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天津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821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考研题库.doc

上传人:q****9 文档编号:101062397 上传时间:2019-09-26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7年天津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821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考研题库.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2017年天津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821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考研题库.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2017年天津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821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考研题库.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17年天津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821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考研题库.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7年天津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821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考研题库.doc(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7年天津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821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考研题库一、简答题1 科学社会主义的主要历史贡献是什么?【答案】科学社会主义的主要历史贡献包括:(1)科学社会主义作为一种思想、理论、理想和信念,对人类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巨大而深远的影响。马克思、恩格斯坚持科学理论与实际的结合,深入实际,成功地解决了空想社会主义者们未能解决的重大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实现了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飞跃,为工人阶级的觉醒、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兴起和人类解放事业的发展提供了科学的思想指南,从而极大地改变了人类历史的命运,强烈地影响了世界历史的进程。列宁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俄国和国际实际相结合,实现了理论上

2、的飞跃,使马克思主义发展到列宁主义阶段。随后各国共产党人纷纷把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理论同本国实际相结合,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这一理论,并用这一理论指导本国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从而使社会主义蓬勃发展,世界的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中国共产党人在探索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道路的过程中,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根据我国实际和时代特征赋予其鲜明的特色,先后形成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2)科学社会主义为人类社会开辟了崭新的发展道路,展现了美好的前景。社会主义使人们看到了人类社会的美好前景,极大地鼓舞了被压迫阶级。它所开辟的崭新发展道路,尽管曲折

3、坎坷,千难万险,但毕竟前途光明,给世界各国人民带来了福音与希望。在科学社会主义的指导下,俄国人民经过艰苦卓绝的奋斗,在1917年夺得了十月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与此同时,一大批新型无产阶级政党在东西方普遍建立,社会主义运动向着更广泛的方向发展。随着反法西斯战争胜利,欧亚一系列国家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进入21世纪,尽管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以及每个国家走向社会主义的具体道路有所不同,可能出现多样化的选择,但社会主义道路依然是人类解放的根本之路。(3)共产党和多种社会主义政党作为社会主义思想的宣传者、社会主义力量的组织者、社会主义运动和社会主义国家的领导者,不断发展壮

4、大,成为世界政治舞台和许多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一支重要的力量。在科学社会主义指导下,第一批科学社会主义者于1847年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国际性共产党组织一一共产主义者同盟,1869年建立了第一个民族国家范围内的社会主义政党一一德国社会民主党,1864年和1889年成立了无产阶级国际组织一一第一国际和第二国际。20世纪初,以列宁为代表的共产党人,创建了新型的革命政党一一布尔什维克党。布尔什维克党领导俄国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于1917年夺取了十月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在布尔什维克党的支持下,一大批国家建立了共产党,并于1919年成立了共产国际(第三国际)。之后经过苏东剧变,世界

5、共产党的力量受到削弱,但其整体力量和广泛影响仍是十分强大的。(4)由俄国十月革命和苏联带头开创的社会主义制度显示了根本的优越性。社会主义作为一种崭新的社会制度和社会形态,首先在不发达国家建立,消灭了人剥削人、人压迫人的制度,实现了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当家作主。它所体现的平等、公平、公正、合理,则是任何资本主义国家所尤法相比的。社会主义的小少制度创新受到世人的高度重视,乃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也小得小学习和借鉴。社会主义还存在诸多弊端,但产生这些弊病的原因都不在于社会主义根本制度本身,而是由于一些具体体制不完善引起的。问题的解决不能通过改变或放弃社会主义制度,而是要在社会主义自身基础上不断进行体制

6、改革。(5)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推动了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和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独立。 十月革命既推动西方国家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也促进了东方民族民主革命高潮迭起。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欧亚一系列人民民主国家的建立、社会主义阵营的形成,极大地削弱了帝国主义阵营的力量,打击了帝国主义的殖民统治,进一步促进了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和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独立,最终导致了殖民体系的瓦解,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亚非拉先后有一百多个国家成为新兴的民族独立国家,在资本主义世界与社会主义世界之外形成了第三世界,根本改变了世界格局。(6)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和发展,在很大程度上遏制了帝国主义的对外扩张,不断挫败帝国

7、主义的战争阴谋和霸权行径,有利于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随着社会主义苏联的出现及其对各国革命和人类进步事业的大力支持,帝国主义再也不能像从前那样进行扩张了。随后,苏联成为反对帝国主义法西斯主义发动的世界大战的主力军。各国人民民主国家走上社会主义道路之后,横跨欧亚大陆的社会主义阵营形成,世界两极格局形成,结束了西方列强独霸全球事务的历史。尽管当时苏联有大国主义以及同美国争霸世界的倾向,但我们决不能忽略苏联是作为世界社会主义和进步力量的代表在同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势力进行斗争,是在维护本国的也是世界社会主义的权益。冷战结束后,世界格局从两极转向多极。社会主义国家中国在当今国际事务中发挥着

8、重要作用,在联合国及其他国际组织中占有重要一席之地,中国是多极化格局中的重要一极,成为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中坚力匡刽月巨。 2 科学社会主义在当代世界的新战略包括哪些要点? 其现实和理论依据是什么?【答案】(1)科学社会主义在当代世界的五个战略要点经过全世界人民的斗争,新的世界战争可能避免;自新科技革命第三次浪潮以来,世界局势和世界面貌已经发生了新的重大变化。第一,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竞争的重点己经转向发展高新技术; 第二,战后核武器的出西现,加强了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之间的核军备竞赛,并不断升级,直至两国各自拥有的核武器可以把世界摧毁几次; 第三,各国已经认识到,应该通过谈判达成协议,逐步

9、裁减军备,以减少世界战争的可能性; 第四,20世纪80年以来,世界保卫和平运动有很大的发展。这些变化大大减小了世界性战争发生的可能性。和平与发展取代了战争与革命,成为当代世界的两个主题;20世纪80年代以来,和平与发展这一主题已经越来越明显,世界战争的危险仍然存在,它之所以能够避免,主要有赖于世界人民奋起斗争,促使超级大国裁减核武器,停止军备竞赛。小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要结合时代与国情的特点,独立探索本国如何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条件下通往社会主义之路。社会主义在全世界的实现是一个长期的渐进过程;传统战略观念认为,世界社会主义是一个短期的突进过程。可是世界资本主义的发展表明,它仍然

10、还有相当强的生命力,世界无产阶级是难以一举推翻它的。由于新科技革命的实现,资本主义国家广大人民生活有所改善,资本主义国家的自我调节能力在增强。无产阶级及其政党有待总结经验,从产业结构、阶级结构新变动的实际出发,重新探索社会主义的道路,逐步积累社会主义的因素。世界社会主义完全取代世界资本主义,还需要经历一个较长的、渐进的过程,主要是和平发展的。社会主义国家的根本任务是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搞好本国建设,不断增强社会主义制度的吸引力;当科学社会主义尚未实现之时,主要依靠其科学理论的逻辑力量来动员群众为改变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而奋斗。当科学社会主义已经开始实现并变成实际之时,主要依靠时间的榜样来说服

11、群众,使群众确信社会主义比资本主义具有多方面的优越性。这就要在政治上、思想上和道义上支援各国的社会主义运动,必要时还应该尽可能给予人力上、物力上和财力上的院中。但是,世界社会主义发展的极点应该是各国无产阶级人民大众及其政党独立自主、自力更生、艰苦探索、努力奋斗。社会主义国家如何处理好同资本主义国家的关系这是决定世界社会主义命运的头等大事。 1917年十月革命胜利、建立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后,就出现了社会主义国家与资本主义国家的关系问题。从那时以来,这两类不同社会制度国家的关系大体形成过三种状态,即热战对抗、冷战对峙与和平共处。历史经验证明:a. 资本主义国家反对社会主义国家的最尖锐的形式、最凶残的手段是武装入侵,用反革命暴力摧毁社会主义制度;b. 帝国主义在常规战争未能取胜之后,甚至妄图用核战争来摧毁社会主义国家,即由“热战”进而升级为“核战”;c. 在资本主义国家热战和核战的战略均未能得逞的情况下,资本主义国家可能被迫同社会主义国家和平共处,甚至进行某些合作; 但是由于它们颠覆和摧毁社会主义国家的野心不死,因此不会心甘情愿地长期和平共处,而是虎视眺眺,剑拔弩张,时常制造事端,不断发生摩擦,伺机挑一、简答题Yseno搜考试作业资料考研试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其它考试类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