,使用时应得效即止,慎勿过剂。同时,服药期间应注意调理饮食,少食或忌食油腻或不易消化的食物,以免重伤胃气。,第一节 寒下,寒下剂,适用于里热积滞实证。症见大便秘结,腹部胀满疼痛,甚或潮热,苔黄厚,脉实等。常用寒下药如大黄、芒硝等为主组成方剂。由于实热积滞于肠胃,易致气机升降阻滞,甚至导致气滞血瘀

3、,故常配伍行气与活血祛瘀药如厚朴、枳实、木香、桃仁、丹皮等。代表方如大承气汤、大黄牡丹汤。,大承气汤伤寒论,【组成】大黄酒洗,四两(12g) 厚朴去皮,炙,半斤(24g) 枳实炙,五枚(12g) 芒硝三合(9g) 【用法】上四味,以水一斗,先煮二物,取五升,去滓,内大黄,更煮取二升,去滓,内芒硝,更上微火一二沸,分温再服。得下,余勿服(现代用法:水煎,先煎厚朴、枳实后下大黄,芒硝溶服)。 【功用】峻下热结。 【主治】 1阳明腑实证。大便不通,频转矢气,腕腹痞满,腹痛拒按,按之则硬,甚或潮热谵语,手足?然汗出,舌苔黄燥起刺,或焦黑燥裂,脉沉实。 2热结旁流证。下利清水,色纯青,其气臭秽,脐腹疼痛

4、,按之坚硬有块,口舌干燥脉滑实。 3里热实证之热厥、痉病或发狂等。,【方解】 方中大黄苦寒通降,泻热通便,荡涤胃肠实热积滞,是为君药。 芒硝咸寒润降,泻热通便,软坚润燥,以除燥坚,用以为臣。 硝、黄配合,相须为用,泻下热结之功益峻。实热内阻,腑气不行,故佐以厚朴下气除满、枳实行气消痞,合而用之,既能消痞除满,又使胃肠气机通降下行以助泻下通便。 四药相合,共奏峻下热结之功。本方峻下热结,承顺胃气之下行,故名“大承气”。,大黄牡丹汤 金匮要略,【组成】大黄四两(12g) 牡丹一两(3g) 桃仁五十个(9g) 冬瓜仁半升(30g) 芒硝三合(9g) 【用法】以水六升,煮取一升,去滓,内芒硝,再煎沸,

5、顿服之(现代用法:水煎服)。 【功用】泻热破瘀,散结消肿。 【主治】肠痈初起,湿热瘀滞证。右少腹疼痛拒按,按之其痛如淋,甚则局部肿痞,或右足屈而不伸,伸则痛剧,小便自调,或时时发热,自汗恶寒,舌苔薄腻而黄,脉滑数。,【方解】 方中大黄苦寒攻下,泻热逐瘀,荡涤肠中湿热瘀结之毒;丹皮苦辛微寒,能清热凉血,活血散瘀,两药合用,泻热破瘀,共为君药。 芒硝咸寒,泻热导滞,软坚散结,助大黄荡涤实热,使之速下;桃仁活血破瘀,合丹皮散瘀消肿,共为臣药。 冬瓜仁甘寒滑利,清肠利湿,引湿热从小便而去,并能排脓消痈,为治内痈要药,是为佐药。 综观全方,合泻下、清利、破瘀于一方,湿热得清,瘀滞得散,肠腑得通,则痈消而

6、痛止,为治湿热瘀滞肠痈的有效方剂。,大陷胸汤 伤寒论,【组成】大黄去皮,六两(10g)芒硝一升(10g)甘遂一钱七(1g) 【用法】上三味,以水六升,先煮大黄,取二升,去滓,内芒硝,煮一二沸,内甘遂末,温服一升。得快利,止后服(现代用法:水煎,溶芒硝,冲甘遂末服)。 【功用】泻热逐水。 【主治】水热互结之结胸证。心下疼痛,拒按,按之硬,或从心下至少腹硬满疼痛,手不可近。伴见短气烦躁,大便秘结,舌上燥而渴,日晡小有潮热,舌红,苔黄腻或兼水滑,脉沉紧或沉迟有力。,【方解】 方中甘遂善攻逐水饮,泻热破结,为君药。 大黄。芒硝荡涤肠胃,泻结泄热,润燥软坚,为臣佐之用。 综观全方,泻热与逐水并施,使水热

7、之邪从大便而去,且药简量大,力专效宏,为泻热逐水之峻剂。,第二节 温 下,温下剂,适用于里寒积滞实证。症见大便秘结,院腹胀满,腹痛喜温,手足不温,甚或厥冷,脉沉紧等。寒邪非温不去,积滞非下不除,故常用泻下药大黄、巴豆等与温里药附 子、干姜、细辛等配伍,变寒下药为温下之用,以达温散寒结、通下里实之功。若寒积兼有脾气不足者,宜适当配伍补气之品如人参、甘草等。代表方如大黄附子汤、温脾汤。,大黄附子汤金医要略,【组成】大黄三两(9g) 附子炮,三枚(12g) 细辛二两(3g) 【用法】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分温三服。若强人煮取二升半,分温三服。服后如人行四五里,进一服(现代用法:水煎服)。 【功用】温里

8、散寒,通便止痛。 【主治】寒积里实证。腹痛便秘,胁下偏痛,发热,手足厥冷,舌苔白腻,脉弦紧。,【方解】 本方意在温下,故重用辛热之附子,温里散寒,上腹胁疼痛;以苦寒泻下之大黄,泻下通便荡涤积滞,共为君药。 细辛辛温宣通,散寒止痛,助附子温里散寒,是为臣药。 大黄性味虽属苦寒,但配伍附子、细辛之辛散大热之品,则寒性被制而泻下之功犹存,为去性取用之法。三味协力,而成温散寒凝、苦辛通降之剂,合成温下之功。,温 脾 汤备急千金要方,【组成】大黄五两(15g) 当归 干姜各三两(各9 g) 附子 人参 芒硝 甘草各二两(各6g) 【用法】上七味,?咀,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分服,一日三次(现代用法:水煎服

9、) 【功用】攻下冷积,温补脾阳。 【主治】阳虚寒积证。腹痛便秘,脐下绞结,绕脐不止,手足不温,苔白不渴,脉沉弦而迟。,【方解】 方中附子配大黄为君,用附子之大辛大热温壮脾阳,解散寒凝,配大黄泻下已成之冷积。 芒硝润肠软坚,助大黄泻下攻积;干姜温中助阳,助附子温中散寒,均为臣药。 人参、当归益气养血,使下不伤正为佐。 甘草既助人参益气,又可调和诸药为佐使。 诸药协力,使寒邪去,积滞行,脾阳复。 综观本 方,由温补脾阳药配伍寒下攻积药组成,温通、泻下与补益三法兼备,寓温补于攻下之中,具有温阳以祛寒、攻下不伤正之特点。,第三节 润 下,润下剂,适用于肠燥津亏,大便秘结证。症见大便干结,小便短赤,舌苔

10、黄燥,脉滑实;或大便秘结,小便清长,面色青白,腰膝酸软,手足不温,舌淡苔白,脉迟。前者属肠胃燥热之“热秘”,常用润下药如麻子仁、杏仁、郁李仁之类,适当配伍寒下药如大黄、芒硝以及滋阴养血药如白芍、当归等组成方剂。后者为肾气虚弱之“虚秘”,常用温肾益精。养血润肠药如肉灰蓉、牛膝、当归之类为主,配伍升清降浊之品如升麻、枳壳、泽泻等组成方剂。代表方如麻子仁丸、济川煎。,麻子仁丸(脾约丸)伤寒论,【组成】麻子仁二升(500g) 芍药半斤(250g) 积实炙,半斤(250g) 大黄去皮,一斤(500g) 厚朴炙,去皮一尺(250g) 杏仁去皮尖,熬,别作脂一升(250g) 【用法】上六味,蜜和丸,如梧桐子

11、大,饮服十丸,日三服,渐加,以知为度(现代用法:上药为末,炼蜜为丸,每次9g,每日12次,温开水送服。亦可按原方用量比例酌减,改汤剂煎服)。 【功用】润肠泄热,行气通便。 【主治】胃肠燥热,脾约便秘证。大便干结,小便频数。,【方解】 方中麻子仁性味甘平,质润多脂,功能润肠通便,是为君药。 杏仁上肃肺气,下润大肠;白芍养血敛阴,缓急止痛为臣。 大黄、枳实、厚朴即小承气汤,以轻下热结,除胃肠燥热为佐。蜂蜜甘缓,既助麻子仁润肠通便,又可缓和小承气汤攻下之力,以为佐使。 综观本方,虽用小承气以泻下泄热通便,而大黄、厚朴用量俱从轻减,更取质润多脂之麻仁、杏仁、芍药、白蜜等,一则益阴增液以润肠通便,使腑气

12、通,津液行,二则甘润减缓小承气攻下之力。本方具有下不伤正、润而不腻、攻润相合的特点,以达润肠、通便、缓下之功,使燥热去,阴液复,而大便自调。,济川煎景岳全书,【组成】当归三至五钱(9-15g) 牛膝二钱(6g) 肉苁蓉酒洗去咸,二至三钱(6-9g) 泽泻一钱半(4.5g) 升麻五分至七分或一钱(1.5-3g) 枳壳一钱(3g) 【用法】水一盅半,煎七分,食前服(现代用法:水煎服)。 【功用】温肾益精,润肠通便。 【主治】肾阳虚弱,精津不足证。大便秘结,小便清长,腰膝酸软,头目眩晕,舌淡苔白,脉沉迟。,【方解】 方中肉苁蓉味甘咸性温,功能温肾益精,暖腰润肠,为君药。 当归补血润燥,润肠通便;牛膝

13、补益肝肾,壮腰膝,性善下行,共为臣药。 枳壳下气宽肠而助通便;泽泻渗利小便而泄肾浊;妙用升麻以升清阳,清阳升则浊阴自降,相反相成,以助通便之效,以上为佐药。 诸药合用,既可温肾益精治之本,又能润肠通便以治标。用药灵巧,补中有泻,降中有升,具有“寓通于补之中、寄降于升之内”的配伍特点。,第四节 逐 水,逐水剂,适用于水饮壅盛于里的实证。常见胸胁引痛或水肿腹胀,二便不利,脉实有力证。此时非一般淡渗利湿治法所能胜任,只宜峻下逐水,使体内积水通过大小便排出,以 达消除积水肿胀之目的,常用大戟、芫花、甘遂、牵牛子等峻下逐水药为主组成方剂。因此 类药物药力峻猛,有一定的毒性,故常须配伍养胃扶正之品如大枣等

14、。代表方如十枣汤。,十枣汤伤寒论,【组成】芫花熬 甘遂 大戟各等分 【用法】三味等分,各别捣为散。以水一升半,先煮大枣肥者十枚,取八合去滓,内药末。强人服一钱匕,羸人服半钱,温服之,平旦服。若下后病不除者,明日更服,加半钱,得快下利后,糜粥自养(现代用法:上3味等分为末,或装人胶囊,每服0.51g,每日1次,以大枣10枚煎汤送服,清晨空腹服。得快下利后,糜粥自养)。 【功用】攻遂水饮。 【主治】 1.悬饮。咳唾胸胁引痛,心下痞硬胀满,干呕短气,头痛目眩,或胸背掣痛不得息,舌苔滑,脉沉弦。 2.水肿。一身悉肿,尤以身半以下为重,腹胀喘满,二便不利。,【方解】 方中甘遂善行经隧水湿,是为君药。 大

15、戟善泄脏腑水湿,芫花善消胸胁伏饮痰癖,均为臣药。 三药峻烈,各有专攻,合而用之,则经隧脏腑胸胁积水皆能攻逐,且逐水之力愈著。 然三药峻猛有毒,易伤正气,故以大枣十枚为佐,煎汤送服。寓意有三:缓和诸药毒性;益气护胃,减少药后反应;培土制水,邪正兼顾。,第五节 攻补兼施,攻补兼施剂,适用于里实正虚之大便秘结证。常以腕腹胀满,大便秘结兼气血阴津不足为主要表现。若不攻则里实不去,只下则正气更伤;不补则正虚难复,纯补则里实愈坚。故有攻补兼施,邪正兼顾,方可两全。常用大黄、芒硝等攻下药与人参、当归、生地、玄参、麦冬等补益药配伍组成方剂。代表方如黄龙汤。,黄龙汤伤寒六书,【组成】大黄(9g) 芒硝(12g)

16、 枳实(6g) 厚朴(3g)当归(9g)人参(6g)甘草(3g)(原书未注用量) 【用法】水二盅,姜三片,枣二枚,煎之后,再入桔梗煎一沸,热服为度(现代用法:上药加桔梗3g、生姜3片、大枣2枚水煎,芒硝溶服)。 【功用】攻下通便,补气养血。 【主治】阳明腑实,气血不足证。自利清水,色纯青,或大便秘结,腕腹胀满,腹痛拒按,身热口渴,神疲少气,谵语,甚则循衣摸床,撮空理线,神昏肢厥,舌苔焦黄或焦黑, 脉虚。,【方解】 方中大黄、芒硝、枳实、厚朴(即大承气汤)攻下热结,荡涤肠胃实热积滞,急下以存正气。人参、当归益气补血,扶正以利祛邪,使攻不伤正。肺与大肠相表里,欲通胃肠,必先开宣肺气,故配桔梗 开宣肺气以利大肠,以助通腑之大黄,上宣下通,以降为主。姜、枣、草补益脾胃,助参、归补虚,甘草又能调和诸药。诸药合用,既攻下热结,又补益气血,使祛邪不伤正,扶正不碍邪。综合本方,用药精妙,配伍得当,攻补兼施,为邪正合治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基础医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